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十六、脹滿

黃帝曰: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曰:名為鼓脹。夫鼓之為脹,其中空無物,外皮繃急,取譬而氣虛滿者,乃為切當。又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脈要精微論》曰:胃脈實則脹;《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經溲不利;《陰陽應象大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內經》論實症有三也。

《經脈》曰:是太陰之別,……虛則鼓脹。按公孫穴道。《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入五臟則䐜滿閉塞。此《內經》論虛症有二也。《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胃風……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

白話文:

黃帝問:「如果肚子飽滿,早上吃飯卻到晚上就吃不下,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叫做鼓脹。鼓脹就像鼓一樣,裡面空空如也,外皮繃緊,用來比喻氣虛導致肚子脹滿,非常貼切。另外,如果厥氣在下沉,營衛氣血停滯,寒氣逆流向上,真氣和邪氣互相攻擊,兩股氣互相衝撞,就會形成鼓脹。

《脈要精微論》說:胃脈實則脹;《本神》篇說:脾氣實則腹脹,排泄不暢;《陰陽應象大論》說:濁氣上升就會造成鼓脹。這些都是《內經》論述的實症。

《經脈》說:這是太陰經的別支,……虛弱就會導致鼓脹。要按壓公孫穴道。《太陰陽明論》說: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的人,……就會影響五臟,造成脹滿阻塞。這些是《內經》論述的虛症。

《經脈》篇說:胃中寒氣就會導致脹滿。《異法方宜論》說:臟腑寒涼就會產生脹滿的病。《風論》說:胃風……阻塞不通,肚子容易脹滿,一旦失溫就會鼓脹。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所至為稸滿。此《內經》論寒症有四也。《至真要大論》曰:少陰之司天,少陰之勝復;少陽之司天,少陽之勝復。又曰:熱勝則腫。又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此《內經》論熱症有四也。

脹有五臟六腑。經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然臟腑雖各有脹,而無不本於肺、脾、腎三臟者。

白話文:

《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陰到達的地方就會出現稸滿。這是《內經》中關於寒症的四種論述。《至真要大論》說:少陰主天,少陰勝復;少陽主天,少陽勝復。又說:熱勝則腫。又,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這是《內經》中關於熱症的四種論述。

脹有五臟六腑之分。經書記載:心脹者,煩躁不安,呼吸短促,難以平躺;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肋下方滿脹疼痛,並牽引至小腹;脾脹者,容易反胃,四肢乏力,身體沉重難以負擔衣物,難以平躺;腎脹者,腹部滿脹並牽引至背部,腰部和髖骨疼痛。

胃脹者,腹部滿脹,胃脘疼痛,聞到焦臭味,影響食慾,排便困難;大腸脹者,腸鳴伴隨疼痛,冬天容易感受寒氣,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小腸脹者,下腹部脹滿,並牽引至腰部疼痛;膀胱脹者,下腹部滿脹,並出現氣秘;三焦脹者,氣體充滿於皮膚中,輕輕觸摸卻不堅硬;膽脹者,脅肋下方疼痛脹滿,口中苦澀,容易嘆氣。雖然各個臟腑都有脹滿,但最終都源於肺、脾、腎三臟。

肺屬金,主氣;脾屬土,主運化;腎屬水,主五液。故五氣所化之液,咸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咸本於肺;轉輸於金、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於脾。是以腫脹之症,無不由此三者。但陰陽虛實,治法各殊。

先脹於內,後發於外,多實;先腫於外,後甚於里者,多虛。小便黃赤,大便猶結者,多實;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容顏枯槁,音聲短促者,多虛。已上諸症,不可不辨。

實熱論治:濁陰出下竅,不病之常也。膏粱酒客,濕熱內郁,陰火上衝,濁陰不降,三焦不通,二便不利,脹乃生焉。經乃所云:中滿者瀉之於內。又曰:下之則脹已。又曰:治平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宣五陽,巨氣乃平。如硝、黃、實、樸,去菀陳莝之劑也;豬、澤、通、茯、醜、戟、芫、遂,潔淨府之劑也;桂、附、薑、吳,宣布五陽之劑也。然熱有重輕,實有大小,及致病之由,此當明辨,隨症施治。

白話文:

肺屬金,掌管呼吸之氣;脾屬土,主宰消化運化;腎屬水,主掌人體的五種體液。所以說,五氣化生的液體,都源於腎;五液運行的氣,都源於肺;而將水氣轉化為金氣,並控制水氣的,都源於脾。因此,腫脹的病症,無不與這三者有關。但是,由於陰陽虛實不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先從內部腫脹,然後才向外發作,多半是實證;如果先從外部腫脹,然後向內加重,多半是虛證。小便黃赤,大便乾燥難解者,多半是實證;小便清白,大便稀薄者,多半是虛證。脈象滑數有力者,多半是實證。面色紅黃,呼吸粗長者,多半是實證。面色枯槁,聲音短促者,多半是虛證。以上這些症狀,不可不仔細辨別。

對於實熱證的治療:濁陰下泄是正常現象,不算是病。那些愛吃肥甘厚味、嗜酒之人,由於濕熱內鬱,陰火上沖,濁陰不能下降,三焦不通暢,導致大小便不順,從而出現腫脹。經典著作中記載:“腹部脹滿者,應從內部瀉之。”又說:“瀉下之後,腫脹便會消失。”還說:“治療要平衡得當,去除積存的濁物,打開排泄通道,清潔臟腑,宣通五陽,使全身氣機通暢。”像硝石、黃連、實脾散、樸硝等藥,可以去除積存的濁物;像豬苓、澤瀉、通草、茯苓、醜草、戟實、芫花、遂草等藥,可以清潔臟腑;像桂枝、附子、乾薑、吳茱萸等藥,可以宣通五陽。但是,熱的程度有輕有重,實證的程度也有大小,以及導致疾病的原因,這些都應該仔細辨別,然後根據症狀進行治療。

仲景云腹滿不足,不當下之;腹滿發熱,飲食如故者下之。

虛寒論治:脾為太陰,司地道陰水之化。脾陰太過,違天道陽火之化。蓋無陽不能運行三焦、腐熟水穀,乃為脹滿,治宜辛熱分消湯,黃耆、吳萸、厚朴、草蔻、黃柏,益智、木香、半夏、升麻、人參、茯苓、當歸、黃連、澤瀉、麻黃、乾薑、附子,畢澄茄。附子理中湯、金匱腎氣丸皆可用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

腹脹且無力,不應該馬上服用瀉藥;腹脹且發熱,飲食正常者,則應該服用瀉藥。

虛寒論治

脾臟屬於太陰,負責地道的陰水運化。脾陰過盛,違背天道陽火的運化。因為沒有陽氣,就無法運化三焦,也無法消化水穀,就會導致腹脹。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如分消湯,包含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蔻、黃柏、益智、木香、半夏、升麻、人參、茯苓、當歸、黃連、澤瀉、麻黃、乾薑、附子、畢澄茄等。附子理中湯和金匱腎氣丸也可以使用。

治脹三法:陰從下逆上而盛於中者,先抑之,而後調其中,此血不足而火亢之症。陽從上降下而盛於中者,先舉之,則調其中,此氣不足而陽陷之症。邪從外入內,而盛於中者,先治其外,而調其內,此六氣成脹也,藿香正氣散,藿香、腹皮、紫蘇、白芷、厚朴、桔梗、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生薑,燈心煎服。

如七情成脹,沉香降氣散,沉香、烏藥、香附、砂仁、甘草,加食鹽或木香調氣散,木香、藿香、砂仁、豆蔻、甘草,加生薑煎服。如飲食傷成脹者,香砂調中湯、二陳、平胃與香、砂、枳實、青皮、山楂、神麯。如畜血成脹者,青紫筋見,小水仍利,代抵當丸,桃仁、蓬朮、大黃、生地、當歸、芒硝。

白話文:

治脹三法:

一、陰從下逆上而盛於中者,先抑之,而後調其中,此血不足而火亢之症。

這是指由陰寒之氣從下往上逆衝,導致氣血瘀滯於胸腹之中,造成脹滿。應先用寒涼之物下行,抑制其上逆之勢,然後再調和氣血,使其暢通。這種情況多屬於血虛火旺所致。

二、陽從上降下而盛於中者,先舉之,則調其中,此氣不足而陽陷之症。

這是指由陽氣不足,從上往下墜落,導致氣虛下陷,造成胸腹脹滿。應先用溫熱之物升提陽氣,然後再調理脾胃,使其恢復正常運化。這種情況多屬於氣虛陽陷所致。

三、邪從外入內,而盛於中者,先治其外,而調其內,此六氣成脹也。

這是指外邪入侵,由外而內,導致氣機阻滯,造成胸腹脹滿。應先用解表之法,驅散外邪,然後再調理脾胃,使其恢復正常運化。這種情況多屬於六淫外邪入侵所致。

治療方法:

  • 若為六氣成脹: 可用藿香正氣散,其組成包括:藿香、腹皮、紫蘇、白芷、厚朴、桔梗、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並加入生薑,燈心煎服。
  • 若為七情成脹: 可用沉香降氣散,其組成包括:沉香、烏藥、香附、砂仁、甘草,並加入食鹽或木香調氣散,其組成包括:木香、藿香、砂仁、豆蔻、甘草,並加入生薑煎服。
  • 若為飲食傷成脹: 可用香砂調中湯,二陳、平胃與香、砂、枳實、青皮、山楂、神麴等方劑。
  • 若為畜血成脹: 表現為青紫筋見,小便不利,可用代抵當丸,其組成包括:桃仁、蓬朮、大黃、生地、當歸、芒硝。

女人先因經斷而後腫脹,血結胞門,病發於下,血分丸,椒仁、甘遂、續隨子、附子、吳萸、郁李、黑醜、靈脂、元胡、歸尾各五錢,芫花一錢,蚖青十枚(去頭翅足、米炒),螌蝥十枚,膽礬、砒各一錢,石膏二錢,為末,糊丸芡實大,陳皮湯送一丸。

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瘜肉乃生。小如雞卵,大如懷妊,月事以時下。宜氣藥調之,氣脹方,雞內金(大雄雞者,炙)五錢,真沉香八錢,砂仁一兩,為末,薑湯送下。(覃音尋。)

白話文:

婦女停經後出現腫脹,是因為血塊堵塞了胞門,病症從下半身開始發作。治療需要用血分丸,配方包括椒仁、甘遂、續隨子、附子、吳萸、郁李、黑醜、靈脂、元胡、歸尾各五錢,芫花一錢,蚖青十枚(去頭翅足,米炒),螌蝥十枚,膽礬、砒各一錢,石膏二錢,研磨成粉末,用芡實做成丸子,以陳皮湯送服一丸。

腸覃症是寒氣滯留在腸道外,與衛氣相搏,導致瘜肉生長。大小不一,小者如雞蛋,大者如懷孕,月經正常。治療需要用氣藥調理,氣脹方包括雞內金(大公雞的,炙烤)五錢,真沉香八錢,砂仁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薑湯送服。

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惡血留止,日以益大,月事不以時下。宜以血藥行之,血脹方,蓬朮、元胡、鬱金、五靈脂、黑醜、牛膝、穿山甲、肉桂,為末,醋糊丸,酒送下。

女人屬氣分脹者,先病脹而後經水斷,心胸堅大,病發於上,宜治氣分,枳殼、陳皮、桔梗、木香、檳榔、香附、烏藥、砂仁、白朮、蒼朮、半夏、茯苓、紫蘇、官桂、生薑,煎服,為末亦可。

白話文:

石瘕,是長在子宮裡的病症。由於寒氣入侵子宮,導致瘀血積聚,日益增大,月經也不正常。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此處方名為「血脹方」,藥材包括蓬朮、元胡、鬱金、五靈脂、黑醜、牛膝、穿山甲、肉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成丸,以酒送服。

屬於氣分脹的女人,她們先出現脹痛,然後經期停止,心胸脹滿,病症由上而下發展。應該治療氣分,此處方用枳殼、陳皮、桔梗、木香、檳榔、香附、烏藥、砂仁、白朮、蒼朮、半夏、茯苓、紫蘇、官桂、生薑,煎服。也可以研磨成粉末服用。

脹病必喘,喘則必脹,二症相因。但先脹而後喘治在脾,先喘而後脹治在肺。治脾用蒼白朮、厚朴、枳實、腹皮、砂仁、木香、沉香;治肺用桑皮、葶藶、白蔻、枳殼、蘇子、桔梗、陳皮。如利小便用木通、車前、豬苓、茯苓、通草、防己、澤瀉,名潔淨府也;如欲發汗,用麻黃、羌活、葛根、防風、紫蘇,名開鬼門也。如人強能食,少年初病,其脈有力者,可暫投硝、黃、遂、戟與商陸、芫花等,亦宜酌用。

白話文:

脹病必喘,喘則必脹,二症相因。 意思是說,脹滿和喘息這兩種症狀常常互相影響,一者出現,另一者也會隨之而來。

但先脹而後喘治在脾,先喘而後脹治在肺。 如果先出現脹滿,然後才喘息,則應以脾胃虛弱為主要病因,治療時應以健脾利濕為法;如果先出現喘息,然後才脹滿,則應以肺氣不足為主要病因,治療時應以補肺降氣為法。

治脾用蒼白朮、厚朴、枳實、腹皮、砂仁、木香、沉香; 針對脾胃虛弱的脹滿,可以使用蒼白朮、厚朴、枳實、腹皮、砂仁、木香、沉香等藥物健脾利濕。

治肺用桑皮、葶藶、白蔻、枳殼、蘇子、桔梗、陳皮。 針對肺氣不足的喘息,可以使用桑皮、葶藶、白蔻、枳殼、蘇子、桔梗、陳皮等藥物補肺降氣。

如利小便用木通、車前、豬苓、茯苓、通草、防己、澤瀉,名潔淨府也; 如果需要利尿,可以使用木通、車前、豬苓、茯苓、通草、防己、澤瀉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排泄體內的水分,也稱為「潔淨府」。

如欲發汗,用麻黃、羌活、葛根、防風、紫蘇,名開鬼門也。 如果需要發汗,可以使用麻黃、羌活、葛根、防風、紫蘇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寒邪,也稱為「開鬼門」。

如人強能食,少年初病,其脈有力者,可暫投硝、黃、遂、戟與商陸、芫花等,亦宜酌用。 如果患者體質強壯、食慾良好,且為年輕人初次患病,脈象有力,則可以暫時使用硝石、黃連、水銀、雄黃、商陸、芫花等峻猛之藥,但應謹慎使用,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調整用量。

總之,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於脹滿和喘息的治療方法,並根據病因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治療策略和藥物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些基本的藥物應用知識,實際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專業醫師判斷診治。

脹起於旬日之間,忽然因七情六氣而成者,實也,當疏利為主,已上諸法可用。

脹起於經年累月,先腫於外,後脹於內,小便淡黃,大便不結,色澤枯槁,神倦懶言,脈細無力,虛寒症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以補脾也;黃耆、桔梗、苡仁、山藥以補肺也;沉香、木香、砂仁、陳香圓以理氣也;五苓散以利小便;升、柴以開鬼門。如虛盛多寒者,桂、附、薑、吳俱宜審用,人參、白朮須大劑頻投方能有救,金匱腎氣丸是乃切要之方。

至於以白芍於土中瀉木,忍冬能和緩下氣,赤豆、木瓜利水與下氣交長,片腦、雞金寬膨與溫中並用,牙皂角燒灰為末、假神麯糊為丸取利甚捷。雞屎白炒熱、袋盛、浸酒須空腹而飲,下水大奇。青蛙入豬肚中烹為佳饌,野雞和椒茴末面作餛飩,皆海藏之仙方,屢用之而屢效。

白話文:

肚子脹氣如果在十天內突然因為情緒變化而出現,屬於實證,應該以疏利為主,以上方法都可以使用。

肚子脹氣如果持續一年以上,先從外邊腫起來,之後才脹到裡面,小便淡黃,大便不結實,面色枯黃,精神疲倦,懶得說話,脈搏細弱無力,屬於虛寒症。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補脾;黃耆、桔梗、苡仁、山藥補肺;沉香、木香、砂仁、陳香圓理氣;五苓散利小便;升麻、柴胡開鬼門。如果虛證較盛,寒證較多,桂枝、附子、生薑、吳茱萸都要謹慎使用,人參、白朮需要大劑量頻繁服用才有效,金匱腎氣丸是關鍵方劑。

至於白芍可以入土瀉木,忍冬能緩和下降氣機,赤豆、木瓜利水又可下降氣機,片腦、雞金可以寬胸膨脹並溫中,牙皂角燒成灰末、用假神麴糊成丸服用,效果非常快速。雞屎白炒熱裝袋,浸酒服用,一定要空腹飲用,利水效果奇佳。青蛙放入豬肚裡烹煮,野雞和胡椒、茴香末一起做餛飩,這些都是治療腹脹的秘方,屢試不爽。

脈實大浮洪者,易治;沉細微小者,難痊。身熱脈大腹脹為逆;腹脹便血脈大為逆;發熱不休、寒熱如瘧,皆不治。或腹大、肢冷、泄瀉三症並見,不及一時死。若脹則上嘔而喘咳,下而泄瀉,脈微或大,為逆不治。

腹脹多是氣虛不斂,用辛散之品反甚,宜以酸收之白芍、五味之屬,少佐益智以其能收攝三焦元氣也。朝寬暮急,以當歸為主;暮寬朝急,以人參為主;朝暮俱急,二味並用。按之有痛處,乃瘀血也,加行血藥。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又云:下之則脹已。謂宜以沉降之品,引濁氣在上者而下之,非通利大府之謂也。

凡腫脹初起,痰多發喘,小便不行,服濟生腎氣丸無不效。

白話文:

脈搏有力、跳動幅度大、速度快,容易治癒;脈搏沉弱、細小,則難以痊癒。身體發熱、脈搏有力、肚子脹,屬於逆證;肚子脹、便血、脈搏有力,也屬於逆證;發熱不止、寒熱交替如瘧疾,皆為不治之症。如果肚子大、四肢冰冷、腹瀉三種症狀同時出現,就可能很快死亡。如果肚子脹,伴隨嘔吐、喘咳,或腹瀉,脈搏微弱或有力,都是逆證,難以治癒。

肚子脹多半是氣虛導致無法收斂,使用辛散類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用酸斂的白芍、五味子等藥物,少量加入益智,因為益智可以收斂三焦元氣。早上肚子脹,晚上緩解,以當歸為主藥;晚上肚子脹,早上緩解,以人參為主藥;早上晚上都脹,則兩種藥物一起使用。按壓肚子有疼痛的地方,是瘀血,需要加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古書記載,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肚子脹。也說,向下引導濁氣就能消除脹氣。這就說明應該使用沉降類藥物,將上方的濁氣引導向下,而不是單純地通利大腸。

凡是腫脹初期,痰多、呼吸困難、小便不通,服用濟生腎氣丸都有效。

脾胃氣虛、心腹脹滿灸法:取太白、足三里、水分、氣海。又法:先灸中脘七壯,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兼服東垣木香順氣湯,使濁陰降而脹平矣。

虛勞浮腫,針太衝、腎俞樸之;小腹脹滿,三陰交、三里、內庭;單脹,石門、氣海、內庭;雙脹,合谷、曲池、支溝、氣海、三陰交。一切水腫,針水溝,灸用水分、氣海、天樞。

白話文:

脾胃虛弱導致腹部脹滿,可以灸太白穴、足三里穴、水分穴、氣海穴。另外,也可以先灸中脘穴七次,引導胃部生發之氣向上升至陽道,同時服用東垣的木香順氣湯,讓濁氣下降,腹部脹滿就會消退。

虛勞導致浮腫,可以針刺太衝穴、腎俞穴,並用艾灸燻之;小腹脹滿,可以針刺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內庭穴;單側腹部脹滿,可以針刺石門穴、氣海穴、內庭穴;雙側腹部脹滿,可以針刺合谷穴、曲池穴、支溝穴、氣海穴、三陰交穴。各種水腫,可以針刺水溝穴,並灸水分穴、氣海穴、天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