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一百零七

2. 牙齒

3.

東垣,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魚斤切,音銀,齒本也,齒根肉也)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所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故其病不一。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熱甚則齒動。齦齗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作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齒齦腫起而作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禦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選要,論曰:齒者,受病實多,有因胃熱而痛者,有因風邪而痛者,有蟲痛者,有腎虛者。大抵齒痛多屬手足陽明二經,胃熱火旺之故。且齒者,腎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板則為牙,內床則為齒,人腎氣強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痛也。其有胃熱者,則齒動搖,縫中出血,或臭穢不可近,或齒自疏落,皆陽明經熱也。治法當審其何部,胃熱者瀉其火,腎虛者補其水,風者祛而散之,蟲者毒而攻之,在活法施治可也。

丹溪,曰:牙痛或出血屬熱,胃口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調胃承氣湯加黃連,又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之類,又用梧桐淚、麝香擦之,上爿(音盤,牙床也)牙痛,灸三里穴,下爿牙痛,灸三間穴。牙大痛,必用胡椒、蓽撥,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薄荷、寒水石之類。

劉宗厚,曰:頭面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致牙痛者,皆外因也。實熱,陰虛火動,骨蒸所致,氣鬱血熱蟲蛀,皆內因也。硬物所支打擊等致,皆不內外因也。

葉氏,曰:牙之為病,手陽明、足陽明、足少陰腎三經之所致。搖動齒豁脫落者,腎之氣虛也;蟲蛀出血浮腫者,腸胃濕熱之盛也;臭穢腐爛者,胃火之壅也。虛者當補之,濕熱者當瀉之,胃火壅者當清之,外仍以末藥擦之,如風寒外束而作者,直須解散之可也。

王節齋,曰: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而齒自然安固矣。

白話文:

[論]

東垣認為,牙齒是腎臟的表徵,嘴巴是脾臟的竅穴,許多經絡都彙集於口部。牙齒位於手足陽明經的循行路線上,上牙齦(齒根)屬於坤土,是足陽明胃經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因此它靜止不動;下牙齦用於咀嚼食物,不停地運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手陽明經怕冷飲而喜歡熱飲,足陽明經喜歡冷飲而怕熱飲,因此它們的病症有所不同。牙齒是腎臟的表徵,也喜歡寒冷,寒冷則牙齒堅固,過熱則牙齒鬆動。牙齦腫痛、脫落,疼痛不止,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有的患者怕熱而疼痛;有的患者怕冷而疼痛;有的患者既怕冷又怕熱而疼痛;有的患者喝冷飲少喝熱飲多而疼痛;有的患者喝熱飲少喝冷飲多而疼痛;有的患者牙齒鬆動而疼痛;有的患者牙齦腫痛而疼痛;有的患者牙齦被疳蝕而缺少,出血並疼痛;有的患者牙齦腫脹而疼痛;有的患者脾胃有風邪,感覺風寒而疼痛;有的患者牙齒上多被蟲蛀蝕,牙齒缺損變色而疼痛;有的患者胃中氣虛,不能禦寒,牙齒暴露而疼痛;有的患者牙齒疼痛並伴有惡臭難聞的氣味。疼痛的表現不一,怎麼可能用一種藥就能治好呢?

[選要]

認為牙齒的疾病很多,有因胃熱而疼痛的,有因風邪而疼痛的,有蟲蛀疼痛的,有腎虛引起的。大多數牙齒疼痛屬於手足陽明二經,由於胃熱火旺所致。而且牙齒是腎臟精華的表現,骨骼是腎臟所主,牙齒外層如同骨骼外板,內部牙髓如同骨骼內層,腎氣強盛,則牙齒堅固,腎氣衰弱,則牙齒必然疼痛。如果胃熱,則牙齒鬆動,牙縫出血,或臭穢難聞,或牙齒自行脫落,都是陽明經熱盛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仔細判斷是哪個部位的問題,胃熱就瀉火,腎虛就補水,風寒就祛風散寒,蟲蛀就殺蟲攻毒,根據具體情況施治即可。

[丹溪]

認為牙痛或出血屬於熱症,可能是胃中有熱,或風寒,或蟲蛀,或濕熱。實熱腫痛,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加黃連,再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等藥物,也可以用梧桐淚、麝香擦拭患處。上牙痛,灸三里穴;下牙痛,灸三間穴。牙齒劇痛,必須用胡椒、蓽撥,能散去浮熱,並輔以升麻、薄荷、寒水石等藥物。

[劉宗厚]

認為頭面受風寒,或吸入冷空氣,導致牙痛,都是外因;實熱,陰虛火旺,骨蒸,氣鬱血熱,蟲蛀,都是內因;被硬物撞擊等,則既非外因也非內因。

[葉氏]

認為牙齒疾病是由手陽明、足陽明、足少陰腎三經引起的。牙齒鬆動、脫落,是腎氣虛弱;蟲蛀、出血、腫脹,是腸胃濕熱盛;臭穢腐爛,是胃火壅盛。虛者應該補益,濕熱者應該瀉熱,胃火壅盛者應該清熱,此外還可以外用藥物擦拭,如果是風寒外束引起的,就應該散寒解表。

[王節齋]

認為牙齦腫痛,牙齒疼痛鬆動,或變黑腐爛脫落,世人都認為是腎虛,卻不知道這是陽明濕熱。雖然牙齒屬於腎,但牙齒長在牙齦上,上下牙齦屬於陽明大腸和胃經,如同植物生長於土壤。腸胃受損於醇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導致濕熱上攻,則牙齦不清淨,而腫痛,或出血,或生蟲,從而導致牙齒不安穩,而鬆動、變黑、腐爛脫落。治療應該瀉去陽明經的濕熱,則牙齦清爽,牙齒自然就會穩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