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23)
卷下 (23)
1. 十六、脹滿
黃帝曰: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曰:名為鼓脹。夫鼓之為脹,其中空無物,外皮繃急,取譬而氣虛滿者,乃為切當。又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脈要精微論》曰:胃脈實則脹;《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經溲不利;《陰陽應象大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內經》論實症有三也。
《經脈》曰:是太陰之別,……虛則鼓脹。按公孫穴道。《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入五臟則䐜滿閉塞。此《內經》論虛症有二也。《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胃風……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所至為稸滿。此《內經》論寒症有四也。《至真要大論》曰:少陰之司天,少陰之勝復;少陽之司天,少陽之勝復。又曰:熱勝則腫。又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此《內經》論熱症有四也。
脹有五臟六腑。經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然臟腑雖各有脹,而無不本於肺、脾、腎三臟者。
肺屬金,主氣;脾屬土,主運化;腎屬水,主五液。故五氣所化之液,咸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咸本於肺;轉輸於金、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於脾。是以腫脹之症,無不由此三者。但陰陽虛實,治法各殊。
先脹於內,後發於外,多實;先腫於外,後甚於里者,多虛。小便黃赤,大便猶結者,多實;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容顏枯槁,音聲短促者,多虛。已上諸症,不可不辨。
實熱論治:濁陰出下竅,不病之常也。膏粱酒客,濕熱內郁,陰火上衝,濁陰不降,三焦不通,二便不利,脹乃生焉。經乃所云:中滿者瀉之於內。又曰:下之則脹已。又曰:治平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宣五陽,巨氣乃平。如硝、黃、實、樸,去菀陳莝之劑也;豬、澤、通、茯、醜、戟、芫、遂,潔淨府之劑也;桂、附、薑、吳,宣布五陽之劑也。然熱有重輕,實有大小,及致病之由,此當明辨,隨症施治。
仲景云腹滿不足,不當下之;腹滿發熱,飲食如故者下之。
白話文:
十六、脹滿
黃帝問道:心腹脹滿,早上吃了東西晚上就吃不下,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叫做鼓脹。所謂鼓脹,是指腹部膨脹,裡面空無一物,但外皮繃緊,以此比喻氣虛導致的脹滿,是最貼切的。又說:厥氣停留在下焦,營氣和衛氣運行受阻,寒氣逆流向上,真氣和邪氣互相攻伐,兩種氣機相互搏鬥,就會形成脹滿。《脈要精微論》說:胃經氣血充實則脹滿;《靈樞‧本神》篇說:脾氣充實則腹脹,小便和大便都不通暢;《靈樞‧陰陽應象大論》說: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這三點是《內經》中關於實證脹滿的論述。
《靈樞‧經脈》說:這是足太陰脾經的別經……氣虛則會鼓脹,按壓公孫穴可以治療。《靈樞‧太陰陽明論》說: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進入五臟就會導致脹滿阻塞。這兩點是《內經》中關於虛證脹滿的論述。《靈樞‧經脈》篇說:胃寒則脹滿。《難經‧異法方宜論》說:臟腑寒冷會導致脹滿。《靈樞‧風論》說:胃風……導致咽喉阻塞不通,腹部經常脹滿,脫衣時則更加脹滿。
《靈樞‧六元正紀大論》說:足太陰脾經所經過的部位出現脹滿。這四點是《內經》中關於寒證脹滿的論述。《靈樞‧至真要大論》說:少陰經主事時,少陰經的氣盛則復原;少陽經主事時,少陽經的氣盛則復原。又說:熱盛則腫脹。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這四點是《內經》中關於熱證脹滿的論述。
脹滿可發生在五臟六腑。經書記載:心臟脹滿,則煩躁不安,呼吸短促,臥不安穩;肺脹滿,則虛弱脹滿並伴隨咳嗽喘息;肝臟脹滿,則脅下脹滿疼痛,並牽扯到小腹;脾臟脹滿,則經常嘔吐,四肢沉重疲倦,身體沉重難以承受衣物,臥不安穩;腎臟脹滿,則腹部脹滿,牽扯到背部,腰部和大腿疼痛。
胃脹滿,則腹部脹滿,胃脘部疼痛,聞到焦臭味,影響進食,大便秘結;大腸脹滿,則腸鳴疼痛,冬天容易受寒,則食物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小腸脹滿,則下腹部脹滿,牽扯到腰部疼痛;膀胱脹滿,則下腹部脹滿,排尿困難;三焦脹滿,則氣體充滿皮膚下,感覺輕微膨脹但不堅硬;膽脹滿,則脅下疼痛脹滿,口中發苦,經常嘆氣。雖然臟腑各有脹滿的表現,但都與肺、脾、腎三臟有關。
肺屬金,主氣;脾屬土,主運化;腎屬水,主五液。所以五臟之氣所化生的津液,都源於腎;五臟之氣的運行,都源於肺;將津液轉輸到金、水兩臟,以滋潤水而生金的,都源於脾。因此,腫脹的病症,都離不開這三臟。只是陰陽虛實不同,治療方法各異。
脹滿先從內部開始,然後發作到體表,多為實證;先從體表腫脹,然後加重到內部的,多為虛證。小便黃赤,大便乾燥,多為實證;小便清白,大便稀溏,多為虛證。脈象滑數有力,多為實證。面色紅黃,呼吸粗長,多為實證。面色枯槁,聲音短促,多為虛證。以上症狀,不可不辨。
實熱證的治療:濁陰從下焦排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嗜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度,濕熱鬱結於內,陰火上炎,濁陰不能下降,三焦不通,大小便不利,就會產生脹滿。經書上說:腹部脹滿的,應該從內部瀉下。又說:瀉下之後,脹滿就會消失。又說:治療要掌握平衡的原則,去除瘀血、陳積的邪氣,打開鬼門(指下焦),清洗腸道,宣通五臟之陽氣,氣機就能平和。硝石、黃連、實敗、樸硝,是去除瘀血、陳積邪氣的藥物;豬苓、澤瀉、通草、茯苓、萆薢、天花粉、芫花、芫荽,是清洗腸道的藥物;桂枝、附子、生薑、吳茱萸,是宣通五臟陽氣的藥物。但是,熱證的輕重,實證的大小,以及致病的原因,都應該仔細辨別,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張仲景說:腹部脹滿而無其他不適,不應該瀉下;腹部脹滿伴發熱,飲食如常的,應該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