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上 (2)

1. 治五泄之法

保命集,云:夫五泄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證各異也。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理中湯。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附子湯。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急利小便。五泄之病,胃、小腸、大瘕三證,皆以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證,加甘草以緩之。少陰證,裡急後重,加大黃。又有太陰、陽明二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後瀉之,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俱依本方制,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若二三服後未已,謂有宿食未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若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進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也。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稍熱服。如利過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再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腹滿,又減去大黃,與枳實厚朴湯,又煎三兩服。如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王損庵云:進退承氣法,須審之脈證的知有積熱,及形病俱實而後可下,此以上雖出潔古家珍,東垣活法機要,而多出於河間保命集之文,故其用藥於疏蕩為多,觀者會其意,毋泥其辭可矣)

白話文:

【治療五種泄瀉的方法】

根據《保命集》中的描述,五種泄瀉疾病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因為它們的外部症狀各不相同。胃泄的特徵是食物無法消化,排泄物呈黃色,可用承氣湯來治療。脾泄的症狀包括腹部脹滿,排泄頻繁且食物攝入後易引起嘔吐,對此應使用建中湯或理中湯。大腸泄的表現為餐後即感緊迫,排泄物為白色,伴有腸鳴和劇烈疼痛,應使用乾薑附子湯。小腸泄的特徵為排尿時排出膿血,並伴隨下腹部疼痛,治療方法同樣為承氣湯。至於大瘕泄,其症狀為裏急後重,頻繁如廁但排泄困難,尿道疼痛,需急利小便。

對於胃、小腸、大瘕這三種泄瀉,都可使用清涼飲子作為主要治療,泄瀉自會停止。若是厥陰證狀,則需加入甘草以緩和病情。少陰證狀,裏急後重,需加入大黃。此外,還有太陰和陽明兩種證狀,應酌情使用大承氣湯。太陰證狀表現爲無法進食,應先補後瀉,先煎厚朴半兩,依本方製劑,用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用。若服用二三劑後仍未見效,可能因宿食未消,需加二錢枳實一同煎服。若二三劑後泄瀉仍持續,且進食後仍有熱毒,需再加三錢大黃,待泄瀉停止後停藥。若泄瀉仍未停止,可能是腸胃中有長期累積的污垢,需加半合芒硝,待宿垢完全清除後才能痊癒。陽明證狀表現爲能進食,應先瀉後補,先用五錢大承氣湯,用水一盞煎至七分,趁熱服用。若瀉瀉過度但仍未停止,去掉芒硝,待稍微冷卻,減少一半的大黃,再煎兩劑服用。若熱氣已去,但患者仍感到腹部脹滿,去掉大黃,改用枳實厚朴湯,再煎三兩劑服用。腹部脹滿消失,泄瀉也會自然痊癒。之後,再服用幾劑厚朴湯即可。

(王損庵表示:進退承氣法的使用,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確定有積熱,以及身體狀況確實需要瀉下,方可使用。上述方法雖出自潔古家珍和東垣活法機要,但多源自河間保命集的文獻,因此在用藥上偏向於疏蕩。讀者應理解其精神,而非拘泥於字面意思。)

2. 論五泄之變無濕不成

張子和,曰:天之氣一也,一之用為風火燥濕寒暑。故濕之氣,一之一也。相乘而為五變,其化在天為雨,在地為泥,在人為脾,甚則為泄;故風而濕,其泄也胃;暑而濕,其泄也脾;燥而濕,其泄也大腸;熱而濕,其泄也小腸;寒而濕,其泄也大瘕。若胃不已,變而為飧泄,飧泄不已,變而為洞泄,洞泄不已,變而為脾泄寒中,此風乘濕之變也。若脾泄不已,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為腫蠱,此暑乘濕之變也。若大腸泄不已,變而為䐜脹,䐜脹不已,變而為腸鳴,腸鳴不已,變而為支滿鶩溏,此燥乘濕之變也。若小腸泄不已,變而為腸澼,腸澼不已,變而為臟毒,臟毒不已,變而為前後便血,此熱乘濕之變也。若大瘕泄不已,變而為脫肛,脫肛不已,變而為廣腸痛,廣腸痛不已,變而為乳痔腸風,此寒乘濕之變也。凡此二十五變,若無濕則終不成疾,況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飲,脾亦惡濕,此泄之所由生也。凡下痢之脈,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腫之脈,反是浮大者生,沉細者死。夫病在裡脈沉,在表脈浮。里當下之,表當汗之。下痢而脈浮滑,水腫者脈沉細,表裡受病,故不治也。凡臟血便血,兩手脈俱弦者死絕,俱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王太僕則曰:若下血而身熱血溫,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屬火故也。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數也。夫飧泄得之於風,亦汗可愈,或伏驚怖,則膽木受邪,暴下綠下,蓋謂戊己見伐於甲木也。嬰兒泄綠水,《素問》有嬰兒風,理亦如之。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於洞泄,洞泄久則寒中,溫之可也。治法曰:和之則可也,汗之則不可。蓋在腑則易治,入臟則難攻。洞泄寒中,自腑而入臟,宜和解而勿爭。水腫之作者,未遽而然也。由濕遍於大腸,小溲自澀,水濕既瀦,腫滿日倍,面黃腹大,肢體如泥,濕氣周身,難專一法。越其高而奪其下,發其表而滲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滲而苦堅,用攻劑以救其甚,緩劑以平其餘。如是則孤精得氣,獨魄反陽。亦可保形,陳莝去而淨腑潔矣。彼豆蔻、烏梅、罌粟囊勿驟用也。設病形一變,必致大誤,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豈限一法。世俗止知塞劑之能塞,而不知通劑之能塞者,拘於方也。凡治濕皆以利小便為主,諸泄不已,宜灸水分穴,謂水穀之所別也,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也。凡濕勿針,《內經》雖云繆刺其處,莫若以張長沙治傷寒法治之。蓋泄者,亦四時傷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湧而下泄,表汗而里攻,半在表,半在裡,則宜和解之。表裡俱見,隨證滲泄。此雖以治傷寒,其於治濕也同。仍察脈以視深淺,問年壯以視虛實,所投必如其意矣。

頃商水縣白堤酒監軍昭信病飧泄,逾年不愈。此邑劉繼先命予藥之,為桂枝麻黃湯數兩,一劑而愈。因作五泄圖,摭《難》《素》本意,書錄於上,誠有望於後之君子。

白話文:

標題: [論五泄之變無溼不成]

內容: 張子和說,天地之氣原本是一體的,但在運行過程中分化爲風、火、燥、溼、寒、暑六種。其中,溼氣也是這六種之一。這些氣相互影響產生五種變化,它們在天體現爲雨,在地面表現爲泥濘,在人體內則表現爲脾臟,過量時則導致泄瀉。具體而言,風帶溼,其泄瀉源於胃部;暑帶溼,其泄瀉源於脾臟;燥帶溼,其泄瀉源於大腸;熱帶溼,其泄瀉源於小腸;寒帶溼,其泄瀉源於大瘕。

如果胃部問題得不到解決,會轉變爲飧泄,飧泄再持續,又會轉變爲洞泄,洞泄再持續,最終會轉變爲脾泄寒中,這是風乘溼的變化。如果脾泄無法停止,會變成霍亂,霍亂繼續,會變成注下,注下再持續,會變成腫蠱,這是暑乘溼的變化。如果大腸泄瀉持續,會變成䐜脹,䐜脹持續,會變成腸鳴,腸鳴再持續,會變成支滿鶩溏,這是燥乘溼的變化。如果小腸泄瀉持續,會變成腸澼,腸澼持續,會變成髒毒,髒毒再持續,會變成前後便血,這是熱乘溼的變化。如果大瘕泄瀉持續,會變成脫肛,脫肛再持續,會變成廣腸痛,廣腸痛再持續,會變成乳痔腸風,這是寒乘溼的變化。總的來說,這二十五種變化,如果沒有溼氣的存在,最終都不會成爲疾病。

脾胃兩髒共同管理中州,脾喜飲水,但也厭惡溼氣,這就是泄瀉產生的原因。一般來說,下痢者的脈象微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腫者的脈象則相反,浮大者生,沉細者死。病情在裏的脈象沉,病情在表的脈象浮。裏的病症應當下藥,表的病症應當發汗。下痢而脈象浮滑,水腫者脈象沉細,表裏同時患病,所以無法治癒。髒血便血者,兩手脈象都呈弦狀者死,都呈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

王太僕說,如果下血而身體發熱,血液溫度升高,這是因爲血離開身體後,外部的熱量逸散。七天後死亡,是因爲火的生成數已到。飧泄是由風引起的,也可以通過發汗治癒,或者由於驚嚇恐懼,膽木受到邪氣侵擾,突然出現綠色的下泄,這是因爲戊己被甲木所伐。嬰兒綠色的泄瀉,《素問》中有所謂的嬰兒風,原理也是如此。洞泄,是飧泄的嚴重表現,只是飧泄接近於洞泄,洞泄長期存在會導致寒中,應該採取溫補的方法治療。治療方法是調和,不能發汗。因爲病症在腑相對容易治療,一旦進入髒,則難以攻克。洞泄寒中,是從腑進入髒,應該採取調和的方法,不要急於求成。

水腫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溼氣遍佈大腸,小便自然澀滯,水溼積聚,腫脹日益加重,面色黃腫,腹部膨脹,肢體如泥,溼氣瀰漫全身,難以用單一的方法治療。要從高位入手,降低低位,發汗表皮,滲透內部。酸收與辛散,淡滲與苦堅,使用攻劑來緩解嚴重的症狀,緩劑來平復其餘的症狀。這樣可以使精神恢復活力,靈魂迴歸陽光。也可以保持身體健康,陳舊的廢物被清除,淨腑得以清潔。豆蔻、烏梅、罌粟囊等藥物不要輕易使用。如果病情發生變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錯誤,或者從通到塞,或者從塞到通,塞塞通通,豈能限定一種方法。世人只知道堵塞劑可以堵塞,卻不知道通劑也能堵塞,這是被方劑限制了思維。

治療溼氣,主要以利尿爲主,各種泄瀉持續不斷,應該灸水分穴,即水谷分離的地方,位於肚臍上方一寸半,灸五七壯。腹部如雷鳴,是水道運行的徵兆。溼氣不要針刺,《內經》雖然提到可以刺入穴位,但不如採用張長沙治療傷寒的方法。因爲泄瀉,也是四季傷寒的一種。仲景說,上湧而下泄,表汗而裏攻,一半在表,一半在裏,應該採取調和的方法。表裏同時顯現,根據症狀進行滲泄。雖然這是用來治療傷寒的,但對於治療溼氣也同樣適用。同時,還要觀察脈象以判斷病情的深淺,詢問年齡以判斷虛實,投藥一定要符合病情。

不久前,商水縣白堤酒監軍昭信患上了飧泄,一年都無法治癒。該縣劉繼先讓我給他開藥,我給他開了幾兩桂枝麻黃湯,一劑就痊癒了。因此,我製作了五泄圖,摘錄了《難》《素》的原意,記錄在上面,希望能對後來的君子有所幫助。

3. 論泄瀉滯下異狀

丹溪,云:泄瀉之證,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雜,雖有痛不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關於泄瀉的情況,食物有時候會消化,有時候不會,而且病人通常不會感到劇烈的腹痛,只會覺得非常疲倦。然而,對於痢疾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可能排出的是膿,或者是血,或者是膿和血混在一起,或者是黏液,或者是沒有食物殘渣,或者是食物殘渣和這些混在一起。雖然在疼痛的程度上有些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會感到腹部緊迫,想排便的感覺非常強烈,讓人十分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