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3)
卷二 (3)
1. 治方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熱服。
和解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煩躁,自汗,咳嗽吐利。
蒼朮(去皮,一斤),藁本,桔梗,甘草(各半斤),陳皮(洗),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各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個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清解散,治一切感冒。
蒼朮(炒),荊芥(各二兩),麻黃(一兩半),甘草(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七分,去渣,微熱服,以被蓋覆,取汗為度。
神術湯,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無汗者。
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炒,一兩)
上㕮咀,加蔥白、生薑同煎服。如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二錢;如太陽證,脈浮緊中帶弦數者,是兼少陽也,加柴胡二錢;如太陽證,脈浮緊中帶洪者,是兼陽明也,加黃芩二錢;婦人服者,加當歸或加木香,或加藁本各二錢;如治吹奶,煎調六一散三五錢,神效。六氣加減例:太陽寒水司天(辰戌之歲)加羌活、桂枝,餘歲非時變寒亦加,冬亦加。
陽明燥金司天(卯酉之歲)加白芷、升麻,餘歲非時變涼濕亦加,秋亦加。少陽相火司天(寅申之歲)加黃芩、地黃,餘歲非時變雨濕亦加,夏亦加。太陰濕土司天(丑未之歲)加白朮、藁本,餘歲非時變熱濕亦加,夏末秋初亦加。少陰君火司天(子午之歲)加細辛、獨活,餘歲非時變熱亦加,春末夏初亦加。
厥陰風木司天(巳亥之歲)加川芎、防風,餘歲非時變溫和亦加,夏亦加。
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不問風寒二證,夾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風邪,以微汗為好。
半夏(湯洗七次),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泔浸炒,各一兩),橘紅(七錢半),藿香葉(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烏梅一個煎六分,熱服。兼治飲食傷脾,發為痎瘧,寒多者,加附子為十味,名不換金散。
大白朮湯,和解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
白朮,石膏(各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白芷(一兩半),知母(七錢),黃芩,枳實(各五錢),甘草(五錢或一兩),細辛(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渣又作一服。春倍防風、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朮、白芷,秋加桂枝五錢,冬加桂八錢或一兩。
黃耆湯,有汗則能止之。
白朮,黃耆,防風(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至一兩,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白話文:
[治方]
和解散: 治療一年四季的傷寒感冒,症狀包括頭痛、煩躁、自汗(出汗)、咳嗽、腹瀉。
藥方組成:蒼朮(去皮,一斤)、藁本、桔梗、甘草(各半斤)、陳皮(洗淨)、厚朴(去粗皮,用薑汁炒,各四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生薑三片、大棗兩個,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清解散: 治療各種感冒。
藥方組成:蒼朮(炒)、荊芥(各二兩)、麻黃(一兩半)、甘草(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用兩鍾水,加生薑三片、蔥白一根,煎煮至七分,濾去藥渣,溫熱服用,蓋被取汗。
神術湯: 治療內傷寒飲、外感寒邪,無汗的症狀。
藥方組成:蒼朮(炮製)、防風(各二兩)、甘草(炒,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蔥白、生薑一起煎煮服用。若屬於太陽經證候,發熱惡寒,脈象浮緊,加羌活二錢;若太陽經證候,脈象浮緊兼見弦數,屬太陽少陽合病,加柴胡二錢;若太陽經證候,脈象浮緊兼見洪大,屬太陽陽明合病,加黃芩二錢;婦女服用,可加當歸、木香或藁本各二錢;治療乳汁不通,可加入六一散三至五錢,療效顯著。根據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加減:太陽寒水司天(辰戌年)加羌活、桂枝;其他年份若遇寒邪也需加,冬天也需加;陽明燥金司天(卯酉年)加白芷、升麻;其他年份若遇涼濕也需加,秋天也需加;少陽相火司天(寅申年)加黃芩、地黃;其他年份若遇雨濕也需加,夏天也需加;太陰濕土司天(丑未年)加白朮、藁本;其他年份若遇熱濕也需加,夏末秋初也需加;少陰君火司天(子午年)加細辛、獨活;其他年份若遇熱也需加,春末夏初也需加;厥陰風木司天(巳亥年)加川芎、防風;其他年份若遇溫和之邪也需加,夏天也需加。
養胃湯: 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症狀包括惡寒發熱、頭目昏痛,無論是風寒兩種證候,以及夾雜飲食停滯、痰飲,都能治療。但若為風寒感冒,以微微出汗為宜。
藥方組成:半夏(用清水洗七次)、厚朴(薑汁炒)、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炒,各一兩)、橘紅(七錢半)、藿香葉(洗淨)、草果(去皮膜)、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生薑七片、烏梅一個,煎煮至六分,溫熱服用。兼治飲食傷脾引起的瘧疾,寒邪較盛者,加附子,共十味藥,名為不換金散。
大白朮湯: 和解一年四季的傷寒,調理六經,無禁忌症。
藥方組成:白朮、石膏(各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白芷(一兩半)、知母(七錢)、黃芩、枳實(各五錢)、甘草(五錢或一兩)、細辛(三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半兩,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溫服。若症狀未解,再服用一次。兩次藥渣可再煎煮一次服用。春天加倍防風、羌活;夏天加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水多時,加倍白朮、白芷;秋天加桂枝五錢;冬天加桂枝八錢或一兩。
黃耆湯: 有汗則能止汗。
藥方組成:白朮、黃耆、防風(各等量)。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或一兩,水煎,溫服。汗多惡風嚴重者,加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