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23)
卷上 (23)
1. 六、痹
又痛痹因於風者,即痛風也,加減烏藥順氣散。烏藥、麻黃、陳皮各二錢,川芎、白芷、殭蠶、枳殼、桔梗、甘草各五錢,薑、棗煎服。因於濕者,天陰尤甚,身體沉重,除濕蠲痹湯。蒼朮二錢,羌、茯、澤、術各錢半,甘草五分,陳皮一錢,竹瀝、薑汁和服;在上加桂枝、桔梗、靈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因痰者,豁痰湯。
半夏、南星、陳皮、厚朴、柴胡、黃芩、羌活、薄荷、枳殼、人參、紫蘇,竹瀝、薑汁為丸亦可;甚者控涎丹。因火者,三黃湯加生薑。虛者,四物湯中多加酒炒黃柏、薑汁、竹瀝。因濕熱者,二妙散。蒼朮、黃柏等分為末,薑汁湯調服。血虛者,四物蒼朮各半湯,四物五錢,蒼朮五錢,煎湯加酒服。
血瘀者,芎、歸、桃仁、紅花、靈仙煎,入麝少許。晝靜夜發,痛如虎咬,名曰白虎風,亦有掣者多寒,腫者多濕,汗者多風。虎骨、犀角、骨碎補、羌活、秦艽、青木香、沉香、歸、芍、桃、膝等煎,臨服入麝少許。寒多加桂、姜;濕多加蒼、茯;風多加防、耆。如下肢腫痛,一味木通二兩,煎服立效,必遍身發出紅丹或汗出至足而愈。
熨法:用好陳醋五大碗,煎沸入蔥白一斤,再煮沸去醋,將爛蔥白裹患處熨之。
著痹即麻木不仁,血氣據虛所致也。《靈樞》云: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宜十全大補湯加升、柴。
針法:手指拘攣,麻痹掣痛,肩膊痠疼,合谷、中渚、陽池、腕骨、外關、肩髃、肩井、手上廉、曲池、尺澤,已上隨症選用。
灸法:膏肓、肩井、肩髃,灸之無有不效。
肩背痛不能回顧,此手太陽氣鬱不行,肩貞、肩外俞、肩中俞、肩髃;藥用風劑散之。下部足腿膝處冷痹,即俗呼筋寒鶴膝風;陰陵泉宜刺不宜灸;陽陵泉針灸皆宜;環跳、風市選用。
白話文:
六、痹
痛痹:如果疼痛是由於風邪引起的,那就是痛風。可以用加減烏藥順氣散來治療。藥方組成是:烏藥、麻黃、陳皮各二錢,川芎、白芷、殭蠶、枳殼、桔梗、甘草各五錢,加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
如果是因為濕氣引起的疼痛,通常在陰天會更加嚴重,而且身體會感到沉重。可以使用除濕蠲痹湯來治療。藥方組成是:蒼朮二錢,羌活、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陳皮一錢,再加入竹瀝和薑汁一起服用。如果是上肢的痹痛,可以加入桂枝、桔梗和威靈仙;如果是下肢的痹痛,可以加入防己、牛膝和木通。
如果是因為痰濕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豁痰湯來治療。藥方組成是:半夏、南星、陳皮、厚朴、柴胡、黃芩、羌活、薄荷、枳殼、人參、紫蘇,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再用竹瀝和薑汁做成藥丸服用。如果症狀嚴重,可以使用控涎丹。
如果是因為火熱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三黃湯,並加入生薑。如果是體虛引起的疼痛,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用酒炒過的黃柏,並加入薑汁和竹瀝。如果是因為濕熱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二妙散。藥方組成是:蒼朮和黃柏磨成粉末,用薑汁湯調服。如果是因為血虛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四物湯和蒼朮各一半的藥方,也就是四物湯五錢,蒼朮五錢,煎湯加酒服用。
如果是因為血瘀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川芎、當歸、桃仁、紅花和威靈仙煎煮,加入少許麝香。如果疼痛在白天安靜,晚上發作,而且痛得像老虎咬一樣,這種情況叫做「白虎風」。也有些人會出現肌肉抽搐,這多半是寒氣所致;如果出現腫脹,多半是濕氣所致;如果出現汗出,多半是風邪所致。可以使用虎骨、犀角、骨碎補、羌活、秦艽、青木香、沉香、當歸、芍藥、桃仁、牛膝等藥材煎煮,在服用前加入少許麝香。如果寒氣較多,可以加入桂枝和生薑;如果濕氣較多,可以加入蒼朮和茯苓;如果風邪較多,可以加入防風和黃耆。如果下肢腫痛,可以使用木通二兩煎服,通常會有顯著效果,可能會在全身出現紅疹或者出汗到腳部,然後痊癒。
熨法:用五大碗好陳醋煮沸,加入一斤蔥白,再次煮沸後撈出醋,將煮爛的蔥白包在患處進行熨敷。
著痹:也就是麻木不仁,這是因為血氣虛弱導致的。《靈樞》上說:衛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不仁。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升麻和柴胡。
針法:針對手指拘攣、麻痹抽痛、肩膊酸痛等症狀,可以選用以下穴位:合谷、中渚、陽池、腕骨、外關、肩髃、肩井、手上廉、曲池、尺澤,根據具體症狀選擇使用。
灸法:灸膏肓穴、肩井穴、肩髃穴,通常會有很好的療效。
如果肩背疼痛,無法回頭,這是手太陽經氣鬱滯不通,可以選用肩貞、肩外俞、肩中俞、肩髃等穴位;藥物方面使用祛風的藥物來疏散。如果下部腿腳膝蓋處出現寒冷麻痹,也就是俗稱的「筋寒鶴膝風」,陰陵泉穴適合針刺不適合艾灸;陽陵泉穴針刺艾灸都適合;環跳穴、風市穴可以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