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七、水腫

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滿四肢不甚腫,為脹滿也。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脹大後四肢腫者,脹滿也。皮厚色蒼,或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皮薄色白,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水本畏土,因土虛不能制水,則寒水侮所不勝,及乘脾土氾濫為邪。其始初起,必從陰分漸次而升。

夫水雖受制於脾,而實主於腎,腎本水臟,而元氣寓焉。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然氣即火也,陰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則化,而精能為氣;陽衰則不能化,而水即為邪。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

白話文:

如果肚子、四肢都腫脹,這是水腫;但肚子脹滿,四肢沒有明顯腫脹,則是脹滿。如果頭和腳先腫,之後肚子才大,是水腫;如果肚子先脹大,之後四肢才腫,則是脹滿。皮膚厚實、顏色蒼白,或者全身都腫、或者從上往下腫,大多是氣虛;皮膚薄、顏色白,或者從下往上腫,大多是水腫。

水本來怕土,因為土虛無法制約水,寒水就會侵犯脾土,並乘機氾濫成邪氣。水腫一開始,一定從身體的陰分部位逐漸向上發展。

水雖然受脾臟的制約,但實際上是由腎臟主導,腎臟是主水的臟器,元氣也藏於其中。如果腎陽虛弱,命門之火就會衰敗,既無法抑制陰寒,也無法溫養脾土,陰陽失調就會轉化成邪氣。

氣就是火,陰就是水。氣和水原本是同一類物質,只是化和不化而已。陽氣旺盛就能化水為氣,精氣就能轉化為氣;陽氣衰弱就無法化水為氣,水就會變成邪氣。火盛水虧就會導致燥症,水盛火虧就會導致濕症。

故障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陰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之症,多屬陽虛,丹溪乃云:清濁相混,壅塞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治宜補脾,又須養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權。其意以制火為主,誠制火固可保金,獨不虞其害土乎?以此治熱猶可,以此治陽虛而氣不化者,豈不反助陰邪哉!必當察其果系實邪,則直以清火滋陰為極易。

凡挾於虛,須從溫補,俾可還元;或虛實未明,寧先行治虛之法,若治而不瘳,不妨易轍,猶無大害。倘藥未到病未痊,仍須詳察:若以治有餘之法,誤治虛人,則真氣復傷,雖施合劑,不能起矣;或從清利,暫見平復,終不補元,雖目前稍愈,久必危亡,可不謹哉!(以手指按其腹,隨手而滿者,水也;如凹而不起,腹色不變者,脹滿也。)

白話文:

身體機能失調,火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陰氣無法順從陽氣,最終陰氣轉化為水,形成水腫。水腫多半屬於陽氣虛弱,正如丹溪所言,清濁混淆阻塞導致熱氣積聚,熱氣停留形成濕氣,濕熱相互滋生,造成身體脹滿。治療應以補脾為主,同時滋養金氣以抑制木氣,避免脾臟受到邪氣侵害;滋養水氣以抑制火氣,讓肺氣得以正常運作。治療重點在於抑制火氣,固然可以保護金氣,但卻忽略了對土氣的損害。這種方法或許可以治療熱症,但用於治療陽氣虛弱導致氣化不足的病症,卻可能反助陰邪。必須仔細觀察病情,如果是實邪,直接清火滋陰即可。

凡是虛弱所致的疾病,應以溫補的方式治療,使其恢復正常;若虛實不明,應先以治療虛弱的方法,若無效再改用其他方法,並無大礙。如果藥物尚未生效,病症尚未痊癒,務必仔細觀察:若誤用治療實證的方法治療虛弱者,會損傷真氣,即使使用合適的藥物,也無濟於事;如果使用清利的方法,雖然暫時見效,但最終無法補益元氣,雖然表面上有所改善,但久而久之會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用手指按壓腹部,如果隨手而滿,是水腫;如果凹陷不起,腹部顏色沒有變化,是脹滿。)

《盧砥醫鏡》治水腫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氣閉機壅,必導腎水,以決去之。肺乃腎之母,其氣清肅,果由肺盛生水,則將奉行降令,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尚安得有水腫哉?肺盛生水之說,斷無是理。

腎氣不化,多因四氣相乘,或濕熱盛而傷之,或燥金斂澀之,風水鼓激之,與夫恣情閨房,勞役應酬,六氣七情,皆足以損腎。

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即胃之病,而關亦自閉矣;水之聚,不待腎水而後成,即所飲之水,而亦自聚矣。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輸泄焉。胃不和,則出納之機滯,水穀之液皆能畜積而為水也。經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白話文:

治水腫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氣閉機壅,必導腎水,以決去之。肺乃腎之母,其氣清肅,果由肺盛生水,則將奉行降令,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尚安得有水腫哉?肺盛生水之說,斷無是理。

治療水腫,不能單純地認為是肺金過盛導致生水,水溢流失,氣機閉塞不通。必須引導腎水,將之排出體外。肺是腎的母親,其氣清肅,如果真是肺氣過盛導致生水,那麼肺氣就會下降運行,疏通水道,將水輸送到膀胱,水精遍佈全身,五臟六腑都運作正常,怎麼可能出現水腫呢?說肺氣過盛生水,根本沒有道理。

腎氣不化,多因四氣相乘,或濕熱盛而傷之,或燥金斂澀之,風水鼓激之,與夫恣情閨房,勞役應酬,六氣七情,皆足以損腎。

腎氣不能正常運化,大多是因季節交替時氣候變化劇烈,或者濕熱過盛而損傷腎氣,或者燥金過盛收斂腎氣,或者風水交感而刺激腎氣,以及縱慾房事,勞累奔波,六氣七情損傷,這些都足以損傷腎氣。

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即胃之病,而關亦自閉矣;水之聚,不待腎水而後成,即所飲之水,而亦自聚矣。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輸泄焉。胃不和,則出納之機滯,水穀之液皆能畜積而為水也。經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胃的關口,不只是因為腎氣不能正常運化而閉塞,也可能是胃本身生病而導致關口閉塞;水的積聚,不一定要等腎水才形成,即使是喝進去的清水,也可能積聚成水。胃主中焦,是水谷的海洋,胃氣和順,則升降出納之氣暢通,水谷各從其道輸瀉出去。胃氣不和,則出納功能受阻,水谷的精華液都會積聚而形成水腫。經書說:胃病引起的症狀,會出現大腹水腫、膝蓋疼痛。

又曰:五穀之津液,因陰陽不和,則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留於下焦,不得滲入膀胱,則下焦脹,水溢而為水脹。又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臟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於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由是推之,而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胃虛所致。

設使不顧其虛,輒攻其水,乃重虛其陰也。經云肝腎脈並浮,為風水。蓋肝腎同處下焦,腎屬陰,主靜,其脈常沉;肝屬陽,主動,其脈常浮。二臟俱有相火,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澤。龍起而火隨,風發而水湧。今水之從風,猶言腎脈本沉,因從肝化而與之俱浮。

白話文:

還有人說:五穀的津液,因為陰陽不協調,就會導致氣道阻塞,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暢,三焦無法正常運作,津液無法轉化,水和食物在腸胃中一起運行,……停留在下焦,無法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溢出來,形成水腫。

還有人說:腎臟是女性生殖器官。地氣向上,屬於腎臟,產生水液,所以叫做至陰。如果過於勞累,就會導致腎臟出汗,腎汗遇到風,無法進入內臟,也無法從皮膚排出,停留在膀胱附近,在皮膚內部流動,傳播到肌肉腫脹,源頭在腎臟,叫做風水。

由此推斷,水溢出來導致的疾病,無一不是因為胃虛造成的。

如果不去顧及胃虛,就猛烈地攻治水腫,就會加重陰虛。經書上說,肝腎脈同時浮起來,就是風水。因為肝腎都在下焦,腎屬陰,主靜,脈象通常沉;肝屬陽,主動,脈象通常浮。兩個臟腑都有相火,動於腎,就像龍火從海裡冒出來;動於肝,就像雷火從沼澤裡冒出來。龍升起,火就跟著,風吹起來,水就湧出來。現在水隨著風,就像說腎脈原本沉,因為從肝的變化而與之一起浮起來。

仲景有石水、風水之分,腎肝之脈並沉為石水,宜海蛤丸。海蛤(煅)、防己各七錢五分,陳皮,郁李仁(去皮炒)各五錢,赤茯、桑皮、葶藶、故紙(焙)一兩,為末蜜丸,米飲下。肝腎之脈並浮為風水,身重汗出,惡風,宜防己黃耆湯。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三錢,白朮七錢,甘草(炙)一錢,薑、棗煎服。

自汗出無大熱,惡風,一身悉腫,越婢湯。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擘),水六升煎服。

白話文:

仲景認為水腫可以分為石水和風水兩種。腎和肝的經脈都沉陷,就是石水,適合服用海蛤丸。海蛤(煅燒)、防己各七錢五分,陳皮、郁李仁(去皮炒)各五錢,赤茯苓、桑皮、葶藶子、故紙(焙乾)一兩,研磨成粉,用蜂蜜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肝和腎的經脈都浮在表面,就是風水,表現為身體沉重、出汗、怕風,適合服用防己黃耆湯。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三錢,白朮七錢,甘草(炙)一錢,薑、棗煎服。

如果自汗出,沒有發燒,怕風,全身浮腫,適合服用越婢湯。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掰開),水六升煎服。

水腫陰陽之辨:陽水者,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輕則用四磨、五苓,重則用疏鑿飲子。陰水者,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瀉,小便雖少而不赤澀,用實脾飲。或小便如常,有時赤有時不赤,晚則微赤,即無赤澀者,亦屬陰也,未可遽用補劑。先用木香、香附、烏藥、茯苓、豬苓;次用復元丹,附子,木香、茴香、川椒、厚朴、獨活、檳榔、白朮、陳皮、茱萸、桂心、澤瀉、肉果。

白話文:

水腫陰陽之辨:

陽水,是指全身浮腫,伴隨口渴、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症狀較輕者可用四磨湯、五苓散,症狀較重者可用疏鑿飲子。

陰水,是指全身浮腫,但不口渴,大便正常或腹瀉,小便量少但無赤澀,可用實脾飲。

若小便正常,有時赤有時不赤,晚上則微赤,或無赤澀,也屬於陰水,不可貿然使用補益藥物。應先以木香、香附、烏藥、茯苓、豬苓等藥物調理;之後再根據病情選用復元丹、附子、木香、茴香、川椒、厚朴、獨活、檳榔、白朮、陳皮、茱萸、桂心、澤瀉、肉果等藥物。

有一身惟面及足俱腫,早則面甚,晚則足甚,面腫為風,足腫為水,須察其大小便通閉,別其陰陽而治之。

有耳內疳瘡,以致耳腫及面與上半身甚者,羌活、白芷、升麻、防風、蘇葉;下半身甚者,五苓散加木通、二術。大病後腫,明系脾虛不能通調水道,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腎水不足,虛火爍金,不生小便者,六味丸兼與補中益氣湯互用,久服自效。誤與疏氣行水,將有性命之憂,亟與金匱腎氣丸,尚有可救者。

白話文:

全身浮腫,以臉部和腳部尤甚,早晨臉部腫脹較為明顯,晚上腳部腫脹較為嚴重。

臉部腫脹屬於「風」,腳部腫脹屬於「水」。

治療

需要觀察病人的大小便是否通暢,以判斷其陰陽虛實,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耳內疳瘡導致耳腫,並影響面部和上半身者

使用羌活、白芷、升麻、防風、蘇葉。

耳內疳瘡導致下半身腫脹者

使用五苓散加木通、二術。

大病後腫脹,主要原因是脾虛導致水液代謝失調

使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六味丸。

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無法排尿者

使用六味丸和補中益氣湯交替服用,久服可見效。

誤用疏氣行水的藥物,可能會危及生命

應立即使用金匱腎氣丸救治,尚有機會痊癒。

行水法:赤豆同大蒜煮粥,以豆豉啖之。冬瓜日日可吃,用鯉魚重斤許以上者,和冬瓜、蔥白作羹食。青頭鴨、白鴨俱可作羹,同赤豆粥空腹時食。目窠微腫如臥蠶者,水也;足腫甚者,水也;頸脈動者及痰咳喘者,亦水也。

脈沉主水,水病脈浮者死,洪大者生,細微者死。五傷者死:唇黑肝傷,缺盆平心傷,臍突脾傷,背心平肺傷,足心平腎傷。切忌魚肉雞面羊酒鹽,不忌必甚。

九種水病根源症治:一、清水,先從兩脅腫起,根在肝,大戟主之;二、赤水,先從舌根起,根在心,葶藶主之;三、黃水,從腰腹起,根在脾,甘遂主之;四、白水,從足腫起,根在肺,桑皮主之;五、黑水,從外腎起,根在腎,連翹主之;六、綠水,從面頰起,根在外腎,芫花主之;七、風水,從四肢起,根在膀胱,藁本主之;八、高水,從少腹腫起,根在小腸,巴霜主之;九、氣水,或盛或衰,根在三焦,赤豆主之。上九種藥等分,主某經者倍之,為末蜜丸。

白話文:

行水法:古代醫書中的水腫治療

行水法 指的是治療水腫的方法,古代醫書中記載了以下幾種方法:

  1. 赤豆大蒜粥: 用赤豆和大蒜煮粥,再用豆豉佐食。
  2. 冬瓜鯉魚羹: 每日食用冬瓜,並用重達一斤以上的鯉魚,與冬瓜和蔥白一起做羹食用。
  3. 鴨肉赤豆粥: 青頭鴨或白鴨都可以做成羹,與赤豆粥一起空腹食用。

水腫的症狀:

  • 眼窩微腫,像蠶寶寶一樣,這就是水腫。
  • 腳腫得很厲害,也是水腫。
  • 頸脈跳動,以及痰咳喘,也是水腫的表現。

脈象判斷:

  • 脈象沉則主水腫。
  • 水腫患者脈象浮則死亡,洪大則存活,細微則死亡。
  • 五傷者死亡:脣黑則肝傷,缺盆平則心傷,臍突則脾傷,背心平則肺傷,足心平則腎傷。

飲食禁忌:

  • 忌食魚肉、雞、麵、羊、酒、鹽。
  • 違反禁忌則病症加重。

九種水病根源和治療:

  1. 清水: 從兩脅腫起,根在肝,用大戟治療。
  2. 赤水: 從舌根起,根在心,用葶藶治療。
  3. 黃水: 從腰腹起,根在脾,用甘遂治療。
  4. 白水: 從足腫起,根在肺,用桑皮治療。
  5. 黑水: 從外腎起,根在腎,用連翹治療。
  6. 綠水: 從面頰起,根在外腎,用芫花治療。
  7. 風水: 從四肢起,根在膀胱,用藁本治療。
  8. 高水: 從少腹腫起,根在小腸,用巴霜治療。
  9. 氣水: 忽盛忽衰,根在三焦,用赤豆治療。

治療方法: 將以上九種藥材等分,主治某經者份量加倍,研磨成粉末,用蜜丸的方式服用。

註解:

  • 文中的括號內標註了藥材的現代名稱,方便理解。
  • 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了更完善的水腫治療方法,此文僅供參考古代醫學知識。

赤茯苓湯送錢許下,日三服,忌鹽醬一月,又忌魚肉蝦蟹羊雞鵝面及一應毒物、生冷、房室、憂勞、醉飽。

「開鬼門」:麻黃、羌活、防風、柴胡、牛蒡、忍冬、蔥白、柳枝、蒼朮、荊芥、蘇葉梗,並可煎湯浴洗。

「潔淨府」:木通、澤瀉、香茹、甘草、燈心、冬葵子、蜀葵子、海金沙、葶藶、防己、海藻、昆布、茯苓、赤豆、豬苓、青蛙、海蛤、綠頭鴨、白螺、鯉魚、白魚、鱸魚、鯽魚,已上俱用秋石代咸煮食,或加田螺二個滾酒內煮食。

白話文:

喝赤茯苓湯時要付錢給醫生,每天喝三次,一個月內忌食鹽和醬,還要忌食魚肉、蝦蟹、羊雞鵝和麵食,以及所有毒物、生冷食物,也不要過度房事、憂慮勞累或暴飲暴食。

「開鬼門」:將麻黃、羌活、防風、柴胡、牛蒡、忍冬、蔥白、柳枝、蒼朮、荊芥、蘇葉梗一起煎湯,可以用來沐浴。

「潔淨府」:木通、澤瀉、香茹、甘草、燈心、冬葵子、蜀葵子、海金沙、葶藶、防己、海藻、昆布、茯苓、赤豆、豬苓、青蛙、海蛤、綠頭鴨、白螺、鯉魚、白魚、鱸魚、鯽魚等,可以將這些食材用秋石代替鹽來煮食,或者加兩個田螺一起用酒煮食。

「去菀陳莝」:商陸同赤粳米煮飯,日常食之,甚效。又用甘遂、芫花、續隨子、牽牛,同大麥面作面吃。老絲瓜、巴豆拌炒,又同冬朮炒,去豆、術,為末丸服。大戟煎湯服。巴豆同杏仁炒,去豆食。郁李仁酒食四十九粒,或為末和丸作餅吃。

「宣布五陽」:附子、肉桂、乾薑、吳萸、黃白雄雞,並同赤豆煮食,其外戍肉亦可食。

血腫成水:紅花、劉寄奴、澤蘭、益母、紫草。

白話文:

用商陸和赤粳米一起煮飯,每天吃,效果很好。也可以用甘遂、芫花、續隨子、牽牛花和大麥面一起做成麵條吃。把老絲瓜和巴豆一起拌炒,也可以和冬朮一起炒,之後去掉豆子和冬朮,研磨成粉末做成丸藥服用。大戟煎湯服用。巴豆和杏仁一起炒,去掉巴豆食用。郁李仁用酒浸泡,每天吃四十九粒,也可以研磨成粉末做成丸藥或餅乾食用。

用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和黃白雄雞一起用赤豆煮食,雞肉也可以食用。

血腫化為水腫,可以用紅花、劉寄奴、澤蘭、益母草和紫草。

水脹方:羯雞矢八合,炒微黑,好酒三碗,煎取汁,五更熱服,於辰巳二時,行二三次,二日有皺紋起於足,再服妙。此《素問》方也。

禹餘糧丸:治水腫聖劑。蛇含石三兩,鐵銚盛燒紅,醋淬研極細,禹餘糧三兩,針砂五兩淘淨炒,醋二碗,同禹糧入銚煮乾,連銚燒紅,傾地上,出火氣,研細聽用。以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桂心、白蔻、大茴、蓬朮、青皮、附子、乾薑、三稜、白蒺藜、當歸各五錢為末,入前三味拌勻,蒸餅丸桐子大。

白話文:

治療水腫的聖藥。蛇含石三兩,用鐵銚盛裝燒紅,用醋淬火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禹餘糧三兩、針砂五兩淘洗乾淨後炒制,用醋兩碗,與禹餘糧一起放入鐵銚中煮至乾涸。然後將鐵銚燒紅,倒在地上,等火氣散去後,將藥粉研磨成細末備用。

再將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桂心、白蔻、大茴、蓬朮、青皮、附子、乾薑、三稜、白蒺藜、當歸各五錢研磨成粉末,加入前面三味藥粉混合均勻,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用蒸餅包裹服用。

空心滾水下三十丸,虛人亦可用,不傷元氣,所大忌者,獨鹹味耳,一毫入口,病發更甚,只去小便,不去大便,每日三服,更以溫補煎方助之,真神方也。

外治方: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分為末,醋調和麵少許,攤於綿帛上,貼腫處,口咬甘草,不過兩三時,水即下矣。

鋪臍方:好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磺一錢,研勻成餅,先以新綿鋪臍上,次鋪藥餅,外以帛緊束之。如人行十里許,即下水,待行三、五度,即去藥,以溫粥補之,一餅可治十人。

灸法:中脘二七壯,在臍上四寸,上下一寸,居歧骨與臍之分中。又炙水分穴如年壯。在臍上一寸,禁刺,刺之則水盡即死。又法神闕以鹽填滿臍中,著艾灸,如年壯或二七壯。

白話文:

空腹喝滾水吞服三十粒藥丸,虛弱的人也可以服用,不會損害元氣。唯一忌諱的是鹹味,一點點鹹味入口,病情都會加重。藥物只會讓你排尿,不會排便,一天服用三次,可以搭配溫補的藥方輔助,這真是神效的方子。

外用療法: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少許麵粉,攤在棉布上,貼在腫脹處,口中含著甘草,通常兩三個小時後就會排尿。

臍部療法:取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磺一錢,研磨成藥餅。先在肚臍上鋪上新棉花,再鋪上藥餅,用布緊緊綁住。如果患者走十里路左右,就會排尿,如此走三五次,就可以去除藥餅,用溫粥補充營養。一塊藥餅可以治癒十個人。

灸法:在中脘穴灸二十七壯,位置在肚臍上方四寸,上下各一寸,位於歧骨和肚臍之間。另外,灸水分穴的壯數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而定。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一寸,禁止針刺,刺之則水盡而亡。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鹽填滿肚臍,用艾灸,壯數根據患者年齡而定,通常灸二十七壯或根據年齡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