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8)
卷二十二·中 (8)
1. 診法
素問,云:胃脈虛則泄,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泄而脈大者,難治。病泄脈洪大,是逆也。
靈樞,云: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易已。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逆也,如是者不過十日死矣。腹大脹,四肢清,脫形泄,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日死矣。仲景診法詳見前。
脈經,云: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痢,肺脈小甚為泄,腎脈小甚為洞泄,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留連者生,緊急者死。
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若用參朮膏早救之,亦有生者)。《脈訣》云:下利微小,則為生脈。大浮洪者,無瘥日。《脈訣舉要》曰:夏月泄瀉,脈應暑濕,決而數溲,脈必虛極,治暑濕瀉,分利小便,虛脫固腸,罔或不痊。樓氏曰:在下則泄瀉不止,在上則吐痰不已者,皆死。蓋氣脫無所管攝故也。
白話文:
《素問》說:胃脈虛弱就會泄瀉,尺脈寒且細小,稱為後泄。尺膚冰冷,脈搏微小,就是氣虛泄少。泄瀉但脈搏洪大,就是逆氣,難以治療。
《靈樞》說:大便赤色帶血且頻繁泄瀉,脈搏微小,手腳冰冷,難以治癒;泄瀉但脈搏微小,手腳溫暖,容易治癒。腹部鳴響且脹滿,四肢虛弱無力,脈搏洪大,這是逆氣,這樣的人十天內就會死亡。腹部膨脹,四肢冰冷,形體消瘦,也屬於逆氣,這樣的人不到一天就會死亡。仲景的診法詳見前面。
《脈經》說:脈搏滑利,按之虛無,此人必定會腹瀉。肺脈非常微小,就是氣虛泄少;腎脈非常微小,就是腸胃虛弱,常有泄瀉。泄瀉的脈搏緩慢,時而出現微小的結滯,可以生存;脈搏浮大而數,就會死亡。腸胃虛弱導致食物無法消化,無法停留,排出膿血,脈搏微小且停滯,可以生存;脈搏急促,就會死亡。
《內經》說:脈搏細小,皮膚冰冷,氣虛泄少,前後泄瀉,飲食無法進食,這是五虛,就會死亡。如果喝些稀粥進入胃中,泄瀉停止,虛弱的人就可以活下來(如果及時用參朮膏治療,也有存活的可能)。《脈訣》說:泄瀉的脈搏微小,就會存活;脈搏浮大而洪,就沒有痊癒的機會。《脈訣舉要》說:夏季泄瀉,脈象應是暑濕,小便頻繁,脈搏必定虛弱極點。治療暑濕泄瀉,應該分利小便,固攝腸道,這樣幾乎都能痊癒。樓氏說:下部泄瀉不止,上部不停嘔吐痰液,都會死亡。因為氣虛脫落,無法收攝,所以會死亡。
2. 治濕瀉方
燥濕湯
白朮(二錢),白芍藥,白茯苓(各一錢半),澤瀉,車前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水濕瀉;加蒼朮;傷食停飲,加神麯、麥芽、山楂;腹中窄狹飽悶,加厚朴、枳實、木香;小便赤澀,加豬苓、木通、炒梔子;燥渴引飲,加乾葛、石膏、麥門冬;酒積腸中,濕熱暴下,加黃連、蒼朮;黃疸,加茵陳、炒山梔、木通;冷瀉作痛,加木香、砂仁、山楂、炮乾薑;久泄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久瀉虛滑不禁,加肉豆蔻、訶子、煨木香;清晨溏瀉,加破故紙、茴香、肉豆蔻。
白話文:
燥濕湯
藥方:
- 白朮(二錢)
- 白芍(一錢半)
- 白茯苓(一錢半)
- 澤瀉(一錢)
- 車前子(一錢)
- 甘草(五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水煎服。
加減方:
- 水濕瀉: 加蒼朮。
- 傷食停飲: 加神麴、麥芽、山楂。
- 腹中窄狹飽悶: 加厚朴、枳實、木香。
- 小便赤澀: 加豬苓、木通、炒梔子。
- 燥渴引飲: 加乾葛、石膏、麥門冬。
- 酒積腸中,濕熱暴下: 加黃連、蒼朮。
- 黃疸: 加茵陳、炒山梔、木通。
- 冷瀉作痛: 加木香、砂仁、山楂、炮乾薑。
- 久泄胃氣下陷: 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
- 久瀉虛滑不禁: 加肉豆蔻、訶子、煨木香。
- 清晨溏瀉: 加破故紙、茴香、肉豆蔻。
夏月,加香薷、厚朴;勝濕,加防風、白芷、羌活;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泄,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
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脾濕太過,胃氣不和,腹痛泄瀉,水穀不化,陰陽不分,此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也。
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白朮(一錢),官桂,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夏月調養與胃苓湯方解
夏季,若體內有暑濕,可在方劑中添加香薷、厚朴。若以去除濕氣為目的,可加入防風、白芷、羌活。夏秋交替之際,濕熱盛行,容易引發暴瀉,可用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來調理。
胃苓湯(又名對金飲子),主治脾濕過盛,胃氣不和,導致腹痛、腹瀉、消化不良、陰陽失衡等症狀。此方是平胃散與五苓散的合方。
方劑組成:
- 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
- 白朮(一錢)
- 官桂、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溫服。有熱,加薑汁炒黃連一錢;口渴,加葛根一錢;泄瀉注下如水,倍加蒼朮、白朮,加車前子為末,空心米湯調下;濕熱甚,肛門如熱湯者,去桂,加滑石末二錢,黃芩、山梔炒各一錢,木通八分;腹中痛,下痢冷,喜熱手燙熨,口不燥渴者,乃寒瀉也,三倍桂,加肉豆蔻麵裹煨一錢,甚者加製附子、丁香各八分,作丸服。
白話文:
將藥材上端切碎,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煎,飯後溫服。若有發熱,則加入生薑汁炒黃連一錢;若口渴,則加入葛根一錢;若腹瀉如水樣,則加倍蒼朮、白朮,並加入車前子研末,空腹用米湯調服;若濕熱嚴重,肛門如同熱湯般灼熱,則去掉桂枝,加入滑石末兩錢、黃芩、山梔子炒熟各一錢、木通八分;若腹痛、腹瀉、喜熱喜燙熨,口不乾渴,則屬寒瀉,應將桂枝用量加至三倍,並加入肉豆蔻研末包好煨熟一錢,症狀嚴重者可再加入製附子、丁香各八分,製成丸劑服用。
平胃散,治傷濕泄瀉。
蒼朮(炒,三錢),厚朴(薑製),陳皮(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穀不化,飲食傷多,加枳實;如胸中氣不快,心下痞氣,加枳殼、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人參、黃耆;如心下痞悶,加厚朴,減甘草;如遇夏,加炒黃芩;如遇雨水濕潤時,加茯苓、澤瀉;如有痰涎,加半夏、陳皮;如滑脫泄瀉,加肉豆蔻;如白痢,加吳茱萸;如赤痢加黃連;如胃寒嘔吐,加生薑,一法加茯苓、丁香;如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如飲食進退,加神麯、麥芽。
白話文:
平胃散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入侵導致的腹瀉。方劑包含炒蒼朮三錢、薑製厚朴二錢、陳皮二錢、炙甘草一錢。一劑藥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若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若米穀不化,飲食過多,加枳實;若胸悶氣滯,心下痞氣,加枳殼、木香;若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加人參、黃芪;若心下痞悶,加厚朴,減甘草;若夏季服用,加炒黃芩;若雨水濕潤時服用,加茯苓、澤瀉;若有痰涎,加半夏、陳皮;若腹瀉滑脫,加肉豆蔻;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胃寒嘔吐,加生薑,也可加茯苓、丁香;若氣不舒暢,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若飲食進退失調,加神麴、麥芽。
五苓散,治泄瀉水多者,分利陰陽。
白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官桂(各一錢)
上為末,溫水調服或煎服。一方加車前子。一方加蒼朮、車前子、倍白朮。一方加人參、滑石、甘草。
瀉濕四苓散
白朮(三分,加至一兩半),澤瀉(一兩),茯苓,豬苓(各五錢),蒼朮(五錢)
上銼,水煎服。甚者二術必用炒。
芍藥和中湯,治男婦泄瀉腹疼,兼痢疾紅白。
蒼朮,白朮(各一錢),厚朴(八分),白芍藥,澤瀉,豬苓,赤茯苓(各七分),甘草(五分),官桂(三分,見紅白不用)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腹瀉且尿量多的病人,能分利陰陽。
方劑組成:白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官桂各一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和服用,或煎煮服用。有些方劑會加車前子,有些會加蒼朮、車前子,並將白朮的用量加倍,還有些會加人參、滑石、甘草。
瀉濕四苓散
方劑組成:白朮三分至一兩半、澤瀉一兩、茯苓、豬苓各五錢、蒼朮五錢。
用法:將藥材切碎,水煎服用。病情嚴重者,白朮和蒼朮需要炒制後使用。
芍藥和中湯
方劑組成:蒼朮、白朮各一錢,厚朴八分,白芍藥、澤瀉、豬苓、赤茯苓各七分,甘草五分,官桂三分(如果病症中沒有紅白痢疾則不用官桂)。
功效:用於治療男女腹瀉、腹痛,伴有紅白痢疾的病症。
上銼,加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白朮茯苓湯,治濕瀉,又治濕熱食瀉。
白朮(炒),白茯苓(各五錢)
上銼,水煎服。一方有芍藥等分,名白朮散。
白朮芍藥湯(機要),治太陰脾經受濕,水瀉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先宜和之。
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甘草(炒,二錢,俱炒黃,效速)
上銼,水煎服。以上二方和中,除濕,利水,三白之妙用如此,凡瀉之要藥也。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入生薑兩片和紅棗一枚,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白朮茯苓湯可以治療濕瀉,也能治療濕熱食瀉。
將白朮(炒)和白茯苓(各五錢)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有一種方子中加入芍藥等量,叫做白朮散。
白朮芍藥湯可以治療太陰脾經受濕導致的水瀉,表現為身體沉重,略微發脹,困倦無力,不願吃東西,腹瀉不止,水穀不消化,需要先調和脾胃。
將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和甘草(炒,二錢,全部炒至黃色,效果更快)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以上兩種方子可以和胃健脾,去除濕氣,利尿消腫,白朮、白茯苓、甘草三味藥物的神奇功效由此可見。這兩種方子是治療腹瀉的重要藥物。
蒼朮芍藥湯,治泄瀉腹痛甚者。
蒼朮,芍藥(各一兩),黃芩(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入淡桂半錢,水煎服。此解散濕熱上中二焦之劑,太陰經之藥也。
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經云: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炒,一錢五分),防風,升麻,柴胡,澤瀉,豬苓,神麯(炒,各一錢),陳皮,麥櫱(炒),甘草(炙,各八分)
上銼一服,薑、棗煎,食後熱服。如脾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錢,非腸鳴不用。一方有羌活。
白話文:
蒼朮芍藥湯
治泄瀉腹痛甚者。
蒼朮、芍藥(各一兩),黃芩(半兩)
上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加入淡桂半錢,用水煎服。此方為解散濕熱上中二焦之劑,屬於太陰經的藥物。
升陽除濕湯(東垣)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經云: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炒,一錢五分),防風,升麻,柴胡,澤瀉,豬苓,神麴(炒,各一錢),陳皮,麥芽(炒),甘草(炙,各八分)
上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劑,用薑、棗煎服,飯後熱服。若脾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錢,若無腸鳴則不用。另有一方加羌活。
戊己丸(和劑),治脾胃不足,濕熱乘之,泄瀉不止,米穀不化。
黃連(去須),吳茱萸(炒,去梗),白芍藥(炒,各三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三服。
堅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白朮,赤茯苓,澤瀉,黃連,黃柏(各一兩),人參,白芍藥,陳皮,肉豆蔻,官桂,半夏曲(各半兩)
上為末,酒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白話文:
戊己丸用於脾胃虛弱,濕熱入侵導致腹瀉不止,無法消化米飯。配方包括黃連、吳茱萸和白芍藥,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空腹用米湯送服,一天三次。
堅中丸則用於脾胃受濕,導致腹瀉不止。配方包括白朮、赤茯苓、澤瀉、黃連、黃柏、人參、白芍藥、陳皮、肉豆蔻、官桂和半夏曲,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顆,溫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一方,止水瀉,並婦人白帶白水,極驗。
白茯苓(三兩),風化石灰(一兩)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一方,治小瀉。
用草烏,半生半燒灰存性,為末,醋丸,空心井花水下七丸。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止瀉,同時也能治療婦女白帶白水,效果非常顯著。將白茯苓三兩和風化石灰一兩研磨成粉末,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另一個藥方可以治療輕微的腹瀉。取草烏,一半生一半燒成灰,保留藥性,研磨成粉末,用醋做成丸藥,空腹用井水送服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