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二十四、疝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頹疝。足陽明筋為病,為㿉疝。面黃脈大,有虛有積,名厥疝。脾傳邪之腎,名曰疝瘕。上衝心,痛不得前後,為沖疝。邪客於足厥陰之絡,為卒疝。厥陰之陰盛,脈脹不通,為㿗癃疝也。

肝所生病為狐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肝脈滑甚為㿉疝,脾脈微大為疝氣,腎脈滑甚為癃㿉。又云: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大陰滑則病脾風疝,太陽滑則病腎風疝,少陽滑則病肝風疝。歷觀《內經》總是任脈為病,而肝則佐任脈之生化者也。任之陰氣為疝,肝之陽氣為風,是以風疝並稱也。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任脈生病,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女子則會有帶下、瘕聚等症狀。

此外,《內經》還提到:三陽生病,會發寒熱……並會傳變成頹疝。足陽明經筋生病,則會導致㿉疝。臉色發黃,脈象洪大,可能是虛證或積聚,稱為厥疝。脾臟將邪氣傳給腎臟,稱為疝瘕。邪氣上衝心臟,疼痛難忍,不能前後活動,稱為沖疝。邪氣停滯於足厥陰經的絡脈,則為卒疝。厥陰經陰氣過盛,脈象脹滿不通暢,稱為㿗癃疝。

肝臟生病會導致狐疝。心脈搏動滑利急促,稱為心疝;肺脈沉緩搏動,稱為肺疝。肝脈滑利過甚,稱為㿉疝;脾脈細弱洪大,稱為疝氣;腎脈滑利過甚,稱為癃㿉。

此外,《內經》還說:少陰經脈滑利,則會導致肺風疝;大陰經脈滑利,則會導致脾風疝;太陽經脈滑利,則會導致腎風疝;少陽經脈滑利,則會導致肝風疝。

從《內經》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任脈是導致疝氣的主要因素,而肝臟則輔助任脈進行生化作用。任脈的陰氣是疝氣的根源,肝臟的陽氣則會導致風邪,因此風疝並稱。

凡內邪外邪之感,皆能使陰陽不和,陰勝則寒氣衝激,陽勝則熱氣內盛,悉致任脈為疝。如其邪不從任脈起,而諸經所受之邪亦必犯任脈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

張仲景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本草衍義》稱其無不應驗,豈非補肝之力與?余每治病甚氣上衝心,危急者,以八味丸投之立應,又補腎之一驗也。又大便不通,當利大便,如許叔微、羅謙甫皆用芫花是已。小便不通者,當利小便,如許叔微治宋荀甫以五苓散是已。

白話文:

內外邪氣入侵都能導致陰陽失衡,陰氣過盛則寒氣襲擊,陽氣過盛則熱氣內積,最終都可能導致任脈出現疝氣。即使邪氣不是從任脈發起,但各經脈受邪氣侵襲也必定會影響任脈,進而攻入臟腑,就造成腹中疝氣;若集中於生殖器,則為睪丸疝氣。

張仲景治療寒疝導致腹痛、脅痛和里急者,常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據《本草衍義》記載,其療效顯著,這便是補肝之力的表現。我常遇到病人因氣上衝心而危急,使用八味丸就能迅速見效,也是補腎的證明。此外,大便不通則需通便,如許叔微、羅謙甫都使用芫花;小便不通則需利尿,如許叔微用五苓散治療宋荀甫,皆為此理。

今如《纂要》言:不幹腎經則五苓不當用。又言疝不當下,則芫花不可用。其所列者,惟數味破氣之藥,苦辛雜收,寒熱無別,既不能補肝腎之真陰,又不能通行二竅,使邪有所泄而徒耗其氣於冥冥之中,且日趨於危而不覺也。豈不悖哉,深可痛也。

夫丹溪發明醫理頗多,而臨症處方又多以扶植元氣為主。孰意人遭厄運,其手書皆不傳,而傳於世者,皆為盲夫俗子裁剪增續,疵繆實多。《纂要》一書,其行尤甚,凡丹溪長處皆為刪去,大可恨也,即如疝症一門,首載云專主肝經,與腎絕無相干。而不知世所患者,皆由腎虛而致,肝乃腎之子,而前陰則腎之竅也。

白話文:

現在像《纂要》裡說,不傷腎經就不該用五苓散。又說疝氣不應該瀉下,就不該用芫花。它列出的這些藥,都是破氣的藥物,苦辛雜陳,寒熱不分,既不能補肝腎的真陰,也無法通暢二便,讓邪氣得以排出,反而白白耗損氣力,日漸危重卻不自知。這不是荒謬嗎?實在令人痛心!

丹溪先生醫理精深,臨症處方也以扶持元氣為重。沒想到他遭遇不幸,手稿流失,傳世的都是些庸醫俗人增刪改寫,錯誤百出。《纂要》尤其過分,把丹溪先生的精華都刪掉了,令人痛恨!就拿疝氣來說,它一開始就說疝氣專屬肝經,與腎毫無關係。殊不知,世上患疝氣的人,大多都是腎虛所致,肝是腎的兒子,而前陰是腎的竅穴。

欲補其肝,能無顧其母乎。又世俗執肝無補法之說,逢一疝症,輒謂肝實,過用征伐,死者多矣。今《纂要》中全不載一補法,時師既無自悟之明,又無他書足考,焉得而不誤也。按丹溪云:疝有挾虛者,脈不沉緊而豁大,當以參、術為主,疏導佐之,非補法乎。

巢氏所敘七疝者,厥逆心痛,飲食不下,曰厥疝;腹中滿痛,氣積如臂,曰癥疝;得寒飲食,脅腹皆痛,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痛在臍旁,曰盤疝;臍下有積,曰胕疝;小腹引陰而痛,大便難,曰狼疝。皆由陰氣積於內,為寒氣所加,營衛不利,故成疝也。又小兒啼哭不止,動於陰氣,結聚不散,則陰核腫大而病㿉疝。

白話文:

想要補肝,就不能忽略脾胃的狀況。很多人誤以為肝沒有補法,只要遇到疝氣就認為是肝實,過度使用瀉火藥物,導致不少人因此喪命。現在的醫書中完全沒有記載補肝的方法,醫生既沒有自己的理解,也沒有其他書籍可以參考,怎麼可能不犯錯呢?丹溪先生曾說:疝氣也分虛實,脈象不沉緊而偏大,就應該以人參、黃芪為主,配合疏導的藥物,這不就是補法嗎?

巢氏所說的七種疝氣,分別是厥逆心痛,飲食不下的厥疝;腹中滿痛,氣積如臂的癥疝;因食用寒涼食物導致脅腹疼痛的寒疝;腹中時而脹滿時而減退,並伴有疼痛的氣疝;疼痛位於臍旁的盤疝;臍下有積聚的胕疝;小腹牽引陰部疼痛,大便困難的狼疝。這些疝氣都是由於陰氣積聚在體內,受到寒氣侵襲,營衛失調所致。另外,小兒啼哭不止,陰氣被動,氣結不散,就會導致陰核腫大,患上陰疝。

又有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結,而為㿗疝。

張子和云巢氏所立之疝與經旨不合。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干,專屬肝經受病,亦分七疝之名:一曰寒疝,陰囊冰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控睪而痛,得於坐臥寒濕之處,或冬月涉水,或遇風雨,畏熱貪涼,使內過勞,無子多欲,宜溫劑下之;二曰水疝,腎囊腫痛,陰汗如流,囊如水晶,或出黃水,或小腹之內,按之如水,得之醉而使內,汗出當風,濕邪注於囊中,宜逐水之劑下之;三曰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痛,裡急筋攣,或莖中作痛,或癢或挺縱不收,或精隨溲下,得於房勞太過及邪術所使,宜清心之藥下之;四曰血疝,小腹兩旁壯如黃瓜,得於春夏之月燠濕之氣,並勞於使內,氣血流溢入胞囊中,積成癰膿,宜和血之劑下之;五曰氣疝,上連腎區,下及陰囊,得於忿怒啼哭,則氣鬱而脹,怒號即罷,氣亦隨消,宜散氣之劑下之,小兒亦有此疾,得於父衰陽瘻,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稟病也,法無治,治亦不效;六曰狐疝,臥則入於小腹,行立則出腹入囊,與狐之日出夜入相類,故曰狐疝,宜逐氣流經之藥下之;七曰㿗疝,陰囊腫大如斗,不痛不癢,得於地氣卑濕,宜去濕之藥下之。凡諸疝下後,或調或補,更有陰盛,腹脹內有血膿,小便不通,㿉癃疝也。

白話文:

又因為飲食沒有控制好,喜歡生氣或者情緒波動太大,導致身體內部的津液凝固,形成㿗疝。

張子和雲巢氏所定義的疝與經典的意思不符。他提出的理論只分辨男性的生殖器官,跟小腸、膀胱、腎臟完全沒關係,而是專門指肝部受到疾病的影響,並且把疝分成七種不同的名字:

第一種是寒疝,男性生殖器官冷冰冰的,像石頭一樣堅硬,陰莖無法勃起,並且睪丸疼痛難忍,在寒冷潮溼的地方長時間坐著躺著,或者是冬天在水中活動,遇到風雨天氣貪涼過度導致身體內部過於疲勞,性生活頻繁無節制,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治療; 第二種是水疝,腎區腫脹並且疼痛,陰囊出汗並流出黃色液體,有時會出現水腫現象,或是腹部內出現積水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飲酒後進行性行爲,汗水被風吹乾之後溼氣進入陰囊之中,應採用利尿劑來排泄水分; 第三種是筋疝,陰莖腫脹、潰爛或疼痛,裏急外緩,肌肉痙攣,可能會感到瘙癢或不能正常收縮,甚至會有精子隨尿排出的現象,可能是因爲過度勞累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需要用清火藥來進行治療; 第四種是血疝,小腹兩側腫塊狀似黃瓜,可能是在夏季炎熱溼潤的時候因爲勞損於性事而導致氣血流動到子宮囊中的結果,積聚成爲膿瘡,需要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 第五種是氣疝,從腎臟區域延伸至陰囊部位,當生氣哭泣時會感覺胸悶不適,大聲喊叫則症狀消失,用疏散氣體的藥物可以緩解這種狀況,兒童也可能患有此種疾病,原因在於父親衰老陽痿,強行與妻子發生關係從而懷孕,這是胎兒繼承父母病症的結果,沒有治療方法也沒有效果; 第六種是狐疝,臥牀休息時就會縮回到小腹裏面,站立行走時就出來進入到陰囊當中,類似於狐狸白天出去晚上回來的行爲模式,因此被稱爲狐疝,需要用疏通經絡的藥物來治療; 第七種是㿗疝,陰囊腫大如同一個鬥大的容器,不會感覺到疼

按子和之意,亦忘《內經》任脈為疝之本,此其失一也。《靈樞》云: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丸而痛。然則果有膀胱之症,又安得不從此二經而成乎?其失二也。因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必主下之,不問虛人,亦必與之攻下,禍不旋踵,此其失三也。

丹溪云:睪丸連小腹急痛,或有形無形,或有聲無聲,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其始於濕熱壅遏,又外感濕熱被郁,故作痛也,宜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楂、生薑。濕勝成㿗疝,加荔核;痛甚加鹽炒大茴;痛處可按者加桂枝,此亦前人所未備者也。大凡疝症,受熱則挺縱不收,受寒則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下墜,三者之間審其熱之多少而治之,亦一法也。

白話文:

按照“子和”的說法,他們忘記了《內經》中認為任脈是疝氣的根本,這就錯了一點。 《靈樞》說,小腸有病就會小腹疼痛,腰脊連著睪丸也感到疼痛。既然膀胱有問題,怎麼可能不受到這兩條經脈的影響呢? 這就錯了第二點。 他們執著於病症在下,就強行引導它向下,一定要用瀉下藥,不分虛弱的人也一定要給他們攻下,結果災禍立刻就來了,這就是錯了第三點。

丹溪說,睪丸連著小腹劇痛,有的有形狀,有的沒有形狀,有的有聲音,有的沒有聲音,都認為是經絡受寒收縮引起的疼痛,卻不知道這是由於濕熱阻塞,或是外感濕熱鬱結所致,所以才會疼痛。應該用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楂、生薑來治療。濕邪過盛導致疝氣腫痛,可以加荔核;疼痛劇烈可以加鹽炒大茴香;疼痛部位可以按壓的,可以加桂枝,這些都是前人沒有記載的。 總之,疝氣受熱就會挺立伸展而不收縮,受寒就會牽引作痛,受濕就會腫脹下墜,要根據熱邪的程度來治療,這也是一種方法。

腎有二,睪丸亦有二,又名外腎,左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分,而統納左之血者,肝之職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者皆司氣分,而統主右之氣者,肺之職也。故諸寒收引則血液迫泣,下注於左丸;諸憤鬱氣則濕歸肺,下注於右丸。此睪丸所絡之經,非盡厥陰一經,而太陰、陽明之經亦入絡也。

往往見偏患左者,則痛多腫少;偏患右者,則痛少腫多,此亦血氣之明驗也。痛多腫少,當歸、白芍、木香、茴香、青皮、肉桂、木通之類治之;痛少腫多,二朮、半夏、茯苓、木香、烏藥、枳殼、豬苓、荔核、木通之類治之。《發明》云:男子疝氣,女子瘕帶,皆任脈所生也。

白話文:

人體有兩個腎,同時,睪丸也有兩個,又稱為「外腎」。左邊的腎屬水,水能養育肝木,肝木又生長心火,這三個器官都負責血液循環,而主要調節左側血液的,是肝的職責。右邊的腎屬火,火能滋養脾土,脾土又滋養肺金,這三個器官都負責氣體運行,主要調節右側氣體的,是肺的職責。因此,當身體感到寒冷或收縮時,血液容易受到壓迫,流向左側的睪丸;當情緒焦慮或鬱悶時,濕氣容易流向肺部,流向右側的睪丸。所以,睪丸周圍的經絡並不是僅限於「厥陰」一經,而是包括了「太陰」和「陽明」兩經。

通常會發現,偏重影響左側的人,疼痛情況多,腫脹情況少;偏重影響右側的人,疼痛情況少,腫脹情況多,這是血液與氣體運行的顯著表現。對於疼痛多而腫脹少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白芍、木香、茴香、青皮、肉桂、木通等藥物來治療;對於疼痛少而腫脹多的情況,可以使用二朮、半夏、茯苓、木香、烏藥、枳殼、豬苓、荔核、木通等藥物來治療。根據《發明》的說法,男性疝氣、女性癥瘕帶等疾病,都是由於任脈產生問題所導致的。

肝腎受病,治法相同,宜丁香楝實丸。川楝子、附子、茴香、歸尾各一兩,酒二鍾,同煮乾,再焙為末。每末一兩,入丁香、木香各二錢,為末,延胡索五錢,全蠍十三枚(去足翅,炙),又為末,入前項末拌勻,酒打糊為丸,每服一錢,酒送下。

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乃治風之藥,川楝、茴香能入小腸,當歸、延胡活血止痛,疝氣、帶下皆寒邪積聚入於小腸,故用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嚮導也,若臍下撮急及周身皆痛,小便數而清,諸脈急而虛,獨腎脈不急而無力,名曰腎疝,丁香疝氣丸,烏藥與丁、茴、延胡、防、桂、歸、羌、麻,同蠍、草,酒糊,送春回。

白話文:

肝臟和腎臟生病,治療方法相同,可以用丁香楝實丸。川楝子、附子、茴香、歸尾各一兩,加入兩杯酒,一起煮乾,再焙成粉末。每份粉末一兩,加入丁香、木香各兩錢,研磨成粉末,延胡索五錢,全蠍十三枚(去除足翅,炙烤),也研磨成粉末,與之前的粉末混合均勻,用酒調成糊狀,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

凡是疝氣和帶下病症,都屬於風邪引起的,全蠍是治療風邪的藥物,川楝子和茴香可以進入小腸,當歸和延胡索活血止痛,疝氣和帶下都是寒邪積聚在小腸裡,所以用附子來溫暖。丁香和木香是嚮導藥物。如果臍下疼痛劇烈,而且全身疼痛,小便頻繁且清澈,脈象急促而虛弱,只有腎脈不急促且無力,這叫做腎疝,可以用丁香疝氣丸治療,它包含烏藥、丁香、茴香、延胡索、防風、桂枝、羌活、麻黃,再加上全蠍、草烏,用酒調成糊狀,送服,以使陽氣回升。

疝因虛得,不宜驟補,先去其邪,然後補之,天台烏藥散,烏藥及良薑、青、檳、茴、木香、川楝,同巴炒,初起效如向;川楝散,川楝三十個,巴豆半同炒,菖蒲、青木香一兩,共相搗,荔枝核甘枚,萆薢五錢,加好麝少許,和鹽湯二錢調,此治因感寒,故借巴豆炒,此惟初起者二方所宜,不可施於虛人。

疝因鬱熱痛而便澀,脈數者,山梔二錢,吳萸(炒)、桃仁二七,楂實(炒),生薑三片,水同煎,內郁之熱多散了。

白話文:

疝氣的治療

疝氣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不適合立即進補,應該先去除邪氣,再進行補益。

天台烏藥散

  • 成分:烏藥、良薑、青皮、檳榔、茴香、木香、川楝,一起用巴豆炒制。
  • 功效:對於疝氣初起,效果顯著。

川楝散

  • 成分:川楝三十個、巴豆半個,一起炒制;菖蒲、青木香各一兩,搗碎;荔枝核、萆薢各五錢,加入少量麝香,用鹽湯二錢調和。
  • 功效:適用於因受寒引起的疝氣,巴豆炒制是為了驅寒。此方只適合疝氣初起者,不可用於虛弱之人。

針對因鬱熱導致疼痛、排便困難、脈搏數的疝氣

  • 方劑:山梔子二錢,吳茱萸(炒)、桃仁各二七,楂實(炒),生薑三片,水煎服。
  • 功效:可以散去內郁的熱氣。

小腸氣,小腹引睪丸,必連腰脊而痛。小腸虛,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入則厥而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茴香、川楝、吳萸、陳皮、馬藺花(醋炒)各一兩,芫花(醋炒)共末,醋糊丸,每服一錢,加至二錢,酒送。又方:益智、蓬朮各五錢,大茴、山萸、牛膝、續斷、川芎、胡蘆巴、防風、牽牛(炒)、甘草各二錢五分,為末。每服三錢,水煎,空心連滓服,湯調不煎亦得。

白話文:

小腸氣會造成小腹牽引睪丸疼痛,而且必定連帶腰脊一起疼痛。如果小腸虛弱,風寒就會趁虛而入,邪氣入侵會導致身體發冷,並向上衝擊肝肺,進而牽引睪丸,使它上行而不下降。可以用茴香、川楝、吳萸、陳皮、馬藺花(醋炒)各一兩,芫花(醋炒)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用酒送服。另一個方劑是將益智、蓬朮各五錢,大茴、山萸、牛膝、續斷、川芎、胡蘆巴、防風、牽牛(炒)、甘草各二錢五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服,空腹連渣一起服用,也可以用湯調服不用煎煮。

膀胱氣,小腹腫痛,不得小便是也。五苓散一兩,分三服,蔥白一莖,小茴一錢,鹽八分,水一鍾,煎七分,服三服後,當下小便如墨汁。續用硇砂丸,木香、沉香、巴豆肉各一兩,青皮二兩,同慢火炒紫色,去巴豆,為末,入硇砂一錢,銅青三錢,同研勻,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鹽湯空心下。

大凡各方多用燥濕之劑,丹溪以為濕熱。蓋太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經,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尤其痛甚,此亦補前人之未備。要知痛處喜按而減者為虛,用桂枝、山梔,與川烏頭等分為末,薑汁糊丸,以川烏治外束之寒,梔子治內郁之熱,然不可守為揆度也。

白話文:

膀胱氣不通,小腹腫脹疼痛,尿也排不出來。用五苓散一兩,分成三份服用,再加蔥白一根、小茴香一錢、鹽八分,用一碗水煎煮,只留七分,分三次服用,很快就能排尿,尿液像墨汁一樣黑。接著用硇砂丸,將木香、沉香、巴豆肉各一兩,青皮二兩,一起用慢火炒到紫色,去除巴豆,研磨成粉末,加入硇砂一錢、銅青三錢,混合研磨均勻,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到十丸,空腹用鹽水送服。

一般來說,這些方子都是用來燥濕的,丹溪認為是濕熱。因為過度勞累就會導致筋脈裡生火,吃喝過飽則胃裡生火,房事過度則腎裡生火,大發脾氣則肝裡生火。火氣鬱積久了,濕氣就會加重,濁液凝聚,混入血液,流到厥陰經,肝的特性是急躁,又被寒氣束縛,所以疼痛特別厲害。這也是以前醫書中沒有記載的。要知道疼痛的地方喜歡按壓就減輕,這是虛症,可以用桂枝、山梔子、川烏頭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藥丸服用。川烏頭治療外寒束縛,山梔子治療內熱鬱結,但不能一成不變地套用這些方法。

針灸法:大敦通主七疝,兼以三陰交,及灸水道尤妙。女人瘕聚即男子疝氣同原,胃俞、氣海、行間。腹中氣脹,引脊作痛,食飲反多,身體消瘦,灸脾俞、章門各七壯。女人淋帶,腎俞、中封各五十壯,或三陰交及中極、氣海、腎俞,已上女人赤白帶下俱治。

白話文:

針灸法:

大敦穴主治七疝,配合三陰交穴,以及灸水道穴效果更佳。 女人瘕聚與男人疝氣病因相同,可針灸胃俞穴、氣海穴、行間穴。

腹部氣脹,牽引脊柱疼痛,食慾反而增加,身體消瘦,灸脾俞穴、章門穴各七壯。

女人淋帶症,灸腎俞穴、中封穴各五十壯,或者針灸三陰交穴、中極穴、氣海穴、腎俞穴,以上方法皆可用於治療女人赤白帶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