《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2)

1. 論痢疾標本乃氣血心肺之病傳於腸胃

準繩,曰:滯下古以赤為熱,白為冷,至劉河間、李東垣始非之。劉謂諸痢皆由乎熱,而以赤屬之心火,黃屬之脾土,白屬之肺金,青屬肝木,黑乃熱之極而反兼腎水之化。其諸瀉利皆兼於濕,濕主於痞,以致怫鬱,氣不得宣通,濕熱甚於腸胃之中,因以成腸胃之燥,故里急後重,小便赤澀。謂治諸痢,莫若以辛苦寒藥而治,或微加辛熱佐之。辛能開鬱,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李從脾胃病者而論則曰:上逆於肺為白,下傳於陰為赤。《衛生寶鑑》因謂:太陰主瀉,傳於少陰為痢。由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也,其受邪者,故便膿血。然亦赤黃為熱,青白為寒。丹溪謂滯下因火熱下迫,而致裡急後重,用劉氏之治濕熱,李氏之保脾土,更復一一較量氣血虛實以施治。三家皆發前代之未發,而舉其要也。予嘗因是而研究之。自其五色分五臟者言,則可見濕熱之中,具有五邪之相挾。自其上逆,傳氣血者言,則可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諸邪皆得傷之,而為痢之赤白本。自其濕熱為病者言,則可見由來致成濕熱之故非一端。自其分痢有虛實者言,則可見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證,如煩躁者咽乾,舌黑者噦噫,後重者,腹痛者,脹滿者,腳痛腫弱之類,悉有虛實之殊。是故予於痢證,直斷之種種為邪入胃,以成濕熱,經絡受傷,其氣傷則病於肺,血傷則傳於心。心肺者氣血之主也,氣血所行之方既病,安得不歸所主之臟乎?而大小腸者,心肺之合也,出納水穀,糟粕轉輸之官。胃乃大小腸之總司,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稟氣之海,苟有內外之邪,凡損傷於經臟者,或移其邪入胃,胃屬土濕之化,胃受邪則濕氣不化,怫鬱而成濕熱矣。或心肺移氣血之病,傳之於合,大腸獨受其病,則氣凝注而成白痢。小腸獨受其病,則血凝注而成赤痢。大小腸通受其病,則赤白相混而下。胃之濕熱淫於大小腸者,亦如之,其色兼黃。若色之黑者有二,如色之焦黑,此極熱兼水化之黑也。如黑之光若漆者,此瘀血也。或曰:治利從腸胃,世人所守之法也。今乃復求其初感之邪,與初受之經,將何為哉?曰:病在腸胃者,是其標也;所感之邪與初受之經者,是其本也。且《內經》於治標本,各有所宜施之先後。況所傳變之法,又與傷寒表裡無異,何可不求之乎。豈止此而已,至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以邪正分,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因邪而致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舊積當先下之,新積則不宜下,其故何哉?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榮衛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初。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利,不過攻之、澀之而已矣。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白話文:

古時候,人們認為赤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冷,直到劉河間和李東垣才開始質疑這個觀點。劉河間認為所有痢疾都是熱引起的,並將赤色歸為心火,黃色歸為脾土,白色歸為肺金,青色歸為肝木,黑色則代表熱的極點,同時也帶有腎水的特性。各種瀉利都伴隨著濕氣,濕氣容易造成痞塞,導致氣機不通暢,腸胃裡的濕熱過於嚴重,進而造成腸胃乾燥,所以出現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的症狀。他認為治療痢疾,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辛苦寒涼的藥物,也可以適當添加辛熱藥物輔助。辛能開鬱,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機宣通平順。只要行血就能治癒便血,調氣就能消除後重。李東垣則從脾胃病的角度出發,認為上逆於肺則為白色,下傳於陰則為赤色。《衛生寶鑑》因此指出:太陰主瀉,傳於少陰則為痢疾。由於泄失津液,火氣就變得乾燥,腎臟厭惡乾燥,位於下焦血分,因此容易受到邪氣侵襲,導致便膿血。但他也認為赤黃色代表熱,青白色代表寒。丹溪認為滯下是因為火熱下迫,導致裡急後重,所以應該採用劉氏的治療濕熱的方法,以及李氏的保脾土的方法,並且根據患者的氣血虛實,對症施治。三位醫家都超越前人的見解,提出了精華所在。我曾經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從五色分五臟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濕熱之中包含著五種邪氣的互相侵犯。從上逆傳氣血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氣血,都可能受到邪氣的傷害,成為赤白痢疾的根本原因。從濕熱致病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導致濕熱的因素並非單一。從分痢疾虛實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痢疾患者所呈現的症狀,例如煩躁、咽乾、舌黑、噦噫、後重、腹痛、脹滿、腳痛腫弱等等,都具有虛實的區別。因此,我認為痢疾的根本原因是邪氣侵入胃部,形成濕熱,經絡受損,氣傷則病於肺,血傷則傳於心。心肺是氣血的主宰,氣血流通的部位出現病變,又怎麼可能不影響主宰的臟腑呢?而大小腸是心肺的合體,負責出納水谷,轉輸糟粕。胃是大小腸的總司,也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稟受元氣的海洋,如果受到內外邪氣的侵犯,損傷經絡和臟腑,邪氣就會轉移到胃部。胃屬土,主濕,胃受邪氣就會導致濕氣不化,鬱積成濕熱。或者心肺的氣血病變傳導到合體,大腸單獨受到病邪侵襲,就會形成氣凝注,導致白痢。小腸單獨受到病邪侵襲,就會形成血凝注,導致赤痢。大小腸同時受到病邪侵襲,就會出現赤白混合的痢疾。胃部的濕熱淫邪侵犯大小腸,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顏色會帶黃色。黑色則有兩種情況,焦黑色代表極度熱氣和水氣結合,漆黑色則代表瘀血。有人說治療痢疾應該從腸胃入手,這是世人所遵循的方法。現在我們要追溯最初的感邪因素和最初受邪的經絡,這是為什麼呢?我說,病在腸胃是表象,感邪因素和初受邪經才是根本原因。《內經》在治療表裡方面,分別有適宜的施治先後順序。況且,傳變的道理和傷寒表裡的變化沒有區別,又怎麼能不追根溯源呢?不僅如此,即使是腸胃自感而病,也要區分邪正,可能是正氣先虛而受邪,也可能是因邪而致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同樣道理,積也分新舊,舊積是指停食結痰所化的積聚。新積是指舊積消除後,氣血再次鬱積所產生的積聚。舊積應該先用瀉藥去除,新積則不適合使用瀉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腸胃負責腐熟水穀,轉輸糟粕,這是榮衛滋養六腑的功勞。現在腸胃有邪氣,榮衛運行到這裡,就會受到阻礙,無法發揮作用,所以衛氣鬱積不舒,榮血瘀滯不流,於是飲食結痰停留在胃裡,糟粕滯留在腸道里,與鬱積的氣血結合在一起,形成滯下病。這種情況必須使用瀉藥,通利壅塞,使榮衛暢通。如果升降仍然不通暢,衛氣再次鬱積,榮血再次瘀滯,就會形成新積,病症和以前一樣。這種情況就不用追究邪氣來治療,只需要調理衛氣,疏通腠理,調和榮血,使陰陽協調。陰陽協調,腠理開通,升降之氣就會通暢,積就會自然消散。然而,舊積也不一定都要使用瀉藥去除,如果一開始是因為榮衛虛弱,無法轉輸食積,就必須先補益榮衛,使腸胃真氣充盈,然後再使用瀉藥,這樣才不會失誤。我多次見過民間方劑,只用十幾種方劑治療痢疾,不過是攻下和固澀而已。他們哪裡知道攻病的藥物,大多是耗氣傷血的藥物,長期服用,甚至會導致氣散血亡,五臟虛空,精疲力竭而死。而固澀的藥物,又容易加重氣鬱血滯的病情,進一步發展成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等疾病。民間的治療方法,實在沒有值得遵循的地方。

2. 論熱藥治痢之誤

原病式,云: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白話文:

原病式

有人問道:白痢既然是熱病,為何服用辛熱之藥也會治癒呢?

這道理很簡單,辛熱之藥能打開腸胃的鬱結,使氣血暢通,濕氣流動,潤燥除濕,氣機平和。輕微的病症可以用此法治療,但嚴重者鬱結不開,病情反而加重而致死。治療熱性很重,伴隨嘔吐腹瀉的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

治療各種痢疾,最好的方法是用辛苦寒藥,可以適當添加辛熱藥物作為輔助。這是因為辛能發散,打開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機宣暢平和。就像錢氏的香連丸這類藥物一樣。

因此,治療各種痢疾,黃連、黃柏為君藥,因為它們至苦大寒,正好主治濕熱之病。至於世傳的辛熱金石毒藥,治療各種嘔吐腹瀉下痢,雖然也有治癒的例子,那是因為它們善於打開鬱結的緣故。然而,即使有效果,也可能不奏效,反而會加重病情。

3. 論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子和,云: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薑、棗煎,更下臟連丸,瀉訖以五苓益元調下。又一男子瀉痢不止如傾,不敢冷坐,諸醫皆以為寒,治延十載,兩手寸脈皆滑。余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瀉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次以淡劑利水道。

劉宗厚曰:按此用吐下以治利,本《內經》通用之說,使腸胃虛滑者,其可下乎!中氣虛弱者,其可吐乎!今云可下者,謂有積滯在腸胃,壅塞不通者也。可吐者,謂有痰飲在膈上不能降,以致大腸不能收斂者也。

白話文:

_子和_說:如果出現腹瀉帶膿血,腹痛不止,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加入生薑、紅棗煎服,接著再服用臟連丸,瀉完之後再用五苓散益氣補元調整脾胃。還有一位男子,腹瀉不止,像水一樣傾瀉而出,不敢坐涼的地方,很多醫生都認為是寒症,治療了十多年,兩手的寸脈都滑。我不認為是寒症,因為寒症的根本是水。我使用茶調散把寒水吐出,吐出了五七升。接著又使用無憂散瀉掉積水,瀉出了好幾十行,這就是通因通用之法。最後再用一些溫和的藥劑來通利水道。

劉宗厚說:根據《內經》的通用理論,用吐瀉法來治療腹瀉,如果腸胃虛弱,滑利無力,還能瀉嗎?如果中氣虛弱,還能吐嗎?現在說可以瀉,指的是腸胃中有積滯,阻塞不通。說可以吐,指的是有痰飲停滯在膈上,無法下降,導致大腸無法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