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3)
卷下 (13)
1. 七、癇症
癇病發時昏不知人,卒然倒僕,甚而瘛瘲抽掣、目上視或口眼喎斜,或作六畜聲,將醒時,口吐涎沫。有連日發者,有日三、五次發者。中風、中寒、中暑、中熱則僕時無聲,醒時無涎,不復發也。痙病亦屢發熱,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不知癇之身軟或為六言之鳴也。痙舊作「痓」,傳寫之誤也。
此症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弓張或頸項強急者,世多認作驚癇治之,夭枉者比比耳。痙亦有二症,熱為寒抑,無汗之痙也;濕蒸為熱,有汗之痙也。明者別之。
癇症之發,厥由腎中龍火之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而助也。惟有肝風,故作搐搦,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氣而吐出於口也。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外,則附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脈經》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背痛又為癲癇,僵仆羊鳴,惡風偏枯,麻痹身體強。又曰:微澀為風癇,並取陽蹻,在外踝上三寸,值絕骨,是穴即輔陽穴也。
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髖,髀骨也;窌,腰下穴也。張潔古曰:二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陽蹻之絡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寐,表病里和,陽病則寒,可針風池、風府,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
陰蹻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里病,陰病則熱,可灸照海穴及陽陵泉,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又曰:癲癇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
王叔和《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顛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僕參。
又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顛病,小兒風癇。又脈來中央浮,直上直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顛,小兒癇,宜灸頂上三壯。即腦戶之類。張仲景《金匱》云:脊強者,五痙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張,諸藥不已,可灸身柱、陶道、大椎穴。又云:痙家脈築築而弦,直上下行。
《難經》曰:督之為病,脊強而厥。王海藏云: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附子、烏頭、蒼耳之類。
巢氏不達《內經》、叔和之旨,妄立五癇之說,一曰陽癇,二曰陰癇,三曰風癇,四曰馬癇,五曰濕癇。不知癇症之發,由腎肝龍雷上衝,如從標而得者,止在經脈不通;從本而得者,邪入腎間動氣。夫兩腎間動氣是生氣之本、臟腑之根、呼吸之門也。所謂生氣者,陽從陰極而生,即蒼天之氣所自起之分也。
白話文:
七、癇症
癇症發作時,患者會神志不清,突然倒地,嚴重者還會抽搐、眼球上翻或口眼歪斜,甚至發出像牲畜一樣的聲音,快要清醒時會流口水。有的患者連續多日發作,有的則一天發作三五次。如果是中風、受寒、中暑或中熱導致的倒地,則不會發出聲音,清醒後也不會流口水,而且不會再次發作。痙攣也常常伴隨發熱,身體僵直,身體弓成角狀,與癇症發作時身體軟弱或發出聲音不同。古書中將痙攣寫作「痓」,是傳抄錯誤。
此症患者臉紅眼紅,頭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弓或頸項僵硬,世人多誤認為是驚癇,用治療驚癇的方法治療,導致許多人夭折。痙攣也有兩種,一種是由於熱邪被寒邪抑制,沒有汗的痙攣;一種是由於濕熱,伴有汗的痙攣。要能分辨清楚。
癇症的發作,是因為腎臟中的「龍火」上升,而肝臟的「雷火」隨之助長。由於肝風,所以會出現抽搐,抽搐時全身的脂液會被逼迫上升,隨著逆氣從口中吐出。陰氣虛弱,不能內守安寧,就會依附陽氣上升,所以上熱下寒;陽氣虛弱,不能外護周身,就會依附陰氣下降,所以下熱上寒。《脈經》記載:寸口脈前部左右跳動的,是陽蹻脈,跳動會引起腰背疼痛,也是癲癇、身體僵硬倒地、像羊一樣叫喚、怕風、半身不遂、麻痺等症狀的表現。又說:脈象微澀的是風癇,都要取陽蹻脈的穴位,在外踝骨向上三寸,在絕骨處,這個穴位就是輔陽穴。
又說:寸口脈後部左右跳動的,也是陽蹻脈,跳動會引起癲癇、寒熱、皮膚麻木、少腹疼痛、裡急後重、腰部及髖關節下方的陰部疼痛,男子陰囊腫痛,女子白帶不斷。髖是股骨;窌是腰部穴位。張潔古說:這兩條脈都起於足部,使人行動敏捷。陽蹻脈的絡脈生病,陽氣急則會狂奔亂跑,眼睛睜不開,表症和裡症都存在,陽氣病則寒,可以針刺風池、風府穴,風府穴在項後髮際內一寸,大筋中間凹陷處。
陰蹻脈生病,陰氣急則會陰厥,小腿僵直,五條絡脈不通,表症和裡症都存在,陰氣病則熱,可以灸照海穴和陽陵泉穴,陽陵泉穴在膝蓋下邊一寸,腓骨外側凹陷處。又說:癲癇白天發作灸陽蹻脈,晚上發作灸陰蹻脈。
王叔和的《脈經》記載:寸口脈從少陰經斜行至太陽經,這是陽維脈。跳動會引起肌肉麻癢、皮膚疼痛、下肢感覺麻木、汗出而感寒冷,也會引起癲癇、身體僵硬倒地、像羊一樣叫喚、手足抽搐,嚴重者會失音不能說話,應該取客主人穴,在耳前骨頭上緣,開口處有空隙,是手足少陽、陽明經的交會處。又說:寸口脈從少陽經斜行至厥陰經,這是陰維脈。跳動會引起癲癇、身體僵硬倒地、像羊一樣叫喚,也會引起僵硬倒地、失音、肌肉麻癢,發作時間固定,汗出怕風,渾身發冷,應該取陽白、金門穴。僕參。
又說:寸口脈浮大,直上直下,這是督脈,會引起腰脊強痛,不能彎腰,成人是癲癇病,小孩是風癇。又說:脈搏在中間浮大,直上直下跳動的,是督脈,跳動會引起腰背膝蓋寒冷,成人是癲癇,小孩是風癇,應該灸頂上三個壯。就是腦戶之類的穴位。張仲景的《金匱》記載:脊強是五種痙攣的總稱,症狀是突然口噤,背部反弓,用藥無效,可以灸身柱、陶道、大椎穴。又說:痙攣的脈象是沉而弦,直上直下。
《難經》記載:督脈生病,會引起脊強和厥逆。王海藏說:這種病應該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附子、烏頭、蒼耳等藥物。
巢氏不懂《內經》和王叔和的醫旨,妄立五種癇症的說法,一種是陽癇,一種是陰癇,一種是風癇,一種是馬癇,一種是濕癇。不知道癇症的發作,是因為腎肝龍雷之火上衝,如果是從標證發病,只是經脈不通;如果從本證發病,是邪氣侵入腎臟影響了元氣。兩腎之間的元氣是生命之本、臟腑之根、呼吸之門。所謂的元氣,是陽氣從陰氣的極點而生,是來自於蒼天的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