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九十七
2. 懸癰
3. 論
論,曰:懸癰謂瘡生於玉莖之後,穀道之前,屬足三陰虧損之證。初發甚癢,狀如松子,漸如蓮子,日久如桃李,加以赤腫,若遲治而破,則大小便皆從此出,不可救也。輕則瀝盡氣血而亡,重則內潰即死。初起濕熱壅滯,未成膿而作痛,或小便澀滯,用龍膽瀉肝湯。腫焮痛甚,用仙方活命飲,並以制甘草佐之。久者,大補氣血為先。若不成膿不潰者,八珍湯補之。若膿已成者,急針之。欲其生肌收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術;氣虛者,四君子湯加芎、歸;脾虛者,補中益氣湯;久成漏者,十全大補湯、蠟礬丸。此疾首尾常服國老膏,雖患亦輕,雖潰亦淺。若誤用寒涼消毒,則不可救矣。穀道中生瘡,用水中荇葉,細搗綿裹納下部,日三次即愈。
千金方,云: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格強急;若病從內發,則骨髓疼痛。然陰陽表裡,外皮內髓,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於肺大腸,其病發於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蔭按:肛門之前,腎囊之後,此間若有腫脹出膿,名曰懸癰,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初起即宜速治,遲則無救矣。大抵皆由腎水不足,相火內爍庚金而致也。患者速宜保養真元,斷絕房欲,用藥扶持,如加減六味丸、國老丸之類,庶可延生,萬勿輕視是禱。若生於肛門之兩旁,則曰臟毒,較懸癰為輕耳。
又有未成膿之腸風臟毒,名雖不同,其治亦異。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其色清也;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所以其色濁也。治腸風,以散風行濕藥治之;治臟毒,以清熱涼血藥治之。亦須看其虛實新久之不同,新者實者宜降之瀉之,虛者久者宜升之補之。故治法有所異也,學者不可執一而論,宜仔細詳審焉。
白話文:
[討論],有人說:懸癰是指生在男性生殖器後方,肛門前方的瘡,這屬於足三陰經絡損耗的病症。初期發病時會非常癢,形狀像松子,然後慢慢變得像蓮子,時間久了就如桃子或李子般大,再加上紅腫,如果治療延遲到它破了,那麼大小便都會從這裡出來,這種情況是無法挽救的。病情輕微的話,可能會使身體的氣血瀉盡而死亡,嚴重的話,內部潰爛就會立即死亡。剛開始發病是由於濕熱阻滯,未形成膿但已經疼痛,或者小便困難,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如果腫脹疼痛非常厲害,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並且加上甘草一起服用。長期的病狀,首要的是大量補充氣血。如果沒有形成膿且不會潰爛,可以用八珍湯來補充。如果已經形成膿包,應該馬上進行針刺排膿。為了促進肌肉生長和收縮,腎虛的人可以用六味地黃丸,血虛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白朮,氣虛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脾虛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長期形成的瘡口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和蠟礬丸。對於這種疾病,從頭到尾都應該服用國老膏,即使生病也會比較輕,即使潰爛也會比較淺。如果誤用了寒涼的解毒藥物,那就無法救治了。如果肛門中生瘡,可以用水中荇菜葉子,細細搗碎包裹在棉布中塞入下部,一天三次就可以治好。
根據《千金方》記載,五臟六腑在體內對應著骨髓,在體外對應著皮膚和肌肉。如果病從外面產生,皮膚和肌肉就會變得僵硬;如果病從體內產生,骨髓就會疼痛。然而,陰陽表裡,外部的皮膚和內部的骨髓,這些病源不能不詳細瞭解。皮膚虛弱的人怕冷,皮膚健康的人易熱,無論是皮膚虛弱還是健康,都主要由肺和大腸控制,病變通常發生在皮膚和毛髮上,熱症通常影響內臟,冷症通常影響腑臟。
進一步解釋:在肛門前面,睪丸後面,如果有腫脹並出現膿包,被稱為懸癰,也被稱為海底漏,這種病非常難以治癒,一旦發現應立即治療,否則將無法挽救。基本上都是由於腎臟功能不足,相火過旺導致金屬元素受損而引起的。患者應迅速保護自己的生命能量,避免性行為,使用藥物支持,如加減六味丸、國老丸等,這樣才能延續生命,千萬不要輕視這種病。如果瘡生在肛門的兩側,則被稱為臟毒,比懸癰要輕。
還有一種未形成膿包的腸風臟毒,雖然名字不同,但治療方法也不同。腸風是外來的邪氣侵入,隨著感受而立即出現,所以它的顏色是清澈的;臟毒是長期積累的毒素,時間久了才會出現,所以它的顏色是渾濁的。治療腸風,要用疏散風濕的藥物;治療臟毒,要用清熱涼血的藥物。但也要看病情的新舊和虛實,新的和實的應該降低和排出,虛的和舊的應該提升和補充。因此,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學習者不能固守一種方法,應該詳細地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