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十、水瀉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曰: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瀉。《難經》云:濕多成五泄,一曰胃泄,色黃,食不化,輕者香、砂、枳、樸,重者枳、樸、硝、黃;二曰脾泄,腹脹注泄,食即嘔吐,理中湯加肉蔻、訶子、升麻;三曰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附、薑、朮、草;四曰小腸泄,溲澀而便膿血,少腹作痛,樸、殼、檳、芍、芩、通、大黃;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芍、歸、樸、殼、芩、檳、木香、大黃。東垣云: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輸於脾土,上歸於肺,而後行營衛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春天受風邪之害,夏天就會生出食物消化不良的症狀。又說:春天受風邪之害,邪氣會停留不去,就會導致腹瀉。

《難經》中說:濕氣過盛容易造成五種腹瀉,分別是:

一、胃泄:大便顏色黃,吃東西不消化,輕者可用香附、砂仁、枳實、厚朴,重者要用枳實、厚朴、硝石、黃連。

二、脾泄:腹部脹滿,便溏,吃東西就嘔吐,可用理中湯加肉蔻、訶子、升麻。

三、大腸泄:吃過東西後腹部緊迫,大便顏色白,腸鳴腹痛,可用附子、生薑、蒼朮、白芷。

四、小腸泄:小便澀滯,大便有膿血,少腹疼痛,可用厚朴、牡蠣、檳榔、芍藥、黃芩、通草、大黃。

五、大瘕泄:裡急後重,多次想去上廁所卻排不出來,肛門疼痛,可用芍藥、當歸、厚朴、牡蠣、黃芩、檳榔、木香、大黃。

東垣大師說:胃氣平和,飲食進入胃中,精氣輸送到脾土,再向上歸於肺,然後才能運行營氣和衛氣。

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華之氣,反下降而為飧泄矣,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瘕。寒冷之物傷中,腹滿而脹,傳為飧泄,宜溫熱以消導之;濕熱之物傷中,下膿者,宜苦寒以內疏之;風邪下陷,升舉之;濕氣內盛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脈細微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每至圊不能便,脈洪大有力者下之、涼之。

大抵治病而求其所因,察何氣之勝,取相制之藥治之,因其所利而利之,以平為期,此治法也。

瀉利久不止及暴下者,皆太陰受病,不可少白朮、甘草、芍藥,是以聖人之法。若四時下利者,前方中: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須更詳外症,或虛實寒熱之殊為主,倘自汗、手足厥冷、氣微,雖盛夏必投薑、桂,或煩熱躁渴脈實,即隆冬亦用硝、黃,是在智者之通變耳。

白話文:

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就會損傷脾胃之氣,導致原本應該上升的清氣下降,造成食物消化不良,出現腹瀉的症狀。長期如此,就會影響脾腎功能,進而導致腹部腫塊。

如果吃太多寒涼的食物,導致腹部脹滿,並出現腹瀉,就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促進消化。如果吃了濕熱的食物,導致腹瀉並排出膿液,就需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解毒。

如果風寒入侵,導致腹瀉,就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氣;如果體內濕氣過盛,就需要用利水消腫的藥物;如果腹瀉時有便意卻排不出來,就需要用瀉藥幫助排便;如果排便困難,就需要用潤腸通便的藥物;如果腹部疼痛,就需要用止痛的藥物;如果腹瀉伴隨腸鳴,脈搏細弱,就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收斂止瀉;如果腹瀉排出膿血,黏稠難排,脈搏洪大有力,就需要用瀉藥和清熱的藥物。

總之,治療疾病要找到病因,觀察哪種氣虛,然後用相克的藥物來治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用適當的藥物來調治,以恢復平衡為目標,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原則。

如果腹瀉長期不愈,或者突然腹瀉,都是脾胃虛寒造成的,不能缺少白朮、甘草、芍藥。這是古代聖人傳承下來的治療方法。

如果一年四季都腹瀉,可以在基本藥方的基礎上,根據季節進行調整:春天加入防風,夏天加入黃芩,秋天加入厚朴,冬天加入桂枝和附子。但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外在症狀,例如虛實寒熱的差異,作為主要的治療依據。如果患者有自汗、手足冰冷、氣虛等症狀,即使是盛夏也要用薑、桂等溫熱藥物;如果患者有發熱、口渴、脈象實等症狀,即使是隆冬也要用硝石、黃連等寒涼藥物。這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戴復庵云:水瀉而腹不痛者,濕也,六君子湯加平胃散。飲食入胃,輒下完穀者,氣虛也,補中益氣湯;亦有風邪入胃,清陽在下,升陽除濕湯。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香、連、甘、芍、通、滑。洞泄多下清水,胃苓湯。或多或少,痰也,平胃散加半夏。

腹痛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平胃加楂,芽、神麯。溏泄者,汙積黏垢,濕兼熱也,柴苓湯、胃苓湯。鶩泄者,所下皆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理中湯加肉蔻。濡泄者,體重軟弱,瀉下多水,濕自甚也,補中合除濕。滑泄者,久下不能禁,濕甚氣脫也,補中加訶、蔻、赤石脂止澀之。

白話文:

戴復庵說:水瀉而腹不痛的,是濕氣所致,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平胃散治療。飲食進入胃後,馬上就瀉完食物的,是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也可能是風邪入侵胃部,清陽下降,可以用升陽除濕湯治療。腹痛瀉水,腸鳴,一陣痛一陣瀉的,是火氣所致,可以用香、連、甘、芍、通、滑等藥物治療。腹瀉不止,排出大量清水的,可以用胃苓湯治療。腹瀉時多時少,排出的是痰濕的,可以用平胃散加上半夏治療。

腹痛而瀉,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積,可以用平胃散加上山楂、麥芽、神麴治療。腹瀉稀薄的,是積食粘垢,濕氣與熱氣交雜,可以用柴苓湯、胃苓湯治療。腹瀉排出的是澄澈清冷的清水,小便清白,這是濕氣與寒氣交雜,可以用理中湯加上肉蔻治療。腹瀉稀薄且身體沉重軟弱,排出大量水,這是濕氣過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除濕藥物治療。腹瀉不止,久瀉不愈,是濕氣過盛導致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訶子、肉蔻、赤石脂等止澀藥物治療。

飧泄即洞泄也,水穀不化,濕兼風也,升陽除濕湯或平胃散加羌、防治之。

東垣云:夏間淫雨陰寒,時行瀉利。予一日體重肢冷瀉利,小便秘塞,思其治法,經云:諸泄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必用淡滲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乎。若年已五十以上者,降氣多而升氣少,得淡滲之品,是降而又降,更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必用升陽補氣之劑,同升、柴、羌、獨、甘、防用之,所謂濕寒之勝,以風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是因曲而為直也,若不達升陽之道,一概施治,安得取效乎。

白話文:

飧泄就是腹瀉,這是因為食物在胃腸中無法消化,體內濕氣又伴隨着風寒所致。可以服用升陽除濕湯或平胃散,再加入羌活、防風來治療。

李東垣說:夏季淫雨綿綿,天氣陰寒,容易導致腹瀉流行。我曾經有一次身體沉重,四肢冰冷,腹瀉不止,小便排泄不暢。我思考治療方法,醫書上說:「各種腹瀉伴隨小便不利,要先通利小便。」又說:「治療濕氣導致小便不利,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必須用淡滲的方法來通利小便,才是正確的。」啊,聖賢的醫術,都記載在醫書之中,但並非全部都明明白白寫出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如果病人已經五十歲以上,降氣的力量多,而升氣的力量少,如果用淡滲的藥物,就會加重下降的力量,進一步損耗陰氣,而更嚴重地消耗陽氣。必須要用升陽補氣的藥物,比如升麻、柴胡、羌活、獨活、甘草、防風等來治療。這就叫做「濕寒之勝,以風平之」。還說「下者舉之」,就是因為彎曲的要把它扶直。如果不懂得升陽的道理,一概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怎麼能取得療效呢?

瀉有寒熱,寒則脈遲身冷,不獨溲清白,或綿綿腹痛,附子理中湯加肉蔻,仲景云下利不止,與理中而利益甚。夫理中惟理中焦,此利下焦,故加附子及赤石脂、禹餘糧治之,藥與食入口即瀉者,直腸瀉也,不治。熱則脈大,口渴,便少,六一散或胃苓湯加黃連;瀉而脈滑堅者,大承氣湯。

凡泄瀉,津液既去,口中必渴,小便自少,不可便作熱論,須以脈參之。伏暑瀉,玉龍丸,硝、硫、礬、滑四味為末,水丸服;盛暑通於外,陰冷傷其中,連理湯治之;氣虛瀉者,四君子加升、柴、訶、蔻;傷食瀉,必噯氣如敗卵,治中湯加香、砂、枳、朮、楂、芽,再煨所傷之物,存性為末調服;傷酒瀉,葛知解酲湯;傷麵食瀉,必用卜子、曲、芽、蒼、樸;痰瀉,二陳湯加海石、神麯、青黛、竹瀝、薑汁丸服。

白話文:

腹瀉有寒熱之分,寒瀉則脈搏遲緩,身體冰冷,不僅小便清白,而且可能伴隨綿綿的腹痛,此時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並加肉蔻。仲景說,如果腹瀉不止,服用理中湯效果更好。理中湯主要調治中焦,而腹瀉是下焦的問題,因此要加入附子、赤石脂、禹餘糧來治療。如果吃東西就拉肚子,這是直腸瀉,不需治療。

熱瀉則脈搏強勁,口渴,大便量少,可以使用六一散或胃苓湯,並加黃連;如果腹瀉伴隨脈搏滑而有力,則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一般來說,腹瀉會導致津液流失,口渴,小便量減少,不能單憑症狀判斷為熱證,需要結合脈象來判斷。伏暑引起的腹瀉,可以用玉龍丸,將硝石、硫磺、明礬、滑石研磨成粉,製成水丸服用。盛暑時,外熱侵入,內寒傷體,可以使用連理湯治療。氣虛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並加升麻、柴胡、訶子、肉蔻。傷食引起的腹瀉,必會伴隨噯氣,如同腐敗的雞蛋,可以使用治中湯,並加香附子、砂仁、枳實、蒼朮、山楂、麥芽,再將導致腹瀉的食物煨成炭末,調服。傷酒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葛根解酲湯。傷麵食引起的腹瀉,要使用卜子、曲、芽、蒼朮、樸硝。痰瀉,可以使用二陳湯,並加海石、神曲、青黛、竹瀝、薑汁丸服用。

五更時瀉屬腎虛,必用補骨脂、茱萸肉、五味、山藥、茴香、茯苓、肉桂治之。其瀉已愈,至明年屆期復發者,有積也,又脾主信故耳,香砂枳朮丸加蓬、稜;虛者倍白朮加人參。

灸法:大瀉氣脫,不知人事,口眼俱閉,呼吸欲絕,急灸氣海如年壯,大進人參、附子,稍緩則不及救矣。又法:加灸天樞。泄瀉水穀不分,灸水分七壯,此穴能分水穀、利小便也。久痢體重,滑泄不止,用止澀諸藥不效,宜灸天樞、氣海二穴,即止。水漬入胃名曰溢飲,滑泄不止,渴而飲水,水下又泄,泄又大渴,此無藥,症宜急灸大椎。

白話文:

如果在五更時分(凌晨三點到五點)出現腹瀉,這屬於腎虛,必須用補骨脂、茱萸肉、五味子、山藥、茴香、茯苓、肉桂來治療。如果腹瀉治癒了,但是到第二年同一時間又復發,那就說明有積存在體內的病根,而且脾臟主管信,所以才會這樣。可以用香砂枳朮丸加入蓬莪術和枳實,如果體虛,可以加倍白朮並加入人參。

灸法:大瀉氣脫,不知人事,口眼俱閉,呼吸欲絕,急灸氣海如年壯,大進人參、附子,稍緩則不及救矣。又法:加灸天樞。泄瀉水穀不分,灸水分七壯,此穴能分水穀、利小便也。久痢體重,滑泄不止,用止澀諸藥不效,宜灸天樞、氣海二穴,即止。水漬入胃名曰溢飲,滑泄不止,渴而飲水,水下又泄,泄又大渴,此無藥,症宜急灸大椎。

灸法

如果腹瀉嚴重,導致氣力耗盡,昏迷不醒,口眼緊閉,呼吸微弱,馬上用艾灸氣海穴,就像年輕力壯的人一樣快速地灸,並且大量服用人參和附子,如果稍微遲緩就來不及救治了。另外還可以加灸天樞穴。如果腹瀉嚴重,吃下去的東西和水都無法消化吸收,可以用艾灸水分穴七壯,這個穴位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和利尿。如果長期腹瀉,身體虛弱,排泄物稀薄,一直止不住,服用止瀉藥也不見效,就可以灸天樞穴和氣海穴,就能止住腹瀉。如果水積在胃裡,稱為溢飲,腹瀉不止,口渴喝水,水喝下去又腹瀉,腹瀉後又口渴,這種情況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只能緊急用艾灸大椎穴。

腸鳴不已,時上衝心,灸神闕。裡急後重,灸下脘、天樞、照海。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急灸天樞、氣海。灸之不溫,脈亦不至及微喘者死。

白話文:

肚子一直咕嚕作響,有時候還會往上衝到胸口,可以做艾灸治療神闕穴。腹痛且排便困難,可以做艾灸治療下腕、天樞和照海穴位。拉肚子並且四肢冰冷沒有脈搏的人,要立即艾灸天樞和氣海穴位。如果艾灸了但還是感覺不到暖意,脈搏也未見恢復或出現輕微呼吸困難的情況,就表示病情已經很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