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八十八 (2)
卷八十八 (2)
1. 治杖瘡托裡方
托裡散,治杖瘡、金瘡及一切瘡毒,因氣血虛不能成膿,或膿成不能潰斂,膿水清稀,久而不瘥。
人參(氣虛多用),黃耆(鹽水炒),白茯苓,當歸(酒拌),芍藥(酒炒),熟地黃(各一錢),白朮,陳皮(各七分)
上銼,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治杖瘡、金瘡等證,血氣損傷,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氣大虛也,誤服涼藥必死。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
上銼,水煎服。
聖愈湯,治杖瘡、金瘡、癰疽,膿血出多,熱躁不安,或晡熱作渴等證。
人參,川芎,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各一錢),當歸(酒洗),黃耆(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治杖瘡,氣血俱虛,腫痛不消,腐而不潰,潰而不斂;或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若怯弱之人,患處青腫而肉不壞者,服之自愈;若有瘀血,砭刺早者,服之自消;或潰而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或口乾作渴而欲飲湯者,尤宜服之。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當歸,川芎,白芍藥(炒),熟地(砂仁炒),黃耆(各一錢),肉桂(五分)
上銼作一劑,加薑棗,水煎服。
參附湯,治金瘡、杖瘡,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陽隨陰走,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證。
人參(四錢),附子(炮,去皮臍,三錢)
上銼,水煎服。陽氣脫陷者,倍用之。
益氣養榮湯,治杖後潰爛,久不愈者。
人參,白朮(倍用),茯苓,當歸(酒拌),芍藥,熟地(砂仁炒),陳皮,香附,貝母,桔梗,甘草(各一錢)
上㕮咀,水煎服。往來寒熱加柴胡、地骨皮,口乾加五味子、麥門冬,膿清加黃耆,膿多加川芎,肌肉遲生加白蘞、肉桂。
白話文:
[治療受擊傷口內服調理方]
託裡散:適用於因外力如棍棒或利器造成的傷口,以及所有類型的傷口感染,當身體氣血虛弱無法形成膿包,或者即使有膿包卻無法自然破潰收口,傷口滲出的膿水清稀,久久不見好轉的情況。所需藥材有人參(若氣血較虛弱可增加使用量)、黃耆(用鹽水炒過)、白茯苓、當歸(酒拌)、芍藥(酒炒)、熟地黃(各取一錢)、白朮、陳皮(各取七分)。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補血湯:適用於棍棒傷、刀傷等情況,當血氣受損,肌肉燥熱,極度口渴想喝水,眼睛紅赤,臉色紅潤,日日夜夜持續,脈搏雖大但虛弱,深壓則無。這代表血氣嚴重虛弱,若誤服涼性藥物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所需藥材有黃耆(炙烤,取一兩)、當歸(酒洗,取二錢)。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聖愈湯:適用於棍棒傷、刀傷、膿腫,當大量膿血排出,感到熱燥不安,或在傍晚時發燒口渴等症狀。所需藥材有人參、川芎、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各取一錢)、當歸(酒洗)、黃耆(各取五分)。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棍棒傷,當氣血皆虛弱,腫痛無法消除,傷口腐爛卻無法潰爛,潰爛後卻無法收口;或出現怕冷發燒,自汗盜汗,食慾不佳,身體疲倦乏力,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傷處雖青腫但肉質未壞的情況,服用後自然會痊癒;若有瘀血,及早針刺,服用後瘀血自然會消散;或潰爛後膿水清稀,肌肉不長,或口乾舌燥想喝湯水,更適合服用。所需藥材有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當歸、川芎、白芍藥(炒)、熟地(砂仁炒)、黃耆(各取一錢)、肉桂(取五分)。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參附湯:適用於刀傷、棍棒傷,當失血過多,或大量膿血排出,導致陽氣隨陰血流失,呼吸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所需藥材有人參(取四錢)、附子(炮製,去皮臍,取三錢)。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若陽氣嚴重流失,可加倍使用。
益氣養榮湯:適用於受擊後傷口潰爛,久久不癒合的情況。所需藥材有人參、白朮(加倍使用)、茯苓、當歸(酒拌)、芍藥、熟地(砂仁炒)、陳皮、香附、貝母、桔梗、甘草(各取一錢)。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出現寒熱交替,可添加柴胡、地骨皮;若口乾,可添加五味子、麥門冬;若膿水清稀,可添加黃耆;若膿包多,可添加川芎;若肌肉遲遲不長,可添加白蘞、肉桂。
2. 治杖瘡外敷方
五黃散,治杖瘡,止痛。
黃丹,黃連,黃芩,黃柏,大黃,乳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水調成膏,用緋絹帛上攤貼。
沒藥散,治杖瘡,止痛,令瘡不移。
密陀僧,沒藥,乳香(各一兩),干胭脂(一兩半),膩粉(半兩)
上為細末,次入龍腦少許,若多更妙,燒蔥與羊骨髓生用,同研如泥,攤在緋帛上貼之。
血灰散,治杖瘡。
石灰(七升),新豬血(一斗)
上二味和為丸,熟燒之,破,更丸,燒三遍止,為末,敷上。一方釜下土為細末,以油和塗訖,臥羊皮上。一方未破者,用韭菜蔥頭杵爛貼,冷即易之。一方用金鳳花科連根帶葉搗爛塗患處,如干再塗,一夜血散即愈。如冬月無鮮的,秋間收,陰乾為末,水和塗之,亦效。一方並打傷,皮不破,內損者,用蘿蔔搗爛罨之。
一方用豬膽汁塗之,亦妙。一方用綠豆粉微炒,雞子清調,塗上。一方用大黃末、童便調敷之。一方用隔年風化石灰不拘多少,取新汲井水一碗,銀簪子順攪千餘下如膏,鵝翎刷上患處,即佳。
乳香定痛散,治杖瘡、金瘡、及一切瘡瘍,潰爛疼痛。
乳香,沒藥(各五錢),滑石,寒水石(煅,各一兩),冰片(一錢)
上為末,擦患處,痛即止,甚效。
豬蹄湯,治一切癰疽、杖瘡潰爛,消腫毒,去惡肉。
當歸,赤芍藥,白芷,羌活,露蜂房(蜂多者佳),生甘草(各五錢)
上用豬蹄一隻、水五碗煮熟,取清湯,入煎藥,煎數沸,去渣,溫洗,隨用膏藥貼之。
洗藥方,先用此藥水洗,好的更快。
防風,荊芥,苦參(各等分)
上煎,水洗後,敷生肌散。一方用荊芥、土當歸、生蔥煎湯洗。一方只用蔥一味煎洗,亦可。
生肌散
乳香,沒藥
上為細末,撒上,即止痛生肌。
杖瘡丹,此方甚妙。
劉寄奴(六錢),馬鞭草(四錢,即鐵掃帚)
上為末,蜜調敷,如濕者,干撒。
鬱金膏,貼杖瘡及一切腫毒。
鬱金(四兩),生地黃,生豬脂(熬,去渣,淨油一斤)
上二味銼片,入豬油內煎枯,去藥渣,入淨黃蠟半斤化開,又入好潮腦一兩,瓷罐收入,每用一兩加官粉二錢,溶化攪勻,攤油紙上貼之。
杖瘡膏,並治頑瘡、天疱、臁瘡,神效。
密陀僧(四兩),香油(八兩)
上同入鍋內文武火熬,用柳枝數根一順勤攪,不要住手,待熬成黑色,滴水成珠,油紙攤,貼患處。當時痛止,拘流膿水,自然生肉。如有疔甲,貼藥即止。
不二膏
大黃,黃柏,黃連(各一兩),乳香,沒藥,輕粉(各一錢),血竭,孩兒茶(各二錢),片腦(二分),水銀(三錢,用官粉三分,吐涎以銀磨)
上為末合和,以豬脂四兩煉去渣,入黃蠟一兩再煎,濾過入藥,柳枝攪勻,隨瘡大小攤紙貼之。
白話文:
治杖瘡外敷方
五黃散:治療杖瘡,止痛。黃丹、黃連、黃芩、黃柏、大黃、乳香(各等分),研磨成細末,用清水調成膏狀,敷貼在緋紅色絹布上使用。
沒藥散:治療杖瘡,止痛,防止瘡瘍擴散。密陀僧、沒藥、乳香(各一兩),干胭脂(一兩半),膩粉(半兩),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龍腦(越多越好),再與燒過的蔥和生羊骨髓一起研磨成泥狀,攤在緋紅色絹布上敷貼。
血灰散:治療杖瘡。石灰(七升),新鮮豬血(一斗),混合後製成丸狀,燒熟後碾碎,再製成丸狀,反覆燒三次,研磨成細末敷用。另一方法是用釜底灰研磨成細末,與油混合塗抹,然後臥在羊皮上。若杖瘡尚未破損,可用韭菜和蔥頭搗爛敷貼,涼了就換新的。另一方法是用金鳳花連根帶葉搗爛塗抹患處,乾燥後再塗抹,一夜即可止血痊癒。冬季沒有鮮金鳳花,可在秋季採集陰乾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同樣有效。另一方法是對於皮肉未破但內部受損的傷,可用蘿蔔搗爛熱敷。
另一方法是用豬膽汁塗抹。另一方法是用綠豆粉微炒,加入雞蛋清調和塗抹。另一方法是用大黃粉末與童尿調和敷貼。另一方法是用隔年風化的石灰(數量不限),加入一碗新汲取的井水,用銀簪子攪拌一千多次至膏狀,用鵝毛筆刷塗抹患處即可。
乳香定痛散:治療杖瘡、金瘡及一切瘡瘍潰爛疼痛。乳香、沒藥(各五錢),滑石、寒水石(煅,各一兩),冰片(一錢),研磨成細末,擦拭患處,止痛效果顯著。
豬蹄湯:治療一切癰疽、杖瘡潰爛,消腫解毒,去除壞死組織。當歸、赤芍藥、白芷、羌活、露蜂房(蜂巢,蜂房越多越好)、生甘草(各五錢),與一隻豬蹄一起加五碗水煮熟,取其清湯,加入煎好的藥材,再煎煮幾沸,去除藥渣,溫熱洗患處,然後敷貼膏藥。
洗藥方:先用此藥水清洗患處,能加快癒合。防風、荊芥、苦參(各等分),煎水清洗後,再敷上生肌散。另一方法是用荊芥、土當歸、生蔥煎水清洗。另一方法只用蔥煎水清洗,也可。
生肌散:乳香、沒藥,研磨成細末,撒在患處,止痛生肌。
杖瘡丹:此方效果極佳。劉寄奴(六錢)、馬鞭草(四錢,即鐵掃帚),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敷貼,如果已經乾燥,就乾撒藥粉。
鬱金膏:敷貼杖瘡及一切腫毒。鬱金(四兩),生地黃,生豬脂(熬製,去除渣滓,取淨油一斤),將鬱金和生地黃切片,放入豬油中煎煮至枯萎,去除藥渣,加入淨黃蠟半斤熔化,再加入精製的腦麝一兩,裝入瓷罐保存。每次使用取一兩,加入官粉二錢,溶化攪拌均勻,攤在油紙上敷貼。
杖瘡膏:治療頑固性瘡瘍、天泡瘡、臁瘡,效果神奇。密陀僧(四兩),香油(八兩),一起放入鍋中,用文武火熬製,用柳枝不斷攪拌,直到熬成黑色,滴水成珠,然後攤在油紙上,敷貼患處。立即止痛,排出膿液,自然長出新肉。如有疔瘡,敷貼藥膏即可止痛。
不二膏:大黃、黃柏、黃連(各一兩),乳香、沒藥、輕粉(各一錢),血竭、孩兒茶(各二錢),片腦(二分),水銀(三錢,用官粉三分,以銀器研磨,去除唾液),研磨混合,用豬脂四兩煉製去除渣滓,加入黃蠟一兩再煎煮,過濾後加入藥粉,用柳枝攪拌均勻,根據瘡瘍大小攤在紙上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