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27)
卷上 (27)
1. 八、瘧
夫風寒暑濕四氣,皆能客而為瘧,或客於腸胃之外,或客於營氣之舍,或客於脊骨之間,或客於五臟之募原,深淺不同,故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往往夏傷風暑,秋涼束之,寒熱為瘧。淺者病在三陽,一日一發;深者病在三陰,間日一發,或三日一發。
病愈深則發愈遲。陳無擇曰:內傷七情,外感六氣,皆能鬱而成痰,著而成瘧,內外所傷之邪,皆客於營氣之舍,故發有常期。夫營衛之舍,猶人之傳舍也,營衛日行一周,歷十二經之界分,內薄之邪與日行之衛氣相會則瘧發,離則瘧止。其發也,不惟脈外之衛虛,是陽明與營俱行者亦虛。
陽明虛則天真因水穀而充者亦虛,故瘧發之際,且勿服藥,恐反傷胃氣與天真之氣也。必俟陰陽並極而退其營衛,天真營衛離而復集過此邪客之合,然後治之;或當其未發,迎而奪之。有外邪者,必須汗解。若是虛人,先以人參、白朮實其胃氣,然後取汗,須至足乃佳。取汗不必汗藥,但開通經郁,則邪自散、汗自透矣。
發於子後午前,是陽分受病,其病易愈;發於午後寅前,陰分受病,其病難愈。別陰陽氣血、察形色衰旺以治之。形壯色澤者,病在氣分,則通經開鬱以取其汗;色稍夭者,必先補而取之;挾痰者,必先實其胃,方與劫劑;形弱色枯者,不可取汗,亦不可劫,但養正氣,微與和解。形壯色黑者,病在血分,須行其阻滯;色枯者,補血調氣。
至於取汗不得汗,理血而瘧不痊,則當更與精恩詳切,深中病情,方收十全之效。
寒瘧:先寒後熱,用紫蘇、羌活、細辛、白芷、生薑以散太陽之邪。溫瘧:先熱後寒,體重痛,嘔逆脹滿,胃苓湯,二朮、厚朴、茯苓、豬苓、澤瀉、陳皮、甘草,加羌活、紫蘇煎服。癉瘧:但熱不寒者,肺素有熱,發於盛暑,用知母、石膏(煨)、人參、麥冬、甘草;發於秋涼之候,柴胡、陳皮、黃苓、半夏、甘草、薑、棗。牝瘧:但寒無熱者,陽虛陰盛也,桂枝,羌活、柴胡、紫蘇、木香、生薑。
食瘧:飢不能食,食即脹滿嘔吐腹痛,二朮、檳榔、草果、豆蔻、山楂、青皮、香附、砂仁、神麯、麥芽之類。瘴瘧:嶺南嵐嶂之毒,發時迷悶,涎聚於脾,血瘀於心,檳榔、草果、柴胡、半夏、黃芩,大黃、木香、薑、棗。癆瘧:素虛不足,久瘧成癆,參、耆、苓、朮、歸、芍、地、草、首烏、鱉甲、葛根、烏梅。瘧母:邪伏少陽,結塊於肋,人參、朮、苓、草、蓬、半、青、陳、肉桂、鱉甲。
時行鬼瘧:蒼、樸、甘、陳、桃仁、木香、升麻、雄黃。三日瘧:本於三陰不足,參、朮、芎、歸、柴、芍、首烏、烏梅、陳皮、薑汁。發於子午卯酉為少陰瘧,加丹參、圓肉;寅申巳亥日為厥陰瘧,加丹皮、木香;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加白豆蔻、茯苓。然三陰受病,皆謂之溫瘧,發於處暑後冬至前,此傷之重遠而深者也;三陽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白話文:
八、瘧疾
風寒暑濕四種氣候因素,都能入侵人體而導致瘧疾。瘧邪可能停留在腸胃之外,也可能停留在營氣所在的部位,或脊骨之間,或五臟的募穴,深淺不一,因此症狀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先寒後熱,有的先熱後寒,有的寒多熱少,有的熱多寒少,有的只有寒戰而無發熱,有的只有發熱而無寒戰。常因夏天受風暑之邪,到秋天氣候轉涼而誘發瘧疾。瘧邪淺表者,病在三陽經,一日發作一次;瘧邪深入者,病在三陰經,隔日發作一次,或三日發作一次。病情越深,發作間隔時間越長。
陳無擇說: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都能導致氣滯而形成痰濁,痰濁凝滯則成瘧疾。內外致病的邪氣,都停留在營氣所在的部位,因此發作有規律。營氣與衛氣運行就像人走動的驛站,營衛之氣每日運行一周,經過十二經脈的區域,內在的邪氣與每日運行的衛氣相遇則瘧疾發作,分離則瘧疾停止。瘧疾發作時,不僅脈外衛氣虛弱,陽明經和營氣同行的部位也虛弱。
陽明經虛弱,則由水穀精華充養的天地元氣也虛弱,所以瘧疾發作時,不要服用藥物,以免反傷胃氣和元氣。必須等到陰陽之氣都到達極點而使營衛之氣恢復平衡,元氣和營衛之氣分離後又重新聚集,邪氣與正氣分離之後,才能治療;或者在瘧疾尚未發作時,就預先採取措施,將邪氣驅除。如有外邪,必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是體虛之人,應先用人參、白朮等藥物補益胃氣,然後再發汗,汗出得充分才好。發汗不必非要用發汗的藥物,只要疏通經絡鬱滯,邪氣就會自行散去,汗水也會自然透出。
瘧疾發作在子時以後、午前,是陽氣受病,病情容易痊癒;瘧疾發作在午後寅時以前,是陰氣受病,病情難以痊癒。要區分陰陽、氣血,觀察患者的形體和面色,來判斷病情,從而進行治療。形體壯實,面色紅潤者,病在氣分,應疏通經絡,解鬱發汗;面色稍差者,必須先補益身體,然後再發汗;伴有痰濁者,必須先補益胃氣,然後再服用攻邪的藥物;形體虛弱,面色枯槁者,不能發汗,也不能服用攻邪的藥物,只能養護正氣,給予一些溫和的藥物調理。形體壯實,面色黑者,病在血分,必須行氣活血,疏通血脈阻塞;面色枯槁者,要補血調氣。
如果發汗後沒有汗出,或理血後瘧疾仍未痊癒,則應詳細診察,深入了解病情,才能收到最佳療效。
寒瘧:先寒後熱,可用紫蘇、羌活、細辛、白芷、生薑等藥物散寒解表。溫瘧:先熱後寒,身體沉重疼痛,嘔吐、腹脹,可用胃苓湯,並加入二朮、厚朴、茯苓、豬苓、澤瀉、陳皮、甘草,再加羌活、紫蘇煎服。癉瘧:只有發熱而無寒戰,是肺部素有熱邪,發病在盛夏,可用知母、石膏(煨)、人參、麥冬、甘草;若發病在秋涼季節,可用柴胡、陳皮、黃芩、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牝瘧:只有寒戰而無發熱,是陽虛陰盛,可用桂枝、羌活、柴胡、紫蘇、木香、生薑。
食瘧:飢餓不能進食,一吃東西就腹脹、嘔吐、腹痛,可用二朮、檳榔、草果、豆蔻、山楂、青皮、香附、砂仁、神麴、麥芽等藥物。瘴瘧:嶺南地區瘴氣所致,發病時頭昏眼花,唾液聚集在脾胃,血液瘀滯於心臟,可用檳榔、草果、柴胡、半夏、黃芩、大黃、木香、生薑、大棗。癆瘧:身體虛弱,久患瘧疾而導致勞傷,可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當歸、芍藥、生地、甘草、何首烏、鱉甲、葛根、烏梅。瘧母:瘧邪潛伏在少陽經,在脅肋處形成腫塊,可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蓬莪茂、半夏、青皮、陳皮、肉桂、鱉甲。
時行鬼瘧:用蒼朮、厚朴、甘草、陳皮、桃仁、木香、升麻、雄黃。三日瘧:由於三陰經虛弱所致,可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柴胡、芍藥、何首烏、烏梅、陳皮、生薑汁。若發作在子、午、卯、酉日(少陰瘧),再加丹參、圓肉;若發作在寅、申、巳、亥日(厥陰瘧),再加丹皮、木香;若發作在辰、戌、丑、未日(太陰瘧),再加白豆蔻、茯苓。三陰經受病者,都稱為溫瘧,發病在處暑後至冬至前,這是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病邪深入者;三陽經受病者,都稱為暴瘧,發病在夏至後至處暑前,這是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邪淺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