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32)
卷上 (32)
1. 十、水瀉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曰: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瀉。《難經》云:濕多成五泄,一曰胃泄,色黃,食不化,輕者香、砂、枳、樸,重者枳、樸、硝、黃;二曰脾泄,腹脹注泄,食即嘔吐,理中湯加肉蔻、訶子、升麻;三曰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附、薑、朮、草;四曰小腸泄,溲澀而便膿血,少腹作痛,樸、殼、檳、芍、芩、通、大黃;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芍、歸、樸、殼、芩、檳、木香、大黃。東垣云: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輸於脾土,上歸於肺,而後行營衛也。
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華之氣,反下降而為飧泄矣,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瘕。寒冷之物傷中,腹滿而脹,傳為飧泄,宜溫熱以消導之;濕熱之物傷中,下膿者,宜苦寒以內疏之;風邪下陷,升舉之;濕氣內盛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脈細微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每至圊不能便,脈洪大有力者下之、涼之。
大抵治病而求其所因,察何氣之勝,取相制之藥治之,因其所利而利之,以平為期,此治法也。
瀉利久不止及暴下者,皆太陰受病,不可少白朮、甘草、芍藥,是以聖人之法。若四時下利者,前方中: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須更詳外症,或虛實寒熱之殊為主,倘自汗、手足厥冷、氣微,雖盛夏必投薑、桂,或煩熱躁渴脈實,即隆冬亦用硝、黃,是在智者之通變耳。
戴復庵云:水瀉而腹不痛者,濕也,六君子湯加平胃散。飲食入胃,輒下完穀者,氣虛也,補中益氣湯;亦有風邪入胃,清陽在下,升陽除濕湯。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香、連、甘、芍、通、滑。洞泄多下清水,胃苓湯。或多或少,痰也,平胃散加半夏。
腹痛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平胃加楂,芽、神麯。溏泄者,汙積黏垢,濕兼熱也,柴苓湯、胃苓湯。鶩泄者,所下皆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理中湯加肉蔻。濡泄者,體重軟弱,瀉下多水,濕自甚也,補中合除濕。滑泄者,久下不能禁,濕甚氣脫也,補中加訶、蔻、赤石脂止澀之。
飧泄即洞泄也,水穀不化,濕兼風也,升陽除濕湯或平胃散加羌、防治之。
東垣云:夏間淫雨陰寒,時行瀉利。予一日體重肢冷瀉利,小便秘塞,思其治法,經云:諸泄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必用淡滲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乎。若年已五十以上者,降氣多而升氣少,得淡滲之品,是降而又降,更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必用升陽補氣之劑,同升、柴、羌、獨、甘、防用之,所謂濕寒之勝,以風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是因曲而為直也,若不達升陽之道,一概施治,安得取效乎。
白話文:
十、水瀉
《內經》說:春天受風寒的傷害,夏天就會發生飧泄(飲食不消化,腹瀉)。又說:春天受風寒的傷害,邪氣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洞泄(水瀉)。《難經》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腹瀉:
一、胃泄:大便顏色黃,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良,輕者用香薷、砂仁、枳實、厚朴;重者用枳實、厚朴、硝石、黃連。
二、脾泄:腹部脹滿並腹瀉,一吃東西就嘔吐,用理中湯加肉豆蔻、訶子、升麻。
三、大腸泄:吃完東西後腹部絞痛,大便顏色白,腸鳴腹痛,用附子、生薑、蒼朮、白芷。
四、小腸泄:尿液澀滯,大便帶膿血,少腹部疼痛,用厚朴、牡蠣、檳榔、白芍、黃芩、通草、大黃。
五、大瘕泄:裡急後重(便意頻繁但排便困難),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肛門疼痛,用白芍、當歸、厚朴、牡蠣、黃芩、檳榔、木香、大黃。
李東垣(李杲)說:胃氣平和,飲食進入胃中,精氣輸送到脾土,上輸送到肺,然後運行營氣和衛氣。
如果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損傷了胃氣,則上升的清氣反而下降,就會導致飧泄,時間長了就會從太陰經傳到少陰經,形成瘕塊。寒冷的食物傷了脾胃,腹部脹滿,會發展成飧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消導;濕熱的食物傷了脾胃,大便帶膿的,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疏導;風邪下陷的,應該用升提的藥物;濕氣內盛的,應該用利濕的藥物;裡急後重的,應該用瀉下的藥物;後重(排便困難)的,應該調理;腹痛的,應該用緩和的藥物;洞泄腸鳴,脈象細弱的,應該用溫補收斂的藥物;大便膿血稠黏,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脈象洪大有力,應該用瀉下寒涼的藥物。
總之,治療疾病要找到病因,觀察哪種氣盛,用克制它的藥物來治療,順著它的趨勢來治療,以平和為目標,這就是治療方法。
腹瀉久治不愈或暴瀉的,都是太陰經受病,不可缺少白朮、甘草、白芍,這是聖人的方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腹瀉,在前面的方劑中:春天加防風,夏天加黃芩,秋天加厚朴,冬天加桂枝、附子。但是還要詳細觀察外在症狀,以及虛實寒熱的區別為主,如果自汗、手足厥冷、氣虛,即使是盛夏也要用生薑、桂枝;如果煩熱口渴、脈象實數,即使是隆冬也要用硝石、黃連,這需要醫生靈活運用。
戴復庵說:水瀉而腹部不痛的,是濕邪,用六君子湯加平胃散;飲食入胃就瀉完食物的,是氣虛,用補中益氣湯;也有風邪入胃,清陽之氣下陷的,用升陽除濕湯。腹部疼痛腹瀉,腸鳴,一陣疼痛一陣腹瀉的,是火邪,用香薷、連翹、甘草、白芍、通草、滑石。洞泄,瀉下很多清水的,用胃苓湯;腹瀉多少不定的,是痰濕,用平胃散加半夏。
腹部疼痛而腹瀉,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積,用平胃散加山楂、麥芽、神麴。便溏腹瀉的,是濕熱積滯,用柴胡苓桂湯、胃苓湯。鶩泄(清水樣腹瀉):瀉下物清澈冰冷,小便清長,是濕寒,用理中湯加肉豆蔻。濡泄(稀水樣腹瀉):身體沉重虛弱,瀉下很多水,是濕邪過盛,用補中益氣湯合除濕劑。滑泄(腹瀉不止):久瀉不止,是濕邪過盛,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訶子、肉豆蔻、赤石脂止澀。
飧泄就是洞泄,水穀不化,是濕邪兼風邪,用升陽除濕湯或平胃散加羌活、防風治療。
李東垣說:夏天淫雨陰寒,流行腹瀉。我有一天身體沉重,四肢冰冷,腹瀉,小便不通暢,考慮它的治療方法,《內經》說:各種腹瀉,小便不利,先利小便。又說:治療濕邪小便不利,不是治療方法。必須用淡滲的藥物利小便,才是正確方法。唉,聖人的方法,散佈在醫書典籍裡,不完備的地方,可以根據道理去推測。如果年齡超過五十歲,降氣多而升氣少,用淡滲的藥物,是降氣再降氣,更加損傷陰氣,更加耗竭陽氣,必須用升陽補氣的藥物,用升麻、柴胡、羌活、獨活、甘草、防風,這就是濕寒盛,用辛溫解表。又說下陷的要舉之,是使彎曲的變直,如果不懂得升陽的道理,一概而治,怎麼能奏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