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病機,云:破傷風者,同傷寒證治,分別陰陽,有在表,有在裡,有在半表半裡。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表裡之間宜和解,不可過其治也。故表脈浮而無力者,太陽也;里脈長而有力者,陽明也;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若明此三法而施治,不中病者鮮矣。

劉宗厚,曰:破傷風證,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惟河間論傷寒表裡中三法同治,用藥甚詳。諸書言病因,有因外傷於風,有因灸及內熱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延歲月,而破傷風者,犯之多致不救。蓋中風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獨入臟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自出血過多,或瘡口早閉,瘀血停滯,俱是血受病,血屬陰,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隨即必傳入臟,故多死也。又此病或瘡口坦露,不避風寒而無所傷;或瘡口閉合,密避風邪而反病此;或病十分安全而忽有此,大抵皆因氣虛而有鬱熱者得之。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雖傷而無害也,審之。

蔭按:丹溪曰:破傷風同傷寒壞證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驅逐也,誤則殺人。劉河間有法有方,宜選而用之。虞氏曰:河間論破傷風脈證,詳明甚矣,何其但云三陽而不及於三陰?蓋風邪在於三陽之經,便宜按法早治而愈,若待傳入三陰,其證已危,或腹滿自利,口燥咽乾,舌卷囊縮,皆無可生之理,故置而弗論也。

又葉氏曰:破傷濕者,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口噤強直,宜除濕湯、白朮酒,或用牡蠣為末敷瘡口,仍以末二錢,煎甘草湯調下亦可。李氏曰:破傷證似中風,有四因,不因氣動者二:卒暴損破風襲,或諸瘡湯洗、艾灸逼毒妄行;有因氣動者二,瘡口不合,貼膏留孔風襲,或熱鬱,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傳播經絡,燒爍真氣,是寒熱間作,甚則發痙,口喎噤,角弓反張,須臾欲死。用蠍梢餅或二生飲加天麻為末,每一錢用黑豆淋酒調服,化痰開關。

風盛者,二烏丸;風痰俱盛者,古星風散;風痰虛者,烏蛇散;血凝心神昏悶者,單鵝翎燒灰存性,酒調服一錢,服後飲酒一二盞以助藥勢;如血多痛甚者,如聖散;手足戰掉者,硃砂指甲散、蠐螬酒;如頭目青黑,額汗下流,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者,四逆不治,治同傷寒表裡法。

風熱燥甚,怫鬱在表,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搐搦,宜辛熱治風佐以辛寒。如傷寒,麻桂加黃芩、石膏、知母是也。若表不已,漸傳入里,在肌肉者,宜退風熱,開結滯辛寒之藥,或佐以辛熱調之,猶傷寒半表裡而用小柴胡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或時汗出,宜祛風散結,寒藥下之後,復以清熱開結之藥調之。又云:破傷風同傷寒壞證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祛之。

白話文:

論破傷風

破傷風的病機,如同傷寒,需區分陰陽,有的在表,有的在裡,有的在表裡之間。在表則需發汗,在裡則需攻下,在表裡之間則需和解,不可過度治療。所以,脈浮而無力的是太陽經證;脈長而有力的是陽明經證;脈浮而弦細的是少陽經證。若能明瞭這三種治法而施治,很少有不對症的。

劉宗厚說:破傷風的病症,古方藥論記載很少,大概是因為此病與中風同論,所以沒有另立條目。唯有河間學派論述傷寒表裡三法同治,用藥詳盡。各書記載的病因,有因外傷受風,有因灸火或內熱引起的,與中風相似。但中風的人還能延續幾年,而破傷風發作,大多難以挽回。因為中風有在經絡、腑臟、臟器不同的情況,獨獨侵犯臟器的最難治療。破傷風可能始於出血過多,或者創口早癒,瘀血停滯,都是血受病,血屬陰,屬於五臟所主,所以這種風傷,開始雖然在表,隨即必傳入臟腑,因此多致死亡。又此病,有時創口敞開,不避風寒卻無恙;有時創口閉合,嚴密避免風邪卻反而得病;有時身體十分安好卻突然發病,大多是因為氣虛而有鬱熱的人才會得此病。若內氣強盛而無鬱熱,即使受傷也無害,需仔細辨證。

另有醫家按語:丹溪先生說:破傷風與傷寒的嚴重病症的治療,要看病邪在何經,而用本經的藥物驅逐,若判斷失誤就會殺人。劉河間的治療方法和處方,應該選擇並應用。虞氏說:河間學派論述破傷風的脈症,非常詳盡明瞭,為什麼只提到三陽經而沒有涉及三陰經呢?因為風邪在三陽經,應該按照方法及時治療就能痊癒,如果等到傳入三陰經,病情已危急,例如腹脹腹瀉,口乾咽燥,舌卷縮,那就沒有生存的道理了,所以沒有提及。

另外葉氏說:破傷濕者,是指傷口因洗澡,濕氣從傷口侵入,患者昏迷沉重,口噤牙關緊閉,宜用除濕湯、白朮酒,或用牡蠣研末敷於傷口,再取牡蠣末二錢,用甘草湯送服也可以。李氏說:破傷風的症狀類似中風,有四個原因,不因氣機紊亂的有兩個:突然遭受外傷,風邪侵襲,或因瘡瘍用熱水洗、艾灸逼毒妄行;因氣機紊亂的有兩個:瘡口癒合不佳,貼膏藥留下縫隙,風邪侵襲,或因熱邪鬱積,全身出現白色痂皮,傷口閉塞,氣機難以通暢,傳播經絡,燒灼真氣,寒熱交替出現,嚴重則發作痙攣,口角歪斜,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很快就會死亡。用蠍子尾端做成的餅或二生飲加天麻研末,每次一錢用黑豆淋酒調服,化痰開關。

風邪盛者,用二烏丸;風邪痰濕俱盛者,用古星風散;風邪痰濕虛者,用烏蛇散;血液凝滯,神志昏悶者,用單鵝翎燒成灰,保留其藥性,酒調服一錢,服後飲酒一兩盞以助藥力;如果出血多,疼痛劇烈者,用如聖散;手足震顫者,用硃砂指甲散、蠐螬酒;如果頭目青黑,額頭汗流不止,眼睛睜不大,渾身汗如油脂者,是四逆證,不可用四逆湯,治療方法同傷寒表裡法。

風熱燥邪過盛,鬱結在表,善於伸展肢體,頻頻欠伸,筋脈拘急,有時惡寒,有時筋惕抽搐,宜用辛熱藥治療風邪,佐以辛寒藥。如同傷寒,麻黃桂枝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如果表邪不去,漸漸傳入裡,在肌肉者,宜用疏風清熱,通利關節的辛寒藥,或佐以辛熱藥調和,如同傷寒半表半裡證用小柴胡湯。如果裡熱已盛,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抽搐,涎唾稠黏,胸腹滿塞,大小便不通,有時出汗,宜祛風散結,寒藥攻下之後,再用清熱開結的藥物調治。又說:破傷風與傷寒的嚴重病症的治療,要看病邪在何經,而用本經的藥物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