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5)
卷下 (15)
1. 二十五、癥瘕積聚痞癖痃疝
或曰:癥瘕與痞癖痃疝積聚,有何分別,其病相似,請得其詳,並論其治。曰:癥者徵也,又精也,以其所徵驗及久而成精萃也。王叔和《脈經》云: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昔人患癥癖死,遺言令剖腹視之,得腹中病塊如石,文理具五色,後將削成刀柄,因以刀刈三稜,柄消為水,乃知三稜可療癥也。一方,蓬莪朮、荊三陵,酒煨,煎服效。
又人疾體瘦,喜飲鮮血,謂之蝨癥,無藥可療,須千年木梳燒灰服,或飲黃龍浴水乃瘥。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氣血而成形,又歷年遐遠之謂也。癥瘕腹中積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史·倉公傳》:蟯瘕為病,得之酒,且內飲以芫花一撮,出蟯可數升,病已。《正義》曰:犬狗魚鳥,不熟食之成瘕病。
方書云:腹中雖硬,忽聚忽散,無有常准,謂之瘕。言病瘕而未及癥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痞者否也,如天地不交之否,內柔外剛,萬物不通之義也。物不可以終否,故否久而成脹滿,而莫能療焉。積者跡也,挾痰血而成形跡,亦鬱積至久之謂耳。聚者緒也,依元氣以為端緒,亦聚散不常之意也。
痃癖者,懸絕隱僻又玄妙莫測之名。《六書》故云:癖積,弦急也。本草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取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效。疝者詵也,詵詵然上入而痛也。《素問》黃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又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史·倉公傳》:臣意診之曰湧疝也,今人不得前後,溲中熱,故溺赤。又牡疝在鬲下,上連肺,病得之內,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里處,且日死一番一絡者,牡疝也。方書曰: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難經》曰: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
凡治七疝,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順,在足大拇指,離爪甲如韭菜葉大,乃足厥陰井也。灸三壯愈。大抵痞與痃癖,乃胸鬲間之候;積與聚,為肚腹內之疾。因屬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見於男子。其癥與瘕者,獨見於臍下,是為下焦之疾,故常得於婦人。凡腹中積聚如塊,俱為惡候,切勿視為尋常而不求蚤治。
若待脹滿已成,胸腹鼓擊,雖倉、扁復生,亦莫能救,遘斯疾者,可不懼乎。蚤治之法,不可損傷胃氣,當用和解軟堅,積消痞開,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神麯二兩,地慄粉八兩,人參五錢,甘草一兩,白芍三兩,半夏一兩,白芥子一兩,卜子五錢,厚朴五錢,肉桂三錢,附子一錢,當歸二兩,鱉甲一斤(另為細末),已上俱為細末,煉蜜丸,每服五錢,臨臥鹽湯下,即以美食壓之使下,一料盡未有不療者。一方,枳殼去穰,入巴豆一粒,以麻皮扎之,煮爛,去巴豆,焙為末,治一切痞良。
針灸法:食積血瘕痛,胃俞、氣海、行間。小兒痞氣久不愈,灸中脘、章門各七壯,臍後脊中七壯。痞塊悶痛,大陵、中脘、三陰交。脾積氣塊痛,脾俞、天樞、中脘、氣海、三里。腹中有積作痛,大便閉,灸神閥,用巴豆肉為餅,填入臍中,灸三壯、五壯。
白話文:
有人問道:癥瘕、痞癖、痃疝、積聚等病症,彼此之間有什麼差異?這些疾病看似相似,請詳細解釋並討論治療方式。癥,指的是徵兆,同時也是精華,因為它會顯示病徵,且經過長時間累積成為精粹。根據王叔和在《脈經》中的描述,左手脈象橫向表示癥在左側,右手脈象橫向則表示癥在右側。過去有人因癥癖去世,遺囑要求解剖腹部查看,發現腹部有一個像石頭般的硬塊,色彩斑斕。後來將這個硬塊削成刀柄,用刀割三稜時,刀柄融化成水,從而得知三稜可以治療癥瘕。一個治療方式是使用蓬莪朮、荊三陵,用酒醃製後煎煮服用。
另一種疾病,患者身體消瘦,喜歡喝新鮮血液,這種被稱為蝨癥,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必須使用千年老木梳燒成灰服用,或者喝黃龍浴水才能痊癒。瘕,意為假象,或者遙遠,指的是借用氣血形成實體,或者長期存在的意義。癥瘕是指腹部的堅硬腫塊,其中堅硬的稱為癥,具有特定形狀的稱為瘕。根據《史記·倉公傳》,蟯瘕是一種由飲酒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是內服一把芫花,可以排出數升的蟯蟲,病就會好。《正義》提到,如果食用未煮熟的狗肉、魚肉、鳥肉等,也可能導致瘕病。
方書中說,即使腹部的硬塊,突然聚集又突然散開,沒有固定規律的,被稱為瘕。這是說,病情已經到了瘕的程度,但尚未達到癥的嚴重性。經典上寫著:小腸熱度過高影響大腸,會產生伏瘕。痞,意為阻塞,就像天地不相交的阻塞,內柔外剛,萬物無法流通的含義。物質不可能一直處於阻塞狀態,因此,長時間的痞會發展成脹滿,而且很難治療。積,意為痕跡,是痰血凝結形成的痕跡,也意味著長時間的鬱積。聚,意為線索,依賴元氣作為起始點,也暗示了聚散無常的特性。
痃癖,指的是懸掛、隔絕、隱蔽且神祕難測的疾病。根據《六書》的解釋,癖積是指弦緊急迫的狀況。本草學家陳藏器提到,過去有人患有痃癖,他取大蒜帶皮,截去兩端吞下,這被稱為內灸,確實得到了效果。疝,意為深入的疼痛。《素問》中黃帝問道:診斷得到心脈急促,這會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稱為心疝,患者的下腹部會出現異常形狀。脈象急促的疾病也被稱為疝瘕,伴隨著下腹部疼痛。
根據《史記·倉公傳》,我診斷某人患有湧疝,他無法正常排泄,尿液發熱,因此尿色呈紅色。牡疝位於膈肌下方,向上連接到肺部,這種病通常是由於內部受涼引起的。切脈時,如果發現番陽脈象進入虛裏的位置,且每天病情會惡化一次,這就是牡疝。方書中寫道:三陽急促是瘕的症狀,三陰急促則是疝的症狀。《難經》指出:任脈疾病會讓人感覺內心糾結,男性可能會患上七種疝氣。這七種疝氣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㿗疝。
對於七疝的治療,首先應該針灸大敦穴,又稱為大順穴,位於足部大拇趾,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大小,這是足厥陰井穴。針灸三次就能痊癒。總的來說,痞和痃癖是胸膈間的疾病;積和聚是肚腹內的疾病。這些疾病屬於上中焦的範疇,因此在男性中較為常見。而癥和瘕則獨特地出現在下腹部,是下焦的疾病,因此在女性中更常見。所有腹部的腫塊都屬於不良的徵兆,千萬不要輕視而不尋求早期治療。
一旦疾病發展到脹滿的程度,胸部和腹部像鼓一樣膨脹,即使古代名醫倉公和扁鵲再世,也無法救治。遭遇這種疾病的患者,怎能不感到恐懼呢?早期治療的方法是避免傷害胃氣,應當採用調和、軟化和消堅的方法。當積聚消除,痞結打開時,可以使用以下藥方: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神麯二兩、地慄粉八兩、人參五錢、甘草一兩、白芍三兩、半夏一兩、白芥子一兩、卜子五錢、厚朴五錢、肉桂三錢、附子一錢、當歸二兩、鱉甲一斤(需研磨成細粉)。以上材料均需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錢,睡前用鹽水送服,隨後立即食用美味食物以幫助藥物吸收。一個療程結束後,大多數情況都能得到改善。另一個藥方是:取枳殼去籽,放入一粒巴豆,用麻繩綁住,煮至軟爛,去掉巴豆,烘乾後研磨成粉,對各種痞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針灸治療方面:對於食積、血瘕和疼痛,可以針灸胃俞、氣海、行間。對於兒童長期未能痊癒的痞氣,可以在中脘和章門各針灸七次,以及在脊椎後方的臍部進行七次針灸。對於痞塊引起的悶痛,可以針灸大陵、中脘、三陰交。對於脾臟積聚氣塊引起的疼痛,可以針灸脾俞、天樞、中脘、氣海、三里。對於腹部有積塊且伴有疼痛的情況,大便閉塞,可以在神閥穴進行針灸,用巴豆肉做一個小餅,填充在肚臍中,然後進行三次或五次針灸。
2. 二十六、淋閉癃
淋之為病,腎虛而膀胱熱也。腎氣虛則便數;膀胱熱則溺竅塞窒,淋瀝不快,小腹弦急,痛引於臍,分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冷淋之別。砂石淋,如湯瓶結鹼,尿難卒出,宜清熱,用如聖散,馬藺花、麥冬、茅根、冬葵子、葶藶、枳實、連翹;或石韋、瞿麥、滑石之類。
勞淋者,遇勞即發,痛引氣衝,純宜補之,參、耆、歸、芍、茯苓、遠志、鹿茸、牛膝、條芩、生地、車前之類。血淋者,心遺熱於小腸,甚則血與溺俱下,候其鼻色黃者,小便難也,牛膝、側柏、藕節、生地、赤芍、小薊、歸尾、車前之類。氣淋者,胞內氣脹,小腹堅滿,溺有餘瀝,石韋(去毛)、赤芍藥、茅根、冬葵、木香、木通、瞿麥、滑石、枳殼、芒硝之類。膏淋者,液如脂膏,精、溺俱出,菟絲,桑螵蛸、茯苓、澤瀉、鹿角霜之類。
冷淋者,冷客下焦,先寒戰而後便數成淋,蓯蓉、地黃、山藥、石斛、牛膝、檳榔、官桂、附子、細辛、黃耆、黃連、甘草。至於小便艱難,不痛而癢,虛也,八味丸加鹿茸、人參。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此名胞痹,赤苓、細辛、防風、白朮、桂、附、耆、芍、紫菀、生地、花粉、甘草、山茱、山藥、牛膝、半夏、獨活、共為末,蜜丸;或腎著湯、見腰痛門。腎瀝湯。見痹門。胞痹灸法:三陰交三壯,宜脈大而實,忌虛小而澀。
虛人宜補氣血,勿利小便。恐竭其水也。
小便不禁,系肺氣虛,不能統攝而致下陷,則遺失也,宜用雞䏶胵、龍骨、遠志、菟絲、人參、牡蠣、五味、海螵蛸;睡而遺尿,為下元冷,桑螵蛸、韭子、菟絲、鹿茸、人參之屬。
小便閉癃,暴為閉,則點滴不通;久為癃,則淋漓頻數。點滴不通,為病最急。《內經》曰:肝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閉癃。又云: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男子循莖至篡,所生病者不得前後。又言:三焦下腧……,入絡膀胱,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又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此四經而主出者,肝與督脈及三焦耳,然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其形有上口而無下口。夫主氣化者,太陰肺也,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則氣化不及州都,法當清金潤肺,紫菀、麥冬、桑皮、茯苓、車前之類;如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下輸,法當健胃燥脾,二朮、茯苓、半夏之類;如腎水涸熱,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知、柏、元參、地黃、澤、茯之類。夫滋腎瀉膀胱,名為正治;清金潤燥,名為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為隔三之治。
又或有水液只滲大腸,小府因而涸竭,宜以淡滲之品分利之,茯苓、豬苓、通、澤之類;或有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宜順氣為主,枳殼、橘紅、木通之類。人有實熱者,非與純陰之品則陽無以化,上熱,梔子、黃芩;中熱,黃連、芍藥;下熱,黃柏、知母。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如金匱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是也。
東垣治一人小便不通,目突腹脹,皮膚欲裂,用淡滲藥不效,東垣曰:疾急,灸膀胱之腑,必氣化乃出;服淡滲而病甚,是氣不化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淡滲氣薄,皆陽藥也,孤陽無陰,欲化得乎?以滋腎陰之品,投之立愈。丹溪曰: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先服後吐;血虛者,芎歸湯先服後吐;痰多者,二陳湯先服後吐;氣閉者,香附、木香探吐,更有瘀血而小便閉者,牛膝、桃仁為要藥。《別錄》云: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如神。由是觀之,則受病之源自非一途,若不從望、聞、問、切察之明審之當,而浪投藥劑,幾何不以人命為戲耶。
附:氣閉不通方,陳皮去白,末服三錢,酒調下,外用鹽入臍孔,蔥白頭十餘根扎,切指厚,艾火灸之。
白話文:
[二十六、淋閉癃]
淋病的發生,源於腎臟虛弱且膀胱過熱。腎臟虛弱則頻尿;膀胱過熱則尿道堵塞,排尿困難,小腹緊繃疼痛,甚至牽連肚臍,淋病又可細分爲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和冷淋等。
-
石砂淋,就像熱水瓶結垢,排尿困難,應清熱,使用如聖散,馬藺花、麥冬、茅根、冬葵子、葶藶、枳實、連翹;或石韋、瞿麥、滑石等藥材。
-
勞淋,勞累即發,疼痛影響呼吸,需補養,人參、黃芪、當歸、白芍、茯苓、遠志、鹿茸、牛膝、條芩、生地、車前等藥材。
-
血淋,心火遺熱至小腸,嚴重時血與尿同下,鼻色黃,排尿困難,牛膝、側柏、藕節、生地、赤芍、小薊、當歸、車前等藥材。
-
氣淋,膀胱內氣脹,小腹硬滿,排尿餘瀝,石韋、赤芍藥、茅根、冬葵、木香、木通、瞿麥、滑石、枳殼、芒硝等藥材。
-
膏淋,尿液如油脂,精液尿液一同排出,菟絲、桑螵蛸、茯苓、澤瀉、鹿角霜等藥材。
-
冷淋,冷邪侵入下焦,先寒戰而後頻尿,肉蓯蓉、地黃、山藥、石斛、牛膝、檳榔、官桂、附子、細辛、黃芪、黃連、甘草等藥材。
至於排尿困難,不痛卻癢,這是虛症,應用八味丸加鹿茸、人參。
小腹膀胱按壓內痛,如灌熱水,排尿澀滯,上爲清涕,此名胞痹,赤苓、細辛、防風、白朮、桂、附、黃芪、白芍、紫菀、生地、花粉、甘草、山茱、山藥、牛膝、半夏、獨活,製成蜜丸;或腎着湯、見腰痛門。腎瀝湯。見痹門。胞痹灸法:三陰交三壯,脈大而實適宜,忌虛小而澀。
虛弱者應補氣血,勿利小便,以免耗盡體內水分。
無法控制排尿,是肺氣虛,無法統攝導致下陷,從而遺失,可用雞膍胵、龍骨、遠志、菟絲、人參、牡蠣、五味、海螵蛸;睡覺遺尿,下元冷,桑螵蛸、韭子、菟絲、鹿茸、人參等。
小便閉癃,突然閉塞,點滴不通;長期閉塞,則排尿頻數。點滴不通是最緊急的病情。《內經》說:肝之脈,過陰器,生病者閉癃。督脈……,女子入系廷孔,男子循莖至篡,生病者不得前後。三焦下腧……,入絡膀胱,實則閉癃,虛則遺溺。膀胱不利爲癃,不約則遺溺。
這四經主管排泄的是肝與督脈及三焦,但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藏於其中,氣化才能排泄,其形狀有上口無下口。主管氣化的,是太陰肺,如果肺燥,無法生成水分,氣化不及州都,應當清金潤肺,紫菀、麥冬、桑皮、茯苓、車前等;如脾溼不運,精不上升,肺無法下輸,應健胃燥脾,二術、茯苓、半夏等;如腎水涸熱,膀胱不利,應滋腎滌熱,知母、黃柏、元參、地黃、澤瀉、茯苓等。滋腎瀉膀胱,名爲正治;清金潤燥,名爲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爲隔三之治。
或者水液僅滲大腸,小府因而乾涸,應使用淡滲之品分利之,茯苓、豬苓、通草、澤瀉等;或有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應順氣爲主,枳殼、橘紅、木通等。人有實熱,非純陰之品則陽無以化,上熱,梔子、黃芩;中熱,黃連、白芍;下熱,黃柏、知母。有大虛者,非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如金匱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
東垣治療一人小便不通,目突腹脹,皮膚欲裂,用淡滲藥無效,東垣說:病情危急,應灸膀胱之腑,必氣化乃出;服用淡滲藥病情加重,是氣不化。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淡滲氣薄,皆陽藥也,孤陽無陰,欲化得乎?以滋腎陰之品,立刻見效。丹溪說:我以吐法通小便,猶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法自通,必須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先服後吐;血虛者,芎歸湯先服後吐;痰多者,二陳湯先服後吐;氣閉者,香附、木香探吐,更有瘀血而小便閉者,牛膝、桃仁爲重要藥物。《別錄》說: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如神。由此可見,病因並非單一,若不從望、聞、問、切明察,亂投藥劑,豈不視人命爲兒戲?
附:氣閉不通方,陳皮去白,末服三錢,酒調下,外用鹽入臍孔,蔥白頭十餘根扎,切指厚,艾火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