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3)
卷一·上 (3)
1. 論中風要分陰陽
準繩,云:陰中,顏青臉白,痰厥喘塞,昏亂眩暈,喎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陽中,臉赤如醉怒,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素問》云:諸風掉眩,肢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己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況風能勝濕而為燥,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
白話文:
【討論中風需區分陰性和陽性】
根據古籍記載,中風若屬於陰性,患者會出現面色青白、痰多、呼吸困難、意識混亂、頭暈目眩、身體偏側活動不便,甚至手腳冰冷、失去知覺、大量出汗等症狀。若是陽性中風,則臉色紅通通像喝醉酒或憤怒的樣子,牙關緊閉,眼神向上,身體僵硬,容易抽搐。
《素問》一書指出,各種風邪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疼痛、僵硬和肌肉收縮,都歸咎於厥陰風木之氣。從大寒到小滿期間,正是風木和君火兩種氣候的交替時期。風有動力,易於變換,木氣旺盛時會生火,風火皆屬陽性,常見二者相輔相成。此外,陽明燥金主管緊縮收斂,當風木作祟時,反而會呈現出燥金的特性,這是由於過度亢進就會造成傷害,只有適度抑制才能制衡,意即當自身力量過盛,反而會表現出剋制自己的特性,因此木氣過旺時,其特性反而類似金。況且風能剋制濕氣,使之轉為乾燥,風病嚴重時,便會形成肌肉收縮,這正是乾燥到極致的表現。
2. 論中風肺肝二經居多
葉氏,曰:風之中人,雖曰五臟六腑俱受,然惟肺肝二經居多。蓋風邪之入,由於皮毛之虛,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受邪,則內客於肺,肝主筋,屬東方風木,氣之相感,以類而從,故風邪乘虛,肝臟先受,則筋緩不榮,所以有喎斜癱瘓之狀也。
白話文:
葉氏指出,雖然風邪侵襲人體時,五臟六腑都可能受到影響,但實際上,肺和肝這兩條經絡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因為風邪入侵,通常是因為皮毛防禦力下降,而皮毛與肺臟功能相關,一旦皮毛受到邪氣幹擾,則風邪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肺部。再者,肝臟主管筋脈,屬五行中的東方風木,因此當風邪來臨時,由於氣質相似,肝臟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進而導致筋脈失去養分,變得鬆弛,這就是為何中風後會出現口眼歪斜、四肢無力或癱瘓等症狀的原因。
3. 論風非外來乃本氣病
發明,曰:經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盛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治法當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然亦有邪風襲虛傷之者也,治法輕重有三,見前,分在經、在腑、在臟之異。
準繩,云:卒僕偏枯之證,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黃耆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亦有治風之功焉。許學士治王太后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多怒加羚羊角,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喎亦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炒酸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加梨汁、人乳汁、生地黃汁,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
蔭按:每治此證,用諸汁以取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白話文:
【對於風病並非由外界引起,而是體內氣血失調所致的論述】
解釋如下:古籍記載:陽氣,就像天地之間的強風一般被命名。這裡所說的中風病症,並非是由外界的風邪入侵所致,而是因為體內的氣血失調引起的。通常,人們在超過四十歲後,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或因情緒波動如過度憂鬱、高興、憤怒等影響了體內氣血運行,這時候就容易患上此病。在身體壯盛時期,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偶爾肥胖的人也會出現,這是因為外形看似健壯,實際上體內氣血已經衰弱。治療方法應著重於調和臟腑功能,疏通經絡,這樣就可以有效治療風病。然而,也有因外界風邪乘虛而入導致的病情,其治療方法需根據病情輕重不同,分別針對經絡、腑臟的不同狀況來調整。
標準治療原則提到:突然癱瘓或半身不遂的症狀,雖然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但無一例外都是由於體內真氣無法周流全身所致。因此,黃耆作為主要藥物,防風作為輔助藥物,是治療此類病症的首選。黃耆可以補充真氣,防風則能幫助黃耆促進真氣在全身的循環,同時也有治療風病的功效。宋代學士許叔微曾用煎煮黃耆與防風的藥湯為王太后治療中風口歪,僅僅用藥湯薰蒸就使病情好轉,更何況直接服用呢?如果患者易怒,可加入羚羊角;口渴則加葛根汁和秦艽;口歪也可加秦艽;精神恍惚、胡言亂語則加茯神和遠志;失眠則加炒酸棗仁;無法說話則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體內有熱則加梨汁、人乳汁、生地黃汁;痰多則加竹瀝、荊瀝,稍微添加一些薑汁。
補充說明:每次治療此類病症時,使用這些藥汁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藥汁能迅速進入經絡,深入肌肉組織,比湯藥和散劑效果更快更直接。
4. 論中風先調氣
東垣,曰: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地之根蒂也。
嚴用和,云: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密緻,外邪焉能為害。或因七情飲食勞役,致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故治此病,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蔭按:劉宗厚曰:此說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擴前人所未發。但既曰虛矣,邪又入矣,補虛散邪,理所當然。而止曰調者,意其謂因病而起,氣壅不通,調使通暢調達,則真氣自復,邪氣自行之義,惜乎不能詳也。況中風治法,豈止一端而已。
白話文:
【討論中風先調整氣機】
東垣先生說:中風是眾多疾病中的首領,這是因為體內的氣血被阻塞無法流通,這是最嚴重的疾病。凡是治療中風的藥物通常都是辛溫性質,能夠上通天氣,促進生機,這就像是元氣從大地根部開始湧出一樣。
嚴用和先生提到:人的元氣如果強壯,體內的營養與防護系統運作平和,肌膚毛孔緊密,外來的邪氣自然無法侵入造成傷害。但如果因為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導致體內的真氣先虛弱,營養與防護系統變得空疏,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因此,治療這種病,如果是因為內在的情緒因素造成的,應當調整氣機,而不應直接治療風邪。若是外在環境因素引起的,也應當先調整氣機,再根據所感受的六種外邪(風、寒、暑、濕、燥、火)進行治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適合使用八味順氣散。
劉宗厚在評論中提到:這種說法指出真氣先虛弱,營養與防護系統空疏,邪氣便會乘虛而入,這是擴展了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但是既然已經說到虛弱,邪氣又已經進入,補充虛弱並驅散邪氣,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只說到調氣,其意可能是因為疾病引起氣機壅塞不通,通過調整使之通暢調達,那麼真氣自然恢復,邪氣也會自行消散。可惜的是,他未能進一步詳細闡述。況且,中風的治療方法,豈止一種而已。
5. 治風先順氣和血
戴復庵,云: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久患風疾,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若先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
葉氏,曰: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利。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人知痰之盛,而不知氣之逆;人知風之作,而不知血之滯。順氣活血,斯得病情矣。若初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養血,徒用防、麻,吾未見有能愈者也。
白話文:
【治風先順氣和血】
戴復庵先生表示,治療風病的方法,剛開始應當順應氣機,等到風病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應該活化血液循環。長期患有風病的人,服用四物湯搭配活絡丹而痊癒的情況,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治療原則。如果一開始沒有順應氣機,就急著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又不活化血液,只是單純使用防風、天麻、羌活等藥物,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方法能有效治療風病。然而,順應氣機的藥物是可以使用的,但破壞氣機或耗損氣力的藥物是不可以使用的。
葉先生認為,治療痰病首先要調整氣機,氣機順暢了,痰濕自然就能得到改善。治療風病首先要調理血液,血液循環良好,風病自然就會消失。人們通常只知道痰多,卻忽略了氣機的不順;人們知道風病的發作,卻忽略了血液的淤滯。順應氣機,活化血液,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病情。如果一開始沒有順應氣機,就急著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又不養血,只是單純使用防風、天麻等藥物,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方法能讓人痊癒的。
6. 論風本於熱
劉河間,云:風病多因熱盛,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證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因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音怫,郁也)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為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皆為熱甚故也。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肥則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故多卒中也。其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有勞嗽之疾也。然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或熱氣太甚,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痰涎者,由熱甚則水化制火而生。偏枯者,與經絡一偏相同。否者,痹而癱瘓也。口噤筋急者,由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又津液滯於胸膈,以為痰涎,則筋太燥,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故也。或筋反緩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諸筋攣易愈,諸筋痿難復,以燥之微甚也。
準繩,云:有熱盛生風而為卒僕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殆,當以河間法治之。《紺珠經》云: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三化湯下之。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已矣。或舌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
白話文:
劉河間說,風病大多數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所導致,人們常說的風病,其實是隻看到結果而忘了根本原因。因此,當有人中風出現癱瘓等症狀時,並不是因為肝臟的風氣過盛而突然中風,也不是被外界的風氣所侵襲。實際上,這是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心臟的火氣過盛,腎臟的水氣虛弱,無法抑制心火,導致陰氣虛弱,陽氣過盛,熱氣在體內鬱積,心神混亂,筋骨無法正常運作,因而突然倒地,失去意識。這通常是由喜、怒、憂、悲、恐等情緒過度激動所導致。所謂的肥胖者容易中風,是因為肥胖者皮膚毛孔較密,易於鬱積,氣血循環困難,如果再加上體內的熱氣過盛,鬱結情況更加嚴重,所以更容易突然中風。而體瘦者,皮膚毛孔較疏,多出汗,血液較少,易於產生燥熱,所以更易患勞嗽疾病。然而,肥胖者反而會勞累,是由於突然流失大量體液,血液過度損耗所致。體瘦者反而會中風,是因為突然熱氣過盛,鬱結不通所致。如果病情輕微,可能只是突然倒地。如果氣血流通,筋脈不痙攣,病發後可以恢復如初。如果熱氣過盛,鬱積不通,陰氣突然斷絕,陽氣隨後耗盡,就會死亡。痰涎的產生,是因為熱氣過盛,水氣轉化來抑制火氣而生成。半身不遂,和經絡一側受影響的情況相同。不能活動,就是麻痹和癱瘓。口齒不清,肌肉緊張,是因為風熱過盛,壓制了水濕,津液滯留在胸膈,形成痰涎,導致肌肉過於乾燥,這是因為燥金主宰收斂和堅韌的緣故。有時肌肉反而鬆弛,是因為過度乾燥,血液減少。各種肌肉痙攣較易康復,各種肌肉萎縮難以恢復,這是因為燥的程度不同。
《準繩》中提到,有因熱氣過盛產生風氣,導致突然倒地,半身不遂的患者,如果使用麻黃、肉桂、烏頭、附子等藥物治療,可能會有危險,應按照劉河間的治療方法。《紺珠經》中說,應以火氣為根本,以風氣為標誌。心臟的火氣過盛,腎臟的水氣必然衰弱,肺部的金氣受到破壞,肝臟的木氣自然旺盛。治療方法應首先以降低心臟火氣為主,可以使用清心湯或瀉心湯,大量服用,心臟火氣降低,肝臟的木氣自然平穩。其次,使用防風通聖散發汗,或者如果大便堵塞,使用三化湯來排便。內部的病因已經消除,外部的病因也已清除,應該長期服用羌活愈風湯,宣導氣血,疏通經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有舌頭僵硬,無法說話的患者,可以使用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來治療,這是聖人的治療心法。有的患者中風後,牙關緊閉,無法進食,應立即使用三一承氣湯灌入鼻中,等到藥物進入體內,牙關就會自動打開,然後再根據病情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