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32)
卷下 (32)
1. 二十四、疝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頹疝。足陽明筋為病,為㿉疝。面黃脈大,有虛有積,名厥疝。脾傳邪之腎,名曰疝瘕。上衝心,痛不得前後,為沖疝。邪客於足厥陰之絡,為卒疝。厥陰之陰盛,脈脹不通,為㿗癃疝也。
肝所生病為狐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肝脈滑甚為㿉疝,脾脈微大為疝氣,腎脈滑甚為癃㿉。又云: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大陰滑則病脾風疝,太陽滑則病腎風疝,少陽滑則病肝風疝。歷觀《內經》總是任脈為病,而肝則佐任脈之生化者也。任之陰氣為疝,肝之陽氣為風,是以風疝並稱也。
凡內邪外邪之感,皆能使陰陽不和,陰勝則寒氣衝激,陽勝則熱氣內盛,悉致任脈為疝。如其邪不從任脈起,而諸經所受之邪亦必犯任脈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
張仲景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本草衍義》稱其無不應驗,豈非補肝之力與?余每治病甚氣上衝心,危急者,以八味丸投之立應,又補腎之一驗也。又大便不通,當利大便,如許叔微、羅謙甫皆用芫花是已。小便不通者,當利小便,如許叔微治宋荀甫以五苓散是已。
今如《纂要》言:不幹腎經則五苓不當用。又言疝不當下,則芫花不可用。其所列者,惟數味破氣之藥,苦辛雜收,寒熱無別,既不能補肝腎之真陰,又不能通行二竅,使邪有所泄而徒耗其氣於冥冥之中,且日趨於危而不覺也。豈不悖哉,深可痛也。
夫丹溪發明醫理頗多,而臨症處方又多以扶植元氣為主。孰意人遭厄運,其手書皆不傳,而傳於世者,皆為盲夫俗子裁剪增續,疵繆實多。《纂要》一書,其行尤甚,凡丹溪長處皆為刪去,大可恨也,即如疝症一門,首載云專主肝經,與腎絕無相干。而不知世所患者,皆由腎虛而致,肝乃腎之子,而前陰則腎之竅也。
欲補其肝,能無顧其母乎。又世俗執肝無補法之說,逢一疝症,輒謂肝實,過用征伐,死者多矣。今《纂要》中全不載一補法,時師既無自悟之明,又無他書足考,焉得而不誤也。按丹溪云:疝有挾虛者,脈不沉緊而豁大,當以參、術為主,疏導佐之,非補法乎。
巢氏所敘七疝者,厥逆心痛,飲食不下,曰厥疝;腹中滿痛,氣積如臂,曰癥疝;得寒飲食,脅腹皆痛,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痛在臍旁,曰盤疝;臍下有積,曰胕疝;小腹引陰而痛,大便難,曰狼疝。皆由陰氣積於內,為寒氣所加,營衛不利,故成疝也。又小兒啼哭不止,動於陰氣,結聚不散,則陰核腫大而病㿉疝。
又有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結,而為㿗疝。
白話文:
二十四、疝
《內經》認為,任脈生病,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女子則會出現帶下瘕聚。三陽經生病導致寒熱,會傳變成頹疝;足陽明經筋生病則為㿉疝。患者面色發黃,脈搏有力,可能是虛症或積聚,稱為厥疝。脾臟的邪氣傳到腎臟,叫做疝瘕。邪氣上衝到心臟,疼痛難以忍受,稱為沖疝。邪氣侵犯足厥陰經的絡脈,則為卒疝。厥陰經陰氣盛實,脈絡阻塞不通,稱為㿗癃疝。
肝臟生病則為狐疝;心脈搏動快速有力為心疝,肺脈搏動沉弱為肺疝;肝脈搏動過於滑利為㿉疝,脾脈微弱有力為疝氣,腎脈搏動過於滑利則為癃㿉。此外,《內經》還提到:少陰經脈滑利則患肺風疝,太陰經脈滑利則患脾風疝,太陽經脈滑利則患腎風疝,少陽經脈滑利則患肝風疝。總體來看,《內經》認為任脈是疝氣發生的根本,而肝臟輔助任脈進行生化作用。任脈的陰氣導致疝氣,肝臟的陽氣則導致風疝,所以風疝和疝氣常被一起提及。
無論是內邪還是外邪,都能導致陰陽失調,陰盛則寒氣衝擊,陽盛則熱氣內盛,都會導致任脈生病而出現疝氣。即使邪氣不是從任脈開始,也會侵犯任脈;若侵犯臟腑,則為腹中疝氣;若侵犯陰器,則為睪丸疝氣。
張仲景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及脅肋疼痛、裡急後重,常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據《本草衍義》記載,療效極佳,這或許是補益肝臟的功效。我平時治療氣上衝心,危急的病例,常用八味丸,效果顯著,這也是補腎的一個例子。大便不通則需通便,許叔微、羅謙甫都使用芫花。小便不通則需利尿,例如許叔微用五苓散治療宋荀甫。
然而,《醫學入門》認為,如果不涉及腎經,就不該使用五苓散;疝氣也不應該下瀉,所以不該使用芫花。書中列舉的藥方,多為破氣藥物,苦辛雜糅,寒熱不分,既不能補益肝腎的真陰,也不能通利二竅,使邪氣排出,反而徒耗元氣,病情日趨嚴重而不自知,這豈不是謬誤?令人痛心!
朱丹溪醫理精湛,臨床處方多以扶植元氣為主,可惜遭遇不幸,其手稿散佚,現存醫案多為後人增補修改,錯誤百出。《醫學入門》尤甚,刪去了朱丹溪許多精華內容,令人遺憾!例如疝氣一節,該書認為疝氣專主肝經,與腎臟無關。然而,世人多因腎虛而患疝氣,肝臟是腎臟之子,而前陰是腎臟的竅穴。
補益肝臟,豈能忽視其母腎臟?世俗偏執肝實無補法的說法,遇到疝氣,就認為是肝實,過度攻伐,導致許多人死亡。《醫學入門》完全沒有記載任何補益方法,後世醫師既無自悟的能力,又無其他書籍可參考,怎能不誤入歧途呢?朱丹溪指出:有些疝氣伴隨虛證,脈象不沉緊而寬大,應以人參、黃芪為主,輔以疏導之品,這不就是補益的方法嗎?
巢氏所述的七種疝氣:厥逆心痛,飲食不下,稱為厥疝;腹中脹滿疼痛,氣積如臂,稱為癥疝;因寒冷飲食而導致脅肋腹部疼痛,稱為寒疝;腹部時脹時消並伴隨疼痛,稱為氣疝;疼痛位於臍旁,稱為盤疝;臍下有積聚,稱為胕疝;小腹牽引陰部疼痛,大便秘結,稱為狼疝。這些都是由於陰氣積聚於內,受寒氣侵襲,營衛不調而導致的。此外,小兒哭鬧不止,陰氣受損,結聚不散,陰核腫大則患㿉疝。
此外,飲食不節,喜怒無常,津液內結,也會導致㿗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