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治方

國老膏,治懸癰,始終用之。

用黃紋大甘草一兩,截長三寸許,取山澗東流水一碗,不用井水河水,以甘草蘸水,文武火慢炙,不可急性,須用三時久,水盡為度,劈,視草中潤透,卻以無灰酒二碗煮至一碗,溫服,半月消盡為度。

仙方活命飲,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當歸尾,沒藥,乳香,甘草,天花粉,貝母,皂角刺(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

上銼作一服,用酒一碗煎數沸服。

將軍散

大黃(煨),貝母(去心),白芷,甘草節(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調二錢,空心服。虛弱,加當歸一半。

加味托裡散,治懸癰不消不潰。

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川芎,麥門冬(去心),知母(酒拌炒),黃柏(酒拌炒),芍藥(炒),金銀花,柴胡,制甘草(法見前,各一錢)

上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治懸癰潰而不斂,或發熱,飲食少思。

人參,黃耆(鹽水炒),白朮(炒),茯苓,熟地黃(酒浸中滿減五分),當歸(酒浸),川芎,芍藥(炒,各一錢),肉桂,麥門冬(去心),五味子(搗爛),甘草(炒,各五分)

上銼一劑,用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莖腫,加青皮;熱,加黃芩、柴胡;日晡熱,加柴胡、地骨皮;小便赤,加酒製知母、黃柏;小便澀,加車前子、山梔子,俱炒。

清心蓮子飲,治懸癰勢退,惟小便赤澀。

黃耆(蜜炙),人參,石蓮子(去心),赤茯苓(各七錢半),黃芩(五錢),車前子(炒),麥門冬(去心),地骨皮,制甘草(法見前),生甘草(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國老膏,適用於治療懸癰,從頭到尾都可以使用此藥。

取一大塊有紋路的甘草約一兩重,切成約三寸長,然後用一碗山澗東側的流水,不要用井水或河水,將甘草沾濕後,在文武火上慢慢烤炙,不能急躁,必須烤炙三個時辰,直到水分完全蒸發。再切開甘草,確保內部已經充分吸收了水分,最後用兩碗無灰酒煮至一碗,溫服,連續服用直至半月後癰腫消失。

仙方活命飲,能治療所有類型的瘡瘍,對於未成膿的瘡瘍有助於內消,對於已成膿的瘡瘍能促使其潰破,是止痛和消炎的聖藥。

所需材料包括:穿山甲(用蛤粉炒至黃色)、白芷、防風、赤芍藥、當歸尾、沒藥、乳香、甘草、天花粉、貝母、皁角刺(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用一碗酒煎煮至沸騰即可服用。

將軍散

所需材料包括:大黃(煨)、貝母(去心)、白芷、甘草節(各等分)。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用酒調和二錢,空腹服用。若身體虛弱,可以添加一半的當歸。

加味託裡散,適用於治療無法消散或潰破的懸癰。

所需材料包括: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川芎、麥門冬(去心)、知母(酒拌炒)、黃柏(酒拌炒)、芍藥(炒)、金銀花、柴胡、制甘草(詳細方法請參照前面的描述,各一錢)。將以上材料做成一劑,用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加味十全大補湯,適用於治療潰爛但無法癒合的懸癰,或伴有發燒、食慾不佳的症狀。

所需材料包括:人參、黃耆(鹽水炒)、白朮(炒)、茯苓、熟地黃(酒浸,若感到飽脹可減少五分)、當歸(酒浸)、川芎、芍藥(炒,各一錢)、肉桂、麥門冬(去心)、五味子(搗爛)、甘草(炒,各五分)。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用水二鍾煎至一鍾,飯前服用。若莖部腫脹,可添加青皮;若感到熱,可添加黃芩、柴胡;若傍晚時發熱,可添加柴胡、地骨皮;若小便呈紅色,可添加酒製知母、黃柏;若小便困難,可添加車前子、山梔子,均需炒過。

清心蓮子飲,適用於治療懸癰病情好轉,但小便仍呈紅色且排尿困難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黃耆(蜜炙)、人參、石蓮子(去心)、赤茯苓(各七錢半)、黃芩(五錢)、車前子(炒)、麥門冬(去心)、地骨皮、制甘草(詳細方法請參照前面的描述)、生甘草(各二錢半)。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用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