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十二·下

2. 滯下

3. 論風寒暑濕皆能作痢

陳無擇,云:滯下之證,《內經》所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古方則有清膿血,近世呼痢疾,其實一也。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腸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赤白兼下。治法當先用通利之藥,疏滌臟腑。

嚴氏,云:先以巴豆等劑推其積滯,後辨以冷熱風濕之證,用藥調治。熱赤者清之,冷白者溫之,傷風而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汁者分利之,冷熱相併,溫涼以調之。仍須先調胃氣,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藥止之澀之,使停滯不泄,多致危殆。

劉宗厚,曰:按赤白分冷熱之說,河間論之甚詳。其云風下清血,濕下豆羹汁者,蓋謂風喜傷肝,肝主血,故下清血者為風也;濕喜傷脾,脾胃為五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蓋豆汁之色,如五色之相雜,故下豆羹汁者為濕也。又云:治法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若有虛者亦宜審之,使果有積滯在腸胃者,方所當通利。然嚴氏謂巴豆等藥,使用之於傷冷物則可,若用之於熱者,為害非輕。又云風則祛逐,所謂祛逐者,果何法何藥歟?若以邪氣當祛逐,則豈獨於風而寒濕熱為不可耶,此又失於明白。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關於瀉痢這類病症,《內經》中記載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等描述。在古方中則被稱為清膿血,到了近代則被稱為痢疾,實際上這些都是同一種病。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飲食過量,食物在腸胃中積聚無法正常消化,再受到風、寒、暑、濕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引發了疾病。如果是由熱導致的傷害,便會呈現紅色;若是冷導致的傷害,便會呈現白色;若是由風導致的傷害,則會純粹排出血;若是由濕導致的傷害,排泄物會像豆汁一樣。當冷熱交錯時,排泄物就會呈現紅白相間的情況。治療方法應首先使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藥物,以幫助清理臟腑。

嚴氏認為,應先使用如巴豆等藥物來清除腸胃中的積滯,然後根據冷、熱、風、濕的不同症狀,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調理。對於因熱導致的紅色排泄物,應使用清熱藥物;對於因冷導致的白色排泄物,應使用溫補藥物;對於因風導致的清血排泄,應使用祛風藥物;對於因濕導致的豆汁樣排泄,應使用利水藥物。當冷熱交錯時,應使用溫涼兼備的藥物進行調節。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應調整胃氣,絕不能突然使用罌粟、訶子等收斂藥物,否則可能會使腸胃中的積滯無法排出,進而導致病情加重。

劉宗厚提到,根據河間對紅白瀉痢分冷熱的詳細論述,風會導致清血排泄,因為風易傷肝,而肝主血,所以排泄清血是由風引起的;濕會導致豆汁樣排泄,因為濕易傷脾,而脾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能夠接受各種物質,且豆汁的顏色與五色混雜相似,因此豆汁樣排泄是由濕引起的。他還指出,治療方法應先通利,這是為了去除病根。但如果患者身體虛弱,也需要仔細考慮。只有當腸胃中有明顯積滯時,才應該使用通利藥物。然而,嚴氏認為,巴豆等藥物在處理由冷導致的問題時可以使用,但如果用於熱性疾病的治療,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另外,他提到風邪需要祛除,但具體該如何操作,使用什麼藥物,並未明確說明。如果認為邪氣需要祛除,那麼難道只有風邪需要處理,而寒、濕、熱就不需要嗎?這一點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4. 論滯下分三因

陳無擇,云:古方風停膚腠,下瘀血,或下鮮血,濕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古方有五泄,因臟氣鬱結,隨其所發,便利膿血,作青黃赤白黑色,一一不同,即內所因也。又飲食冷熱,酒醴醯醢,縱情恣欲房室,致傷精血,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皆不內外因。治之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以治不內外,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根據古方記載,風邪停留於肌膚腠理,會導致下瘀血,或是鮮紅色的出血,濕毒下瀉如豆羹般的稠狀,這些都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明顯症狀。

古方中有五種泄瀉的情況,是因為臟腑氣機鬱結,依其具體表現,便中會混有膿血,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等不同的色澤,這就是由內在因素所引發的。

再者,飲食冷熱失調,過量飲酒,食用醃製物,放縱慾望,房事過度,導致精血受損,腸胃功能紊亂,長期冷熱失調,就會形成有毒的痢疾,這些都不是由內外因素單一造成的。

治療上,首先應推算病患的年齡和體質,調整外在環境,檢查臟腑的鬱結狀況,調理內在,判斷造成病痛的原因,是否由內外因素共同引起,這樣才能清楚明確,避免錯誤的治療方式。

5. 辨利色分五臟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為熱也。蓋瀉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制火,不能平金,則肺金自甚,故色白也。利色青者,肝木之氣,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仲景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及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利色紅為熱,心火之色也。或赤,熱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熱者,由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故傷寒陽明病,熱極則日晡甚,則不識人,法當大承氣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難治,諸痢同法。

劉宗厚,曰:世人多以瀉利之青白黑三色為寒,黃赤二色為熱,今觀河間分五臟之論,煥然耳目,而知世人之非也。或曰《內經》視絡脈之色,曰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又曰: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世俗之論,豈非本於此歟。愚曰:《內經》論經脈之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也。陰絡之色應其經,但陽絡之色隨四時而行,應無常色。遇天氣之寒,則經絡凝位,故其色多青黑;遇天氣之熱,則經絡淖澤,故其色多黃赤。此蓋曰外氣之寒熱,而浮絡相應而然。凡人之在冬月炎天,與夫久坐遠行,其面色相應亦皆然,非如痢色之出於臟腑,隨內氣所感而生也。況滯下之證,多因濕熱所致。《內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脈絡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此雜論痿,亦可見五臟之內熱,皆能顯此五色。今滯下之論五色,意實相同,然不可與浮絡之因外氣相應者同語也。

白話文:

[辨別痢疾顏色判斷五臟健康]

在古籍《原病式》中提到:如果排泄物呈現白色,通常表示身體受寒;而青、黃、紅、黑等顏色則代表有熱症。白色是肺部的顏色,因為寒水剋制了火氣,無法平衡金氣,導致肺金過盛,所以排泄物呈現白色。排泄物呈現青色,反映肝臟的狀態,由於火氣過盛剋制金氣,無法平衡木氣,因此呈現青色。有些人認為青色表示寒症,這是錯誤的。例如,在《仲景》一書中,描述少陰病的患者排泄清水且顏色純青,這正是內熱的表現,需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同樣地,兒童在熱症嚴重並出現驚厥時,排泄物多為青色,這也是熱症的明確表現。排泄物呈現黃色,可能是由於火氣過盛,水氣衰弱,脾土自我增強,因此呈現黃色。排泄物呈現紅色表示熱症,是心火的顏色。如果呈現深紅色,表示熱症更為嚴重。排泄物呈現黑色,也說明有熱症,因為火熱過盛,反過來被水氣制約,所以呈現黑色。因此,對於傷寒陽明病,熱症達到極點時,會在下午時分更加嚴重,患者可能意識不清,此時應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排泄物不是黑色,比較容易治療;若是黑色,則較難治療,其他類型的痢疾也遵循相同的原則。

劉宗厚先生指出:大多數人認為排泄物的青、白、黑三色表示寒症,黃、紅兩色表示熱症。然而,根據河間學派對五臟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有人提到,《內經》中描述觀察脈絡顏色,認為寒症多會使血液凝固,呈現青黑顏色;熱症多會使血液流動順暢,呈現黃紅顏色。並且說黃紅色表示熱症多,白色表示寒症。這些民間的看法,難道不是基於《內經》的描述嗎?然而,我的理解是,《內經》討論的是經脈正常的顏色,如心紅、肺白、肝青、脾黃、腎黑。陰絡的顏色應和其經脈相應,而陽絡的顏色會隨著四季變化,沒有固定顏色。當天氣寒冷時,經絡中的血液會凝固,因此顏色多為青黑;當天氣炎熱時,經絡中的血液會流動順暢,因此顏色多為黃紅。這是在描述外界氣候的寒熱對經絡產生的影響,而非描述由臟腑內部氣血變化導致的顏色變化。一般來說,人們在冬天、夏天、長時間坐著或行走後,臉色也會發生相應變化,但這與臟腑內部的狀況不同。此外,痢疾多是由濕熱引起的。《內經》提到:肺熱的人,皮膚會呈現白色且毛髮乾枯;心熱的人,皮膚會呈現紅色且脈絡充盈;肝熱的人,皮膚會呈現青色且指甲枯萎;脾熱的人,皮膚會呈現黃色且肌肉抽搐;腎熱的人,皮膚會呈現黑色且牙齒乾燥。這些描述雖然涉及萎縮病症,但也顯示五臟的內熱都能顯現出五種顏色。現在對於痢疾顏色的討論,與上述理論確實有相似之處,但不能將它們歸納為外界氣候影響下的經絡顏色變化。

6. 辨赤白分冷熱之誤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膿水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謂燥金之化也。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氣甚於腸胃之內,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於痞,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脈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劉宗厚,曰: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肺金心火之化。又謂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至當。但世患此疾者,赤白居多,今既不當分冷熱為治,若專以辛苦寒退熱,此則治本之法,所謂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別歟。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則氣受病也。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赤白相雜,血氣俱受病也。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矣。

白話文:

[對於分辨赤白痢疾和冷熱性質的誤解]

在《原病式》這本書中提到,有人認為下痢白色的症狀是由寒冷引起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如果真的是因為寒冷,那麼人體就無法消化食物,怎麼可能將食物轉化為膿呢?所謂的下痢食物轉化為膿,就像是世界上的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當濕度和溫度過高時,就會自然腐爛,產生膿水。其中的熱氣會導致赤色,因為熱氣屬於心臟的火性;濕氣會導致黃色,因為濕氣屬於脾臟的土性;燥氣會導致白色,因為燥氣屬於肺臟的金性。古籍中曾說過:所有的氣憤和鬱悶,都歸屬於肺臟,這是在描述燥金的影響。然而,所有的腹瀉和痢疾都與濕氣有關,現在卻反過來說氣候乾燥,這是指腸胃內的濕氣過重,使得腸胃內部熱氣鬱結,而且濕氣會導致阻滯,使得腸胃內的氣液無法順利流通,因此形成了腸胃的乾燥,導致口渴不止。像下痢赤白的症狀,常被認為是寒熱交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知道,水火陰陽和寒熱,就像秤一樣,一邊高,另一邊就低;一邊旺盛,另一邊就衰退,怎麼可能在腸胃內同時出現嚴重的寒熱,並一起引發痢疾呢。像是熱氣生成瘡痍,出現白色的膿,難道就可以認為白色就是寒冷嗎?白色膿液在皮膚層,因為它屬於肺臟的金性,所以呈現白色。在血脈層,因為它屬於心臟的火性,所以形成血癤。在肌肉層,因為它屬於脾臟的土性,所以形成黃色膿液。在筋脈層,因為它屬於肝臟的木性,所以膿液顏色偏深。到達骨頭層,因為它屬於腎臟的水性,所以會流出紫黑色血液。這些不同顏色,根據五臟的部位來呈現,稱為表象。根本原因則都出於熱氣,只是程度的深淺不同罷了。一般來說,下痢伴隨劇烈疼痛,以及頻繁的排泄慾望,尿液赤紅且排尿困難,都屬於燥熱的症狀。而下痢白色的情況,通常也很多,這樣看來,這就是熱氣的明確證據。

劉宗厚先生說,河間先生認為赤白痢疾不應該區分冷熱,而是屬於肺臟金性和心臟火性的影響。他又認為五種顏色分別歸屬於五臟,根本原因都出於熱氣,這樣的理論非常恰當。但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赤白痢疾的症狀很常見,既然不應該區分冷熱來治療,如果專門使用辛酸苦寒的食物來降熱,這就是治本的方法,所謂的心臟火性和肺臟金性的影響,是否有其他差異呢?因為心臟主宰血液,肺臟主宰氣體,白色屬於肺臟的金性,表示氣體受到影響。赤色屬於心臟的火性,表示血液受到影響。赤白相雜,表示氣體和血液都受到影響。瞭解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肝臟青色、脾臟黃色、腎臟黑色的說法,也可以互相印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