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3)
卷下 (13)
1. 二十二、赤白濁
《內經》無赤白二濁之名,但云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又曰脾移熱於腎,則赤白從溲而下。此濁之源流也。《靈樞》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考《內經》之論,雖屬腎家精氣下流,因於脾病者亦復不少。夫腎主閉藏,以慳用事,志意內治,則精藏而固;若勞逐於外,思竭於內及脾熱移殃,氣濕下陷,則精氣離宮,淫泆不守,輒隨溲溺而下,為濁病也。
濁之為症,莖中熱痛,渾如火灼刀刺,而溲溺仍清,惟竅端時流穢濁如膿,淋瀝不斷,由敗精瘀腐者十之七八,由濕熱流注與脾虛下陷者十之二三。不知其故,以五苓、八正雜投,因而增劇者,而卒不改,殊可嘆也。
赤者屬小腸火,本於心虛有熱,由思慮而得之,生地、麥冬、骨皮、竹葉、黃耆、山藥、五味。夫精亦血所化,有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此虛之甚也。曾見天癸未至,強力好淫,而所泄之精,則繼之以血有之。若溺不赤,無他熱症,不以赤濁為熱也,參、耆、朮、草、歸、地、杞、味、萸、芡、菟、須、遠、神、山、棗。或有心經伏暑而赤濁者,四苓散加香薷、麥冬、人參、蓮肉。
白者屬大腸金,本於氣分,系腎虛有寒,由嗜欲過度而得,澀而痛者疏之,茯、豬、耆、朮、山、甘、芡、蓮、牛膝;不痛者澀之,菟絲、萸肉、五味、覆盆、金櫻、芡須、骨脂、甘草。有濕痰流注者,蒼朮二陳湯加升、柴。胃虛氣陷者,補中益氣。有小便如常,少傾即泛濁者,或溺如米泔,萆薢分清飲,益智、萆薢、菖蒲、茯苓、山藥、菟絲、烏藥,加鹽煎服。
有稠黏如膠,莖中痛甚,此非熱淋,乃敗精瘀塞,加味清心飲,苓、車、澤、牛、麥冬、菖蒲、益智、遠志、蓮心、人參、骨皮、黃芩。曾見白濁人服清利之藥不效,以八味丸溫之而愈。或發口渴,腎水枯也,六味湯合生脈散治之。
便溺泛濁如米泔,此三消症也,宜玄菟丹,乃遺精白濁之聖藥,亦治三消。菟絲十兩(酒浸搗焙為末),玄參四兩,五味七兩(酒浸另為末),白茯、蓮心肉各二兩,山藥六兩,共末,將前所浸酒打糊拌為丸,米飲下四錢。消渴有三,總系腎水虛以致渴也,不必分上中下而合治之,熟地三兩,茱萸二兩,麥冬二兩,玄參一兩,車前子五錢,水煎日日服之,三消自愈。尺脈滑數宜清利,浮虛急疾者難治,遲者補之。
小便黃赤,有寒熱虛實之別,《素問》曰諸病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宜知、柏之類治之,此熱症也。《脈經》云:尺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此寒症也。《靈樞》曰: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宜降胃火。又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
宜降肝火。此實症也。又曰:手太陰之肺脈,氣虛則肩寒痛,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宜補中益氣湯之類以補肺氣。又曰:冬脈者,腎脈也。冬脈不及,則令人眇清脊痛,小便變。宜地黃丸之類以助腎脈,此虛症也。
小便遺失,責在肺而不在腎。蓋肺者腎之上源,又其母也。上源治,則下流約矣。《甲乙經》曰:肺脈不及,則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故東垣謂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
遺精淋濁灸法:關元、膏肓、腎俞、精宮、三里、三陰交、丹田、氣海。
大茴香丸治白濁出髓條:大茴、人參、白茯、益智、白朮、骨脂、棗仁各炒,左顧牡蠣(煅),等分為細末,用青鹽、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九,食前米飲下。治虛憊便濁滴地,成霜丸,遠志肉、蓮肉、干藕節、龍骨各一兩,白礬(煅)、硃砂各二錢五分,為末,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標題:[二十二、赤白濁]
內容: 《內經》並未明確提到“赤濁”與“白濁”,僅提及因過度思考、慾望無法滿足、過度性行爲導致的白濁,以及脾臟移熱至腎臟引起赤濁隨尿液排出的情況。這便是濁病的根源。《靈樞》指出,如果中氣不足,則排尿和排便狀況會改變。考察《內經》的觀點,雖然腎精下流是主要病因,但脾臟問題引起的病症也不容忽視。腎臟負責封藏,如果過度勞累或思考,加上脾熱影響,導致溼氣下沉,腎精便會流失,無法固守,隨之尿液排出,形成濁病。
濁病的症狀包括莖部熱痛,如同火燒刀割,尿液雖清澈,但尿道口持續流出污濁如膿液的分泌物,其中七到八成爲敗精淤積所致,其餘二到三成爲溼熱流注或脾虛下陷引起。若不明原因而亂用五苓、八正等藥物,反而會使病情加劇,這是非常遺憾的。
赤濁屬於小腸火,起源於心虛有熱,多由過度思考產生。可用生地、麥冬、骨皮、竹葉、黃芪、山藥、五味子治療。精液也是血液轉化而成,若濁去過多,精液生成不足,未完全轉化爲白色,就會形成赤濁,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曾有案例,未到青春期卻強行使勁進行性行爲,精液後伴隨出血。若尿液不呈紅色,沒有其他發熱症狀,不應將赤濁視爲熱症,可用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當歸、生地、枸杞、五味子、山茱萸、芡實、菟絲子、須、遠志、神曲、山藥、大棗治療。若由心經伏暑引起赤濁,可用四苓散加香薷、麥冬、人參、蓮子肉。
白濁屬於大腸金,起源於氣分,與腎虛有寒有關,多由過度性慾導致。若有疼痛感,可用茯苓、豬苓、黃芪、白朮、山藥、甘草、芡實、蓮子、牛膝疏理;若無疼痛感,可用菟絲子、山茱萸、五味子、覆盆子、金櫻子、芡實、骨脂、甘草收斂。若有溼痰流注,可用蒼朮二陳湯加升麻、柴胡。若胃虛氣陷,可用補中益氣湯。若小便正常,但很快變得渾濁,或尿液如米泔水,可用萆薢分清飲,包括益智、萆薢、菖蒲、茯苓、山藥、菟絲子、烏藥,加鹽煎服。
若分泌物稠粘如膠,莖部疼痛劇烈,這不是熱淋,而是敗精淤塞,可用加味清心飲,包括茯苓、車前子、澤瀉、牛膝、麥冬、菖蒲、益智、遠志、蓮心、人參、骨皮、黃芩。曾見白濁患者服用清利藥物無效,改用八味丸溫補而痊癒。若有口渴,可能是腎水枯竭,可用六味湯合生脈散治療。
尿液渾濁如米泔水,這屬於三消症,可用玄菟丹,是遺精白濁的聖藥,也能治療三消。包括酒浸搗焙爲末的菟絲子十兩、玄參四兩、酒浸另爲末的五味子七兩、白茯苓、蓮心肉各二兩、山藥六兩,共研細末,將之前浸泡的酒打糊攪拌製成丸,每次服用四錢,米飲送下。消渴有三種情況,都源於腎水虛導致口渴,無需區分上中下三焦,應綜合治療,可用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麥冬二兩、玄參一兩、車前子五錢,水煎每日服用,三消自然痊癒。尺脈滑數需清利,若脈象浮虛急疾則難以治癒,遲緩則需補養。
小便黃赤,需區分寒熱虛實。《素問》指出,所有疾病中水液渾濁,皆屬熱證,應用知母、黃柏等藥物治療,這是熱症。《脈經》稱,尺脈澀且足脛逆冷,小便紅,宜服附子四逆湯,這是寒症。《靈樞》指出,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體前半部發熱,胃氣過盛則消化加速,食慾旺盛,尿色黃,應降胃火。又說,肝熱病者,小便先黃,應降肝火,這是實症。又說,手太陰之肺脈,氣虛則肩寒痛,呼吸短促,尿色變化,應補中益氣湯之類以補肺氣,這是虛症。
小便失禁,主要責任在於肺而非腎。肺是腎的上源和母髒。上源治理好,下游自然控制。《甲乙經》稱,肺脈不足,則呼吸短促,突然間遺失尿液無度。因此,東垣認爲宜安臥養氣,禁止勞役,用人參、黃芪之類補肺氣。若未愈,可能有熱,加黃柏、生地。
遺精淋濁的灸法:關元、膏肓、腎俞、精宮、三里、三陰交、丹田、氣海。
大茴香丸治療白濁:大茴香、人參、白茯苓、益智、白朮、骨脂、棗仁各炒,左顧牡蠣(煅),等分爲細末,用青鹽、酒糊丸梧子大,每次服用二十九粒,飯前米飲送下。治療虛勞疲憊,便濁滴地,成霜丸,遠志肉、蓮肉、幹藕節、龍骨各一兩,白礬(煅)、硃砂各二錢五分,爲末,糯米糊製成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白湯送下。
2. 二十三、赤白帶
《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越人曰: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按帶脈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然。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無帶下漏經之症矣。
女子帶下,與男子精滑大同小異。有胃中濕痰滲入膀胱,宜健脾土,燥濕化痰,二陳、二朮、升、柴之類。如久而氣虛,加參、耆。肥人多濕,前方加炒黃柏;瘦人多火,夜熱脈數,四物加炒黃柏、青黛、滑石、蛤粉、樗皮、黃耆。氣滯者,加葵花(赤用赤花,白用白花)。
滑脫不禁,加牡蠣、龍骨、赤石脂。有寒自覺,加炮薑、桂、附。若帶下小腹作痛者,是鬱結痰氣下注也,須兼辛收,茴香、炮姜之類。赤者四物加椿根皮、赤葵花、炮薑、升、柴,為丸,椒目湯送下;熱用燈心湯送下。白者用二朮、白葵花、白芍,為丸,空心二陳湯下。凡帶下多起於氣鬱,辛能開之,郁久必熱,故佐以黃柏清之,皆有微意。
輕者正治升舉之;重者或通之劫之,不可執一;甚者宜吐以提其氣,有下注頻頻,腰腹以下如在冰雪中,厚覆火烘猶冷,肌如骨立,面如枯魚,小便與帶下不分,眼目䀮䀮,步履欹側,食少痞悶,是上、中、下三焦俱病,宜大補之。又云:女人帶下,其色有五,皆因風邪入於胞門而傳傷臟腑所致也。
若傳於足厥陰肝經,帶色如青泥;傳手少陰心經,帶色如紅津;傳手太陰肺經,帶色如白涕;傳手太陰脾經,帶色如爛瓜;傳足少陰腎經,帶色黑如衃血。人有帶脈,圍於腰間,如束帶之狀,此病由此經而來,故名帶下。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各經見症。有五色相雜者,如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濕痰下注,加茯苓、蒼朮、半夏、黃柏。濕熱宜涼燥,白芍椿皮丸,白芍五錢,椿根皮兩五錢,炒黃柏二錢(炒焦),乾薑三錢(炮黑),共為末,粥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湯下。又方:蒼朮(鹽水炒)、乾薑(煨)、滑石(炒)、枳殼、地榆(炒)、神麯、酒麴(炒),各等分為末,丸服,米湯下。或因七情所傷,脈來急數者,加黃連、香附、木香。
寒濕宜溫燥,用草果去殼,入麝少許,以麵包火炮焦存性,同面為末。每用二錢,陳皮湯調下,重者三錢。又方:椒目、白芷為末,米飲下;又伏龍肝、梁上塵各炒,令煙盡,出火毒,棕櫚燒存性,研勻,入冰,麝各少許,每服三錢,溫酒或淡醋湯下,患十年者,半月可愈。
白話文:
【二十三、赤白帶】
《明堂》記載,女性若有小腹疼痛,裡急抽搐,月經不調,以及赤白帶下等症狀。越人認為,這是帶脈出現問題,導致腹部膨脹,腰部感覺像浸泡在水中一樣。帶脈起源於季脅,環繞身體一週,就像束腰的帶子一樣。楊氏指出,帶脈的作用是束縛其他脈絡,防止它們亂跑,好比人們的腰帶垂在前面,如果這條脈道能夠堅固,就不會出現帶下漏經的症狀了。
女性的帶下症狀,和男性的精液流失症狀相似但又有差別。若是因為胃部濕痰滲入膀胱,應當強化脾胃功能,燥濕化痰,可以使用二陳、二朮、升麻、柴胡等藥物。如果長期下來氣血虛弱,可以加入人參、黃耆。肥胖的人容易有濕氣,可以在上述藥方中加入炒黃柏;瘦的人容易火氣旺,夜晚發熱,脈搏快速,則可用四物湯加上炒黃柏、青黛、滑石、蛤粉、樗皮、黃耆。
若情緒阻滯,可以添加葵花(紅帶下用紅葵花,白帶下用白葵花)。
若是滑脫不止,可以加入牡蠣、龍骨、赤石脂。有寒冷感時,可以加入炮薑、肉桂、附子。若帶下伴隨小腹疼痛,這是鬱結的痰氣下瀉的表現,需要輔以辛味藥物,如茴香、炮薑。
紅色的帶下,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椿根皮、紅葵花、炮薑、升麻、柴胡,製成丸劑,用椒目湯吞服;若是熱症,則用燈心湯吞服。白色的帶下,可以用二朮、白葵花、白芍製成丸劑,空腹時用二陳湯吞服。所有的帶下症狀,大多源自氣鬱,辛味藥物可以幫助開鬱,鬱結久了必然會生熱,所以需要用黃柏來清熱,這些都有其深層含義。
病情輕微的,可以直接提升氣機;病情嚴重的,可能需要通利或強力治療,不能死板地只用一種方法;病情非常嚴重的,可能需要催吐來提升氣機。有的患者下瀉頻繁,腰腹以下感覺像處在冰冷中,即使厚重的衣物和火爐加熱也感覺不到暖意,肌肉像骨架一樣突出,面容枯槁,小便和帶下混在一起,眼睛模糊,行走傾斜,食慾不振且胸悶,這是上、中、下三焦都出現問題,應該進行大力補養。又說,女性的帶下,顏色有五種,都是因為風邪入侵胞門,影響到臟腑所導致的。
若是影響到足厥陰肝經,帶下的顏色像青泥;影響到手少陰心經,帶下的顏色像紅色津液;影響到手太陰肺經,帶下的顏色像白色鼻涕;影響到手太陰脾經,帶下的顏色像腐爛的瓜;影響到足少陰腎經,帶下的顏色像黑色的瘀血。
人體有一條帶脈,環繞在腰部,就像束腰的帶子一樣,這種疾病就是從這條脈絡來的,因此稱為「帶下」。白色的帶下屬於氣的問題,紅色的帶下屬於血的問題,各有其特徵。有的帶下顏色混雜,若是陽氣下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若是濕痰下瀉,可以加入茯苓、蒼朮、半夏、黃柏。濕熱情況下適合使用涼燥藥物,可以使用白芍椿皮丸,其中白芍五錢,椿根皮五錢,炒黃柏二錢(炒至焦黑),乾薑三錢(炮黑),一起磨成粉末,用粥做成丸狀,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空腹時用米湯吞服。另一個配方:蒼朮(鹽水炒)、乾薑(煨)、滑石(炒)、枳殼、地榆(炒)、神麯、酒麴(炒),各等量磨成粉末,製成丸狀服用,用米湯吞服。有的因為受到各種情感傷害,脈搏急促,可以加入黃連、香附、木香。
對於寒濕情況,應該使用溫燥藥物,可以用草果去掉外殼,加入少量麝香,用麵粉包裹後放在火上烤焦,保留其活性,然後和麵粉一起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二錢,用陳皮湯調服,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三錢。另一個配方:椒目、白芷磨成粉末,用米飲吞服;或者用伏龍肝、樑上塵各自炒制,讓煙霧散盡,去除火氣,再將棕櫚燒成灰,研磨均勻,加入少量冰片和麝香,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或淡醋湯吞服,即使是患病十年的人,半月內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