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 (2)
卷二十 (2)
1. 論霍亂雜治法
準繩,云:此疾多生夏秋之交,縱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病之將作,必先腹中絞痛(腹中急痛),吐瀉之後,甚則轉筋,此兼風也。手足厥冷,氣少唇青,此兼寒也。身熱煩渴,氣粗口燥,此兼暑也。四肢重著,骨節煩疼,此兼濕也。傷風傷寒,當於傷寒吐利門中求之。若風暑合病,宜石膏理中湯。暑濕相搏,宜二香散。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香薷飲,井底沉極冷頓服之,桂苓白朮湯亦妙。戴氏云:人於夏月多食瓜果,乃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六合湯倍藿香煎熟,調蘇合香丸。濕霍亂,除濕湯、訶子散。七情鬱結,五臟六腑互相刑剋,陰陽不和,吐利交作,七氣湯。霍亂轉筋,吐瀉不止,頭目昏眩,須臾不救者,吳茱萸湯。霍亂吐利,轉筋,四肢逆冷,須臾不救,急以茱萸食鹽湯。霍亂多寒,肉冷脈絕,宜通脈四逆湯。有宜吐者,雖已自吐利,還用吐以提其氣,用二陳湯探吐,或樟木煎湯亦可吐,或白礬湯亦可。三因吐法,用極鹹鹽湯三升,熱飲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便盡,不吐更服,吐訖仍飲,三吐乃止。此法勝他法遠矣,俗人鄙而不用,坐觀其斃,哀哉!吐後隨證調理,亦有可下者。如頭痛發熱,邪至風寒而來,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以散之。如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以溫之。如吐利後有表者,解之汗出,厥者溫之。如既吐且利,小便利,大汗出,內外熱者,亦溫之。如吐下後,汗出,厥逆不解,脈欲絕者,四逆等湯治之。傷寒吐瀉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宜和中平胃散、建中湯,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者,四君子加桂五錢主之。脈浮無汗者,四君子加麻黃五錢主之。傷寒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故痛甚,平胃散加木瓜五錢亦可,治宜建中加柴胡木瓜湯。傷寒吐瀉後,大小便不通,胃中實痛者,四君子加大黃一兩主之。傷寒吐瀉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宜四君子加芍藥高良薑湯。傷寒吐瀉,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少陰霍亂也,宜四君子加姜附厚朴湯。厥陰霍亂,必四肢逆冷,脈微緩,宜建中加附子當歸湯。
白話文:
準繩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霍亂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病因:
- 霍亂多發生在夏秋之交,即使寒月也可能出現,多由伏暑引起。
症狀:
- 初期症狀: 腹部絞痛(腹中急痛),嘔吐腹瀉。
- 嚴重症狀:
- 兼風: 轉筋(肌肉抽搐)。
- 兼寒: 手腳冰冷,氣息微弱,嘴唇發青。
- 兼暑: 身體發熱,口渴,呼吸急促,口乾舌燥。
- 兼濕: 四肢沉重,關節疼痛。
治療方法:
- 傷風傷寒: 應當在傷寒吐利門中尋找治療方法。
- 風暑合病: 宜服用石膏理中湯。
- 暑濕相搏: 宜服用二香散。
- 夏月中暑霍亂: 上吐下瀉,心腹絞痛,口渴煩躁,四肢冰冷,自汗,腿部抽筋,宜服用香薷飲(冷水頓服),桂苓白朮湯效果也很好。
- 因食成痞: 夏天吃太多瓜果,喝冷飲又吹風,導致食物積滯不化,形成痞塊,隔絕上下,引發霍亂,宜服用六合湯(加倍藿香)並配合蘇合香丸。
- 濕霍亂: 宜服用除濕湯、訶子散。
- 七情鬱結: 五臟六腑互相刑剋,陰陽失調,嘔吐腹瀉交替出現,宜服用七氣湯。
- 霍亂轉筋: 嘔吐腹瀉不止,頭昏眼花,病情危急,宜服用吳茱萸湯。
- 霍亂吐瀉轉筋: 四肢冰冷,病情危急,宜服用茱萸食鹽湯。
- 霍亂寒症: 身體冰冷,脈搏微弱,宜服用通脈四逆湯。
- 宜吐: 即使患者已經嘔吐腹瀉,仍然需要用吐法提振氣機,可以服用二陳湯、樟木煎湯或白礬湯。三因吐法是用極鹹的鹽湯,熱飲,刺激嘔吐,排出宿食。此法效果顯著,但被世俗人所鄙視,導致患者延誤病情,令人惋惜。
- 吐後隨證調理:
- 頭痛發熱: 邪氣上攻,風寒入侵,中焦寒熱交雜,宜用五苓散(熱症)或理中丸(寒症)調理。
- 吐利後有表症: 解表發汗,厥逆則溫補。
- 吐利後內外熱: 宜溫補。
- 吐利後厥逆不解: 脈搏微弱,宜服用四逆等湯治療。
- 傷寒吐瀉轉筋:
- 身熱脈長: 屬於陽明病,宜服用和中平胃散、建中湯或四君子湯。
- 脈浮自汗: 四君子湯加桂枝治療。
- 脈浮無汗: 四君子湯加麻黃治療。
- 脅下痛,脈弦: 木剋土,所以疼痛劇烈,宜服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湯加柴胡木瓜湯。
- 大小便不通: 胃中疼痛,宜服用四君子湯加大黃。
- 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 宜服用四君子湯加芍藥高良薑湯。
- 四肢拘急,脈沉而遲: 屬於少陰霍亂,宜服用四君子湯加薑附厚朴湯。
- 四肢冰冷,脈微緩: 屬於厥陰霍亂,宜服用建中湯加附子當歸湯。
總結:
這段文字詳細闡述了霍亂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並根據不同的症狀和病理機制,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體現了古代中醫對疾病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治療手段。
戴復庵,云:霍亂之病,揮霍變亂,起於倉卒,與中惡相似,但有吐利為異耳。其證胸痞腹絞,氣不升降,甚則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吐瀉兼作,或吐瀉不透,宜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若果瀉已甚,則不可用來復丹。瀉而不吐,胸膈痞滿,先以陰陽湯,或濃鹽湯頓服,以導其吐。已吐未吐,並藿香正氣散,間進蘇合香丸。吐而不瀉,心腹絞痛,頻欲登圊(親盈切,音清),苦於不通,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多,下來復丹,欲捷則用生枳殼。若更不能作效,逼迫已甚,其勢不容不用神保丸。但神保雖能通利,亦入大腸而後有功,若隔於上而不能下,轉服轉秘,須用來復丹研末,湯調吞下養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藥到下。吐瀉兼作,心腹纏擾未安者,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不愈則投四順湯。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蓋內虛陰盛,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放十分冷服。霍亂已透,而余吐余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乾者尤佳。霍亂並諸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名枳實理中湯。吐瀉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散。
白話文:
戴復庵論霍亂
戴復庵說:霍亂這個病,變化莫測,來勢兇猛,發作突然,和中惡相似,但有嘔吐腹瀉的症狀與之不同。它的症狀包括胸悶氣堵、腹痛絞痛、氣機不升不降,嚴重者手腳冰涼、冒冷汗,有的只吐不瀉,有的只瀉不吐,有的吐瀉兼發,有的吐瀉不通,這時應服用蘇合香丸,以通暢阻塞之氣。之後服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並用蘇合香丸調服來復丹。如果腹瀉已經很嚴重,就不能服用來復丹。
如果只瀉不吐,胸膈氣悶,可以用陰陽湯或濃鹽湯頓服,引導嘔吐。無論是否已經嘔吐,都要服用藿香正氣散,間隔服用蘇合香丸。
如果只吐不瀉,心腹絞痛,頻頻想要上廁所卻無法排便,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多,再服用來復丹,如果需要快速見效,可用生枳殼。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症狀已經十分嚴重,不得不使用神保丸。但神保丸雖然可以通利,但藥效需要到達大腸後才能發揮作用,如果藥物停留在上部無法向下移動,反而會越服越便秘,這時要用來復丹研末,用湯調服養正丹一百粒,這樣才能引導之前的藥物往下移動。
如果吐瀉兼發,心腹疼痛難忍,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如果沒有效果,就服用四順湯。
如果吐瀉不止,元氣耗損,病情危重,無法進食或喝水,口渴卻喜歡喝冷水,或者惡寒發抖、手腳冰涼,或者發熱煩躁、想要脫衣服,這是由於內虛陰盛,雖然病人喜歡冷水、想要脫衣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熱症,應該服用理中湯,如果病情嚴重就用附子理中湯,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四逆湯,這三種湯劑都要放十分冷服。
如果霍亂已經發作,但仍然有嘔吐或腹瀉,腹部還有疼痛,可以用單味報秋豆葉煎服,乾的更佳。
霍亂或其他嘔吐腹瀉之後,胸膈高高隆起,氣塞難忍,可以用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稱為枳實理中湯。
吐瀉痊癒後,身體虛弱、精神不振,可以用十補散。
羅謙甫,治蒙古人因食酒肉飲潼乳得吐瀉霍亂證,脈沉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靜。又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許,入新汲水攪之澄清,名曰地漿,用清一杯,再調服之,漸漸氣和,吐瀉遂止,翼日微煩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或問:用地漿者何也?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泄陽中之陽。霍亂證由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云: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加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何由息乎!又治提學侍其公七十九歲,中暑,霍亂吐瀉,昏冒不知人,脈七八至,洪大無力,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此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前人見寒多以理中湯,熱多以五苓散,作定法治之。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之際,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不能瀉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茯苓以分陰陽,冰水調灌之,漸省人事,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以意增減服之,理其正氣,逾旬方平復。
白話文:
羅謙甫治蒙古人霍亂證
羅謙甫曾經治療一位蒙古人,因為食用酒肉和飲用潼乳,導致吐瀉霍亂。患者脈象沉而數,按之無力,已經嘔吐出所食之物。羅謙甫便用新汲取的清水半碗,調和桂苓白朮散,讓病人徐徐服用,稍微平靜了一些。
隨後,羅謙甫在牆壁陰影處挖地約兩尺深,放入新汲取的水,攪拌後澄清,稱為“地漿”。取清澈的地漿一杯,再次調服。患者漸漸氣順,吐瀉停止。隔天略微感到煩渴,便服用錢氏白朮散,病情逐漸痊癒。
有人問羅謙甫為何用地漿,他說: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應至陰之氣。在牆壁陰影處貯存新汲取的水,也是取重陰之氣。陰中之陰能夠泄去陽中之陽。霍亂證是由於暑熱內傷而引起,因此《痹論》中說:陽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再加上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如何能平息呢?
羅謙甫也曾經治療一位七十多歲的提學侍其公,因中暑患霍亂,吐瀉不止,昏迷不省人事,脈象七八至,洪大無力,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閉。老人年高氣弱,不堪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前人見寒多以理中湯,熱多以五苓散,作定法治之。
如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之際,況且是因為活動而患病,中暑顯然了。非甘辛大寒之劑,不能瀉去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羅謙甫便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入茯苓以分陰陽,用冰水調和灌服。患者漸漸恢復意識,各種症狀都消失了。之後囑咐他謹慎言語,節制飲食三天,服用參朮調中湯以理其正氣,十天後才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