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八、瘧

夫風寒暑濕四氣,皆能客而為瘧,或客於腸胃之外,或客於營氣之舍,或客於脊骨之間,或客於五臟之募原,深淺不同,故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往往夏傷風暑,秋涼束之,寒熱為瘧。淺者病在三陽,一日一發;深者病在三陰,間日一發,或三日一發。

病愈深則發愈遲。陳無擇曰:內傷七情,外感六氣,皆能鬱而成痰,著而成瘧,內外所傷之邪,皆客於營氣之舍,故發有常期。夫營衛之舍,猶人之傳舍也,營衛日行一周,歷十二經之界分,內薄之邪與日行之衛氣相會則瘧發,離則瘧止。其發也,不惟脈外之衛虛,是陽明與營俱行者亦虛。

白話文:

風寒暑濕這四種氣候,都能侵入人體而引起瘧疾。瘧疾的邪氣,有時停留在腸胃外部,有時停留在營氣的住所,有時停留在脊骨之間,有時停留在五臟的募原部位,其深淺程度不同。因此,瘧疾的發作會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寒多熱少、熱多寒少、只寒不熱、只熱不寒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往往是因為夏季傷了風暑,到秋季天氣轉涼時,這些邪氣被束縛住,就形成了寒熱交替的瘧疾。

如果瘧疾比較淺,邪氣停留在三陽經,就會一日發作一次;如果瘧疾比較深,邪氣停留在三陰經,就會間日發作,或者三日發作一次。

病邪越深,發作時間就越晚。陳無擇說: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都能使人體鬱結而形成痰濕,這些痰濕停留在體內就可能引起瘧疾。內外所受的邪氣,都會停留於營氣的住所,因此瘧疾的發作時間是有規律的。營衛的住所就像旅店一樣,營氣和衛氣每天運行一週,經過十二經的界限。當體內的邪氣與每天運行的衛氣相遇時,就會發作瘧疾;當它們分開時,瘧疾就會停止。

瘧疾發作的時候,不僅脈外衛氣虛弱,陽明經與營氣共同運行的部分也虛弱。

陽明虛則天真因水穀而充者亦虛,故瘧發之際,且勿服藥,恐反傷胃氣與天真之氣也。必俟陰陽並極而退其營衛,天真營衛離而復集過此邪客之合,然後治之;或當其未發,迎而奪之。有外邪者,必須汗解。若是虛人,先以人參、白朮實其胃氣,然後取汗,須至足乃佳。取汗不必汗藥,但開通經郁,則邪自散、汗自透矣。

發於子後午前,是陽分受病,其病易愈;發於午後寅前,陰分受病,其病難愈。別陰陽氣血、察形色衰旺以治之。形壯色澤者,病在氣分,則通經開鬱以取其汗;色稍夭者,必先補而取之;挾痰者,必先實其胃,方與劫劑;形弱色枯者,不可取汗,亦不可劫,但養正氣,微與和解。形壯色黑者,病在血分,須行其阻滯;色枯者,補血調氣。

白話文:

陽明虛弱,則由水穀滋養的天真之氣也會虛弱,所以瘧疾發作時,切勿服用藥物,恐反倒傷害胃氣和天真之氣。

必須等到陰陽達到極點,營衛之氣退去後,天真、營衛之氣分離又重新匯聚,邪氣不再結合,然後才能治療;或者在瘧疾發作之前,就預先採取措施,將邪氣驅除。

如果有外邪入侵,必須用汗法治療。

如果是虛弱的人,先用人參、白朮補益胃氣,然後再用汗法,一定要出足汗纔算有效。用汗法不必使用汗藥,只要疏通經絡,鬱結去除,邪氣自然散去,汗水自然流出。

瘧疾發作於子時之後午前,是陽氣受病,病症較易治癒;

發作於午後寅時之前,是陰氣受病,病症較難治癒。

要區分陰陽氣血,觀察形色衰旺來進行治療。

形體健壯,面色紅潤者,病在氣分,則要疏通經絡,開通鬱結,用汗法驅邪;面色稍差者,必須先補益身體,再用汗法;痰濕較重者,必須先補益脾胃,再使用峻猛的藥物;形體虛弱,面色枯槁者,不可用汗法,也不可用峻猛的藥物,只能滋養正氣,配合和解的藥物。

形體健壯,面色黝黑者,病在血分,需要疏通血脈的阻滯;

面色枯槁者,需要補血調氣。

至於取汗不得汗,理血而瘧不痊,則當更與精恩詳切,深中病情,方收十全之效。

寒瘧:先寒後熱,用紫蘇、羌活、細辛、白芷、生薑以散太陽之邪。溫瘧:先熱後寒,體重痛,嘔逆脹滿,胃苓湯,二朮、厚朴、茯苓、豬苓、澤瀉、陳皮、甘草,加羌活、紫蘇煎服。癉瘧:但熱不寒者,肺素有熱,發於盛暑,用知母、石膏(煨)、人參、麥冬、甘草;發於秋涼之候,柴胡、陳皮、黃苓、半夏、甘草、薑、棗。牝瘧:但寒無熱者,陽虛陰盛也,桂枝,羌活、柴胡、紫蘇、木香、生薑。

白話文:

如果想要讓病人發汗卻無法出汗,或是用理血的方法治療瘧疾卻不見好轉,就應該更加細心詢問病人,深入瞭解病情,才能達到完全治癒的效果。

食瘧:飢不能食,食即脹滿嘔吐腹痛,二朮、檳榔、草果、豆蔻、山楂、青皮、香附、砂仁、神麯、麥芽之類。瘴瘧:嶺南嵐嶂之毒,發時迷悶,涎聚於脾,血瘀於心,檳榔、草果、柴胡、半夏、黃芩,大黃、木香、薑、棗。癆瘧:素虛不足,久瘧成癆,參、耆、苓、朮、歸、芍、地、草、首烏、鱉甲、葛根、烏梅。瘧母:邪伏少陽,結塊於肋,人參、朮、苓、草、蓬、半、青、陳、肉桂、鱉甲。

白話文:

食瘧:患者飢餓時無法進食,一吃就肚子脹滿,想吐、肚子痛,可以用白朮、檳榔、草果、豆蔻、山楂、青皮、香附、砂仁、神麴、麥芽等藥材。瘴瘧:嶺南山區瘴氣的毒氣,發病時會感到迷糊、昏沉,口水積聚在脾臟,血液瘀積在心臟,可以用檳榔、草果、柴胡、半夏、黃芩、大黃、木香、薑、棗等藥材。癆瘧:患者體虛,久病成癆,可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當歸、芍藥、生地黃、草決明、首烏、鱉甲、葛根、烏梅等藥材。瘧母:邪氣藏在少陽經,在肋骨處形成腫塊,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草決明、蓬莪術、半夏、青皮、陳皮、肉桂、鱉甲等藥材。

時行鬼瘧:蒼、樸、甘、陳、桃仁、木香、升麻、雄黃。三日瘧:本於三陰不足,參、朮、芎、歸、柴、芍、首烏、烏梅、陳皮、薑汁。發於子午卯酉為少陰瘧,加丹參、圓肉;寅申巳亥日為厥陰瘧,加丹皮、木香;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加白豆蔻、茯苓。然三陰受病,皆謂之溫瘧,發於處暑後冬至前,此傷之重遠而深者也;三陽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瘧分南北:東南瀕海,海風無常,多食魚鹽,人多停飲,故多風瘧及食瘧,烏頭、草果、陳皮、半夏為宜。西北高曠,寒則水冰地裂,熱則爍石流金,人多中寒伏暑,故多暑瘧與寒瘧,香茹、柴胡、常山、草果、檳榔等為宜。審知胸中有飲,陳皮鹽湯吐之,若不吐,便可抑之,檳榔、青皮、枳實。

白話文:

時行鬼瘧:可以用蒼朮、甘草、陳皮、桃仁、木香、升麻、雄黃治療。

三日瘧:是因為三陰不足,可以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柴胡、芍藥、首烏、烏梅、陳皮、薑汁治療。如果發病時間在子、午、卯、酉日,屬於少陰瘧,要加丹參和圓肉;如果發病時間在寅、申、巳、亥日,屬於厥陰瘧,要加丹皮和木香;如果發病時間在辰、戌、丑、未日,屬於太陰瘧,要加白豆蔻和茯苓。

三陰受病,都叫做溫瘧,發生在處暑之後,冬至之前,這種病傷得重,病根深。三陽受病,都叫做暴瘧,發生在夏至之後,處暑之前,這種病傷得輕,病根淺。

瘧疾分南北:東南沿海地區,海風變化無常,人們多食魚鹽,容易停滯飲水,所以多患風瘧和食瘧,可以用烏頭、草果、陳皮、半夏治療。西北地區地勢高亢,冬天寒冷,水結冰,地裂開,夏天炎熱,石頭燒得發紅,金子都熔化了,人們容易中寒伏暑,所以多患暑瘧和寒瘧,可以用香菇、柴胡、常山、草果、檳榔等治療。

如果診斷出胸中有積水,可以用陳皮鹽湯把它吐出來,如果吐不出來,可以用檳榔、青皮、枳實抑制它。

瘧家多宿痰,惟常山吐之利之,大有奇功;次以大黃佐之,大瀉數行,其病若失。大凡寒熱乍已之時,胸中滿悶不退,皆痰涎之故也。若衄血或便血,婦人或月候適來,皆是血症,劑中加元胡索、桃仁、蓬朮。挾水者逐水,挾血者攻血,隨症施治,未有不效者也。若病不甚而用常山,不取其吐利,當以酒浸炒之,雖用一、二錢,毫不吐也。

世有畏之如螫,蓋未明其性耳。瘧發已多,遍治無功,意非外邪,亦無內滯,惟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湯,發時五更服必止,甚者連進三服,無不愈者。如在貧者,白朮可代;夜發加當歸,無不奏功。

白話文:

瘧疾治療的古法智慧

瘧疾患者大多伴隨痰濕,常山能有效地將痰濕吐出,效果顯著。其次,可用大黃佐以常山,促使大便暢通,瀉下數行,瘧疾症狀便會消失。

一般而言,寒熱症狀消退後,胸中仍然感到悶脹不適,都是痰涎滯留所致。若出現鼻出血、便血,或婦女月經來潮,皆屬血癥,藥方中需加入元胡索、桃仁、蓬朮等藥材。

治療瘧疾要辨證施治,挾水者需利水,挾血者需活血化瘀,針對不同的症狀用藥,無有不效。若病情不嚴重,但使用常山又擔心其嘔吐瀉下的副作用,可以將常山用酒浸泡炒制,即使用一、二錢也不會引起嘔吐。

有些人害怕常山如同害怕毒蛇,那是因爲不瞭解其特性。若瘧疾發作多次,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可能並非外邪入侵,也無內滯之症,此時可使用人蔘、生薑各一兩煎湯,在發作時五更服用,便能止住瘧疾。病情嚴重者,連續服用三劑,無有不愈者。若患者貧困,可用白朮代替人蔘。夜間發作的,可加用當歸,效果顯著。

瘧母者,頑痰挾血挾食,結為癥瘕,用小柴胡湯加鱉甲五錢、莪朮二錢五分,俱以醋製,服之必驗。

瘧久不痊,必有留滯,須加鱉甲消之。

截瘧之法,種種不同,《內經》論刺最詳,乃至用藥攻邪存正、調營衛之偏、和陰陽之逆是矣。今以檳榔去痰、穿山甲透經絡、常山破痰癖,用此截瘧,如精兵據其險要,萬無不截之理。如本無痰涎,止於暑,結營分,貴在鱉甲、香茹、生薑,而前藥為無益有損也。若元氣虛極,止宜補正,如常山、山甲皆為戈矛矣。

白話文:

瘧母

是一種頑固的痰飲、血塊和食物積聚在一起,形成腫塊,稱為癥瘕。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鱉甲五錢、莪朮二錢五分,全部用醋製成,服用後必見效果。

瘧疾久治不愈,必然有積存的病邪,需要用鱉甲來消散。

截瘧的方法很多,各有不同。《內經》中論述鍼灸最為詳盡,甚至運用藥物攻邪存正、調節營衛失衡、調和陰陽逆亂。現在以檳榔去痰、穿山甲疏通經絡、常山破除痰癖,用這些藥物截瘧,就像精兵扼守要塞,萬無一失。如果本身沒有痰涎,只是暑熱導致營衛不調,則應以鱉甲、香菇、生薑為主,而前面的藥物反而無益甚至有害。如果元氣虛弱,就應該以補正為主,而常山、穿山甲則如同刀槍,過於猛烈。

傷寒有往來寒熱如瘧,並虛損有往來寒熱如瘧,謂之如瘧,非真瘧也。傷寒之寒熱也,始則必惡風惡寒,發熱頭疼體痛,自太陽傳至少陽半表半裡,故往來寒熱也。虛損勞病之寒熱也,其初必五心煩熱,咳嗽倦怠微微,日久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故寒熱時作也,即痰飲、㿗疝、積聚、停食、暑濕、燥火、癰疽、瘡毒,亦皆有寒熱之候,豈得盡謂之瘧乎?須細問其病原,有何病因,投治無誤。大凡寒熱有常期者,瘧也;無常期者,雜症也。

在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之風熱瘧,治多和之。

常山截瘧丸:常山酒浸一宿,炒透為末,烏梅肉為丸,每服二錢,發日五更用;一加檳榔、山甲、鱉甲,醋炙為末,烏梅肉為丸,每服三錢,薑湯下。

白話文:

傷寒和虛損都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往來現象,這種情況稱為「如瘧」,但並非真正的瘧疾。

傷寒的寒熱表現,一開始必定會怕風怕冷,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病邪從太陽經傳到少陽經,半表半裡,因此出現寒熱往來。

虛損勞病引起的寒熱,初期表現為五心煩熱、咳嗽、疲倦乏力,時間久了,陽氣虛弱,容易產生外寒,陰氣虛弱,容易產生內熱,因此寒熱交替出現。

除此之外,痰飲、疝氣、積聚、食物積滯、暑濕、燥熱、癰疽、瘡毒等疾病,也都會出現寒熱症狀,不能一概而論地將它們都歸為瘧疾。必須仔細詢問病人的病史,瞭解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治病不誤。

總的來說,寒熱發作有規律的,是瘧疾;寒熱發作沒有規律的,就是其他雜症。

如果病邪在太陽經,稱為風瘧,治療以發汗為主;如果病邪在陽明經,稱為熱瘧,治療以瀉下為主;如果病邪在少陽經,稱為風熱瘧,治療以調和為主。

常山截瘧丸

將常山用常山酒浸泡一夜,炒至乾透研磨成粉末,用烏梅肉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二錢,在瘧疾發作前五更服用。也可以加入檳榔、山甲、鱉甲,用醋炒製成粉末,用烏梅肉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湯送服。

外治方:蛇退塞耳,或生半夏塞鼻,男左女右,立止。

針法:間使穴,在手掌下臂上三寸,兩筋間是。

瘧疾久不止:百勞、間使、後谿、足三里針之。

白話文:

外治療方法:使用蛇皮或者生半夏分別塞入男性左耳和女性右耳,可以立即停止症狀。 鍼灸療法:在手心上方手臂上的三英吋處,兩根筋之間的位置就是「間使」穴位。 瘟疫持續不斷:可以在「百勞」、「間使」、「後溪」以及「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鍼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