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二、虛勞

(咳嗽吐血、傳屍瘵症)

黃帝曰:陽虛則外寒,……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夫人之生也,陰血為營,陽氣為衛,二者運行而無壅滯,病安從生。若力用不休,則龍雷二火逆僭至高,故勞字從火。曲運神機則心勞,而為虛汗怔忡;縱情房室則腎勞,而為骨蒸遺泄;恣睢善怒則肝勞,而為痛痹拘攣;形冷悲哀則肺勞,而為上氣喘嗽;動作傷形,思慮傷意則脾勞,而為少食多痰、形羸神倦。故勞者必至於虛,虛者必因於勞。

古稱五勞、七傷、六極、二十三蒸,症狀繁多,令人眩惑,但能明先天后天根本之治,無不痊安。蓋簡而不煩,約而無漏者也。夫人之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然血之源頭在乎腎,蓋水為天一之元,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氣之源頭在乎脾,蓋土為萬物之母,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後天。二臟安和,則百脈受調;二臟虛傷,則千疴競起。

至哉斯言,可為後學司命之指南也。

土為金母,而金為主氣之官,故肺氣受傷者,必先求助於脾家;水為木母,而木為藏血之地,故肝血受傷者,必由藉資於腎府。虛勞之症,扶脾保肺兩不可缺,然脾之性喜溫喜燥,而溫燥之劑不利於保肺;肺之為性喜涼喜潤,而涼潤之劑不利於扶脾。兩者並列而論,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曰土壯而生金,勿拘拘於保肺。

瀉火之亢,以全陰氣;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法當並行。然瀉火之品,多寒而損陽氣;壯水之劑,多平而養陰血。兩者並列而論,苦寒過投,將有敗胃之憂;甘平恆用,卻無傷中之患。故曰水盛而火自熄,勿亟亟於寒涼。

症如煩渴、喘呼、脈見數大有力,當潤肺為主而扶脾佐之;症如食少、善泄、脈見細數無力,當扶脾為主而保肺佐之,甚則保肺之劑不利於脾,當盡去之,卻宜補土之母庶可冀其回春。全在明辨其症之何如,變通以治之可也。

春夏之令主生長,秋冬之令主肅殺,人皆知之。殊不知藥之溫者,行天地發育之德;藥之寒者,象天地肅殺之刑。如四物加知柏,舉世奉為滋陰上品、降火神丹,不知秋冬之氣,非所以住萬物者也。涼血之藥常膩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涼血之藥常滋潤,必至滑滯腸鳴。況知、柏苦寒,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

白話文:

二、虛勞

黃帝說:陽氣不足就會畏寒……原因卻不清楚。岐伯說:陽氣吸收上焦之氣,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寒氣在外,上焦不通暢,上焦不通暢,寒氣就會停留在體外,所以才會發冷。黃帝說:陰虛導致內熱該怎麼辦?岐伯說:勞累過度,形體氣血衰弱,穀氣不足,上焦不通暢,下脘也不通暢。胃氣產生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產生內熱。

黃帝說:陽盛導致外熱該怎麼辦?岐伯說:上焦不通暢,皮膚緻密,腠理阻塞,毛孔不通,衛氣無法宣洩,所以產生外熱。黃帝說:陰盛導致內寒該怎麼辦?岐伯說:厥氣逆上,寒氣積聚在胸中而不排出,不排出則溫氣散失,寒氣獨留,血液凝滯,凝滯則經脈不通,脈象洪大而澀滯,所以導致內寒。

人體的生成,陰血作為營養,陽氣作為衛護,兩者運行通暢沒有阻塞,疾病從何而生呢?如果過度勞累,就會導致心火和腎火逆亂上衝,所以「勞」字從火。操勞心神則傷心,導致虛汗心悸;縱欲過度則傷腎,導致骨蒸盜汗;性情暴躁則傷肝,導致疼痛麻痺拘攣;悲傷體寒則傷肺,導致氣喘咳嗽;過度活動傷身,思慮過度傷神則傷脾,導致少食多痰、身體消瘦精神倦怠。所以勞累必然導致虛弱,虛弱必然是因為勞累。

古人稱之為五勞、七傷、六極、二十三蒸,症狀繁多,令人迷惑不解,但只要明白先天後天根本的治療方法,沒有不能痊癒的。簡潔而不繁瑣,精煉而無遺漏。人體的虛弱,不是氣虛就是血虛,五臟六腑都無法避免。然而血液的來源在於腎臟,水是天一之元,人依靠它而開始生命,所以稱為先天;氣的來源在於脾臟,土是萬物的根本,人依靠它而生存,所以稱為後天。這兩個臟器平和,則百脈調和;這兩個臟器虛損,則各種疾病紛紛產生。

這些話真是至理名言,可以作為後世學習醫術的指導方針。

土是金的根本,金是主氣的臟器,所以肺氣受損者,必須先求助於脾;水是木的根本,木是藏血的地方,所以肝血受損者,必須借助腎臟。虛勞的症狀,扶脾補肺缺一不可,但是脾的特性喜溫喜燥,而溫燥的藥物不利於補肺;肺的特性喜涼喜潤,而涼潤的藥物不利於扶脾。兩者並列而論,脾有生肺的功能,肺沒有扶脾的力量,所以說土旺則生金,不要拘泥於單純的補肺。

瀉火之亢,以保全陰氣;滋補腎水,以鎮壓陽熱,方法應該同時進行。然而瀉火的藥物,多寒涼而損傷陽氣;滋補腎水的藥物,多平和而滋養陰血。兩者並列而論,寒涼藥物使用過度,將會有損傷脾胃的憂慮;平和的藥物長期使用,卻沒有損傷身體的危害。所以說水盛則火自熄,不要急於使用寒涼藥物。

症狀如煩渴、呼吸困難、脈象洪大有力,應該以潤肺為主,輔以扶脾;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脈象細弱無力,應該以扶脾為主,輔以保肺,嚴重時即使保肺的藥物不利於脾胃,也應該停用,應該補益脾土,才有望恢復健康。關鍵在於明確辨別症狀的輕重緩急,靈活運用治療方法。

春夏季節主生長,秋冬季節主肅殺,人人都知道。卻不知道溫性的藥物,效法天地生長之德;寒涼的藥物,效法天地肅殺之刑。例如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世人奉為滋陰降火的上品良藥,卻不知道秋冬的寒涼之氣,並非用來休養萬物的方法。涼血的藥物常常會導致滯膩,不是痰多食少者所適合的;涼血的藥物常常滋潤,必然會導致滑腸鳴響。況且知母、黃柏苦寒,苦味先入心經,久服會耗氣,反而會助長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