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三 (9)
卷一百零三 (9)
1. 治耳腫痛方
加味涼膈散,治風熱壅盛,耳腫痛。
大黃(酒炒),黃芩(酒浸),防風,荊芥,羌活,朴硝,甘草(各二錢),連翹(四錢),梔子仁,薄荷(各一錢)
上為末,加竹葉水煎服,輕一二服,重三四服,愈。
解熱飲子,治熱壅生風,耳內痛與頭相連,膿血流出。
赤芍藥,白芍藥,川芎,當歸,大黃(蒸),甘草(炙),木鱉子(各一錢半)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後服。
丹溪方,治一人耳腫痛,黃水出而臭。
桔梗,麻黃,羌活,大黃(酒炒,各二錢),木通,黃芩,甘草(各一錢半)
上銼,分三帖,水煎,熱服。
黍黏子湯,治耳痛生瘡。
昆布,蘇木,黃連,蒲黃,龍膽草(各二分),鼠黏子,連翹,生地黃(酒洗),歸尾,黃芩,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分),黃耆,柴胡(各四分),桔梗(一錢半),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紅花(少許)
上銼一服,水煎,食後稍熱服。忌寒涼利大便。
菖蒲挺子,治耳中痛。
菖蒲(一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細末,每用油調,滴耳內效。一方用醋丸如杏仁大,綿裹置耳中,日三易。一方搗菖蒲自然汁,灌耳,神效。
秘方,治耳內忽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有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
用蛇退皮燒存性,細研,以鵝翎管吹入耳中,立愈。
一方,治耳痛及聾。
用巴豆十四粒研爛,以鵝脂半兩溶化和,為丸如小豆大,以綿裹塞耳中。
曾青散,治耳內有惡瘡。
雄黃(七錢半),曾青(五錢),黃芩(二錢半)
上為末,每用少許,耳內中如有膿汁,用綿杖子拭乾用之。
一方,治耳痛。
吳茱萸,烏尖,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盦湧泉穴。
又方,枯白礬吹入耳中,或青箬灰,吹入尤妙。
一方,用食鹽不以多少,炒熱,用棗面蒸熟,青花布包定枕之,立效如神。
一方,用油胡桃為末,狗膽和為丸,如桐子大,綿裹安耳中,痛立止。
一方,療耳內卒痛,出膿水不止。
礬石(燒灰),麝香(各等分)
上研末,和勻以筆管吹耳內,日三四度。
白話文:
[治療耳朵腫痛的處方]
「加味涼膈散」:適用於因風熱旺盛導致的耳部腫脹疼痛。
配方包括:酒炒過的大黃、酒浸泡過的黃芩、防風、荊芥、羌活、朴硝、甘草(各二錢)、連翹(四錢)、梔子仁、薄荷(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竹葉水煎煮後服用,輕微者服用一至兩次,嚴重者需服用三至四次,可見療效。
「解熱飲子」:適用於因熱氣阻塞引發風邪,導致耳朵內部疼痛且與頭部疼痛相連,甚至有膿血流出現象。
配方包括:赤芍藥、白芍藥、川芎、當歸、蒸過的大黃、炙甘草、木鱉子(各一錢半)。
將藥材切碎後一次服用,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丹溪方」:適用於一人耳朵腫痛,並有黃色分泌物流出且帶有異味。
配方包括:桔梗、麻黃、羌活、酒炒過的大黃(各二錢)、木通、黃芩、甘草(各一錢半)。
將藥材切碎,分成三次服用,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黍黏子湯」:適用於耳痛生瘡。
配方包括:昆布、蘇木、黃連、蒲黃、龍膽草(各二分)、鼠黏子、連翹、酒洗過的生地黃、歸尾、黃芩、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分)、黃耆、柴胡(各四分)、桔梗(一錢半)、去皮尖的桃仁(三個,需另外研磨)、少許紅花。
將藥材切碎後一次服用,用水煎煮,飯後稍溫時服用。忌吃寒涼食物和利尿劑。
「菖蒲挺子」:適用於耳內疼痛。
配方包括:菖蒲(一兩)、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去心,半兩)。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使用時用油調和,滴入耳內即可見效。另一個方法是用醋製成丸狀,大小如杏仁,用棉布包裹置於耳中,每日更換三次。還有一種方法是將菖蒲搗碎取汁,灌入耳內,效果神奇。
「祕方」:適用於耳內突然劇烈疼痛,如同有蟲在耳內竄動,或有血水流淌,或乾燥疼痛無法忍受。
將蛇蛻皮燒燬後研磨成細粉,用鵝毛管吹入耳內,立刻痊癒。
「一種方法」:適用於耳痛和耳聾。
取十四粒巴豆研磨成泥,與半兩鵝脂熔化混合,做成小豆大的丸子,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
「曾青散」:適用於耳內有惡性瘡口。
配方包括:雄黃(七錢半)、曾青(五錢)、黃芩(二錢半)。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少量,若耳內有膿液,應先用棉棒擦乾再使用。
「一種方法」:適用於耳痛。
配方包括:吳茱萸、烏尖、大黃(各等量)。
將藥材磨成粉末,敷於湧泉穴。
「另一種方法」:將枯白礬吹入耳中,或使用青色竹葉灰,效果更佳。
「一種方法」:使用適量的食鹽,炒熱後,用棗麵蒸熟,用青色花紋的布包裹好作為枕頭,效果神奇。
「一種方法」:將油胡桃磨成粉末,與狗膽混合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用棉布包裹置於耳中,耳痛立即停止。
「一種方法」:適用於耳內突然疼痛,膿水不斷流淌。
配方包括:礬石(燒成灰)、麝香(各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均勻混合後用筆管吹入耳內,每日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