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一·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百零一·下 (3)

1. 原機啟微

一曰熱積必潰之病,夫積者,重疊不解之貌,熱為陽,陽平為常,陽淫為邪則行,行則病易見,易見則易治,此則前篇淫熱之病也。深邪則不行,不行則伏,因伏而又浮,日漸月聚,熱不得不為積也,積已久,久積必潰,潰始病見,病見則難治。難治者,非不治也,為邪積久,比潰已深。何則,潰尤敗也,知敗者庶可以救,其病隱澀不自在,稍覺眊矂,視微物昏,內眥穴開,竅如針目,按之則沁沁膿出。有兩目俱病者,有一目獨病者。目屬肝,內眥屬膀胱,此蓋一經積邪之所致也。故曰熱積必潰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竹葉瀉經湯主之。大便不硬者,減大黃為用,蜜劑解毒丸主之,不然藥誤病久,終為枯瞎。

一曰陽衰不能抗陰之病,或問曰:人有晝視通明,夜視罔見,雖有火光月色,終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陽衰不能抗陰之病,諺所謂雀盲者也。問曰:何以知之。答曰:黃帝「生氣通天論」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又曰:陰陽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已閉。又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故知也。問曰:陽何物耶。答曰:凡人之氣,應之四時者春夏為陽也,應之一日者平旦至昏為陽也,應之五臟六腑(五臟為陰)也。問曰:陽何為而不能抗陰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為主也。「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在五行為土,土生萬物,故為陽氣之原。其性好生惡殺,遇春夏乃生長,遇秋冬則收藏,或有憂思恐怒勞役飢炮之類,過而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受傷,則陽氣下陷,陽氣下陷,則於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陽氣皆衰。陽氣既衰,則於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陰氣獨盛。陰氣既盛,故陽不能抗也。問曰:何故夜視罔見。答曰:目為肝,肝為足厥陰也。神水為腎,腎為足少陰也。肝為木,腎為水,水生木,蓋亦相生而成也。況怒傷肝,腎受傷,亦不能生也。晝為陽,天之陽也。晝為陽,人亦應之也,雖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之陽盛陰衰之時,我之陽氣雖衰,不得不應之而升也,故猶能晝視通明。夜為陰,天之陰也。夜為陰,人亦應之也,既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陰盛陽衰之時,我之陽氣既衰,不得不應之而伏也,故夜視罔所見也。問曰:何以為治。答曰:鎮陰升陽之藥,決明夜靈散主之。

一曰陰弱不能配陽之病,夫五臟無偏勝,虛陽無補法;六腑有調候,弱陰有強理。心肝脾肺腎,各有所滋生,一臟或有餘,四臟俱不足,此五臟無偏勝也。或浮或為散,是曰陽無根益之欲令實,翻致不能禁,此虛陽無補法也。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調候也。衰弱不能濟,遂使陽無御,反而欲匹之,要以方術勝,此弱陰有強理也。解精微論曰:心者五臟之專精。目者其竅也,又為肝之竅。腎生骨,骨之精為神水。故肝木不平,內挾心火,為勢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傷,上為內障。此五臟病也。勞役過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五臟生成論」曰:諸脈皆屬於目,相火者,心包絡也,主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此虛陽故也。膀胱、小腸、三焦、膽脈俱循於目,其精氣亦皆上注而為目之精,精之寞為眼。四腑一衰,則精氣盡敗,邪火乘之,上為內障,此六腑病也。神水黑眼,皆法於陰,白眼赤脈,皆法於陽,陰齊陽伴,故能為視。陰微不立,陽盛即淫。「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上為內障,此弱陰病也。其病初起時視覺微昏,常見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綠色,次則視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為沖和養胃湯、益氣聰明湯、千金磁朱丸、石斛夜光丸主之。有熱者瀉熱,黃連湯主之。久則不睹,神水純白,永為廢疾也。然廢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面如冰,氣血不得流行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轉動,次用右手持鴨舌針去黑睛如米許針之,但人白睛甚厚,欲入甚難,必要手准力完重針則破,然後斜回針首,以針刀刮之,障落則明。有落而復起者,起則重刮。刮之有至再三者,皆為洗不甚冷,氣血不凝故也。障落之後,以棉裹黑豆數粒,令如杏核樣,使病目垂閉,覆眼皮上,用軟棉纏之,睛珠不動移為度。如是五七日,才許開視。視勿勞也,亦須服上藥,庶幾無失。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五臟之病,虛陽之病,六腑之病,弱陰之病,四者皆為陰弱不能配陽也。噫,學者慎之。

白話文:

原機啟微

一、熱積必潰之病:積聚是指熱邪長時間停滯未解的狀態。熱屬陽,陽氣平衡則正常,陽氣過盛則成為邪氣,邪氣流動,疾病容易顯現,也容易治療,這屬於前文所述的淫熱之病。但若邪氣深藏,則無法流動,潛伏下來,又逐漸浮現,日積月累,熱邪最終形成積聚。積聚日久,必會潰破,潰破後疾病才顯露出來,此時治療就困難了。困難並非無法治療,而是因為邪氣積聚已久,潰破也已深入。潰破即壞死,了解壞死情況才能設法救治。病症表現為隱隱作痛,不舒服,略感昏沉,視力模糊,內眼角的穴位張開,像針眼般大小的孔洞,按壓時會有膿液滲出。有的兩眼都患病,有的只有一眼患病。眼睛屬肝,內眼角屬膀胱,這都是經絡積聚邪氣所致。所以說,這是熱積必潰之病,也是所謂漏睛眼,可用竹葉瀉經湯治療。若大便不硬,應減少大黃用量,可用蜜劑解毒丸治療,否則用藥失誤,病情久拖不治,最終會導致失明。

二、陽衰不能抗陰之病:有人白天視力清晰,夜晚卻看不見,即使有火光或月光,也無法看清東西,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陽氣衰弱,不能抵抗陰氣的緣故,俗話說就是“雀盲”。如何判斷呢?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自古以來,人體與天地相通,其根本在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九州大地,人體九竅、五臟、十二經脈,都與天氣相通。又說:陰陽一天之中主導著人體的外部,清晨人體陽氣生發,中午陽氣最盛,傍晚陽氣已虛,氣門已閉。又說:陽氣不勝陰氣,則五臟氣機紊亂,九竅不通,所以由此可知。陽氣是什麼呢?人體之氣,順應四季,春夏為陽;順應一日,從清晨到傍晚為陽;順應五臟六腑(五臟屬陰)來說,亦有陽氣。為什麼陽氣不能抵抗陰氣呢?人體的生機,以脾胃為中心。靈蘭秘典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庫,五行屬土,土生萬物,所以是陽氣的根本。脾胃的特性是喜生惡殺,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如果憂思、恐懼、憤怒、勞累、飢餓、飽食等,過度而不節制,都會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則陽氣下陷,陽氣下陷,則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的陽氣都衰弱。陽氣衰弱,則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的陰氣獨盛。陰氣盛則陽氣不能抗衡。為什麼夜晚看不見?眼睛屬肝,肝為足厥陰;腎精為神水,腎為足少陰。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相互滋生。況且,憤怒傷肝,腎受損傷,則不能滋生肝木。白天屬陽,天之陽也。白天屬陽,人體亦應之,即使受憂思、恐懼、憤怒、勞累、飢餓、飽食之傷,陽氣下陷,遇上白天陽盛陰衰之時,人體的陽氣雖然衰弱,但不得不順應天陽而升發,所以還能白天視力清晰。夜晚屬陰,天之陰也。夜晚屬陰,人體亦應之。既受憂思、恐懼、憤怒、勞累、飢餓、飽食之傷,陽氣下陷,遇上夜晚陰盛陽衰之時,人體的陽氣已衰弱,不得不順應天陰而潛伏,所以夜晚看不見。怎麼治療呢?要用鎮陰升陽的藥物,決明夜靈散主之。

三、陰弱不能配陽之病:五臟沒有偏盛,虛陽沒有補益的方法;六腑有調和的規律,虛弱的陰氣有加強的辦法。心、肝、脾、肺、腎,各有滋生的方法,一個臟腑有餘,其他四臟都不足,這就是五臟沒有偏盛。或浮或散,這是沒有根基的陽氣,想讓它充實,反而會控制不住,這就是虛陽無補法。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各自有其主治,平衡協調就不會有危險,這就是六腑有調候。陰氣衰弱不能輔助,導致陽氣無法制約,反而想讓它匹敵,必須依靠方術來取勝,這就是弱陰有強理。解精微論說:心是五臟的精華,眼睛是它的竅穴,也是肝的竅穴。腎生骨,骨的精華為腎精。所以肝木不平,內挾心火,妄行其勢,火炎不能控制,腎精受損,上為內障。這是五臟的病。勞累過度,心臟功能不足,心火代之。「五臟生成論」說: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心包絡為相火,主宰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這是虛陽之故。膀胱、小腸、三焦、膽的經脈都循行於眼睛,其精氣也都會上注而成為眼睛的精華,精氣的衰弱就是眼睛的衰弱。四腑衰弱,則精氣全部敗壞,邪火乘虛而入,上為內障,這是六腑的病。腎精滋養眼睛,都屬於陰;白眼和赤脈,都屬於陽。陰陽平衡,才能視物。陰氣微弱不能自立,陽氣盛則過度。陰陽應象大論說:旺盛的火氣消耗元氣。上為內障,這是陰弱之病。初期症狀是視力略微模糊,常見空中有黑花,腎精淡綠色,然後視力模糊,看一個東西變成兩個,腎精淡白色,可以用沖和養胃湯、益氣聰明湯、千金磁朱丸、石斛夜光丸治療。有熱邪的,瀉熱,用黃連湯治療。久病不愈,腎精純白,就成為永久的疾病。但即使是永久性疾病也有治療方法,先讓病人用冷水洗臉,直到氣血不能流動為止,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眼珠,不讓它轉動,然後用右手持鴨舌針,在黑眼球上刺入約一粒米大小的深度,但因為人的白眼球很厚,很難刺入,必須手法準確,用力刺入才能穿透,然後斜回針頭,用針刀刮除障翳,障翳去除後就能看見。如果障翳去除後又復發,則再次刮除。如果需要刮除兩三次,是因為洗臉的水不夠冷,氣血沒有凝固。障翳去除後,用棉花裹住幾粒黑豆,大小像杏仁一樣,讓患病的眼睛閉合,覆蓋在眼皮上,用軟棉花纏繞,眼珠不能移動為度。這樣五七天,才能睜眼看東西。看東西不要勞累,也要服用上述藥物,才能避免後遺症。這種方法,治療成功者五六成,治療失敗者也有四五成。五臟的病,虛陽的病,六腑的病,陰弱的病,這四種都是陰弱不能配陽的病。學者們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