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太陽表證宜汗,古防風湯去甘草,加川芎、獨活等分,水煎服,或調蜈蚣散,或九味羌活湯少用細辛,加歸芍等分,水煎服。便秘加大黃,緩緩通之,或用古龍虎丹發汗亦妙。少陽半表裡證,宜和,羌麻湯。陽明裡證,宜下。若服表藥過多,臟腑和而自汗者,白朮防風湯。大汗不止,搐搦者,升麻葛根湯加白朮、黃芩。

如臟腑閉,小便赤,自汗者,先用小芎黃湯二三服,後用大芎黃湯速下之,或江鰾丸。氣弱者,只用蜜導法。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口早合,瘀血停滯,俱是血分受病,血屬陰,五臟所主,始雖在表,隨即入里,故多死也,宜養血當歸地黃湯、活神丹、托裡散、內托十宣散,以防毒陷,外用魚膠散,或用鼠頭骨為末,豬脂調敷,亦治狗咬。人有破傷水濕,口噤強直者,用牡蠣為末敷之,仍以甘草煎湯調服二錢。

或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口噤反張,筋搐痰壅,似破傷風證,又似痙證,其實乃氣血俱虛也,凡癰疽潰後膿血大泄,陽隨陰散變證,只宜大補氣血,果系風痙,亦不宜以風藥治之。血虛者,補中益氣湯去升、柴、陳皮,加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大劑服之。氣血俱虛,汗多作渴,寒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桂、附、麥門冬、五味子。

呃逆者,托裡溫中湯。若妄投風藥者,死。

白話文:

太陽表證適合發汗,可以用古方防風湯去甘草,再加入川芎、獨活等量,煎水服用;或者用蜈蚣散;或者用九味羌活湯,少用細辛,再加入當歸、芍藥等量,煎水服用。便秘者可加入大黃,緩慢通便,或者用古方龍虎丹發汗效果也很好。少陽半表半裡證,適合調和,可用羌麻湯。陽明裡證,適合攻下。如果服用發汗藥過多,導致臟腑調和而自汗不止,可用白朮防風湯。大汗不止,抽搐者,可用升麻葛根湯,再加入白朮、黃芩。

如果臟腑閉塞,小便發黃,自汗不止,先服用小芎黃湯二到三劑,之後再服用大芎黃湯迅速攻下,或者服用江鰾丸。體虛者,只可用蜜導法。如果一開始出血過多,或者傷口癒合太快,瘀血停滯,都是血分受病,血液屬陰,與五臟相關,即使一開始在表證,很快就會轉入裡證,所以多半會死,應該養血,可用當歸地黃湯、活神丹、托裡散、內托十宣散預防毒邪內陷,外用魚膠散,或者用研磨成粉的鼠頭骨,用豬油調和敷在患處,也能治療狗咬傷。

人如果遭受外傷,又伴有水濕,口噤緊閉者,可用研磨成粉的牡蠣敷在患處,同時用甘草煎水服用兩錢。

或者病情已經好轉,卻突然出現口噤反張、筋攣抽搐、痰壅等症狀,類似破傷風或痙攣,其實是氣血都虛弱了。凡是癰疽潰爛後膿血大量流失,陽氣隨陰氣散失而病情變化,只能大補氣血,即使是風痙,也不宜用祛風藥治療。血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柴胡、陳皮,再加入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大量服用。氣血都虛弱,多汗口渴,寒熱交替者,可用十全大補湯,再加入桂枝、附子、麥門冬、五味子。

呃逆者,可用托裡溫中湯。如果錯誤地服用祛風藥,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