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10)
卷上 (10)
1. 二、虛勞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三焦者,人身上、中、下元氣之所在,其氣即火,故名三焦。
久咳不巳,則傷其元氣而邪受之,故咳而腹滿不欲食。所以然者,三焦火衰不能生胃土也。土虛則三焦虛,邪皆入於胃。而萬物歸土之義關於肺者,言關係於肺也。土虛而不能制水,故多涕吐;肺衰則不能施降下之令,故面目浮腫而氣逆也。
張仲景曰: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大黃、䗪蟲、桃仁、乾漆、虻蟲、水蛭、蠐螬以破瘀;地黃、芍藥以潤其乾燥;甘草緩中;黃芩、杏仁利肺,蓋肺主行營衛陰陽者也,肺氣利則乾血去而營衛行,營衛行則肌肉充而虛勞補矣。
按虛勞發熱未有不由七情之內傷者,人之起居飲食之間,一失其節,即有所傷,何況拂逆心志、鬱結暴怒,豈無血畜耶?故以滋潤之品治乾枯,以啖血之物行死血,死血既去、病後可從事於滋補。仲景為醫方之祖,不可不繹其言也。
《活法機要》云虛損之疾,有寒有熱,皆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故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故血脈虛衰,不能營養臟腑,女人則月水不行;三損損於胃,故飲食不為肌膚。治之宜以辛甘淡。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
一損損於腎,故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故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故飲食不能消化也。按心肺損則色弊,肝腎損則形痿,脾胃損則穀不化也。如肺損而皮聚毛落者宜益其氣,四君子湯;心肺俱損,皮聚毛落而血脈虛耗,宜益氣和血,八珍湯;心肺胃俱損,飲食不為肌膚,十全大補湯;腎損骨痿者宜益精,金匱丸;肝損筋緩宜緩中,牛膝丸;肝腎脾俱損,益精緩中消穀,溫腎丸;陽盛陰虛,肝腎不足,宜八味丸;瘦弱困倦,未辨陰陽,夏月宜六味丸,春秋宜加減八味丸,冬月八味丸。
肺熱鼻乾,紫菀、二冬、烏梅等;皮膚熱舌白吐血,桑皮、石膏;肌膚熱昏寐嗜臥,丹皮、骨皮;氣熱喘促鼻乾,人參、黃芩、桅子;大腸熱右鼻孔干痛,芒硝、大黃等;脈熱吐血,經絡脈溢,緩急不調,生地、當歸;心熱舌乾,生地、黃連;血熱發焦,地黃、當歸、桂心、童便;小腸熱下唇焦,木通、赤茯、生地;脾熱上下唇俱焦,芍藥、木瓜、苦參;胃熱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芍藥;口熱舌下痛,石膏、竹葉、大黃、芒硝、葛根、粳米;肝熱眼黑,川芎,生地、前胡;筋熱甲焦,生地黃、川芎;膽熱眼白失色,柴胡、栝蔞;三焦熱乍寒乍熱,煨石膏、竹葉;腎熱兩耳焦,石膏、知母、生地、元參;腦熱頭眩悶暈,羌活、防風、荊芥、地黃、薄荷、甘菊;髓熱骨髓中沸熱,二冬、鱉甲、生地、骨皮、元參、知母、當歸;骨熱齒黑、腰痛足冷、疳蟲蝕臟,骨皮、鱉甲,生地、當歸;肉熱肢細趺腫,臟腑俱熱,石膏、黃柏;胞熱小便黃赤,生地、滑石、木通、茯苓、燈草;膀胱熱左耳焦,澤瀉、茯苓、滑石。《玄珠》云:一水既虧,不勝五火,虛症蜂起,當先和解微下,次則調補。
白話文:
二、虛勞
如果脾臟的咳嗽一直不好,就會影響到胃,胃的咳嗽表現是:咳嗽時會嘔吐,吐得很厲害的話,甚至會吐出寄生蟲。如果肝臟的咳嗽一直不好,就會影響到膽,膽的咳嗽表現是:咳嗽時會吐出膽汁。如果肺臟的咳嗽一直不好,就會影響到大腸,大腸的咳嗽表現是:咳嗽時會不自主地排泄大便。如果心臟的咳嗽一直不好,就會影響到小腸,小腸的咳嗽表現是:咳嗽時會放屁,而且放屁的同時也會咳嗽。如果腎臟的咳嗽一直不好,就會影響到膀胱,膀胱的咳嗽表現是:咳嗽時會不自主地排尿。如果長期咳嗽不好,就會影響到三焦,三焦的咳嗽表現是:咳嗽時會覺得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喝水,這些都是因為病邪積聚在胃裡,連帶影響到肺,導致人多痰涕,面部浮腫,氣往上逆。三焦是指人體上、中、下三處元氣聚集的地方,它的氣就是火,所以稱為三焦。
長期咳嗽不好,就會損傷元氣,導致邪氣入侵,所以咳嗽時會感到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會這樣的原因是,三焦的火衰弱,無法產生足夠的胃土(指脾胃的功能),脾胃虛弱則三焦也虛弱,邪氣就會進入到胃裡。而「萬物歸土」的意思,是指脾胃的功能影響到肺。脾胃虛弱無法控制體內的水液,所以會多痰涕;肺虛弱無法正常地向下運送體液,所以會面目浮腫,氣往上逆。
張仲景說過:五種勞損導致身體極度虛弱消瘦,肚子脹滿無法進食,是因為飲食、憂愁、飲酒、房事、飢餓、勞累,以及經絡營衛之氣受損,體內有瘀血,皮膚乾燥粗糙,眼睛黯淡無光。這種情況應該先緩和身體的急迫狀況,再慢慢地補虛,可以使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大黃、䗪蟲、桃仁、乾漆、虻蟲、水蛭、蠐螬這些藥材是用來破除瘀血;地黃、芍藥是用來滋潤乾燥;甘草是用來緩和身體;黃芩、杏仁是用來調順肺氣。這是因為肺主管運行營衛陰陽,肺氣順暢了,瘀血就會消除,營衛之氣就能順利運行,肌肉就會充實,虛勞的病症就能得到補養。
一般來說,虛勞發熱大多是因為七情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的。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只要稍不注意就會傷到身體,更何況是違背心意、心情鬱悶、突然發怒,難道就不會導致體內有瘀血嗎?所以要用滋潤的藥材來治療身體的乾枯,用活血的藥材來清除死血,等死血清除後,就可以開始進補。張仲景是醫學的祖師,我們不可不理解他所說的道理。
《活法機要》這本書說,虛損的疾病,有寒性也有熱性,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才導致的。如果是感受寒邪導致的虛損,就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陰氣就會過盛,所以病症會從上往下發展。如果先損害到肺,就會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如果第二步損害到心,就會導致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女性則會月經不來;如果第三步損害到胃,就會導致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身體的營養。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辛味、甘味、淡味的藥材。如果是感受熱邪導致的虛損,就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過盛,所以病症會從下往上發展。
如果先損害到腎,就會導致骨頭痿軟無力,無法從床上起身;如果第二步損害到肝,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法自主控制;如果第三步損害到脾,就會導致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一般來說,心肺功能受損,臉色就會不好;肝腎功能受損,形體就會虛弱;脾胃功能受損,食物就無法消化。如果肺功能受損,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應該要補益肺氣,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如果心肺功能都受損,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並且血脈虛弱耗損,應該要補益氣血,可以使用八珍湯;如果心肺胃功能都受損,導致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身體的營養,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腎功能受損,導致骨頭痿軟無力,應該要補益腎精,可以使用金匱丸;如果肝功能受損,導致筋脈鬆弛,應該要緩和身體,可以使用牛膝丸;如果肝腎脾功能都受損,應該要補益腎精、緩和身體,並且幫助消化,可以使用溫腎丸;如果是陽氣過盛,陰氣虛弱,肝腎不足,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是身體瘦弱倦怠,還無法分辨陰陽虛實,夏天可以使用六味丸,春秋兩季可以使用加減八味丸,冬天可以使用八味丸。
如果是肺熱導致鼻子乾燥,可以使用紫菀、麥門冬、天門冬、烏梅等藥材;如果是皮膚發熱、舌苔發白、吐血,可以使用桑白皮、石膏等藥材;如果是肌膚發熱、意識不清、昏睡嗜臥,可以使用丹皮、地骨皮等藥材;如果是氣熱導致喘促、鼻子乾燥,可以使用人參、黃芩、梔子等藥材;如果是大腸有熱導致右邊鼻孔乾燥疼痛,可以使用芒硝、大黃等藥材;如果是脈象發熱、吐血、經絡血脈溢出、緩急失調,可以使用生地、當歸等藥材;如果是心熱導致舌頭乾燥,可以使用生地、黃連等藥材;如果是血熱導致皮膚焦枯,可以使用地黃、當歸、桂心、童便等藥材;如果是小腸有熱導致下嘴唇焦乾,可以使用木通、赤茯苓、生地等藥材;如果是脾熱導致上、下嘴唇都焦乾,可以使用芍藥、木瓜、苦參等藥材;如果是胃熱導致食不知味、嘔吐、煩躁不安,可以使用芍藥;如果是口熱導致舌下疼痛,可以使用石膏、竹葉、大黃、芒硝、葛根、粳米等藥材;如果是肝熱導致眼睛發黑,可以使用川芎、生地、前胡等藥材;如果是筋脈發熱導致指甲焦枯,可以使用生地黃、川芎等藥材;如果是膽熱導致眼白變色,可以使用柴胡、栝蔞等藥材;如果是三焦有熱導致忽冷忽熱,可以使用煨過的石膏、竹葉等藥材;如果是腎熱導致兩耳焦乾,可以使用石膏、知母、生地、元參等藥材;如果是腦熱導致頭暈目眩、昏沉,可以使用羌活、防風、荊芥、地黃、薄荷、甘菊等藥材;如果是髓熱導致骨髓內有沸熱感,可以使用麥門冬、天門冬、鱉甲、生地、地骨皮、元參、知母、當歸等藥材;如果是骨熱導致牙齒變黑、腰痛腳冷、疳蟲侵蝕內臟,可以使用地骨皮、鱉甲、生地、當歸等藥材;如果是肉熱導致肢體細弱、浮腫,而且臟腑都有熱,可以使用石膏、黃柏等藥材;如果是胞宮有熱導致小便黃赤,可以使用生地、滑石、木通、茯苓、燈芯草等藥材;如果是膀胱有熱導致左耳焦乾,可以使用澤瀉、茯苓、滑石等藥材。《玄珠》這本書說:一旦體內的水液虧損,就無法控制五種火熱,各種虛症就會接連出現,應該先用溫和的方式來調解,再慢慢地進行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