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一百
2. 面病(附痄腮)
3. 論
難經,曰:人面獨耐寒者何也?蓋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故令面耐寒也。
又,曰:肝外證面青,善潔善怒;心外證面赤,口乾善笑;脾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肺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腎外證面黑,善恐欠。
東垣,曰: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如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連、黃芩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面赤為邪氣怫鬱在經,宜表不宜下。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者,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針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巴戟丸治肺病面白不悅,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麵皮里痛者,用何首烏為末,薑汁調敷以帛蓋定,炙熱鞋底熨之。或曰:痄腮因風熱犯胃,須分表裡,如外因風熱腫痛,在表,寒熱者,升麻胃風湯;在裡,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如表裡俱解,腫痛又不消,欲作膿也,托裡消毒散,治同大頭腫。膏粱厚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者,用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等分,水煎服。連耳上太陽部分腫,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腫,屬怒火,加柴胡、山梔、牡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腫,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頭面齒牙俱腫,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內傷生冷,涼藥不能消積,食少體倦者,補中益氣湯。內傷氣血俱虛,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傷七情有寒熱者,八味逍遙散。傷色欲,連頤及耳後腫者,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
羅謙甫,曰,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己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內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脈經》云: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木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薄荷三錢,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
白話文:
[難經]提到,為什麼人的臉部特別能抵禦寒冷呢?因為頭部是所有陽脈聚集的地方,其他的陰脈都到頸部和胸部就返回,只有那些陽脈都向上延伸到頭部,所以使得臉部能夠較好地抵禦寒冷。
另外,它也說到:肝臟問題的外部徵兆是臉色蒼白,易怒且喜愛清潔;心臟問題的外部徵兆是臉色紅潤,口乾且常笑;脾臟問題的外部徵兆是臉色黃,易打嗝,常思考且對味道敏感;肺臟問題的外部徵兆是臉色蒼白,易打噴嚏,常感到悲傷和悲愁,想哭;腎臟問題的外部徵兆是臉色黑暗,易恐懼和打哈欠。
[東垣_]提到,咽喉疼痛,頷部腫脹,脈搏洪大且臉色紅潤的人,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加上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來治療。如果耳朵嗡嗡作響,眼睛發黃,頰部和頷部腫脹,頸部、肩膀、臑肘、手臂後側疼痛,臉色紅潤,脈搏洪大的人,可以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來疏通他們的經絡血液,再加入黃連、黃芩來消腫,用人參、黃耆來增強他們的元氣,並排除火邪。臉色紅潤是由於邪氣在經絡中鬱積,應該從表面處理而不是從下方。如果飲食不規律,胃就會生病,當胃生病時,會感到氣短,精神萎靡,並產生高熱,有時候火氣會上行,只燒灼臉部。針灸經典提到,臉部熱感是足陽明胃經的問題。巴戟丸可以治療肺部疾病導致的臉色蒼白和不悅,這可能是由於氣血津液精神性質的脫離。脈搏緊繃表示有寒氣,或者臉色蒼白易打噴嚏,或者臉色不好,這些都是寒氣的表現,可以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種藥材,排出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氣,稍微添加附子來通暢脈絡。如果臉色非常差,並且伴有恐懼和悲傷的情緒,可以添加肉桂和附子。對於面部皮膚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何首烏磨成粉,用薑汁調和後敷在疼痛處,用布蓋住,然後用熱鞋底熨燙。
有人說,腮腺炎是風熱侵入胃部所致,必須區分表裡。如果是由外部風熱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屬於表症,伴有寒熱交錯,可用升麻胃風湯治療;如果是內部的二便不暢,屬於裡症,可用四順清涼飲治療。如果表裡兩方面都得到緩解,但腫脹和疼痛仍未消退,可能要形成膿包,可用託裡消毒散,治療方法與大頭腫相同。對於飲食過於豐厚,胃經積熱,導致腮部腫脹和疼痛,或伴有寒熱交錯的情況,可使用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等量混合,用水煎煮後服用。對於連接到耳朵上方的太陽部位腫脹,屬於風熱,可添加羌活和防風;對於連接到耳朵下方的少陽部位腫脹,屬於怒火,可添加柴胡、山梔和牡丹皮;對於連接到耳朵後方的少陰部位腫脹,屬於相火,可添加知母和黃柏。對於頭部、面部、牙齒全部腫脹,伴有口乾內熱的人,可用犀角升麻湯。對於牙齒、嘴脣、口腔全部腫脹,伴有出血的人,可用清胃散加石膏。對於內傷生冷,涼藥無法消除積滯,食慾減退、體力疲憊的人,可用補中益氣湯。對於內傷氣血雙虛的人,可用八物湯加麥門冬和五味子。對於受到七情影響而有寒熱交錯的人,可用八味逍遙散。對於受到色慾傷害,連帶頰部和耳後腫脹的人,可用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避免誤用風藥和攻伐藥物。
[羅謙甫_]提到,楊郎中的內科病人,年齡五十一歲,身體肥胖,己酉年春天患有頭目昏悶,臉色紅熱的症狀,服用清上藥無效,於是請他治療。經過診斷,發現他的脈搏洪大且有力。根據《內經》,臉部熱感是足陽明胃經的問題。根據《脈經》,陽明經氣旺盛,會使身前的部分都發熱。況且該患者平時飲食豐富,胃部積熱,陽明經血氣充盈,木實(肝)過度會引起風熱上行,所有陽脈都會在頭部和眼部聚集,因此產生了臉部熱感的病症。首先,他使用調胃承氣湯七錢加上黃連三錢、犀角一錢、薄荷三錢,以徹底清除根本的熱氣。接著,他使用升麻加黃連湯,去除經絡中風熱上行的問題。這樣,就可以讓表層和深層的邪氣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