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二、虛勞

若邪氣未除,便行補劑,邪入經絡,良可嘆也。惟無邪無積之人,按脈無力者,方可補之。

陳藏器諸虛用藥例:虛勞頭痛身熱,枸杞、萎蕤;虛而欲吐,人參、萎蕤;虛而不寧,人參、茯神;虛而多夢,龍骨、人參、圓眼;虛而多熱,地黃、甘草、牡蠣、地膚子;虛而冷,川芎、當歸、乾薑;虛而損,巴戟、蓯蓉、鍾乳;虛而大熱,天冬、黃芩;虛而多忘,遠志、茯神;虛而口乾、麥冬、知母;虛而吸吸,柏子仁、胡麻、覆盆子;虛而驚怖,龍齒、沙參、小草;若兼冷,紫石英、小草;虛而多氣兼微咳,五味、大棗;虛而客熱,沙參、龍齒、天冬;虛而腰間不利,杜仲、狗脊、磁石;虛而多冷,桂、附;虛而小便赤,黃芩;虛而有痰復有氣,半夏、陳皮;虛而便失,龍骨、桑螵蛸;虛而溺白,厚朴;虛而小便不利,人參、茯苓、澤瀉;髓竭,地黃、阿膠、當歸、枸杞;肺虛,二門冬、五味;心虛,人參、茯神、菖蒲、圓眼、丹參、棗仁、當歸;肝虛,川芎、天麻、當歸;脾虛,白朮、白芍、山藥、益智;腎虛,熟地、丹皮、遠志;膽虛,細辛、地榆、棗仁;神昏,硃砂、茯神。

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枯則勞成矣,惟宜滋養培補,調心益腎。雄、附之性峻烈,內乏精血,何堪當此。雖云壯火適足以發其虛陽,然又不可因其熱而純用寒涼以傷胃氣。若過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寒涼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非徒無益而反害之。宜十全大補湯、養榮湯、建中湯皆可選用。

如左尺獨虛者,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右尺不足者,八味丸益火之元以消陰翳。

丹溪之論勞瘵主乎陰虛,未嘗非也。陰虛之熱,以其在午後子前,諺云朝涼暮熱也。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陰虛無以制火,則火氣逆上,喘嗽而吐痰也;陰虛則脈浮大或沉虛也。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主之。以四物補血,血為陰;又以知、柏降火,理固然也。不知後人以此概施,多致夭枉,不察變通而累丹溪也。

蓋川芎上竄,非火炎者所宜;地黃膩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知母易於滑腸,黃柏易於敗胃,暫投猶可,久用必傷。予今制一主方,以苡米、茯苓扶胃,且切降下之功;以桔根、陳皮行氣,且有健脾之力;麥冬、五味保肺而有滋化之原;骨皮、丹皮除蒸而無寒涼之害;痰喘以桑皮、川貝;止血以童便、藕汁;泄瀉以山藥、蓮肉;燥結以人乳、犁汁。此以甘涼之品,行降收之令,為初病者設也。

若久病而百脈空虛,虛火亢炎,非甘溫之品,不能復其真元,宜異功散是也;非濡潤之物,不能滋其枯朽,地黃丸是也。若少氣懶言、目昏面白,宜生脈散及甘桔湯頻頻啜之;若病久而結痰成積,腹脅常熱,惟頭面手足於寅卯時乍涼,宜六君子湯加薑汁、竹瀝送滾痰丸三錢,先以湯潤丸,令其易化,可分三次服,不得頓而過多。

白話文:

如果邪氣還沒有清除,就急著使用補藥,邪氣反而會深入經絡,實在令人惋惜。只有身體沒有邪氣、沒有積滯的人,而且把脈時發現脈象虛弱無力,才可以考慮使用補藥。

陳藏器記載的各種虛勞用藥例子:虛勞引起頭痛發熱,使用枸杞、萎蕤;虛弱想吐,使用人參、萎蕤;虛弱不安寧,使用人參、茯神;虛弱多夢,使用龍骨、人參、龍眼肉;虛弱發熱,使用生地黃、甘草、牡蠣、地膚子;虛弱怕冷,使用川芎、當歸、乾薑;虛弱損耗,使用巴戟天、肉蓯蓉、鍾乳石;虛弱發高熱,使用天門冬、黃芩;虛弱健忘,使用遠志、茯神;虛弱口乾,使用麥門冬、知母;虛弱出虛汗,使用柏子仁、胡麻、覆盆子;虛弱驚恐,使用龍齒、沙參、小草;如果兼有怕冷,使用紫石英、小草;虛弱氣虛又有點咳嗽,使用五味子、大棗;虛弱有虛熱,使用沙參、龍齒、天門冬;虛弱腰部不適,使用杜仲、狗脊、磁石;虛弱怕冷,使用桂枝、附子;虛弱小便發紅,使用黃芩;虛弱有痰又有氣喘,使用半夏、陳皮;虛弱大小便失禁,使用龍骨、桑螵蛸;虛弱小便清白,使用厚朴;虛弱小便不暢,使用人參、茯苓、澤瀉;髓液枯竭,使用生地黃、阿膠、當歸、枸杞;肺虛,使用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虛,使用人參、茯神、菖蒲、龍眼肉、丹參、酸棗仁、當歸;肝虛,使用川芎、天麻、當歸;脾虛,使用白朮、白芍、山藥、益智仁;腎虛,使用熟地黃、牡丹皮、遠志;膽虛,使用細辛、地榆、酸棗仁;神志不清,使用硃砂、茯神。

五臟都會發生虛勞,但以心和腎最為常見。心主管血液,腎主管精氣,精氣耗竭、血液枯竭,就會形成虛勞。治療應當滋養身體、培補元氣,調養心臟、補益腎臟。附子、雄黃藥性猛烈,內在精血不足時,是無法承受這種藥性的。雖然說用熱藥可以引發虛弱的陽氣,但也不能因為虛熱而單純使用寒涼藥物來傷害胃氣。過度使用熱性藥物,就像鍋裡沒水卻不斷加火;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就像鍋下沒有火卻不斷加水。這樣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損害。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養榮湯、建中湯等方劑來調理。

如果左寸脈獨自虛弱,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腎陰,以抑制虛陽;如果右寸脈不足,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來補益腎陽,以消除陰氣過盛。

朱丹溪認為虛勞疾病主要是陰虛所致,這個觀點沒有錯。陰虛發熱,會在午後(申時到子時)出現,就像俗話說的「早上涼爽,晚上發熱」。陰虛導致睡覺時容易出盜汗;陰虛不能制約陽氣,陽氣上逆就會出現喘咳吐痰的症狀;陰虛則脈象浮大或沉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來治療。四物湯補血,血屬於陰;知母、黃柏可以降火,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後人不加以變通就濫用此方,導致很多病人過早夭折,這其實是沒有理解朱丹溪的變通之法,反而連累了他。

川芎藥性上行,不適合有火上炎的人使用;地黃滋膩黏滯,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使用;知母容易導致腹瀉,黃柏容易損傷脾胃。短時間使用還可以,長期使用必定會傷害身體。所以我現在擬定一個主要方劑,使用薏苡仁、茯苓來扶助胃氣,並且有向下引導的作用;使用桔梗、陳皮來疏理氣機,並且有健脾的作用;麥門冬、五味子可以保護肺臟,並且有滋養化生的作用;地骨皮、牡丹皮可以清除虛熱,而且沒有寒涼的弊端。痰喘用桑白皮、川貝;止血用童子小便、藕汁;腹瀉用山藥、蓮子;便秘用人乳、梨汁。這個方劑使用甘涼的藥物,使其發揮降收的作用,是為初病者設計的。

如果久病導致全身脈絡空虛,虛火旺盛,就必須使用甘溫的藥物才能恢復真元,可以使用異功散;必須使用滋潤的藥物才能滋養枯竭的身體,可以使用地黃丸。如果氣短乏力、精神倦怠、眼睛昏花、面色蒼白,可以頻頻飲用生脈散和甘桔湯;如果久病導致痰液積滯,腹部和脅肋常常發熱,只有頭面手足在寅時(凌晨3-5點)和卯時(凌晨5-7點)會稍稍涼快,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薑汁、竹瀝送服滾痰丸三錢,先用湯藥潤濕藥丸,使其容易消化,可以分三次服用,不可以一次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