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中濕

3. 論濕為諸證

,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濕勝則濡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跗,音膚,足背也)

統旨,云: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久而能病,非如風寒暑之暴。中濕之證,關節痛重,浮腫喘滿,䐜脹煩悶,昏不知人。其脈必沉而緩,或沉而微細,宜除濕湯、白朮酒。

白話文:

【討論濕氣引起各種症狀】

根據古籍記載,所有因濕氣導致的水腫及腹脹問題,都與脾臟功能有關。當濕氣過盛時,會導致泄瀉,地上的濕氣,如果被人體吸收,就會對皮膚、肌肉和筋脈造成傷害。

在《原病式》中提到,所有抽搐僵直、積聚飲水、胸膈痞塞、腹部脹滿、霍亂、嘔吐和腹瀉、身體沉重、腳背腫脹、肌膚鬆軟如同泥巴,按下後無法立即回彈,這些都歸屬於濕氣過重所引發的症狀。

在《統旨》中提到,風、寒、暑、濕都能對人體造成影響。但濕氣的影響是長期累積,滯留在關節處,時間一長就會致病,不像風、寒、暑那樣突然而劇烈。被濕氣影響的症狀,會出現關節疼痛、身體浮腫、呼吸困難、腹部脹大、心煩意亂,甚至意識不清。脈象必定呈現沉且緩,或沉且微細,應採用除濕湯、白朮酒來治療。

4. 論濕為痿為痹為痛為腫所挾寒熱不同

,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裹者,若以物蒙裹也。攘,退也)

蔭按:宗厚發丹溪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緛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整而意明。

第四章,因於氣為腫,下文不敘,恐有脫簡。然王注曰: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陽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但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疼,全以為風治者,多誤矣。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陽氣少,陰氣盛也。傷於寒濕,肌膚盡痛,名曰肌痹。

蔭又按:濕證挾寒,內甚則腹痛下利,外甚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潰,痹而不仁也。挾風,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挾熱內甚則瀉痢。外甚則或痛、或熱、或腫、發黃。如此等證,雖內傷外感不同,況有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

,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營血澀於脈中,衛氣去於脈外,所以為虛。言語輕小曰聶,足弱不能行曰闢。氣虛作痛者,按之可以致氣,氣至則陽聚陰散,故快然而痛止)

蔭又按:東垣曰:此清虛之地氣傷人也,必從足始,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夫百病之變,皆生於風雨寒暑,及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針經》解云:若身形不虛,外邪不能傷也。

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冷所致也。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也。

蔭按:以上論風濕寒濕之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蔭按:以上前一病,本濕熱證例而論,不言熱,無治法。當分出之濕家者,唯東南方濕熱證多。丹溪曰:濕熱相火為病,十居八九。東垣有濕熱證例,詳見熱門。

白話文:

經典裡說,因為濕氣影響,頭部會有被包圍的感覺,如果濕熱不被清除,大筋會縮短,小筋會變得鬆弛。縮短的大筋會導致拘束,鬆弛的小筋會導致萎縮。由氣引起的水腫,是四個方向相互代替,最終導致陽氣耗盡。(被包圍的感覺,就像有東西覆蓋在上面。攘,就是退去的意思)

蔭註釋:宗厚引用丹溪的話說,濕氣,是土地的濁氣,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位置較高,氣質清新,體質虛弱,因此智慧與之相關聯。當濁氣燻蒸,清潔的道路無法通行,沉重且不便利,就像有東西覆蓋在上面。如果不治療,濕氣鬱積會產生熱量,熱量滯留不去,大筋縮短,這是因為熱量傷害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因此會產生拘束。小筋鬆弛,是因為濕氣傷害了筋脈,無法束縛骨頭,因此會產生萎縮。"因於濕,首如裹",每三個字是一個句子,"濕熱不攘"以下,每四個字是一個句子,文章整齊,意思清晰。

第四章,由氣引起的水腫,下文未有敘述,可能是遺漏了。然而王注說,通常的氣疾,加上濕熱,氣濕熱相互競爭,因此產生水腫。邪氣逐漸強盛,正氣逐漸減弱,陽氣衰弱,導致邪氣取代正氣,氣無法宣泄流通,因此四肢會發腫。陽氣從四肢接受氣息,但是現在人們看到膝間關節腫痛,完全認為是由風引起的,這通常是錯誤的。

風寒濕三種氣候同時到來,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濕氣佔優勢的,稱為著痹。那些多汗且濕潤的人,陽氣少,陰氣盛。受寒濕傷害,肌膚都會疼痛,這叫做肌痹。

蔭再次註釋:濕證挾帶寒氣,內部嚴重會導致腹痛和下痢,外部嚴重會導致四肢沉重疼痛,或者肌肉濕潤潰爛,麻木不仁。挾帶風氣,多數外部嚴重,身體沉重疼痛,出汗。挾帶熱氣,內部嚴重會導致瀉痢。外部嚴重會導致疼痛、熱、腫,或發黃。這些症狀,雖然內傷和外感不同,況且有混雜的邪氣一同到來,應該討論它們的先後和多少,分別治療。

經典裡說,寒濕影響人,皮膚不會收縮,肌肉堅硬緊張,營血凝滯,衛氣消失,因此被稱為虛。虛,指的是聶、闢、氣不足。按壓它,氣就會充足,可以溫暖身體,所以會感到舒適而不痛。(營血在脈絡中凝滯,衛氣在脈絡外消失,因此被稱為虛。說話輕柔叫聶,腳弱無法行走叫闢。氣虛引起疼痛,按壓可以引導氣,氣到達後,陽氣聚集,陰氣消散,因此會感到舒適,疼痛停止)

蔭再次註釋:東垣說,這是清虛之地的氣傷害人,一定從腳開始,因此地面的濕氣,感應到會傷害人的皮肉筋脈。所有疾病的變化,都來自風雨寒暑,以及飲食居住,陰陽喜怒。《針經》解釋說:如果身體健康,外邪無法傷害。

《要略》裡說,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而細,這被稱為中濕,也被稱為濕痹。其症狀是小便不順利,大便反而順暢。只需要利尿即可。全身疼痛發熱,傍晚時劇烈,這被稱為風濕。這種疾病是由於出汗後遇到風,或者長期受冷導致的。風濕,脈象浮起,身體沉重,出汗怕風。風濕相互搏鬥,身體疼痛,無法轉動,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且澀。風濕相互搏鬥,骨節疼痛煩躁,抽搐無法彎曲伸展。靠近時疼痛更劇烈,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順利,怕風不想脫衣,或者身體微腫。

蔭註釋:以上討論風濕和寒濕的不同。

濕病的症狀,全身疼痛,發熱,身體顏色像燻黃。濕病,身體疼痛發熱,臉色黃且喘息,頭痛鼻塞且煩躁,脈象大,能正常飲食,腹部和諧無病,病在頭中寒濕,因此鼻塞,將藥塞入鼻子就可以痊癒。

蔭註釋:以上第一種病,根據濕熱症例討論,沒有提到熱,沒有治療方法。應該單獨分出來。濕家者,只有東南方濕熱症多。丹溪說:濕熱和相火為病,佔據了十分之八九。東垣有濕熱症例,詳見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