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四、腹痛

經脈者,天真流行之道路也。水穀之精,散為營衛,行於脈之內外,調和五臟,灑陳六腑,法四時升降浮沉之氣,以成生長化收藏,皆天真之妙用也。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養之則邪不能傷,失之則營衛解散,諸邪乘虛客入矣。於是氣停積聚,為積為痰,血瘀血畜,當邪正相搏,故作痛也。

脾胃內舍心腹,心肺內舍胸膺,兩脅胠內舍肝膽,小腹腰內舍小腸與腎,大小腸、衝任皆在小腹,此臟腑所舍之部位也。

《靈樞》曰:風雨傷於上,清濕傷於下。傷於上者,病從外入內,從上而下也,次傳經傳輸,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背強,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伏沖之脈,或著於腸胃之募原,皆能成積而痛。傳於下者,病起於足,故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厥氣生於足之下脛,寒之則血脈凝,注寒氣上入腸胃而腹脹,腸外汁沫之道,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又曰傷於臟者,病起於陰,多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而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而尿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內傷憂怒,則氣逆,上下凝結不通而積成矣。未至於結塊,乃汁沫聚也。至於七情氣逆,營衛不行,則液聚血凝,及飲食用力過度亦然,不必陰與冷始作痛也。

又《素問》有云:胃實血虛,其脈軟散,當治食痹。

《素問》云:歲土太過,濕淫所勝而痛。有言衝脈之病氣溢於大腸,繞臍而痛;有脾傷傳腎,少腹冤然而痛;有肝熱腹痛;有腎虛腹痛;有太陰厥心痛引背。則諸邪竟入作痛,何必與寒氣相關明矣。

《難經》曰:臍上痛,心症也;臍下痛,腎症也;臍右痛,肺症也;臍左痛,肝症也。若厥心痛,與五邪相乘而痛。更有五臟之疝,不幹睪丸,止在腹作痛者。種種察之,庶為醫之能事,則病無遁情矣。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

《素問·舉痛論》敘腹痛十四條,屬熱者僅一條,須審正氣之虛實、別邪之盛衰最為切要。

中脘痛,太陰脾也,實者,香、砂、枳、朮、連、樸、蒼、蓬、附、蔻;虛者,參、朮、歸、芍、耆、茯、甘、陳、益智、乾薑、飴糖。

臍腹脊痛者,少陰腎也,薑、桂、茴、附。少腹痛者,厥陰肝也,歸、芍、歸、辛、甘、通、薑、棗;痛甚者,正陽散,附、薑、皂角、甘、麝,或仲景芍藥甘草湯,甲己化土,真神方也;如綿綿而痛,喜熱喜按,香砂理中湯;寒痛得溫藥不效,用神保丸,木香、胡椒各二錢五分,巴豆十粒(去皮心,研去油),蠍七個,蒸餅丸椒目大,硃砂三錢為衣,每服七丸,空腹津唾下。

時痛時止,脈洪數,用芩、連、梔、芍、香、殼,樸、陳、甘、蒼。如冒暑宜香茹飲加參、苓、朮、草;如感濕而痛,小便癃,大便溏,脈細,胃苓散;如蟲痛,烏梅丸、感應丸治之。

小腹痛,因蓄血,桃仁承氣湯加山甲、桂;因寒者,木香、茴、桂、吳萸、青;死血痛,脈沉澀,降、桂、桃、歸、山甲、大黃、胡索;因疝痛者,茴、桂、川楝、青皮、木香、青木香。若甲錯腹皮急或繞臍痛及生瘡,乃小腸癰也,脈數為膿,用大黃、葵根下之,更以太乙膏丸服。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數浮長者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

針法:凡刺腹痛,須針足三里,下氣為良。脾虛腹滿,腸鳴切痛,內關、中脘、三里、三陰交。繞臍痛,大腸病也,天樞、三里。胃脘痛,內關、脾俞、胃俞。臍下冷疼,灸氣海。脾虛䐜脹,公孫、三里、內庭。霍亂吐瀉欲死及小腹滿痛,委中刺出血。

白話文:

[四、腹痛]

經脈是生命能量流通的道路。水谷精華分散成為營養與防護能量,在脈絡內外運行,調和五臟功能,滋潤六腑,遵循四季氣候變化,促進成長、發育、轉換與收斂,這一切都是生命能量的巧妙作用。因此,氣血是人的生命力,必須謹慎地呵護。妥善照顧,邪惡力量無法侵擾;忽略保養,營衛機能就會衰退,各種邪惡力量就會趁虛而入。於是氣滯積聚,形成積塊或痰;血液淤塞,當邪正力量相互對抗,就會造成疼痛。

脾胃位於腹部,心肺位於胸腔,兩側肋骨下藏有肝膽,小腹與腰部內部藏有小腸與腎臟,大小腸、衝任二脈都在小腹位置,這是臟腑所在的位置。

根據《靈樞》所述,風雨會從上方傷害身體,濕氣會從下方侵害。從上方受到傷害,疾病由外而內,由上而下,逐漸影響六經,導致四肢疼痛,腰背僵硬。邪氣可能停留在孫脈、絡脈、經脈、輸脈、伏衝之脈,或是腸胃募原,都能形成積塊並造成疼痛。從下方開始的傷害,疾病起源於腳部,積塊最初生成,往往因為受寒,氣厥產生,進而形成積塊。氣厥源自腳部,受寒後,血脈凝固,寒氣向上進入腸胃,造成腹部脹大,腸道外的液體通道聚集無法散開,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塊。

再者,臟器受損,疾病起源於身體內部,過量飲水使腸道飽滿;生活作息不規律,過度勞動,會傷害絡脈,陽絡受傷導致血液外溢而出血,陰絡受損導致血液內溢而尿血,腸胃絡脈受損,血液溢出腸外,有寒氣與液體與血液混戰,積塊也就形成了。突然遭受寒冷,內心受傷憤怒,氣血逆行,上下氣血凝結不通,積塊也就形成了。尚未形成結塊,只是液體聚集。至於情緒波動,氣血運行受阻,液體聚積,血液凝結,以及飲食過度勞動,也會造成同樣結果,不一定只有寒冷才會造成疼痛。

另外,《素問》提到,胃部實滿,血液虛弱,脈象軟散,應該治療食物引起的障礙。

《素問》還說,土年份過度,濕氣過剩會導致疼痛。有人提到衝脈疾病,氣血過剩影響大腸,圍繞肚臍疼痛;脾臟受損影響腎臟,小腹突然劇痛;肝臟過熱導致腹痛;腎臟虛弱導致腹痛;太陰厥心痛牽扯背部。那麼各種邪惡力量進入身體造成疼痛,不一定與寒冷有關,已經很明顯了。

《難經》指出,肚臍上方疼痛,是心臟問題;肚臍下方疼痛,是腎臟問題;肚臍右側疼痛,是肺臟問題;肚臍左側疼痛,是肝臟問題。如果出現心絞痛,與五種邪惡力量相互影響而疼痛。還有五臟的疝氣,不會影響睪丸,只在腹部造成疼痛。種種情況需要細心觀察,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醫生,疾病也就無處遁形了。肚臍下方突然劇烈疼痛,鼻樑黑色,多數情況下會死亡。

《素問·舉痛論》描述了十四種腹痛情況,屬於熱性疼痛的僅有一種,必須仔細判斷正氣的虛實,區分邪氣的強弱,這是最關鍵的。

中脘疼痛,是脾臟問題,如果實證,使用香砂、枳實、白朮、黃連、厚樸、蒼朮、蓬朮、附子、豆蔻;如果是虛證,使用人參、白朮、當歸、白芍、黃耆、茯苓、甘草、陳皮、益智、乾薑、飴糖。

肚臍、脊椎疼痛,是腎臟問題,使用薑、肉桂、茴香、附子。小腹疼痛,是肝臟問題,使用當歸、白芍、歸身、辛夷、甘草、通草、薑、棗;疼痛嚴重,使用正陽散,附子、薑、皁角、甘草、麝香,或者使用張仲景芍藥甘草湯,甲己化土,真是神奇的配方;如果持續疼痛,喜歡熱敷按摩,使用香砂理中湯;寒冷疼痛使用溫藥無效,使用神保丸,木香、胡椒各二錢五分,巴豆十粒(去皮心,研去油),全蠍七個,蒸餅丸椒目大,硃砂三錢為衣,每次服用七粒,空腹用唾液吞下。

時常疼痛,脈象洪大,使用黃芩、黃連、梔子、白芍、香附、橘皮,厚樸、陳皮、甘草、蒼朮。如果中暑,適合使用香薷飲加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如果感受濕氣而疼痛,小便困難,大便稀溏,脈象細微,使用胃苓散;如果是蟲痛,使用烏梅丸、感應丸治療。

小腹疼痛,因為血液淤積,使用桃仁承氣湯加山甲、肉桂;因為寒冷,使用木香、茴香、肉桂、吳茱萸、青皮;死血疼痛,脈象沉澀,使用降香、肉桂、桃仁、當歸、山甲、大黃、延胡索;因為疝痛,使用茴香、肉桂、川楝子、青皮、木香、青木香。如果皮膚粗糙,腹部緊繃,或者圍繞肚臍疼痛,以及生瘡,可能是小腸炎症,脈象數值高表示有膿,使用大黃、葵根下藥,同時服用太乙膏丸。脈象細微、微弱表示生存機會高,堅硬、快速、浮長表示死亡風險高,劇烈疼痛並且呼吸困難,鼻樑黑色,很可能死亡。

針灸療法:治療腹痛,必須針刺足三里穴,幫助氣血下行效果最佳。脾虛腹脹,腸鳴劇痛,針刺內關、中脘、三里、三陰交。圍繞肚臍疼痛,是大腸問題,針刺天樞、三里。胃脘疼痛,針刺內關、脾俞、胃俞。肚臍下方冰冷疼痛,灸氣海。脾虛脹氣,針刺公孫、三里、內庭。霍亂嘔吐瀉肚,接近死亡,以及小腹飽滿疼痛,針刺委中出血。

2. 五、腰痛

經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又云: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此二條言正氣之虛也。又云:膀胱之脈,挾脊抵腰,故挾脊痛,腰似折。此一條,言邪之實也。膏梁之人,久服熱劑,醉飽入房,損其正氣,則腎熱腰脊病,久則髓減骨枯,發為骨痿。

夫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經筋所過,皆能為痛,治之者須審系何經,方得應手取效,若專腎虛,或有寒濕風為病者,毋乃固乎?然虛為本,而風寒濕熱為標,亦有瘀血、滯氣、痰飲為病者。風痛者,浮脈,或左或右,痛無定處,牽引兩足,宜防風、蒼朮、白芷、桔梗、陳皮,桃仁、芎、歸、樸、殼;甚者加全蠍。

濕痛者,久坐水濕或著雨露,脈必帶緩,天陰尤甚,體亦沉重,宜用腎著湯,茯苓、白朮、乾薑、甘草;或滲濕湯,二朮、二苓、丁香、乾薑、甘草。如挾風加獨活、寄生。如挾寒加栓枝,並用摩腰膏,附子、烏頭尖、南星各三錢五分,丁香、樟腦、硃砂、雄黃各三錢五分,乾薑一錢、麝香五分,蜜丸如圓眼大,薑汁化如厚粥,塗掌上烘熱,摩腰中,即以熱綿裹之。挾濕熱者,羌活勝濕湯。

感寒者,腰間如水溶溶,脈必浮緊,得熱則減,見寒則增,宜用麻黃、白芷、桂、附、芎、桂、樸、蒼、陳、姜,並用摩腰膏。傷熱痛者,脈必洪數,口渴、便秘,甘豆湯,甘草二錢,馬料黑豆二合,加天麻、續斷。

因閃僕傷痛,乳香散,虎脛骨、敗龜版各二兩,血竭、赤芍、乳、沒、歸、防、白附、蒼耳、自然銅、骨碎補、肉桂、乾薑各三兩,牛膝、天麻、檳榔、五加皮、羌活各二兩為末,酒下一錢;甚者加桃仁、全蠍,或用黑豆神散,黑豆半升炒取皮,芎、歸、芍、地、薑、桂、甘草、蒲黃為末,童便和酒下二錢。如不效,瘀血甚也,宜五積散加桃仁、紅花、大黃、蔥白煎服。

痰注痛者,用二陳湯加南星、烏藥、香附、枳殼。氣滯痛者,脈沉,宜沉香、砂仁、香附、烏藥、枳殼、桂。怒氣傷肝及腎痛者,芎、歸、牛膝、杜仲、木瓜、細辛、半夏、菖蒲、甘草、棗仁煎服。思憂傷脾及腎痛者,歸脾湯加香附,烏藥、沉香、砂仁。抑鬱失志,七氣湯,人參、半夏、肉桂、胡索、乳香、甘草、薑、棗煎服。

腰痛連引足膝者,杜仲、續斷,牛膝、骨碎補、補骨脂、胡索、靈仙、桃仁等分為末,酒糊加核桃仁打勻丸,酒下五錢。

凡諸腰痛,俱系腎虛,而挾邪者,須去其邪,無邪則從補可也。肉桂為引導之藥,鹿茸、羊腎亦可。腎藏志,盛怒傷志而致腎敗者,則腰脊強,不能轉搖而死。

針法:腰痛脊強,宜人中、委中。腰疼及頭項強,回顧不便,委中、承漿、腰俞、腎俞。腰痛不可俯仰,如坐水中,穴取如上。腰背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上合谷,近下崑崙。挫閃腰並脅痛,尺澤、曲池、陽陵泉、委中、人中、崑崙。腰背俱疼,合谷、崑崙,風池。腰及足疼,委中出血。腎虛腰痛久不已,肩井、腎俞。

《素問·刺腰痛論》曰:腰痛不可舉者,申脈、僕參主之,此太陽之穴,陽蹻之本也。又曰:「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何謂直陽?足太陽之脈,循腰下會於後陰,故曰會陰,直陽之脈,即陽蹻所生之申脈穴也,蹻上郄下承筋穴也,即腨中央如外陷者中也,太陽脈氣所發,禁刺,但視其兩腨中央血絡,乃刺之出血。

又曰: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且䀮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此內筋即蹻之郄,交信穴也。(痏音委。)

白話文:

[五、腰痛]

經典提到,腰部是腎臟的所在之處,如果腰部無法輕易扭轉,可能是腎功能已經開始衰退。另一說法指出,當太陽經絡出現虛弱時,就可能會引起頭部、背部以及腰部的疼痛。這兩種說法都是在描述正氣不足的情況。另外,膀胱的經脈沿著脊椎延伸到腰部,因此,當脊椎兩側疼痛時,可能感覺像是腰部折斷一樣。這是對邪氣實證的描述。富貴之人長期服用溫熱性藥物,醉酒飽食後立即行房,這些都會損耗正氣,導致腎臟過熱,進而引發腰部疾病。長期下來,骨髓減少,骨骼乾枯,最終可能發展成為骨萎縮。

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至腳部,而腳部的三條陰經則從腳部延伸至腹部,這些經絡經過的地方都可能產生疼痛。治療時必須辨別屬於哪條經絡,纔能有效治療。若單純認為是腎虛,或是寒濕風造成的疾病,是否有些狹隘了呢?然而,虛弱纔是根本原因,而風寒濕熱只是表面問題,還有瘀血、滯氣、痰飲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疾病。對於風邪引起的疼痛,脈象通常較浮,疼痛位置不定,可能牽扯到雙腳,治療上可用防風、蒼朮、白芷、桔梗、陳皮、桃仁、川芎、當歸、厚朴、枳實等藥材。若病情嚴重,可添加全蠍。

濕邪引起的疼痛,常因久坐於濕冷環境或淋雨所致,脈象通常帶有緩慢特徵,在陰雨天氣時疼痛更為嚴重,身體感覺沉重。治療上可用腎著湯,包含茯苓、白朮、乾薑、甘草等藥材;或使用滲濕湯,包括二朮、二苓、丁香、乾薑、甘草等藥材。若同時夾雜風邪,可添加獨活、寄生;若夾雜寒邪,可添加桂枝,並使用摩腰膏。摩腰膏成分為附子、烏頭尖、天南星各3錢5分,丁香、樟腦、硃砂、雄黃各3錢5分,乾薑1錢,麝香5分,製成蜜丸,大小如圓眼,以薑汁調成稠狀,塗抹於手掌上加熱,然後按摩腰部,再用熱毛巾包裹。若夾雜濕熱,可用羌活勝濕湯。

受寒引起的腰痛,腰部感覺像被水浸泡,脈象多為浮緊,遇熱減輕,遇寒加重,治療上可用麻黃、白芷、桂枝、附子、川芎、肉桂、厚朴、蒼朮、陳皮、薑等藥材,並使用摩腰膏。因熱邪導致的疼痛,脈象多為洪數,伴有口渴、便祕等症狀,可用甘豆湯,包含甘草2錢,馬料黑豆2合,加天麻、續斷等藥材。

因跌打扭傷導致的疼痛,可用乳香散,包括虎脛骨、敗龜版各2兩,血竭、赤芍、乳香、沒藥、當歸、防風、白附子、蒼耳、自然銅、骨碎補、肉桂、乾薑各3兩,牛膝、天麻、檳榔、五加皮、羌活各2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1錢,以酒送服;若病情嚴重,可添加桃仁、全蠍,或使用黑豆神散,將半升黑豆炒至去皮,加入川芎、當歸、白芍、生地、薑、桂枝、甘草、蒲黃等藥材,研磨成粉,以童子尿和酒調和,每次服用2錢。若治療無效,可能是瘀血過重,可用五積散加桃仁、紅花、大黃、蔥白煎服。

痰濕引起的疼痛,可用二陳湯加天南星、烏藥、香附、枳殼等藥材。氣滯引起的疼痛,脈象多為沉,可用沉香、砂仁、香附、烏藥、枳殼、肉桂等藥材。怒氣傷肝及腎痛,可用川芎、當歸、牛膝、杜仲、木瓜、細辛、半夏、菖蒲、甘草、酸棗仁等藥材煎服。思慮過度傷脾及腎痛,可用歸脾湯加香附、烏藥、沉香、砂仁等藥材。抑鬱失志,可用七氣湯,包括人參、半夏、肉桂、胡索、乳香、甘草、薑、棗等藥材煎服。

對於腰痛連帶影響到膝蓋的患者,可用杜仲、續斷、牛膝、骨碎補、補骨脂、胡索、靈仙、桃仁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以酒和核桃仁攪拌均勻製成藥丸,每次服用5錢,以酒送服。

總體而言,大多數腰痛都與腎虛有關,若夾雜邪氣,需先排除邪氣,若無邪氣則可進行補養。肉桂可作為引導藥物,鹿茸、羊腎也有助益。腎臟藏精,若盛怒傷精,導致腎功能衰竭,則腰部僵硬,無法輕易扭轉,最終可能死亡。

針灸治療上,對於腰痛伴隨脊椎僵硬,可針刺人中、委中穴。對於腰痛及頭頸僵硬,轉頭不便,可針刺委中、承漿、腰俞、腎俞穴。對於腰痛無法前後彎曲,感覺像坐在水中,可針刺以上穴位。對於腰背內側疼痛,無法彎腰伸展,靠近上半身可針刺合谷穴,靠近下半身可針刺崑崙穴。對於腰背及肋骨疼痛,可針刺尺澤、曲池、陽陵泉、委中、人中、崑崙穴。對於腰背全面疼痛,可針刺合谷、崑崙、風池穴。對於腰部及腳部疼痛,可針刺委中穴出血。對於長期腎虛引起的腰痛,可針刺肩井、腎俞穴。

根據《素問·刺腰痛論》,對於腰痛無法舉起的患者,可針刺申脈、僕參穴,這是太陽經的穴位,也是陽蹻的起始點。另有一種情況,會陰脈絡受阻導致腰痛,疼痛部位出汗,汗幹後感到口渴,喝水後想奔跑,可針刺直陽脈絡上的三個穴位,在蹻脈上方、郄穴下方五寸處,橫向排列,找出血絡最旺盛的位置進行放血。

所謂直陽脈絡,指的是足太陽經脈,沿著腰部下方向後延伸至肛門,因此稱為會陰脈絡。直陽脈絡即是陽蹻起源的申脈穴,位於蹻脈上方、郄穴下方的承筋穴,即小腿後側中央凹陷處,是太陽經脈氣血聚集之地,不宜針刺,僅需找出兩側小腿後側中央血絡,進行放血即可。

另有一種情況,昌陽脈絡受阻導致腰痛,疼痛部位向上延伸至胸部,眼睛眨動不停,嚴重時會導致身體反折,舌頭捲曲無法說話,可針刺內筋脈絡上的兩個穴位,在內踝上方大筋前方,太陰脈絡後方,距踝關節二寸處,這是內筋脈絡的郄穴,交信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