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20)
卷上 (20)
1. 五、痿
諸痿之症,未有不因陽明虛而致者。《靈樞》云: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素問》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四肢不能稟水穀氣,陰道不行,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蓋真氣者,天之道也;穀氣者,地之道也。地非天不生,天非地不成,故真氣與穀氣並而後生身也。
陽明虛,五臟無所稟受,則不能行氣血、濡筋骨、利關節,故肢體中隨其不得受水穀氣處則病痿,故古人治痿獨取陽明也。
丹溪云:肺屬金,性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屬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水者也。若嗜欲無節,則水失其養,火寡於畏而侮其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其所勝,脾得木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不能運行四肢而病痿矣。
瀉南方則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不虛,則潤宗筋、束筋骨、利機關矣。駱龍吉云:風火相熾,當滋腎水。東垣以黃柏為君、黃耆為佐,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寒者,活潑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然藥雖中竅,而將息失宜,終不可愈也。故休息精神、淡泊滋味為頂門金針。
五痿論云: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肺熱葉焦,皮毛虛弱而生痿躄。宜參、耆、二冬、石斛、百合、山藥、犀角、通草、桔梗、梔子、黃苓、杏仁、秦艽。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宜鐵粉、銀屑、黃連、苦參、龍膽、石蜜、牛黃、龍齒、秦艽、蘚皮、丹皮、骨皮、雷丸、犀角。
思慮無窮,入房過度,熱入於肝,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宜生地、天冬、百合、紫葳、白蒺藜、杜仲、牛膝、萆薢、菟絲、防風、芩、連、木瓜。感於卑濕,則脾氣熱,胃干而渴,血液不生,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宜二陳、二朮、參、耆、苓、草。
勞倦熱渴,陰氣內乏,熱舍於腎,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宜金剛丸,萆薢、杜仲、蓯蓉、菟絲等分,用豬腎酒煨,搗糊丸服。
夫皮毛、筋、脈三痿為內因,而骨、肉二痿為外感,又《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亦有外感者矣,丹溪以痹為外感風寒邪實,痿為內因濕熱本虛。愚謂痹乃正氣本和,因外感風寒冷濕,為剛烈之邪,當以有餘名之。
痿乃正氣自虛,致成濕熱拂鬱懈惰,為柔緩之邪,當以不足名之。或者初傷七情及飲食厚味,中焦鬱積,淫氣不清,濕熱乘虛為痿者有之;或者初感濕痹,郁久成熱,氣血漸虛為痿者有之。不可執也。至如治法,濕勝者亦必有脾胃虛濕之症,脈微而緩弱,宜用人參養胃湯及藿香散主之。
白話文:
各種痿症,都脫離不了陽明虛弱所導致。《靈樞》說:真氣是人體從天生下來就有的,和谷氣一起充盈全身。《素問》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四肢無法吸收水穀之氣,陰經氣血運行不通暢,筋骨肌肉缺乏氣血滋養,所以就會無力。總之,真氣是天的運行之道;谷氣是地的運行之道。地不能離開天而生,天不能離開地而存在,所以真氣和谷氣必須同時存在才能使人體生長。
陽明虛弱,五臟六腑無法得到氣血的滋養,就不能運轉氣血、滋潤筋骨、暢通關節,因此肢體就會在不能吸收水穀之氣的地方出現痿症,所以古代治療痿症都著重於補益陽明經。
朱丹溪說:肺屬金,性燥熱,位於上焦,主氣,害怕火;脾屬土,性濕,位於中焦,主四肢,害怕水。如果嗜慾無度,就會損傷津液,火邪過盛而傷害脾土。肺受到火邪而生熱。木性急躁,肺受熱邪則金氣受損,木氣過盛而克脾土,脾受到木氣的傷害。肺熱則不能統攝全身,脾傷則不能運化水穀而導致四肢痿廢。
瀉南方(肺)則金氣清肅,東方(肝)卻不實,何來脾臟受損?補北方(腎)則心火下降,西方(肺)也不虛,何來肺熱?所以,陽明經不虛弱,就能滋潤宗筋、束縛筋骨、暢通關節。駱龍吉說:風火熾盛,應該滋養腎水。李東垣用黃柏為主藥,黃耆為輔藥,並沒有固定的方劑。有些病人兼有痰飲積聚,有些病人濕氣較重,有些病人濕熱兼半,有些病人兼夾寒邪,所以臨證時要靈活運用方劑,這就是善於治療痿證的關鍵!然而,即使藥物對症,如果起居生活不規律,最終還是不能痊癒。所以,調養精神、飲食清淡才是最重要的。
《五痿論》說:遭受挫折,求而不得,就會導致肺熱葉焦,皮膚毛髮虛弱而產生痿躄。宜用人參、黃耆、冬蟲夏草、石斛、百合、山藥、犀角、通草、桔梗、梔子、黃苓、杏仁、秦艽等藥物。悲哀過度,就會導致經絡阻塞。心氣熱盛,則下焦氣血虛衰,上焦氣血也虛弱,虛弱則會產生脈絡痿弱,關節屈伸不利,脛骨無力,站立不穩。宜用鐵粉、銀屑、黃連、苦參、龍膽、蜂蜜、牛黃、龍齒、秦艽、石韋、丹皮、骨碎補、雷丸、犀角等藥物。
思慮過度,房事過頻,就會導致肝火旺盛,膽汁分泌過多,筋膜乾燥,筋脈急縮而攣縮,導致筋痿,宜用生地黃、天冬、百合、紫葳、白蒺藜、杜仲、牛膝、萆薢、菟絲子、防風、黃芩、黃連、木瓜等藥物。感受寒濕,就會導致脾胃濕熱,胃乾渴,血液生成不足,導致肌肉麻木不仁,產生肉痿,宜用二陳湯、二朮湯、人參、黃耆、白茯苓、蒼朮等藥物。
勞累過度,口乾舌燥,陰精虧損,熱邪侵犯腎臟,就會導致腰脊酸軟無力,骨骼枯萎,骨髓減少,產生骨痿,宜用金剛丸,萆薢、杜仲、肉蓯蓉、菟絲子等量,用豬腎酒煨,搗成糊狀,製成丸藥服用。
皮膚、筋脈三種痿證屬於內因,而骨骼、肌肉兩種痿證屬於外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由於濕邪入侵,頭部感覺像裹著東西一樣,濕熱之邪不消除,大筋收縮變短,小筋鬆弛延長,收縮變短則為拘攣,鬆弛延長則為痿證。也有外感因素,朱丹溪認為痹證是由於外感風寒濕邪實證,痿證是由於內因濕熱本虛。我認為痹證是正氣充足,由於外感風寒濕邪,是剛烈的邪氣,應該稱為有餘之證。
痿證是正氣虛弱,導致濕熱之邪鬱積,是柔緩的邪氣,應該稱為不足之證。有些人一開始是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中焦鬱積,邪氣不順,濕熱乘虛而發病;有些人一開始是感受寒濕痺證,久而化熱,氣血逐漸虛弱而導致痿證。不能一概而論。至於治療方法,濕邪盛者也一定有脾胃虛弱濕盛的症狀,脈象細弱,宜用人參養胃湯和藿香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