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33)
卷上 (33)
1. 十、水瀉
瀉有寒熱,寒則脈遲身冷,不獨溲清白,或綿綿腹痛,附子理中湯加肉蔻,仲景云下利不止,與理中而利益甚。夫理中惟理中焦,此利下焦,故加附子及赤石脂、禹餘糧治之,藥與食入口即瀉者,直腸瀉也,不治。熱則脈大,口渴,便少,六一散或胃苓湯加黃連;瀉而脈滑堅者,大承氣湯。
凡泄瀉,津液既去,口中必渴,小便自少,不可便作熱論,須以脈參之。伏暑瀉,玉龍丸,硝、硫、礬、滑四味為末,水丸服;盛暑通於外,陰冷傷其中,連理湯治之;氣虛瀉者,四君子加升、柴、訶、蔻;傷食瀉,必噯氣如敗卵,治中湯加香、砂、枳、朮、楂、芽,再煨所傷之物,存性為末調服;傷酒瀉,葛知解酲湯;傷麵食瀉,必用卜子、曲、芽、蒼、樸;痰瀉,二陳湯加海石、神麯、青黛、竹瀝、薑汁丸服。
五更時瀉屬腎虛,必用補骨脂、茱萸肉、五味、山藥、茴香、茯苓、肉桂治之。其瀉已愈,至明年屆期復發者,有積也,又脾主信故耳,香砂枳朮丸加蓬、稜;虛者倍白朮加人參。
灸法:大瀉氣脫,不知人事,口眼俱閉,呼吸欲絕,急灸氣海如年壯,大進人參、附子,稍緩則不及救矣。又法:加灸天樞。泄瀉水穀不分,灸水分七壯,此穴能分水穀、利小便也。久痢體重,滑泄不止,用止澀諸藥不效,宜灸天樞、氣海二穴,即止。水漬入胃名曰溢飲,滑泄不止,渴而飲水,水下又泄,泄又大渴,此無藥,症宜急灸大椎。
腸鳴不已,時上衝心,灸神闕。裡急後重,灸下脘、天樞、照海。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急灸天樞、氣海。灸之不溫,脈亦不至及微喘者死。
白話文:
腹瀉有寒證和熱證之分。寒證的腹瀉,脈搏會比較慢,身體會感到寒冷,不只是小便清澈,也可能伴隨綿綿的腹痛。這時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並加入肉豆蔻。張仲景說過,腹瀉不止的時候,使用理中湯效果會更好。理中湯主要調理中焦的脾胃,但這種腹瀉是發生在下焦,所以要加入附子、赤石脂和禹餘糧來治療。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或藥物立刻就腹瀉,表示是直腸性的腹瀉,這種情況很難治療。熱證的腹瀉,脈搏會比較快,會口渴,小便會比較少,可以使用六一散或胃苓湯,並加入黃連。如果腹瀉時脈象是滑而且堅實有力,則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一般來說,腹瀉會造成體內的津液流失,因此口中會感到口渴,小便也會減少。這時不要馬上認為是熱證,必須配合脈象來判斷。如果是因為暑氣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玉龍丸,將硝石、硫磺、明礬和滑石磨成粉,用水做成藥丸服用。盛暑時外在暑熱,內在卻因貪涼而受寒,可以用連理湯治療。如果是因為氣虛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再加入升麻、柴胡、訶子和豆蔻。如果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通常會有像壞掉的雞蛋一樣的打嗝,可以使用治中湯,再加入香附、砂仁、枳實、白朮、山楂和麥芽,並將造成消化不良的食物稍微煨烤後磨成粉末,調水服用。如果是因為喝酒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葛根知母解酒湯。如果是因為吃麵食引起的腹瀉,必須使用萊菔子、神麴、麥芽、蒼朮和厚朴。如果是因為痰濕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海浮石、神麴、青黛、竹瀝和薑汁做成藥丸服用。
如果是每天清晨五更時分的腹瀉,多半是因為腎虛引起的,必須使用補骨脂、山茱萸、五味子、山藥、茴香、茯苓和肉桂來治療。如果腹瀉已經痊癒,但到了明年同一時間又復發,通常是因為有積食,也與脾臟主掌信實有關,可以使用香砂枳朮丸,加入蓬莪朮和三稜。如果是身體虛弱的,則要加倍使用白朮,並加入人參。
艾灸療法:如果腹瀉嚴重到氣脫,失去意識,眼睛和嘴巴都閉上,呼吸微弱到快要停止,就要趕快灸氣海穴。如果患者還年輕力壯,可以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稍微晚一點就來不及救治了。另一個方法是:同時灸天樞穴。如果腹瀉時水和食物無法分開,可以灸水分穴七壯,這個穴位有助於分開水和食物,並促進小便。如果是長期痢疾,身體感到沉重,腹瀉不止,使用止瀉藥卻沒有效果,應該灸天樞穴和氣海穴,就可以止瀉。如果水液停留在胃部,稱為溢飲,腹瀉不止,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又立刻腹瀉,腹瀉後又更口渴,這種情況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只能趕快灸大椎穴。
如果腸鳴不斷,而且時常感到氣往上衝心臟,可以灸神闕穴。如果是裡急後重,可以灸下脘穴、天樞穴和照海穴。如果腹瀉時手腳冰冷,沒有脈搏,要趕快灸天樞穴和氣海穴。如果艾灸後身體沒有變溫暖,脈搏也沒有恢復,而且出現輕微的喘氣,表示病人已經快要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