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七、癇症

故經曰:蒼天之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不能害也。或經脈引入外感,內傷於本,即傷其生化之原,而命門相火自下逆上,塞其音聲,迫出遍身之鳴,與脾之涎沫湧出於口,潮入於心,故卒倒無知,而古今論治,皆不審《內經》之旨,深可慨也。

劉河間以為熱甚而風燥,其兼化也,專清涼為主。三因分:六氣為外因,七情為內因,飲食為不內不外因。

丹溪主痰與熱,用星、半、芩、連為主,熱多者清心,痰多者行吐,然後用安神平肝之劑調之。歸、地、芎、柴、硃砂、青黛、牛黃、金箔之類。

張子和法汗、吐、下並行,虛而不勝三法者,宜星、香、苓、參、菖蒲、門冬、全蠍、竹瀝;或龍腦安神丸,犀角、茯神、人參、麥冬各二兩,冰、麝、牛黃各三錢,馬牙硝二錢,甘草、骨皮、桑皮各一兩,金箔三十五片,蜜丸彈子大,薑湯下,日三服。因火熱者,黃連、麥冬、茯神、竹葉、半夏、南星、柏子仁、菖蒲。

元氣實者,滾痰丸,大黃二兩,黃芩三兩,沉香一兩,礞石、硝石同煅一兩,水澄竹瀝、薑汁、神麯糊丸;或參朱丸,虛實可用最妙,以人參、蛤蚧、硃砂等分為末,豬心血為丸,金銀湯送下。

晝發治陽蹻,宜升麻湯,麻黃(連節)八錢,蒼朮一兩五錢(炒),防風八錢,炙甘草五錢,空心煎服。夜發治陰蹻,宜四物湯加柴胡、栝蔞、半夏、南星、菖蒲、遠志、棗仁、知母、黃柏,空心煎服。

晨朝發者,病在足厥陰肝;平旦發者,病在足少陽膽;日午發者,病在足太陽膀胱;黃昏發者,病在足太陰脾;人定時發者,病在足陽明胃;半夜發者,病在足少陰腎。前方中依發時加引經藥治之。

《千金方》云先身熱、瘛瘲、驚啼而後發,脈浮大者,為陽癇,在腑易治;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叫而病發,脈沉細者,名曰陰癇,在臟難治。

劉宗厚云:陰陽癇即急慢驚也。

陽癇者,痰熱客於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驚觸亦作也,宜用涼劑。陰癇者,亦本於痰熱,而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法宜溫補,以燥濕之品治之。病久而痰成窠囊,須與厚朴丸。厚朴、川椒、川烏各一兩半,紫菀、吳萸、柴胡、菖蒲、桔梗、茯苓、官桂、皂角、乾薑、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霜五錢,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加厚朴二兩,外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五錢。

窠囊日久必至生蟲,宜妙功丸服之。木香、丁香、沉香、各五錢,乳香、麝香、熊膽各二錢五分,白丁香三百粒,輕粉四錢五分,雄黃、青皮、芩、連、胡連各五錢,黑醜、三稜、蓬朮、雷丸、鶴蝨、甘草、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半,赤豆三百粒,巴豆七粒,蕎麥麵兩半作糊,每丸重一錢,硃砂為衣,陰乾,溫水化開服。輕者即愈,童者不三服,用治諸癇俱效。

白話文:

古書上說:如果天道清淨,人的意志就會平和;順應自然,陽氣就會穩固,即使有邪氣侵襲,也不能傷害身體。但如果因為經脈受到外感邪氣的侵擾,或者身體內部受到損傷,就會傷害到身體的生化根本,導致命門的相火從下往上逆行,堵塞聲音,迫使全身發出鳴叫聲,同時脾胃的痰涎湧出到口中,並隨著氣血上湧到心臟,所以人會突然昏倒失去知覺。古今的醫者在治療這種病症時,大多沒有理解《內經》的旨意,實在令人感慨。

劉河間認為這種病是熱邪過盛引起的風燥,治療上應以清涼為主。他將病因分為三類: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屬於外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屬於內因,飲食屬於不內不外因。

朱丹溪認為此病是痰和熱邪所致,用半夏、天南星、黃芩、黃連等藥物為主,熱邪盛的要清心,痰多的要用催吐的方法,然後再用安神平肝的藥物來調養,比如當歸、熟地、川芎、柴胡、硃砂、青黛、牛黃、金箔之類。

張子和主張汗、吐、下三法並用,如果體虛不能承受三種方法,就用天南星、木香、茯苓、人參、菖蒲、麥門冬、全蠍、竹瀝;或者用龍腦安神丸,藥方是犀角、茯神、人參、麥冬各二兩,冰片、麝香、牛黃各三錢,芒硝二錢,甘草、地骨皮、桑白皮各一兩,金箔三十五片,用蜂蜜做成丸子,像彈珠大小,用薑湯送服,一天三次。如果因為火熱引起的,就用黃連、麥冬、茯神、竹葉、半夏、天南星、柏子仁、菖蒲等藥物。

元氣充足的人,可以用滾痰丸,藥方是大黃二兩,黃芩三兩,沉香一兩,礞石、芒硝一同煅燒一兩,用水澄清的竹瀝、薑汁、神曲做成糊狀製成藥丸。或者可以用參朱丸,此藥虛實證都可用,效果非常好,藥方是人參、蛤蚧、硃砂等分研末,用豬心血製成丸子,用金銀花湯送服。

白天發作的要治療陽蹻脈,適合用升麻湯,藥方是麻黃(連節)八錢,蒼朮一兩五錢(炒),防風八錢,炙甘草五錢,空腹煎服。晚上發作的要治療陰蹻脈,適合用四物湯加柴胡、栝蔞、半夏、天南星、菖蒲、遠志、酸棗仁、知母、黃柏,空腹煎服。

早上發作的,病位在足厥陰肝經;天亮時發作的,病位在足少陽膽經;中午發作的,病位在足太陽膀胱經;黃昏發作的,病位在足太陰脾經;晚上入睡後發作的,病位在足陽明胃經;半夜發作的,病位在足少陰腎經。在上述的藥方中,要根據發病的時間,加入引經藥來治療。

《千金方》說,如果發病前先出現發熱、抽搐、驚啼,脈象浮大,屬於陽癇,病位在腑,容易治療;如果發病前先出現身體發冷,沒有驚厥抽搐和啼叫,脈象沉細,屬於陰癇,病位在臟,難以治療。

劉宗厚說,陰陽癇其實就是急性或慢性的驚風。

陽癇是由於痰熱停留在心胃,聽到驚嚇就會發作,如果痰熱很嚴重,即使沒有受到驚嚇也會發作,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陰癇也是因為痰熱引起的,但如果用寒涼藥物過度,損傷了脾胃,就會轉為陰虛證,治療上應該用溫補的方法,用燥濕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病久了痰結成團,就要用厚朴丸,藥方是厚朴、川椒、川烏各一兩半,紫菀、吳茱萸、柴胡、菖蒲、桔梗、茯苓、官桂、皂角、乾薑、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五錢,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薑湯送服。春夏時節要加黃連二兩,秋冬時節要加厚朴二兩,另外還要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五錢。

如果痰團結成很久,就會生蟲,要服用妙功丸,藥方是木香、丁香、沉香各五錢,乳香、麝香、熊膽各二錢五分,白丁香三百粒,輕粉四錢五分,雄黃、青皮、黃芩、黃連、胡連各五錢,黑醜、三稜、蓬朮、雷丸、鶴虱、甘草、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半,赤豆三百粒,巴豆七粒,用蕎麥麵做成糊狀,每丸重一錢,用硃砂做外衣,陰乾,用溫水化開服用。病情輕微的立刻就好,兒童不用服用超過三次,此方對各種癲癇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