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百零六 (19)

1. 治諸物梗喉方

戴人取錢哽法

一小兒誤吞一錢在喉中不下,諸醫皆不能出,亦不能下,乃命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淨白表紙卷令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鬠(鬅,音朋。鬠,音擴。鬅鬠,被髮短也,亂也)之狀,又別取一箸,縛針鉤於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探之覺鉤入於錢竅,然後以紙卷納之咽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

巧匠取喉鉤法

宋鹹平中,職方魏公在澶州,有數子弟皆幼,因相戲以鉤竿垂釣,用棗作餌,登陸釣雞雛。一子學之,而誤吞其鉤至喉中。急引之,而鉤須已逆不能出。命諸醫,不敢措手。魏公大怖,遍問老婦,必能經歷。時有一老婦,年餘九十歲,言亦未嘗見此,竊料有識者可出之。時郡中莫都料性甚巧,令聞魏公,魏公呼老婦,責之曰:吾子誤吞鉤,莫都料何能出之。

老婦曰:聞醫者,意也。莫都料,曾在水中打碑塔,添仰瓦。魏公悅,遂召至,沉思良久曰:要得一蠶繭,及念珠一串。公與之,都料遂將繭剪如錢,用物尋其四面,以油潤之,中通一小竅,貫之鉤線,次貫念珠三五枚,正兒坐,開口,漸加念珠引之至喉,覺至系鉤處,用力向下一推,其鉤已下而脫,即向上急出之,見繭錢向下,裹定鉤須,須臾而出,並無所損。魏公大喜,遂厚賂之。

曰:心明者,意必大巧;意明者,心必善醫。

治誤吞田螺梗喉不下,死在須臾

用鴨一隻,以水灌入口中,少頃,將鴨倒懸,令吐出涎水,與患人服之,其螺即化。

凡治哽之法,皆此類推,如鸕鷀治魚哽,磁石治針哽,發灰治發哽,貍虎治骨哽,亦各從其類也。

治吞發纏喉不出

取自己發作灰,白湯調服一錢。

白話文:

治諸物梗喉方

戴人取錢哽法:

一個小孩不小心吞下一枚銅錢卡在喉嚨裡,很多醫生都無法取出,也無法讓它順利吞下去。於是請來一位戴姓的人,他仔細思考後,突然想出一個辦法:用乾淨的白色紙卷成筷子粗細,再用刀子把紙卷的一端割成蓬鬆凌亂的樣子,就像頭髮散亂的樣子。然後另取一根筷子,綁上一根帶鉤的針,讓針鉤牢固地固定在筷子上,不會脫落。先把筷子從患者咽喉送下去,輕輕地提拉,探測到針鉤勾住銅錢後,再把紙卷送入咽喉,讓針鉤尖端抵住紙卷。感覺針鉤尖端進入紙卷,沒有刺到肌肉後,就往上提拉,把銅錢取出來了。

巧匠取喉鉤法:

宋朝鹹平年間,職方魏公在澶州,有幾個年幼的兒子,在玩耍時用帶鉤的竿子釣雞雛,用棗子作餌。其中一個孩子模仿,不小心吞下魚鉤,魚鉤倒著卡在喉嚨裡,無法取出。找了很多醫生,都不敢動手。魏公非常害怕,四處詢問老婦人有沒有經驗。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婦人說她從未見過這種情況,但認為可能有識途老馬能解決。當時郡裡有個叫莫都料的人,技藝非常巧妙。魏公聽說後,便把老婦人叫來,責問她:“我的兒子吞下魚鉤,莫都料能把它取出來嗎?”

老婦人說:“治病要用心。莫都料曾經在水裡打撈碑塔和瓦片。”魏公很高興,便把莫都料叫來。莫都料沉思很久後說:“需要一個蠶繭和一串念珠。”魏公給了他,莫都料便把蠶繭剪成銅錢大小,用東西修整它的四面,使它光滑,中間留一個小孔,穿入釣線,再穿入三五顆念珠。讓孩子正襟危坐,張開嘴巴,慢慢地用念珠把線引到喉嚨,感覺到線接觸到魚鉤後,用力往下推,魚鉤就鬆脫下來了。然後迅速往上拉出,蠶繭像銅錢一樣向下,包裹住魚鉤,一會兒就取出來了,孩子毫髮無損。魏公非常高興,重賞了他。

最後說道:心明的人,一定非常巧妙;心思靈巧的人,一定是好的醫生。

治誤吞田螺梗喉不下,死在須臾:

用一隻鴨子,把水灌進鴨子嘴裡,一會兒後,把鴨子倒過來,讓它吐出唾液,讓患者服用,田螺就會溶化。

凡是治療哽塞的方法,都以此類推,例如用鸕鶿治療魚骨哽塞,用磁石治療針哽塞,用頭髮灰治療頭髮哽塞,用狸貓或老虎的唾液治療骨頭哽塞,都是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

治吞發纏喉不出:

取自己的頭髮燒成灰,用溫水調和服用一錢(約3.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