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10)
卷三 (10)
1. 治暑兼風寒方
二香散,治四時感冒寒暑,嘔惡,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香附(各二錢),蒼朮,陳皮,紫蘇(各一錢),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甘草(各五分)
上銼散,薑、蔥煎服。加木瓜尤妙。
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飲食必乘風涼,以致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水穀泄瀉,腹脅脹痛,惡風,頭痛多汗,及腸胃濕毒,利如豆汁,下瘀血。亦看挾證加減。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各一錢),肉桂(去皮,五分)
上銼,加粟米一撮,水煎,不拘時服。
羌活香薷飲,治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
黃連香薷飲
方見前。一方加羌活。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夏季兼風寒的處方】
二香散:用於治療四季中的普通感冒、天氣冷熱不適,以及由此引發的噁心嘔吐、腹瀉疼痛、瘴氣感染、飲冷受風、頭痛體熱、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特別適用於南方的氣候環境。在炎熱的夏季,若不慎風寒侵襲,此藥可幫助發汗解表,驅除病邪。
成分包括:香薷、香附(各約6克)、蒼朮、陳皮、紫蘇(各約3克)、厚朴(薑汁炒過)、炒白扁豆、甘草(各約1.5克)。
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散劑,與薑、蔥一同煎煮服用。若加入木瓜,效果更佳。
胃風湯:適用於成人和兒童因飲食時貪涼受風,導致腸胃受涼,影響食物攝入,出現形體消瘦、腹部膨大、水穀性腹瀉、腹部脹痛等症狀,伴有怕風、頭痛多汗,以及腸胃濕毒,排泄物如豆汁,有瘀血排出的情況。需根據具體病情調整藥量。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各約3克)、肉桂(去皮,約1.5克)。
將藥材混合後,加入少量粟米,用水煎煮,無需固定時間服用。
羌活香薷飲:針對突然昏厥、身體僵直、失去意識,手腳抽搐的患者,這通常是由於夏季風邪所致。
黃連香薷飲:
參考前述配方,另有一方在此基礎上添加羌活。
將藥材混合後,用水煎煮服用。
2. 治暑暍變證方
九似丸,治伏暑暍變生諸證,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吐食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水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
舶上塊子硫黃,元精石,滑石,甘草(炙),石膏(煅,河水浸一宿),白礬,盆硝(各半兩),寒食麵(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熟水一呷許,浸透其藥,然後入薑汁、蜜各少許,先嚼芝麻一捻嚥下,無時。
白話文:
【治療夏季中暑變化的症狀的藥方】
這個藥方叫做「九似丸」,主要用於治療夏季潛伏的暑熱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包括:頭痛和高燒,像得了感冒一樣;寒戰與發燒交替出現,彷彿得了瘧疾;反胃嘔吐,好像有膈氣;大便出血,猶如腸風;小便不暢,好似尿路感染;大量喝水,如同患了糖尿病;四肢疲倦乏力,彷彿虛弱勞損;眼睛紅黃,類似酒精性肝炎;全身黃腫,好像得了黃疸。
藥材包括:舶來品塊狀硫磺、精煉的石英、滑石、炙過的甘草、煅燒過並在河水中浸泡一夜的石膏、白礬、盆硝(各半兩)、寒食節時製作的麵粉(一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加水揉成彈珠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丸,先用適量溫水浸泡藥丸直至完全滲透,再加入少量薑汁和蜂蜜,然後先咀嚼一小撮芝麻吞下,不限定時間服用。
3. 治注夏方
加減補中益氣湯,治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飲食少,體熱者。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炙),陳皮,當歸,芍藥,黃柏,麥門冬(去心),五味子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挾痰,加半夏、薑汁。
黃耆人參湯,治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此乃陰陽氣血俱不足,而天氣之熱助本病也。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治庚辛之不足,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加一錢),人參(去蘆,五分),甘草(炙,二分),白朮(五分),蒼朮(半錢,無汗一錢),橘皮(不去白,二分),黃柏(酒洗,三分),神麯(炒,三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去心,二分),歸身(酒洗,二分),升麻(六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之物,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目不清,上壅上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麻子仁另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半錢;如又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血藥不可復加。止常服黃耆人參湯,藥只用羌活、防風各半兩,二味㕮咀,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並去白陳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
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砂仁、白豆蔻仁各二分;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半錢,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參歸益元湯,治注夏病。
人參(五分),白茯苓,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陳皮,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加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黃、知母、黃柏;小水短少,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知母、黃柏;腰痛,加杜仲、破故紙、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耆、白朮、酸棗仁;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損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乾葛。
白話文:
治注夏方
加減補中益氣湯,適用於夏天或春末夏初,因陰虛元氣不足導致頭疼腳軟、食慾不振、體熱的症狀。藥方包含: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陳皮、當歸、芍藥、黃柏、去心麥門冬、五味子。將藥材研磨後,水煎服,空腹溫服。若伴隨痰症,可加入半夏、薑汁。
黃耆人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上焦氣虛,夏季酷熱損傷元氣,導致倦怠嗜睡、四肢無力、精神不濟、腿軟,早晚畏寒,中午則發熱。此乃陰陽氣血俱虛,加之暑熱加重病情。大腸屬金,肺屬金,皆受暑熱所傷。此湯方主治,先補益元氣,治療金氣不足。藥方包含:黃耆(一錢,自汗過多者加一錢)、去蘆人參(五分)、炙甘草(二分)、白朮(五分)、蒼朮(半錢,無汗者一錢)、橘皮(不去白,二分)、酒洗黃柏(三分)、炒神麴(三分)、五味子(九粒)、去心麥門冬(二分)、酒洗當歸尾(二分)、升麻(六分)。將藥材研磨後,取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溫服,空腹或飯後服用皆可。忌酒、濕面、辛辣食物及過食寒涼之物。若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若胃脘心痛,減去寒涼藥物,加草豆蔻仁五分;若脅下疼痛或緊縮,加柴胡二、三分;若頭痛目赤,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若頭昏眼花,上焦鬱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若氣短乏力,加五味子九粒;若大便不通,隔一兩日未解,導致食慾不振,血虛,血中蘊熱,加當歸尾、生地黃各五分,去皮尖桃仁三個研磨,麻仁五分研磨;若大便通暢,則不必再服用以上加藥。若大便仍不通暢,勿用其他藥物,僅加煨大黃半錢;若仍不通,則為血瘀不通,熱則生風,病人必有風證,不可再加血藥。改服黃耆人參湯,另加羌活、防風各半兩,水煎服,大便自通,一劑即可;若胸悶氣滯,加青皮,並增加不去白陳皮的用量,以祛除邪氣。此病本是元氣不足,應當補益元氣,不可瀉下。若氣滯過甚,或補藥過量,或心中憂鬱,可加木香、砂仁、白豆蔻仁各二分;若腹痛不畏寒,加白芍藥半錢,黃芩二分,減五味子。
參歸益元湯,用於治療夏季疾病。藥方包含:人參(五分)、白茯苓、去心麥門冬、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陳皮、酒炒黃柏、酒炒知母(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炙甘草(三分)。將藥材研磨後,加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少許,水煎服。若飽脹,加砂仁、白豆蔻;若噁心,加烏梅、蓮子肉、炒米;若呃逆,加竹茹;若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若腹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黃、知母、黃柏;若小便短少,加木通、山梔;若胃脘不舒,食慾不振,加厚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蓮子肉,去熟地黃、知母、黃柏;若腰痛,加杜仲、續斷、茴香;若腿痠乏力,加牛膝、杜仲;若皮膚乾燥,加地骨皮;若頭暈目眩,加川芎;若盜汗,加黃耆、白朮、酸棗仁;若遺精,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若虛損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若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