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9)

1. 丸、痢

痢症起於夏秋,濕熱鬱蒸因乎天也,生冷停滯由乎人也。當炎暑之令,不能保攝脾胃,大食瓜果肥甘,土氣受傷,無以制濕,濕蒸熱壅以致怫逆,氣不宣通,因而腸胃反窒,裡急後重,小便赤澀,宜以苦寒之藥燥濕滌熱,佐之以辛溫,便能開鬱運氣,故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然虛實寒熱、淺深新久之不同,未可以一例治也。

心者血之主也,肺者氣之主也,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血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心之合也;大腸,肺之合也。二經皆出納水穀、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司也。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泣而成白痢;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泣而成赤痢;大小腸俱病,則赤白互下;胃土傳濕熱於大小腸,痢色兼黃。

至於色之黑者,分為二經:如焦黑之黑者,此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如黑漆之黑者,此瘀血凝久而然也。

「治痢從腸胃」,此籠統之說也。不知在腸胃者,乃屬標病,其所感之邪與所受之經,乃本病也。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分邪正: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邪氣干犯而致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積有新舊,舊積者,氣血食痰所化也;新積者,舊積已去,未幾復生者也。

然舊積宜下,新積禁下,其故何也?蓋腸胃之熟腐水穀,轉輸糟粕,皆是營衛灑陳於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郁,則營衛運行之常度因之阻滯,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營血注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郁之氣血相雜而成滯下之症矣。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

既下之後,升降仍不行,清濁仍不分,則衛氣復郁,營血復注,又成新積,烏可復下乎!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營血以調順陰陽,則升降合節,積雖不治而自化矣。然舊積亦有不可下者,或先因腸胃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正氣,然後下之,庶無失耳。但能耗氣損血,用之不已,氣散血亡,五臟損而死期至矣。

其固澀之方又足以增其氣血之壅滯,變為腫脹、變為喘嗽,如此死者,醫殺之耳。丹溪云:滯下逼迫,正合承氣症,但氣口脈虛,平昔胃傷,寧忍兩三日辛苦,遂與參,朮、歸、芍、陳、甘補劑,兩日後胃氣稍復,方與承氣,苟不先補而遽攻之,難免後患乎。戴復庵云:氣滯成積,故治痢以順氣為先,又須當養胃,故曰無飽死痢疾也。

痢初發時,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才起則腹急,皆濕熱凝滯之故也,宜藿香正氣散加木香、枳殼、黃連,砂仁,或加檀香、乳香、麝香、冰片。血色紫黯,屢服涼藥,所下愈多,當作冷痢,宜理中湯加木香、肉蔻。如純下血而色鮮紅者,此心家伏熱也,犀角屑二錢、硃砂二錢、牛黃三錢、人參三錢,丸如麻子大,麵糊拌,每用一錢,燈心圓眼湯下。

白話文:

痢疾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因為濕熱之氣鬱結,這是天時使然;而飲食生冷停滯則是由於個人生活習慣造成。炎熱夏季,人們不能很好地保護脾胃,大量食用瓜果肥甘之物,損傷了脾土的運化功能,導致無法制約濕邪,濕熱之氣鬱結阻塞,氣機不通暢,因此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等症狀。此時應當使用苦寒之藥以燥濕清熱,再佐以辛溫之品,就能疏通鬱結之氣,使氣血運行暢通,膿血排出,裡急後重自然消失。但痢疾的虛實、寒熱、輕重、新舊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

心主血,肺主氣,氣機凝滯則傷氣,濕熱鬱結則傷血,氣血受損,則心肺也會受累。小腸與心相通,大腸與肺相通,二者都是吸收食物精華、排出糟粕的器官,而胃又是大小腸的總司。肺病影響大腸,則氣機凝滯,形成白痢;心病影響小腸,則血凝滯,形成赤痢;大小腸都生病,則赤白痢混雜;胃土將濕熱傳給大小腸,則痢疾顏色發黃。

黑色痢疾則分兩種情況:焦黑如炭,是熱極反轉的表現;黑如漆,是瘀血長期凝滯造成的。

「治痢疾應從腸胃入手」這只是一般性的說法,並未抓住根本。因為腸胃的病變只是表象(標),而致病的邪氣和受累的經絡才是根本病因(本)。即使腸胃本身生病,也要區分邪正:可能是正氣先虛,再受邪氣侵犯;也可能是邪氣侵犯導致正氣虛弱。應當以先發病的為本,後發病的為標。積滯又有新舊之分,舊積是氣血、飲食、痰飲等化生而成;新積則是指舊積去除後不久又再次形成的。

舊積宜瀉,新積則不宜瀉。這是因為腸胃的消化吸收、排泄糟粕,都是依靠營衛之氣在六腑之間運行來完成的。如果腸胃鬱結,營衛運行受阻,則衛氣鬱而不舒,營血凝滯不通,飲食停滯於胃,糟粕滯留於腸,與鬱結的氣血混合形成積滯,必須瀉下通利。

但瀉下之後,如果升降失調,清濁不分,則衛氣又會鬱結,營血又會凝滯,再次形成新積,此時就不可再瀉下了!應該調理衛氣,疏通經脈,調和營血,使陰陽調和,升降有節,即使積滯不去,也能自行消散。但舊積也有不能瀉下的情況,比如先因腸胃虛弱不能運化食物,就必須先補益正氣,然後再瀉下,才能避免錯誤。但若過度耗傷氣血,則會導致氣血衰竭,五臟受損,危及生命。

那些固澀的藥方,反而會加重氣血鬱滯,導致腫脹、喘嗽等,最終導致死亡,這是醫生的錯誤。朱丹溪說:積滯阻塞,符合承氣湯的治法,但如果氣口脈虛弱,素有胃病,寧可忍受兩三天的痛苦,先用人参、白术、当归、芍药、陈皮、甘草等補益藥物,待兩天后胃氣稍復,再用承氣湯。如果沒有先補益而直接攻下,很容易留下後患。戴復庵說:氣滯導致積滯,所以治療痢疾應先順氣,還要養護脾胃,所以說不要吃太飽,以免導致痢疾。

痢疾初期,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但排出不多,起來後腹部疼痛,都是濕熱凝滯的表現,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枳殼、黃連、砂仁,或加檀香、乳香、麝香、冰片。如果大便血色紫暗,服用涼藥後反而排便更多,應當是寒痢,宜用理中湯加木香、肉蔻。如果純粹是鮮紅色的血便,是心火伏熱的表現,可用犀角屑2錢、硃砂2錢、牛黃3錢、人參3錢,製成如麻子大的藥丸,用麵糊拌和,每次服用1錢,用燈心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