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35)
卷下 (35)
1. 二十五、癥瘕積聚痞癖痃疝
或曰:癥瘕與痞癖痃疝積聚,有何分別,其病相似,請得其詳,並論其治。曰:癥者徵也,又精也,以其所徵驗及久而成精萃也。王叔和《脈經》云: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昔人患癥癖死,遺言令剖腹視之,得腹中病塊如石,文理具五色,後將削成刀柄,因以刀刈三稜,柄消為水,乃知三稜可療癥也。一方,蓬莪朮、荊三陵,酒煨,煎服效。
又人疾體瘦,喜飲鮮血,謂之蝨癥,無藥可療,須千年木梳燒灰服,或飲黃龍浴水乃瘥。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氣血而成形,又歷年遐遠之謂也。癥瘕腹中積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史·倉公傳》:蟯瘕為病,得之酒,且內飲以芫花一撮,出蟯可數升,病已。《正義》曰:犬狗魚鳥,不熟食之成瘕病。
方書云:腹中雖硬,忽聚忽散,無有常准,謂之瘕。言病瘕而未及癥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痞者否也,如天地不交之否,內柔外剛,萬物不通之義也。物不可以終否,故否久而成脹滿,而莫能療焉。積者跡也,挾痰血而成形跡,亦鬱積至久之謂耳。聚者緒也,依元氣以為端緒,亦聚散不常之意也。
痃癖者,懸絕隱僻又玄妙莫測之名。《六書》故云:癖積,弦急也。本草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取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效。疝者詵也,詵詵然上入而痛也。《素問》黃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又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史·倉公傳》:臣意診之曰湧疝也,今人不得前後,溲中熱,故溺赤。又牡疝在鬲下,上連肺,病得之內,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里處,且日死一番一絡者,牡疝也。方書曰: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難經》曰: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
凡治七疝,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順,在足大拇指,離爪甲如韭菜葉大,乃足厥陰井也。灸三壯愈。大抵痞與痃癖,乃胸鬲間之候;積與聚,為肚腹內之疾。因屬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見於男子。其癥與瘕者,獨見於臍下,是為下焦之疾,故常得於婦人。凡腹中積聚如塊,俱為惡候,切勿視為尋常而不求蚤治。
若待脹滿已成,胸腹鼓擊,雖倉、扁復生,亦莫能救,遘斯疾者,可不懼乎。蚤治之法,不可損傷胃氣,當用和解軟堅,積消痞開,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神麯二兩,地慄粉八兩,人參五錢,甘草一兩,白芍三兩,半夏一兩,白芥子一兩,卜子五錢,厚朴五錢,肉桂三錢,附子一錢,當歸二兩,鱉甲一斤(另為細末),已上俱為細末,煉蜜丸,每服五錢,臨臥鹽湯下,即以美食壓之使下,一料盡未有不療者。一方,枳殼去穰,入巴豆一粒,以麻皮扎之,煮爛,去巴豆,焙為末,治一切痞良。
白話文:
有人問道:癥瘕、痞癖、痃疝、積聚等病症,彼此之間有什麼差異?這些疾病看似相似,請詳細解釋並討論治療方式。癥,指的是徵兆,同時也是精華,因為它會顯示病徵,且經過長時間累積成為精粹。根據王叔和在《脈經》中的描述,左手脈象橫向表示癥在左側,右手脈象橫向則表示癥在右側。過去有人因癥癖去世,遺囑要求解剖腹部查看,發現腹部有一個像石頭般的硬塊,色彩斑斕。後來將這個硬塊削成刀柄,用刀割三稜時,刀柄融化成水,從而得知三稜可以治療癥瘕。一個治療方式是使用蓬莪朮、荊三陵,用酒醃製後煎煮服用。
另一種疾病,患者身體消瘦,喜歡喝新鮮血液,這種被稱為蝨癥,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必須使用千年老木梳燒成灰服用,或者喝黃龍浴水才能痊癒。瘕,意為假象,或者遙遠,指的是借用氣血形成實體,或者長期存在的意義。癥瘕是指腹部的堅硬腫塊,其中堅硬的稱為癥,具有特定形狀的稱為瘕。根據《史記·倉公傳》,蟯瘕是一種由飲酒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是內服一把芫花,可以排出數升的蟯蟲,病就會好。《正義》提到,如果食用未煮熟的狗肉、魚肉、鳥肉等,也可能導致瘕病。
方書中說,即使腹部的硬塊,突然聚集又突然散開,沒有固定規律的,被稱為瘕。這是說,病情已經到了瘕的程度,但尚未達到癥的嚴重性。經典上寫著:小腸熱度過高影響大腸,會產生伏瘕。痞,意為阻塞,就像天地不相交的阻塞,內柔外剛,萬物無法流通的含義。物質不可能一直處於阻塞狀態,因此,長時間的痞會發展成脹滿,而且很難治療。積,意為痕跡,是痰血凝結形成的痕跡,也意味著長時間的鬱積。聚,意為線索,依賴元氣作為起始點,也暗示了聚散無常的特性。
痃癖,指的是懸掛、隔絕、隱蔽且神祕難測的疾病。根據《六書》的解釋,癖積是指弦緊急迫的狀況。本草學家陳藏器提到,過去有人患有痃癖,他取大蒜帶皮,截去兩端吞下,這被稱為內灸,確實得到了效果。疝,意為深入的疼痛。《素問》中黃帝問道:診斷得到心脈急促,這會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稱為心疝,患者的下腹部會出現異常形狀。脈象急促的疾病也被稱為疝瘕,伴隨著下腹部疼痛。
根據《史記·倉公傳》,我診斷某人患有湧疝,他無法正常排泄,尿液發熱,因此尿色呈紅色。牡疝位於膈肌下方,向上連接到肺部,這種病通常是由於內部受涼引起的。切脈時,如果發現番陽脈象進入虛裏的位置,且每天病情會惡化一次,這就是牡疝。方書中寫道:三陽急促是瘕的症狀,三陰急促則是疝的症狀。《難經》指出:任脈疾病會讓人感覺內心糾結,男性可能會患上七種疝氣。這七種疝氣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㿗疝。
對於七疝的治療,首先應該針灸大敦穴,又稱為大順穴,位於足部大拇趾,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大小,這是足厥陰井穴。針灸三次就能痊癒。總的來說,痞和痃癖是胸膈間的疾病;積和聚是肚腹內的疾病。這些疾病屬於上中焦的範疇,因此在男性中較為常見。而癥和瘕則獨特地出現在下腹部,是下焦的疾病,因此在女性中更常見。所有腹部的腫塊都屬於不良的徵兆,千萬不要輕視而不尋求早期治療。
一旦疾病發展到脹滿的程度,胸部和腹部像鼓一樣膨脹,即使古代名醫倉公和扁鵲再世,也無法救治。遭遇這種疾病的患者,怎能不感到恐懼呢?早期治療的方法是避免傷害胃氣,應當採用調和、軟化和消堅的方法。當積聚消除,痞結打開時,可以使用以下藥方: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神麯二兩、地慄粉八兩、人參五錢、甘草一兩、白芍三兩、半夏一兩、白芥子一兩、卜子五錢、厚朴五錢、肉桂三錢、附子一錢、當歸二兩、鱉甲一斤(需研磨成細粉)。以上材料均需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錢,睡前用鹽水送服,隨後立即食用美味食物以幫助藥物吸收。一個療程結束後,大多數情況都能得到改善。另一個藥方是:取枳殼去籽,放入一粒巴豆,用麻繩綁住,煮至軟爛,去掉巴豆,烘乾後研磨成粉,對各種痞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針灸治療方面:對於食積、血瘕和疼痛,可以針灸胃俞、氣海、行間。對於兒童長期未能痊癒的痞氣,可以在中脘和章門各針灸七次,以及在脊椎後方的臍部進行七次針灸。對於痞塊引起的悶痛,可以針灸大陵、中脘、三陰交。對於脾臟積聚氣塊引起的疼痛,可以針灸脾俞、天樞、中脘、氣海、三里。對於腹部有積塊且伴有疼痛的情況,大便閉塞,可以在神閥穴進行針灸,用巴豆肉做一個小餅,填充在肚臍中,然後進行三次或五次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