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24)
卷上 (24)
1. 七、水腫
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滿四肢不甚腫,為脹滿也。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脹大後四肢腫者,脹滿也。皮厚色蒼,或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皮薄色白,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水本畏土,因土虛不能制水,則寒水侮所不勝,及乘脾土氾濫為邪。其始初起,必從陰分漸次而升。
夫水雖受制於脾,而實主於腎,腎本水臟,而元氣寓焉。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然氣即火也,陰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則化,而精能為氣;陽衰則不能化,而水即為邪。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
故障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陰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之症,多屬陽虛,丹溪乃云:清濁相混,壅塞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治宜補脾,又須養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權。其意以制火為主,誠制火固可保金,獨不虞其害土乎?以此治熱猶可,以此治陽虛而氣不化者,豈不反助陰邪哉!必當察其果系實邪,則直以清火滋陰為極易。
凡挾於虛,須從溫補,俾可還元;或虛實未明,寧先行治虛之法,若治而不瘳,不妨易轍,猶無大害。倘藥未到病未痊,仍須詳察:若以治有餘之法,誤治虛人,則真氣復傷,雖施合劑,不能起矣;或從清利,暫見平復,終不補元,雖目前稍愈,久必危亡,可不謹哉!(以手指按其腹,隨手而滿者,水也;如凹而不起,腹色不變者,脹滿也。)
《盧砥醫鏡》治水腫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氣閉機壅,必導腎水,以決去之。肺乃腎之母,其氣清肅,果由肺盛生水,則將奉行降令,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尚安得有水腫哉?肺盛生水之說,斷無是理。
腎氣不化,多因四氣相乘,或濕熱盛而傷之,或燥金斂澀之,風水鼓激之,與夫恣情閨房,勞役應酬,六氣七情,皆足以損腎。
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即胃之病,而關亦自閉矣;水之聚,不待腎水而後成,即所飲之水,而亦自聚矣。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輸泄焉。胃不和,則出納之機滯,水穀之液皆能畜積而為水也。經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又曰:五穀之津液,因陰陽不和,則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留於下焦,不得滲入膀胱,則下焦脹,水溢而為水脹。又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臟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於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由是推之,而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胃虛所致。
白話文:
七、水腫
全身浮腫,包括腹部和四肢,這是水腫;但只有腹部脹滿,四肢腫脹不嚴重,則是脹滿。先從頭部和腳部腫脹,然後腹部變大,是水腫;先腹部脹大,然後四肢腫脹,是脹滿。皮膚厚而顏色蒼白,或全身腫脹,或從上往下腫,多屬氣虛;皮膚薄而顏色白,或從下往上腫,多屬水濕。水本性畏土,因為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寒水就乘虛而入,侵犯脾土,氾濫成災。水腫一開始,必定從下焦陰分逐漸向上發展。
水雖然受脾的制約,但實際上主要由腎來主宰,腎是主水的臟器,元氣藏於其中。如果腎陽虛弱,則命門之火衰弱,既不能抑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失調,就會化為邪氣。其實氣就是火,陰就是水。氣和水,本是同類,只是化與不化而已。陽氣旺盛就能化氣,精氣就能化為陽氣;陽氣衰弱就不能化氣,水就會變成邪氣。火盛水虧則病症表現為燥熱;水盛火虧則病症表現為濕邪。
因為陽氣不足,不能化水,陰氣就不能順從陽氣,而陰氣都化為水。所以水腫的症狀,大多是陽虛,丹溪先生說:清濁之氣混雜,阻塞不通而產生熱邪,熱邪停留則化為濕邪,濕熱相互滋生,就形成了脹滿。治療應當補益脾胃,還要滋養肺金以制約肝木,使脾不受邪氣的侵害;滋陰降火以制約心火,使肺臟具有清化水濕的功能。其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制約心火為主,雖然制約心火可以保護肺金,但有沒有考慮到這樣會傷害脾土呢?用這種方法治療熱邪還行,但用這種方法治療陽虛、氣化不利的情況,豈不是反而助長了陰邪嗎!必須仔細觀察是不是實邪,如果是實邪,那麼直接清熱滋陰就很有效了。
凡是夾雜虛證的,都應該溫補,使正氣恢復;如果虛實不明,寧可先治療虛證,如果治療後沒有好轉,可以改變方法,也沒有什麼大害。如果藥物還沒到病位,病情還沒痊癒,還需要仔細觀察:如果用治療實證的方法,錯誤地治療虛證的人,則真氣會再次受損,即使使用有效的藥方,也不能奏效了;或者用清利的方法,暫時見效,但最終不能補益元氣,雖然眼前略有好轉,久而久之必然危及生命,不可不謹慎!(用手指按壓腹部,如果按下去腹部立刻就鼓起來,這是水腫;如果按下去凹陷下不去,腹部顏色沒有變化,這是脹滿。)
《盧砥醫鏡》中治療水腫的理論是:肺金太盛而生水,水液溢出妄行,氣機閉塞不通,必須疏導腎水,排出多餘的水液。肺是腎的母臟,肺氣清肅,如果真是肺盛生水,那就應該順從肺的下降之令,通調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水精布散於全身,五臟六腑都正常運作,怎麼還會出現水腫呢?肺盛生水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腎氣不能化水,大多是因為四時之氣相互影響,或者濕熱太盛而損傷腎氣,或者燥金斂澀而影響腎氣的運化,或者風水鼓動而損傷腎氣,或者恣情縱慾,勞累過度,六淫七情,這些都會損傷腎氣。
胃的關門閉塞,不只是因為腎氣不能化水,胃本身的疾病也會導致關門閉塞;水的積聚,不只是因為腎水不能化水,喝進去的的水也會積聚。胃主中焦,是水穀的倉庫,胃氣和順,則升降出入之氣通暢,水穀各從其道輸布和排泄。胃氣不和,則出納的功能受阻,水穀的精液就會積聚而形成水腫。經書上說:胃病所致的疾病,會出現大腹水腫,膝蓋腫痛。
又說:五穀的津液,因為陰陽失調,則氣道不通,四肢關節閉塞,三焦不能排泄,津液不能化,水穀停留在腸胃之中……滯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就會下焦脹滿,水液溢出而形成水腫。又說:腎是主水的臟器。地氣上升的精氣,屬於腎臟而生水液,所以叫至陰之臟。過度勞累就會出腎汗,腎汗遇風,不能進入臟腑,也不能透出皮膚,停留在玄府之間,行於皮里,傳於胕腫,本源在於腎,叫做風水。由此推測,水腫的疾病,沒有不是因為胃虛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