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二、眩暈

眩在眼,黑而花;暈如轉運之運。俗名頭眩、頭旋。《內經》論暈屬肝木,為上虛;仲景主痰;丹溪主火與虛。風則脈浮有汗,川芎散,川芎、白芷、防風、甘菊、人參、茯神、山茱萸、山藥、陳皮;寒則脈緊,無汗,抽掣而痛,不換金正氣散,蒼朮、厚朴、甘草、陳皮、乾薑、丁香、棗、姜。

肝木上虛而眩,四物湯加天麻、甘菊、枸杞;腎虛上則頭眩,六味丸加牛膝、沉香、肉桂,納火歸元之法也。伏痰嘔逆,旋覆花湯,參、苓、朮、草、橘、半、乾薑、旋覆。因火者,茶調散或酒炒大黃末茶調服。七情所傷,半夏、茯苓、陳皮、棗仁、遠志肉、藿香、木香、肉桂、青皮。

有虛在氣分或汗多亡陽而眩者,宜補中益氣加芎、地、天麻。或腦虛而眩,用鹿茸為末,同六味湯服。

針法:用上星、風池、合谷、神庭、肝俞、腎俞、足三里、解谿等穴,斟酌選用。

防眩湯:人參三錢,白朮、熟地、當歸各一兩,川芎、山萸五錢,白芍一兩,半夏三錢,天麻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蓋眩暈似乎小症,卒然眼花倒僕而不可救者,治之不可不早,故曰防眩,多服受益,不可一二劑不見功而止也。

白話文:

[二、眩暈]

眩暈的表現是眼前一片黑暗且視線模糊,暈的感覺就像是在轉動。一般常被稱為頭暈或是頭轉。根據《內經》的描述,暈主要和肝臟有關,是因為上部的虛弱所致;而張仲景認為主要是痰造成的;丹溪則認為是火熱和虛弱所導致的。

如果是由風邪引發的眩暈,會有脈搏浮動和出汗的症狀,可用川芎散來治療,其成分包括川芎、白芷、防風、甘菊、人參、茯神、山茱萸、山藥、陳皮;若由寒冷引起,脈搏會緊繃,不出汗,會感到抽搐疼痛,這種情況下,不換金正氣散是個選擇,其成分包含蒼朮、厚朴、甘草、陳皮、乾薑、丁香、棗、姜。

若肝臟虛弱導致的眩暈,可使用四物湯加天麻、甘菊、枸杞;若是腎虛引起的頭暈,則可使用六味丸加牛膝、沉香、肉桂,這是使火歸於元氣的方法。若是因為痰多引發的嘔吐,可用旋覆花湯,其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橘、半夏、乾薑、旋覆花。

如果是火熱導致,可用茶調散,或者用酒炒大黃末加上茶調服。若由情緒波動造成,可用半夏、茯苓、陳皮、棗仁、遠志肉、藿香、木香、肉桂、青皮。

若是氣分虛弱或大量出汗後導致的眩暈,應使用補中益氣加芎、地、天麻。若是腦部虛弱導致的眩暈,可用鹿茸磨成粉,再搭配六味湯服用。

針灸療法:可選擇上星、風池、合谷、神庭、肝俞、腎俞、足三里、解谿等穴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穴位。

防眩湯:人參三錢,白朮、熟地、當歸各一兩,川芎、山萸五錢,白芍一兩,半夏三錢,天麻一錢,陳皮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眩暈雖看似小病,但突然間眼花倒地,可能無法挽回,因此治療不能拖延,這也是為何稱此方為防眩湯,多服用能獲益,不能因為一兩次沒有見效就停止。

2. 三、心痛

心為君主之官,丙丁之元,神靈之舍,邪氣不得而犯之。其受傷者,乃包絡也。包絡引邪,真犯心臟,謂之真心痛,必死不治。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虛,而邪干之,故胞絡受邪而痛也。心主諸陽,又主陰血,故因邪而陽氣鬱抑者痛,陽虛而邪勝者亦痛;因邪而陰虛凝注者亦痛,陰虛而邪勝者亦痛。

方論分為九種,曰飲、風、冷、熱、血、食、悸、蟲、疰,俱未述《內經》之旨,如《內經》論六淫為邪,乘心而痛,各有病形,故《靈樞》曰: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茴香、胡蘆巴、肉桂、地黃、附子、川楝、沉香、茯苓。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香附、茯苓、枳、樸、蒼、陳。痛如錐針,脾心痛也。白朮、菖蒲、乾薑、歸、芍、枳、樸、香、砂、甘、陳。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青、沉、木香、芍、桂、連、甘、吳萸。能俯不能仰,動作痛益甚,肺心痛也。白蔻、紫菀、天冬、桔梗、枳殼、乾薑。

痛引小腹,上下無定,溲便難,則病心疝,取足厥陰,藥用茴香、川楝、青木香、木香,肉桂、歸,地;心痛腹脹,大便閉,枳、樸、香、菖、大黃;心痛引腰,吞欲嘔,取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手太陰。如五運六氣,上下勝復相乘於心而痛,亦必有諸痛狀,苟未能悉,何以施治哉。

五臟失調,皆為心痛,刺治分經,理甚明悉,至如舍針用藥,尤宜詳察其義。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瘛,如從後觸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滯中焦,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由寒犯中焦,故其痛尤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痛益甚。

知其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逐之,火多實則或散或清,寒多虛則或溫或補。若犯真心痛,乃不可治,其餘能得其情,應手而愈,易如探囊也。

胃脘痛,今呼心痛也,其在蔽骨之下,所謂胃脘當心而痛。胃為濕土,位列中焦,多氣多血,是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皆於此受氣。而天人所感之邪,壯者氣行自愈,怯者著而成病,沖和之氣,變為偏寒偏熱,因而水穀不消,停留與中氣相薄為痛。惟肝木之相乘者為甚,木性暴疾,兼之正克也。

其痛必上支兩脅,飲食不下,咽膈不通,則為食痹,謂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腎氣之厥,心痛厥氣上逆,則寒邪犯胃而痛也。或滿或脹,或不能食,或嘔吐,或吞酸,或大便難,或泄瀉,及面色浮黃,四肢倦怠,皆本病在胃也。其天人相襲之邪,大抵與厥心痛者相仿,但與胃病兼見也。

《難經》曰:陰維為病苦心痛。陰維行諸陰而主營,營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也。潔古云:其治在足少陽三陰交。仲景太陰症則理中湯,少陰症則四逆湯,厥陰症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又云:按之心下滿痛者為實,大柴胡湯下之;脈堅實不大便,腹滿不可按,承氣湯下之。

丹溪云:外受寒者當溫散,內受寒者當溫利。病久屬郁,鬱則熱,用山梔為溫藥之嚮導,則邪氣易伏。寒客於胃,則卒然而痛,外吸涼風,內食涼物,二陳湯加草果、豆蔻、吳萸、乾薑之類。

卒心痛,脈洪數,黃連一味煎,頓服。大熱作痛,清中湯,黃連、山梔、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草豆蔻、生薑。有按之痛減者,是屬虛,宜酸斂而養之,不宜辛散。死血作痛,脈澀壯盛者,抵當丸。虛弱人四物湯加桃仁,桂心、蓬朮、山甲、降香。又有痰積作痛,南星安中湯。

痰重者,加白螺螄殼或海蛤殼煅存性一錢調服。心膈大痛,發厥嘔逆,藥不納者,趁勢以鵝毛探吐,痰盡而痛止。食積作痛,山楂、草果、曲、芽、青、陳。酒積作痛,白蔻,砂仁、乾薑。痰火痛,白礬、硃砂等分為末,醋和丸,薑湯下。寒氣痛,菖蒲、良薑、草蔻、砂仁、厚朴等分煎服。

腎氣逆上,衝心而痛,韭汁和五苓散為末作丸,茴香湯下。蟲痛則面有白斑,唇紅能食,或口吐沫,先以肉汁及糖,引蟲向上,然後用妙功丸空心服,方見癇門。因蝟作痛,痛有作止,令人吐蛔或渴,與飲轉入轉吐,蛔動故也,川椒、烏梅、檳榔、黃連煎服,氣刺痛,沉香降氣散,沉香、砂仁、甘草,薑汁和丸,湯下二錢;或四磨湯,木香、烏藥、沉香、鬱金等分,各水磨和酒服。

脈法:浮大結宜降氣,沉澀宜和血,沉細遲易治,堅大實長滑數者難治。

針灸法:心脾疼痛,灸上中脘、脾俞、胃俞、腎俞、足三里,刺內關、三里、三陰交、內庭、公孫。心痛欲絕,一時無藥,急灸大拇足指甲,男左女右,三壯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