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3)

1. 二十四、疝

張子和云巢氏所立之疝與經旨不合。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干,專屬肝經受病,亦分七疝之名:一曰寒疝,陰囊冰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控睪而痛,得於坐臥寒濕之處,或冬月涉水,或遇風雨,畏熱貪涼,使內過勞,無子多欲,宜溫劑下之;二曰水疝,腎囊腫痛,陰汗如流,囊如水晶,或出黃水,或小腹之內,按之如水,得之醉而使內,汗出當風,濕邪注於囊中,宜逐水之劑下之;三曰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痛,裡急筋攣,或莖中作痛,或癢或挺縱不收,或精隨溲下,得於房勞太過及邪術所使,宜清心之藥下之;四曰血疝,小腹兩旁壯如黃瓜,得於春夏之月燠濕之氣,並勞於使內,氣血流溢入胞囊中,積成癰膿,宜和血之劑下之;五曰氣疝,上連腎區,下及陰囊,得於忿怒啼哭,則氣鬱而脹,怒號即罷,氣亦隨消,宜散氣之劑下之,小兒亦有此疾,得於父衰陽瘻,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稟病也,法無治,治亦不效;六曰狐疝,臥則入於小腹,行立則出腹入囊,與狐之日出夜入相類,故曰狐疝,宜逐氣流經之藥下之;七曰㿗疝,陰囊腫大如斗,不痛不癢,得於地氣卑濕,宜去濕之藥下之。凡諸疝下後,或調或補,更有陰盛,腹脹內有血膿,小便不通,㿉癃疝也。

按子和之意,亦忘《內經》任脈為疝之本,此其失一也。《靈樞》云: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丸而痛。然則果有膀胱之症,又安得不從此二經而成乎?其失二也。因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必主下之,不問虛人,亦必與之攻下,禍不旋踵,此其失三也。

丹溪云:睪丸連小腹急痛,或有形無形,或有聲無聲,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其始於濕熱壅遏,又外感濕熱被郁,故作痛也,宜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楂、生薑。濕勝成㿗疝,加荔核;痛甚加鹽炒大茴;痛處可按者加桂枝,此亦前人所未備者也。大凡疝症,受熱則挺縱不收,受寒則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下墜,三者之間審其熱之多少而治之,亦一法也。

腎有二,睪丸亦有二,又名外腎,左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分,而統納左之血者,肝之職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者皆司氣分,而統主右之氣者,肺之職也。故諸寒收引則血液迫泣,下注於左丸;諸憤鬱氣則濕歸肺,下注於右丸。此睪丸所絡之經,非盡厥陰一經,而太陰、陽明之經亦入絡也。

往往見偏患左者,則痛多腫少;偏患右者,則痛少腫多,此亦血氣之明驗也。痛多腫少,當歸、白芍、木香、茴香、青皮、肉桂、木通之類治之;痛少腫多,二朮、半夏、茯苓、木香、烏藥、枳殼、豬苓、荔核、木通之類治之。《發明》云:男子疝氣,女子瘕帶,皆任脈所生也。

白話文:

二十四、疝

張子和認為巢氏關於疝氣的論述與經絡學說不符。巢氏的論點只注重陰器,而忽略了小腸、膀胱、腎臟的關係,將疝氣完全歸咎於肝經,並將其分為七種:

一、寒疝: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陰莖不能勃起,睾丸牽拉疼痛,因久坐臥於寒冷潮濕處,或冬月涉水,或淋雨受風,畏熱喜涼,房事過度,或不育多慾等原因引起。治療應採用溫熱的藥物。

二、水疝:腎囊腫脹疼痛,陰部汗出如注,陰囊像水晶一樣透明,或排出黃色液體,或小腹內按之有水感,因醉酒後汗出當風,濕邪侵入陰囊所致。治療應採用利水的藥物。

三、筋疝:陰莖腫脹,或潰爛或疼痛,裡急筋攣,或陰莖疼痛、瘙癢或勃起後不能縮回,或精液隨尿液排出,因房事過度或邪術所致。治療應採用清心之藥。

四、血疝:小腹兩側腫脹如黃瓜,因春夏濕熱之氣,加上房事過度,氣血瘀滯於陰囊,形成膿腫。治療應採用活血化瘀的藥物。

五、氣疝:上連腎區,下達陰囊,因憤怒哭泣,導致氣機鬱滯而腫脹,發怒時腫脹,怒氣消散後腫脹也隨之消退。治療應採用理氣的藥物。小兒患此病,多因父親腎虛,房事過度,導致胎兒先天不足。此種情況治療效果不佳。

六、狐疝:臥下時疝氣進入小腹,站立行走時又回到陰囊,如同狐狸晝伏夜出,故名狐疝。治療應採用疏通氣血的藥物。

七、㿗疝:陰囊腫大如斗,不痛不癢,因地氣濕邪所致。治療應採用除濕的藥物。

各種疝氣治療後,若調治不當或補益過度,導致陰盛,腹脹,內有血膿,小便不通,則成為瘕疝。

張子和的論述忽略了《內經》中關於任脈是疝氣根本的說法,這是其一失誤。《靈樞》記載小腸病變會導致小腹疼痛,腰脊牽引至睾丸疼痛。若果真有膀胱病變,又怎能不涉及這兩條經絡呢?這是其二失誤。張子和一味主張下瀉,不分虛實,盲目使用攻下之法,容易造成病情加重,這是其三失誤。

朱丹溪認為,睾丸及小腹疼痛,無論是否有形體或聲音,皆因經絡受寒收縮而疼痛,但其根本原因是濕熱壅塞,外感濕熱鬱結而致痛。治療宜用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楂、生薑等藥物。濕邪盛則為㿗疝,可加荔枝核;疼痛劇烈可加鹽炒大茴香;疼痛部位可按壓者可加桂枝。這些都是前人未曾提及的。總之,疝氣受熱則勃起不縮,受寒則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下墜,治療時應根據寒熱濕邪的輕重而定。

腎臟有兩個,睾丸亦有兩個,也稱外腎。左腎屬水,水生木,木生火,三者都與血分有關,而統攝左側血分的,是肝臟的職能;右腎屬火,火生土,土生金,三者都與氣分有關,而統攝右側氣分的,是肺臟的職能。因此,寒邪收引則血液瘀滯,下注於左側睾丸;憤怒鬱結則濕邪歸肺,下注於右側睾丸。因此,睾丸所絡的經脈,並非僅僅是厥陰經,太陰經和陽明經也參與其中。

經常觀察到,左側睾丸患病者,疼痛較重,腫脹較輕;右側睾丸患病者,疼痛較輕,腫脹較重。這是血氣的明顯表現。疼痛較重腫脹較輕者,可用當歸、白芍、木香、茴香、青皮、肉桂、木通等藥物治療;疼痛較輕腫脹較重者,可用白朮、蒼朮、半夏、茯苓、木香、烏藥、枳殼、豬苓、荔枝核、木通等藥物治療。《發明》中記載:男子疝氣,女子瘕帶,都是任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