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丹溪,曰:喉痹多屬痰,重者宜用吐法,或只以桐油或燈油腳,鵝翎探吐之;輕者用新取園中李實根噙之,更以研水敷項上。或用射干,逆流水吐之。纏喉風屬痰熱,亦宜探吐之。咽喉痛,用荊芥、當歸、桔梗、甘草煎,溫漱,服之。有熱加黃芩、枳殼,宜刺少商出血(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外如韭葉)。喉乾燥痛,四物湯加桔梗、荊芥、黃柏、知母立止。喉瘡並痛,多屬虛火,遊行無制,用人參、黃柏、荊芥;虛火,用人參、竹瀝;血虛,用四物、竹瀝瀉實熱火,黃連、荊芥、薄荷、硝石為末,蜜薑汁調噙化。喉痹風熱痰,先以千緡湯,後以四物加黃柏、知母,養陰則火降。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必用元參。喉舌之疾,皆屬火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而輕者可以緩治,甚而急者,惟用針砭刺血最為上策。
綱目,云:凡經云喉痹者,謂喉中吸呼不通,語言不出,而天氣閉塞也;云咽痛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蓋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痹也。鄉村所患相似者,屬天行運氣之邪,治法必先表散之,大忌酸藥擦點,寒藥下之,恐郁其邪於內,而不得出也。其病有二,其一屬火。經云少陽所至為喉痹,又云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用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用陽毒諸方,汗之可也。其二屬陰濕。經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成喉痹。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用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或面青黑者,屬陰毒,用陰毒法可汗之。蕭山先生云:喉痹不惡寒,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證,宜硝石、青黛等寒藥降之,或膽礬等酸劑收之。韓祗和先生云: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先生云:兩寸脈實,為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故予遵此法以治前證,如鼓應桴也。陳無擇治喉痹不語,用小續命湯加杏仁七個,煎服甚效。本草治中氣急,喉痹欲死,白殭蠶為末,薑汁調下,立愈。丹溪云:殭蠶屬火而有土,與水得金氣而成。治喉痹者,取其火中清化之氣,以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陳藏器每治臟寒咽閉,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臍炮裂,以蜜塗炙,蜜入內含之,勿咽。羅謙甫云:戊寅春鄉村病喉痹者甚眾,蓋前年終之氣,及當年初之氣,二火之邪也,用甘桔湯加芩、連、半夏、殭蠶、鼠黏子、葛根等劑發散之。虛加參、耆、當歸之類,水漿不入,先用解毒雄黃丸,醋化灌之,痰出更灌薑汁,服前藥無不神驗。若用膽礬酸寒點過,皆不治。蓋邪郁不出故也。押班都知潘元從喉閉,急召孫至,取藥末半匕,吹入喉中,少頃,吐出膿血立愈。潘詣孫謝曰:火急之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藥不能療。贈金百兩,願求方以濟非常之急。孫以其方授之,用豬牙皂角、白礬、黃連等分細銼,新瓦上焙乾,為末,每用半錢,吹入喉中。因曰:神方無價,安用以利易哉,遂不受所贈。文潞公一日喉腫,翰林咽喉科治之,經三日愈甚,上召孫治之。孫曰:病得相公書判筆一管,去筆頭,水沾筆管,點藥入喉便愈。孫隨手便刺,相公昏僕不省人事,左右皆驚愕流汗。孫乃笑曰:非我不能救相公,須臾吐出膿血升余,旬日乃平復如故。見上,上喜曰:孫兆良醫,甚有手段。予嘗治一男子喉痹,於太谿穴刺出黑血半盞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汙血也。急喉痹,其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響者,此為肺絕之侯,速宜參膏救之,用薑汁、竹瀝化開服。如未得參膏,或先煎獨參湯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全四五,遲則十不全一也。
白話文:
論
朱丹溪說:喉痹大多是因為痰濕,嚴重者宜用吐法,或者只用桐油或燈油的殘渣,用鵝毛探入喉嚨引吐;輕者可用新摘的李子根含在口中,再用研磨成泥狀的李子根敷在項上。或者用射干,用逆流的方法引吐。纏喉風屬痰熱,也應該用探吐法。咽喉痛,用荊芥、當歸、桔梗、甘草煎湯,溫熱漱口,並服用藥湯。如果伴有熱症,則加黃芩、枳殼,並宜用針刺少商穴放血(少商穴位於拇指內側指甲旁)。喉嚨乾燥疼痛,可用四物湯加入桔梗、荊芥、黃柏、知母,很快就能止痛。喉嚨生瘡並伴有疼痛,大多是虛火旺盛,遊走不定所致,可用人參、黃柏、荊芥;如果屬於虛火,可用人參、竹瀝;如果屬於血虛,則用四物湯加上竹瀝瀉去實熱和火毒,再用黃連、荊芥、薄荷、硝石研磨成粉末,用蜜和薑汁調和後含化。喉痹因風熱痰濕引起,先用千金湯,然後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滋陰降火。喉嚨疼痛一定要用荊芥,陰虛火旺則一定要用元參。喉舌疾病都屬於火熱之症,雖然名稱和輕重程度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火熱輕重程度的差異。輕微者可用緩和的治療方法,嚴重急症則以針刺放血為最佳方法。
《本草綱目》說:凡是經書上記載的喉痹,是指喉嚨吸氣呼氣不通暢,不能說話,是天氣閉塞所致;咽痛嗌痛是指咽喉不能吞嚥唾液和食物,是地氣閉塞所致;喉痹咽嗌痛是指咽喉都生病了,天地之氣都閉塞了。一般來說,患有喉痹的病人,必定伴隨咽嗌痛,但患有咽嗌痛的病人,不一定伴有喉痹。鄉村地區常見的類似疾病,屬於流行的邪氣,治療方法必須先宣散表邪,最忌諱用酸性的藥物擦塗,或用寒涼的藥物內服,以免邪氣鬱積於內,無法排出。這種疾病分兩種,一種屬火。經書上說少陽經走到的地方會引起喉痹,又說少陽主宰天地的運作。三焦之氣,炎熱之時,人們就會患喉痹。此時可以用仲景的桔梗湯。如果面部發紅起斑點,屬於陽毒,則要用治療陽毒的方劑,發汗即可。另一種屬陰濕。經書上說:太陰過盛,火氣鬱積於內會造成喉痹。又說:太陰在泉,濕邪過盛,會導致咽喉腫痛和喉痹,此時可用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如果面部發青發黑,屬於陰毒,可用治療陰毒的方法發汗。蕭山先生說:喉痹不惡寒,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都屬於下焦證,宜用硝石、青黛等寒涼藥物瀉下,或用膽礬等酸性藥物收斂。韓祗和先生說: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李東垣先生說:兩寸脈實,是陽盛陰虛,瀉下即可痊癒。所以我遵照這個方法治療上述疾病,就像擊鼓應桴一樣靈驗。陳無擇治療喉痹不能說話的病人,用小續命湯加杏仁七個煎服,效果很好。本草書記載治療中氣急,喉痹將死,用白殭蠶研成粉末,用薑汁調服,很快就能痊癒。朱丹溪說:殭蠶屬火性,但含有土性,與水結合則產生金氣。治療喉痹,取其火中清淨化生的氣,用來治療相火,散去痰濁逆結滯。陳藏器治療臟腑寒冷,咽喉閉塞,吞嚥不利,常用附子去皮臍眼處炮製,用蜂蜜塗抹炙烤,然後含在口中,不要吞嚥。羅謙甫說:戊寅年春天,鄉村地區患喉痹的病人很多,是因為前一年年底的氣候,和當年年初的氣候,兩種火邪的侵襲,可用甘桔湯加入黃芩、黃連、半夏、殭蠶、鼠黏子、葛根等藥物發散邪氣。虛弱的病人要加入人參、黃芪、當歸等藥物,如果水液不入口,先用解毒雄黃丸,用醋化開灌服,痰吐出後再灌服薑汁,服用前面的藥物,效果都很好。如果用膽礬這種酸寒的藥物點過,都不會好,因為邪氣鬱積於內無法排出。押班都知潘元從喉嚨閉塞,緊急召孫至,取藥末半匕,吹入喉嚨中,一會兒,就吐出膿血而痊癒。潘元從感謝孫至說:火急的危難,非明公不能救治。救人的急難,非藥物不能治療。贈送黃金一百兩,希望得到方劑以救治非常危急的情況。孫至將其方劑給他,是用豬牙皂角、白礬、黃連等分量細細切碎,用新瓦焙乾,研成粉末,每次用半錢,吹入喉嚨中。孫至說:神效的方劑無價,何必用金錢交易呢?所以沒有接受他的饋贈。文潞公有一天喉嚨腫痛,翰林院咽喉科的醫生治療,三天後病情更加嚴重,皇上召見孫至治療。孫至說:只要得到相公的書判筆一支,去掉筆頭,用清水沾濕筆管,蘸藥點入喉嚨即可痊癒。孫至隨手就刺,相公昏倒不省人事,左右的人都驚慌失措,汗流浹背。孫至笑著說:不是我不能救相公,一會兒就吐出膿血升余,十幾天就恢復如初。皇上見到孫至,很高興的說:孫兆良醫,手段高明。我曾經治療一個患喉痹的男子,在太谿穴刺出血黑色的血半碗就痊癒了。由此可見,喉痹是因為血不能散開的緣故。凡是治療這種疾病,急性病症必須先發散,發散不行,再取痰,取痰不行,再去除瘀血。急性的喉痹,聲音像鼾聲,好像痰在喉嚨裡響,這是肺氣將絕的徵兆,必須用人參膏搶救,用薑汁、竹瀝化開服用。如果沒有人參膏,可以先煎服獨參湯搶救,服藥早的十全十美能治好七八成,次之能治好四五成,遲了則十全十美也治不好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