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2)

1. 治驗

孫尚藥,治奉職趙令儀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漸得大便,脈漸和,翼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為難治,垂死而活者,惟此一人耳。

白話文:

孫尚藥,醫治奉職趙令儀的女兒,突然嘔吐腹瀉,大小便不通,神志煩躁,四肢漸漸冰冷,脈搏微弱,已經持續了一天半。孫尚藥給了她一劑大承氣湯,到了半夜,病人漸漸排出大便,脈搏也逐漸恢復正常,第二天就安然無恙了。這種關格之病,極其難治,差點就沒救回來,只有這位病人得救了。

2. 脈法

兩寸俱盛四倍以上。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此謂俱盛四倍,蓋以其病甚而至於上則遏絕,下則閉塞,關格俱病者言也。

準繩,云:考之王氏《脈經》從「八十一難」,謂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然關之前者陽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自死,大抵亦人迎、氣口之互見者也。

白話文:

如果人迎脈的強盛程度比氣口脈強盛四倍以上,就叫做「俱盛四倍」。經書上說,人迎脈比氣口脈強盛四倍,叫做「格」;氣口脈比人迎脈強盛四倍,叫做「關」。這兩種情況都代表著病症十分嚴重,導致氣血流通受阻,上則氣息無法順暢,下則氣血無法下達,所以才稱為「關格俱病」。

《脈經》中提到了「八十一難」的脈象,其中包括了「太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等。當「關」脈出現之前,代表陽氣旺盛,脈象應該在九分處浮起,如果脈象過於強盛,就稱為「太過」,如果脈象過於虛弱,就稱為「不及」。當陽氣過盛,就會導致氣血上溢,表現為外關內格,這是陰乘陽的脈象;當「關」脈出現之後,代表陰氣旺盛,脈象應該在一寸處沉下去,如果脈象過於強盛,就稱為「太過」,如果脈象過於虛弱,就稱為「不及」。當陰氣過盛,就會導致氣血內陷,表現為內關外格,這是陽乘陰的脈象。因此,「覆」和「溢」是臟腑病變的徵兆,患者即使不生病,也會因為這種脈象而死亡。總之,人迎脈和氣口脈的相互變化,是判斷病情的重要指標。

3. 治方

止吐透格湯

陳皮,半夏(薑湯泡,各二錢),茯苓,厚朴(薑湯炒),蒼朮(炒,各一錢半),藿香(去土),砂仁(捶碎),白豆蔻(捶碎,各一錢)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入生薑汁三匙,頻頻徐徐服。如火熱者,去藿、砂、豆蔻,加薑汁炒黃連、山梔、竹茹;鬱結氣滯者,加香附、貝母、檳榔。

白話文:

將陳皮、半夏(用薑湯浸泡,各兩錢)、茯苓、厚朴(用薑湯炒)、蒼朮(炒,各一錢半)、藿香(去土)、砂仁(捶碎)、白豆蔻(捶碎,各一錢)混合,研磨成粉末。以兩碗水煎煮至七分,加入三匙生薑汁,分次慢慢服用。如果患者發熱,則去除藿香、砂仁、豆蔻,加入薑汁炒黃連、山梔、竹茹。如果患者有氣滯鬱結,則加入香附、貝母、檳榔。

通關導滯散

木香,檳榔,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歸鬚(各一錢),大黃(三錢)

上銼,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如小便不通,加瞿麥、木通、滑石各一錢半,或用八正散。

兩枳二陳湯,治關格,上焦痰壅,兩手脈盛是也。

白話文:

通關導滯散

配方:

  • 木香、檳榔、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歸鬚 各一錢
  • 大黃 三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鍾半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加减法:

若小便不通,可加瞿麥、木通、滑石各一錢半,或使用八正散。

兩枳二陳湯

主治:

關格,上焦痰壅,兩手脈盛。

注釋:

  • 「通關導滯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機阻滯、不通暢的病症。
  • 「兩枳二陳湯」也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痰阻上焦,導致氣機不通的病症。
  • 文中的「一錢」、「三錢」是指古代藥量的單位,現代常用克或毫克表示。
  • 「麩炒」、「薑汁炒」等是指藥材的炮製方法。
  • 「一鍾半」是指古代容量單位,約為現代的 300 毫升。
  • 「八分」是指煎煮藥物的時間,約為現代的 15 分鐘。
  • 「關格」是指因氣機不通而導致的各種病症。
  • 「上焦痰壅」是指痰濕阻滯於上焦,導致氣機不通。
  • 「兩手脈盛」是指兩手脈搏有力,是痰濕阻滯上焦的症狀之一。

陳皮,半夏(各二錢),白茯苓(一錢半),南星,枳殼,枳實,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用鵝翎於病人咽喉探吐之。如病人虛弱,不可用也。

枳縮二陳湯,治關格上下不通。

枳實(麩炒,一錢),砂仁,白茯苓,貝母,陳皮,蘇子(炒),瓜蔞仁,厚朴(薑汁炒),香附(童便炒,各七分),撫芎(八分),木香,沉香(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陳皮、半夏各兩錢,白茯苓一錢半,南星、枳殼、枳實、甘草各一錢,一起研磨成粉,用水煎煮服用。用鵝毛輕輕探入病人喉嚨引導嘔吐。如果病人體虛,則不適合使用。

這種藥方叫做枳縮二陳湯,用於治療因氣滯食積導致的喉嚨阻塞,上下不通。

枳實用麩炒,一錢;砂仁、白茯苓、貝母、陳皮各七分;蘇子炒、瓜蔞仁、厚朴用薑汁炒、香附用童便炒,各七分;撫芎八分;木香、沉香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磨沉木香服。

木通二陳湯(會編),治心脾疼後小便不通,皆是痰隔於中焦,氣滯於下焦。

陳皮(去白),半夏(薑製),白茯苓,甘草,木通,枳殼

上加生薑,煎服,服後探吐。若不吐,用加味小胃丹或加味控痰丸。

柏子仁湯

人參,半夏,白茯苓,陳皮,柏子仁,甘草(炙),麝香(少許,另研)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再加入竹瀝,研磨沉香服用。

這是治療心脾疼痛後小便不通的方劑,主要針對痰滯中焦、氣滯下焦的情況。

方劑包含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半夏(用薑汁制)、白茯苓、甘草、木通、枳殼,加生薑煎煮服用,服用後探吐,若不吐則改用加味小胃丹或加味控痰丸。

這個方劑叫做柏子仁湯,包含人參、半夏、白茯苓、陳皮、柏子仁、甘草(炙)、麝香(少許,另研)。

上加生薑,煎,入麝香調勻和服,加郁李仁,妙。

人參散

人參,麝香,片腦(少許)

上為末,甘草湯調服。

檳榔益氣湯(會編),治關格勞役後氣虛不運者。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枳殼,檳榔(多用)

上銼,加生薑,煎服。

導氣清利湯(會編),治關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加生薑煎煮,再加入麝香調勻服用,再加入郁李仁,效果更佳。

人參、麝香、冰片(少許)研磨成粉末,用甘草湯調服。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枳殼、檳榔(多用)切碎,加入生薑煎服。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白茯苓,豬苓,澤瀉,柏子仁,藿香,木通,梔子,甘草,檳榔,枳殼,厚朴(薑製),黑牽牛,大黃,麝香(少許)

上銼,加生薑,煎服,兼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氣海、天樞。如又不通,用蜜導。

藿香胃苓散,治關格吐逆,上下不通。

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桂(五分)

上銼,加薑、棗,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白茯苓、豬苓、澤瀉、柏子仁、藿香、木通、梔子、甘草、檳榔、枳殼、厚朴(薑製)、黑牽牛、大黃、麝香(少許)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煎煮服用,同時也要服用木香和中丸。如果嘔吐不止,可以用艾灸氣海穴和天樞穴。如果依然不通,可以用蜂蜜導泄。

藿香胃苓散用於治療關格吐逆,上下不通。配方包括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桂(五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薑、棗煎煮服用。

既濟丸(會編),治關格脈沉細,手足厥冷者。

人參,熟附子(童便浸,各一錢),麝香(少許)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麝香為衣,每服七丸,燈心湯下。

加味麻仁丸(會編),治關格大小便不通。

大黃(一兩),厚朴(薑汁炒),當歸,白芍藥,麻仁,杏仁(去皮尖),南木香,檳榔,枳殼(各五錢),麝香(少許)

白話文:

《既濟丸》主要用於治療關格脈沉細、手足厥冷的症狀。藥方包括人參、熟附子(用童便浸泡)、麝香,三味藥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再以麝香做外衣,每次服用七丸,用燈心湯送服。《加味麻仁丸》則專治關格大小便不通,藥方包含大黃、厚朴(用薑汁炒)、當歸、白芍、麻仁、杏仁(去皮尖)、南木香、檳榔、枳殼,以及少許麝香。

上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三五日者。

大皂角(燒存性)

上為末,米湯調下三錢。又,以豬脂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茶根。

大承氣湯,方見泄瀉門。

一方,治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

用獨頭蒜燒熱,去皮紙裹,納下部。

灸法,治關格證,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氣海、天樞等穴各三七壯,其吐必止,然後以益元散等藥利小便。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用溫水送服。

皂角散,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持續三五天以上的情況。

將大皂角燒成灰燼,保留藥性。

將灰燼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三錢。另外,可以用豬油一兩煮熟,將油和湯汁一起食用。還可以用八正散,加上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茶根一起服用。

大承氣湯,藥方見於泄瀉門。

還有一個方子,用於治療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

用獨頭蒜燒熱,去皮用紙包裹,置於下腹部。

針灸療法,用於治療關格證,伴隨嘔吐和小便不利的情況,應先灸氣海、天樞等穴位,每次灸三七壯,這樣嘔吐就會停止,然後用益元散等藥物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