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30)
卷下 (30)
1. 二十二、赤白濁
《內經》無赤白二濁之名,但云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又曰脾移熱於腎,則赤白從溲而下。此濁之源流也。《靈樞》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考《內經》之論,雖屬腎家精氣下流,因於脾病者亦復不少。夫腎主閉藏,以慳用事,志意內治,則精藏而固;若勞逐於外,思竭於內及脾熱移殃,氣濕下陷,則精氣離宮,淫泆不守,輒隨溲溺而下,為濁病也。
濁之為症,莖中熱痛,渾如火灼刀刺,而溲溺仍清,惟竅端時流穢濁如膿,淋瀝不斷,由敗精瘀腐者十之七八,由濕熱流注與脾虛下陷者十之二三。不知其故,以五苓、八正雜投,因而增劇者,而卒不改,殊可嘆也。
赤者屬小腸火,本於心虛有熱,由思慮而得之,生地、麥冬、骨皮、竹葉、黃耆、山藥、五味。夫精亦血所化,有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此虛之甚也。曾見天癸未至,強力好淫,而所泄之精,則繼之以血有之。若溺不赤,無他熱症,不以赤濁為熱也,參、耆、朮、草、歸、地、杞、味、萸、芡、菟、須、遠、神、山、棗。或有心經伏暑而赤濁者,四苓散加香薷、麥冬、人參、蓮肉。
白者屬大腸金,本於氣分,系腎虛有寒,由嗜欲過度而得,澀而痛者疏之,茯、豬、耆、朮、山、甘、芡、蓮、牛膝;不痛者澀之,菟絲、萸肉、五味、覆盆、金櫻、芡須、骨脂、甘草。有濕痰流注者,蒼朮二陳湯加升、柴。胃虛氣陷者,補中益氣。有小便如常,少傾即泛濁者,或溺如米泔,萆薢分清飲,益智、萆薢、菖蒲、茯苓、山藥、菟絲、烏藥,加鹽煎服。
有稠黏如膠,莖中痛甚,此非熱淋,乃敗精瘀塞,加味清心飲,苓、車、澤、牛、麥冬、菖蒲、益智、遠志、蓮心、人參、骨皮、黃芩。曾見白濁人服清利之藥不效,以八味丸溫之而愈。或發口渴,腎水枯也,六味湯合生脈散治之。
便溺泛濁如米泔,此三消症也,宜玄菟丹,乃遺精白濁之聖藥,亦治三消。菟絲十兩(酒浸搗焙為末),玄參四兩,五味七兩(酒浸另為末),白茯、蓮心肉各二兩,山藥六兩,共末,將前所浸酒打糊拌為丸,米飲下四錢。消渴有三,總系腎水虛以致渴也,不必分上中下而合治之,熟地三兩,茱萸二兩,麥冬二兩,玄參一兩,車前子五錢,水煎日日服之,三消自愈。尺脈滑數宜清利,浮虛急疾者難治,遲者補之。
小便黃赤,有寒熱虛實之別,《素問》曰諸病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宜知、柏之類治之,此熱症也。《脈經》云:尺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此寒症也。《靈樞》曰: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宜降胃火。又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
白話文:
標題:[二十二、赤白濁]
內容: 《內經》並未明確提到“赤濁”與“白濁”,僅提及因過度思考、慾望無法滿足、過度性行爲導致的白濁,以及脾臟移熱至腎臟引起赤濁隨尿液排出的情況。這便是濁病的根源。《靈樞》指出,如果中氣不足,則排尿和排便狀況會改變。考察《內經》的觀點,雖然腎精下流是主要病因,但脾臟問題引起的病症也不容忽視。腎臟負責封藏,如果過度勞累或思考,加上脾熱影響,導致溼氣下沉,腎精便會流失,無法固守,隨之尿液排出,形成濁病。
濁病的症狀包括莖部熱痛,如同火燒刀割,尿液雖清澈,但尿道口持續流出污濁如膿液的分泌物,其中七到八成爲敗精淤積所致,其餘二到三成爲溼熱流注或脾虛下陷引起。若不明原因而亂用五苓、八正等藥物,反而會使病情加劇,這是非常遺憾的。
赤濁屬於小腸火,起源於心虛有熱,多由過度思考產生。可用生地、麥冬、骨皮、竹葉、黃芪、山藥、五味子治療。精液也是血液轉化而成,若濁去過多,精液生成不足,未完全轉化爲白色,就會形成赤濁,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曾有案例,未到青春期卻強行使勁進行性行爲,精液後伴隨出血。若尿液不呈紅色,沒有其他發熱症狀,不應將赤濁視爲熱症,可用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當歸、生地、枸杞、五味子、山茱萸、芡實、菟絲子、須、遠志、神曲、山藥、大棗治療。若由心經伏暑引起赤濁,可用四苓散加香薷、麥冬、人參、蓮子肉。
白濁屬於大腸金,起源於氣分,與腎虛有寒有關,多由過度性慾導致。若有疼痛感,可用茯苓、豬苓、黃芪、白朮、山藥、甘草、芡實、蓮子、牛膝疏理;若無疼痛感,可用菟絲子、山茱萸、五味子、覆盆子、金櫻子、芡實、骨脂、甘草收斂。若有溼痰流注,可用蒼朮二陳湯加升麻、柴胡。若胃虛氣陷,可用補中益氣湯。若小便正常,但很快變得渾濁,或尿液如米泔水,可用萆薢分清飲,包括益智、萆薢、菖蒲、茯苓、山藥、菟絲子、烏藥,加鹽煎服。
若分泌物稠粘如膠,莖部疼痛劇烈,這不是熱淋,而是敗精淤塞,可用加味清心飲,包括茯苓、車前子、澤瀉、牛膝、麥冬、菖蒲、益智、遠志、蓮心、人參、骨皮、黃芩。曾見白濁患者服用清利藥物無效,改用八味丸溫補而痊癒。若有口渴,可能是腎水枯竭,可用六味湯合生脈散治療。
尿液渾濁如米泔水,這屬於三消症,可用玄菟丹,是遺精白濁的聖藥,也能治療三消。包括酒浸搗焙爲末的菟絲子十兩、玄參四兩、酒浸另爲末的五味子七兩、白茯苓、蓮心肉各二兩、山藥六兩,共研細末,將之前浸泡的酒打糊攪拌製成丸,每次服用四錢,米飲送下。消渴有三種情況,都源於腎水虛導致口渴,無需區分上中下三焦,應綜合治療,可用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麥冬二兩、玄參一兩、車前子五錢,水煎每日服用,三消自然痊癒。尺脈滑數需清利,若脈象浮虛急疾則難以治癒,遲緩則需補養。
小便黃赤,需區分寒熱虛實。《素問》指出,所有疾病中水液渾濁,皆屬熱證,應用知母、黃柏等藥物治療,這是熱症。《脈經》稱,尺脈澀且足脛逆冷,小便紅,宜服附子四逆湯,這是寒症。《靈樞》指出,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體前半部發熱,胃氣過盛則消化加速,食慾旺盛,尿色黃,應降胃火。又說,肝熱病者,小便先黃,應降肝火,這是實症。又說,手太陰之肺脈,氣虛則肩寒痛,呼吸短促,尿色變化,應補中益氣湯之類以補肺氣,這是虛症。
小便失禁,主要責任在於肺而非腎。肺是腎的上源和母髒。上源治理好,下游自然控制。《甲乙經》稱,肺脈不足,則呼吸短促,突然間遺失尿液無度。因此,東垣認爲宜安臥養氣,禁止勞役,用人參、黃芪之類補肺氣。若未愈,可能有熱,加黃柏、生地。
遺精淋濁的灸法:關元、膏肓、腎俞、精宮、三里、三陰交、丹田、氣海。
大茴香丸治療白濁:大茴香、人參、白茯苓、益智、白朮、骨脂、棗仁各炒,左顧牡蠣(煅),等分爲細末,用青鹽、酒糊丸梧子大,每次服用二十九粒,飯前米飲送下。治療虛勞疲憊,便濁滴地,成霜丸,遠志肉、蓮肉、幹藕節、龍骨各一兩,白礬(煅)、硃砂各二錢五分,爲末,糯米糊製成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白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