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5)
卷下 (5)
1. 二、眩暈
眩在眼,黑而花;暈如轉運之運。俗名頭眩、頭旋。《內經》論暈屬肝木,為上虛;仲景主痰;丹溪主火與虛。風則脈浮有汗,川芎散,川芎、白芷、防風、甘菊、人參、茯神、山茱萸、山藥、陳皮;寒則脈緊,無汗,抽掣而痛,不換金正氣散,蒼朮、厚朴、甘草、陳皮、乾薑、丁香、棗、姜。
肝木上虛而眩,四物湯加天麻、甘菊、枸杞;腎虛上則頭眩,六味丸加牛膝、沉香、肉桂,納火歸元之法也。伏痰嘔逆,旋覆花湯,參、苓、朮、草、橘、半、乾薑、旋覆。因火者,茶調散或酒炒大黃末茶調服。七情所傷,半夏、茯苓、陳皮、棗仁、遠志肉、藿香、木香、肉桂、青皮。
有虛在氣分或汗多亡陽而眩者,宜補中益氣加芎、地、天麻。或腦虛而眩,用鹿茸為末,同六味湯服。
針法:用上星、風池、合谷、神庭、肝俞、腎俞、足三里、解谿等穴,斟酌選用。
防眩湯:人參三錢,白朮、熟地、當歸各一兩,川芎、山萸五錢,白芍一兩,半夏三錢,天麻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蓋眩暈似乎小症,卒然眼花倒僕而不可救者,治之不可不早,故曰防眩,多服受益,不可一二劑不見功而止也。
白話文:
[二、眩暈]
眩暈的表現是眼前一片黑暗且視線模糊,暈的感覺就像是在轉動。一般常被稱為頭暈或是頭轉。根據《內經》的描述,暈主要和肝臟有關,是因為上部的虛弱所致;而張仲景認為主要是痰造成的;丹溪則認為是火熱和虛弱所導致的。
如果是由風邪引發的眩暈,會有脈搏浮動和出汗的症狀,可用川芎散來治療,其成分包括川芎、白芷、防風、甘菊、人參、茯神、山茱萸、山藥、陳皮;若由寒冷引起,脈搏會緊繃,不出汗,會感到抽搐疼痛,這種情況下,不換金正氣散是個選擇,其成分包含蒼朮、厚朴、甘草、陳皮、乾薑、丁香、棗、姜。
若肝臟虛弱導致的眩暈,可使用四物湯加天麻、甘菊、枸杞;若是腎虛引起的頭暈,則可使用六味丸加牛膝、沉香、肉桂,這是使火歸於元氣的方法。若是因為痰多引發的嘔吐,可用旋覆花湯,其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橘、半夏、乾薑、旋覆花。
如果是火熱導致,可用茶調散,或者用酒炒大黃末加上茶調服。若由情緒波動造成,可用半夏、茯苓、陳皮、棗仁、遠志肉、藿香、木香、肉桂、青皮。
若是氣分虛弱或大量出汗後導致的眩暈,應使用補中益氣加芎、地、天麻。若是腦部虛弱導致的眩暈,可用鹿茸磨成粉,再搭配六味湯服用。
針灸療法:可選擇上星、風池、合谷、神庭、肝俞、腎俞、足三里、解谿等穴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穴位。
防眩湯:人參三錢,白朮、熟地、當歸各一兩,川芎、山萸五錢,白芍一兩,半夏三錢,天麻一錢,陳皮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眩暈雖看似小病,但突然間眼花倒地,可能無法挽回,因此治療不能拖延,這也是為何稱此方為防眩湯,多服用能獲益,不能因為一兩次沒有見效就停止。
2. 三、心痛
心為君主之官,丙丁之元,神靈之舍,邪氣不得而犯之。其受傷者,乃包絡也。包絡引邪,真犯心臟,謂之真心痛,必死不治。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虛,而邪干之,故胞絡受邪而痛也。心主諸陽,又主陰血,故因邪而陽氣鬱抑者痛,陽虛而邪勝者亦痛;因邪而陰虛凝注者亦痛,陰虛而邪勝者亦痛。
方論分為九種,曰飲、風、冷、熱、血、食、悸、蟲、疰,俱未述《內經》之旨,如《內經》論六淫為邪,乘心而痛,各有病形,故《靈樞》曰: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茴香、胡蘆巴、肉桂、地黃、附子、川楝、沉香、茯苓。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香附、茯苓、枳、樸、蒼、陳。痛如錐針,脾心痛也。白朮、菖蒲、乾薑、歸、芍、枳、樸、香、砂、甘、陳。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青、沉、木香、芍、桂、連、甘、吳萸。能俯不能仰,動作痛益甚,肺心痛也。白蔻、紫菀、天冬、桔梗、枳殼、乾薑。
痛引小腹,上下無定,溲便難,則病心疝,取足厥陰,藥用茴香、川楝、青木香、木香,肉桂、歸,地;心痛腹脹,大便閉,枳、樸、香、菖、大黃;心痛引腰,吞欲嘔,取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手太陰。如五運六氣,上下勝復相乘於心而痛,亦必有諸痛狀,苟未能悉,何以施治哉。
五臟失調,皆為心痛,刺治分經,理甚明悉,至如舍針用藥,尤宜詳察其義。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瘛,如從後觸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滯中焦,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由寒犯中焦,故其痛尤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痛益甚。
知其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逐之,火多實則或散或清,寒多虛則或溫或補。若犯真心痛,乃不可治,其餘能得其情,應手而愈,易如探囊也。
胃脘痛,今呼心痛也,其在蔽骨之下,所謂胃脘當心而痛。胃為濕土,位列中焦,多氣多血,是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皆於此受氣。而天人所感之邪,壯者氣行自愈,怯者著而成病,沖和之氣,變為偏寒偏熱,因而水穀不消,停留與中氣相薄為痛。惟肝木之相乘者為甚,木性暴疾,兼之正克也。
其痛必上支兩脅,飲食不下,咽膈不通,則為食痹,謂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腎氣之厥,心痛厥氣上逆,則寒邪犯胃而痛也。或滿或脹,或不能食,或嘔吐,或吞酸,或大便難,或泄瀉,及面色浮黃,四肢倦怠,皆本病在胃也。其天人相襲之邪,大抵與厥心痛者相仿,但與胃病兼見也。
白話文:
三、心痛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神明居住的地方,邪氣本不能侵犯。但若心臟受傷,問題就出在包絡(心臟外圍的組織)。包絡受邪氣侵犯,邪氣進犯心臟,就是真心痛,這病是必死的,無法治療。思慮過度會傷神,傷神則虛弱,邪氣乘虛而入,所以包絡受邪而疼痛。心臟主宰全身陽氣,也主宰陰血,因此邪氣導致陽氣鬱結不通則會痛,陽氣虛弱而邪氣盛則會痛;邪氣導致陰血虧虛凝滯則會痛,陰虛而邪氣盛則會痛。
治療心痛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針對飲邪、風邪、寒邪、熱邪、血瘀、食積、心悸、蟲積、妊娠病等引起的疼痛。但這些分類並未完全符合《內經》的理論。《內經》認為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侵犯心臟會引起疼痛,並有不同的症狀。《靈樞》記載:疼痛與背部相連,容易抽搐,感覺好像有人從後面觸摸心臟,身體彎腰駝背的,是腎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治療此症可用茴香、葫蘆巴、肉桂、地黃、附子、川楝子、沉香、茯苓等藥物。
如果腹部脹滿,胸部也滿悶,心痛尤甚,這是胃與心臟同時疼痛。可用香附、茯苓、枳實、樸硝、蒼朮、陳皮等藥物治療。疼痛如錐子刺一樣,是脾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可用白朮、菖蒲、乾薑、當歸、芍藥、枳實、樸硝、香附、砂仁、甘草、陳皮等藥物。面色蒼白如死人一樣,整天都喘不過氣,這是肝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可用青黛、沉香、木香、芍藥、肉桂、連翹、甘草、吳茱萸等藥物。只能彎腰不能仰頭,活動時疼痛加劇,這是肺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可用白蔻仁、紫菀、天冬、桔梗、枳殼、乾薑等藥物。
疼痛牽涉到小腹部,上下不定,大小便困難,這是心疝病,需針刺足厥陰經,藥物可用茴香、川楝子、青木香、木香、肉桂、當歸、地黃等。心痛伴腹部脹滿,大便不通,可用枳實、樸硝、香附、菖蒲、大黃等藥物。心痛牽涉到腰部,想吐,需針刺足少陰經;心痛牽涉到背部,喘不過氣,先針刺足少陰經,無效再針刺手少陽經;心痛伴腹部脹滿,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大便不通,需針刺足太陰經;心痛牽涉到背部,喘不過氣,需針刺手太陰經。如果由於五運六氣的影響,導致臟腑氣機失調而引起心痛,也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如果不了解這些症狀,就無法對症治療。
五臟功能失調都會引起心痛,針灸治療需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但使用針灸還是藥物治療,都需要仔細辨證。腎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多由於陰邪上衝,所以容易抽搐,感覺好像有人從後面觸摸心臟;胃與心臟同時疼痛,多由於胃中停滯,所以胸腹脹滿;脾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多由於寒邪侵犯中焦,所以疼痛尤甚;肝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多由於肝木之氣鬱結,病在血分,所以面色蒼白如死人一樣;肺經與心經共同引起的疼痛,多由於上焦氣機不暢,病在氣分,所以活動時疼痛加劇。
了解疾病是屬於氣分還是血分,再根據情況疏通氣機、運行氣血,或者解鬱、祛瘀、清熱、溫補。但真心痛是無法治療的。其他種類的心痛,只要能明辨病機,就能很快治癒。
胃脘痛現在也稱為心痛,疼痛部位在胸骨下,即胃脘部位。胃屬土,位於中焦,氣血充足,是水穀的倉庫,五臟六腑都依靠胃來獲得營養。外邪入侵人體,體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正常,可以自愈;體質虛弱的人則會生病,導致氣機不暢,出現寒熱失調,水穀不化,停滯於中焦,與中氣相搏而疼痛。其中,肝木克土最為嚴重,因為肝木的特性是急躁暴烈,再加上肝木克制脾土的正常生理作用。
疼痛會向上蔓延到兩脅,吃不下東西,咽喉不通暢,這是食滯引起的疼痛,叫做食痹,就是吃東西就痛,吐出來就好了。腎陽虛弱,導致心痛和厥逆,是寒邪侵犯胃部而引起的疼痛。可能會有飽脹感、吃不下東西、嘔吐、吞酸、大便困難或腹瀉、面色發黃、四肢乏力等症狀,這些都是胃病的表現。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大多與厥心痛類似,但同時伴有胃病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