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8)
卷下 (8)
1. 十二、自汗盜汗
《內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此平人也。又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臥而出汗,醒則倏收,名曰盜汗。不因發表,不因動作,自然汗出。名曰自汗。
夫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腎俱虛而致。若陰陽虛,則腠理髮熱自汗,此陰陽偏勝而致。又有傷風中暑,驚恐房勞,歷節風濕,腸癰,痰飲,產褥諸症,亦能自汗。
仲景云肉極則津脫腠開汗大出,巢氏曰勞症陽虛津泄多汗,又云心熱則腠理開而汗出。
白話文:
《內經》說:陽氣過盛,就會身體發熱但不流汗,陰氣過盛,就會流汗過多並且感到身體寒冷,陰陽都過盛,就會不流汗且感到寒冷。這算是正常情況。書中還說:吃得太飽,汗會從胃部出來;受到驚嚇而精氣外泄,汗會從心臟出來;負重遠行,汗會從腎臟出來;疾速奔跑或害怕,汗會從肝臟出來;身體勞累過度,汗會從脾臟出來。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汗就馬上消失,這種汗稱為盜汗。不因為外感風寒,也不因為活動,自然而然流汗,這種汗稱為自汗。
心臟在內部儲藏著血液,向外則表現為汗液。自汗這種病症,必定是心臟和腎臟虛弱所導致。如果陰陽虛弱,則毛孔會發熱而自然流汗,這是陰陽失衡所致。另外,風寒中暑、驚恐房事勞累、筋骨疼痛、腸癰、痰飲、產後諸病,也會導致自汗。
仲景說,飲食過度就會津液流失,毛孔開張,汗液大量流出。巢氏說,勞累過度就會陽氣虛弱,津液外泄,汗液過多,還說心臟發熱就會毛孔開張,汗液流出。
蓋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出;腎之陰不能退藏而為密,則盜汗出。肺主氣,又主皮毛,司腠理,肺虛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邪在於內則玄府不閉,則汗從腎府出;邪在於表則腠理不肥,而汗從經絡出。臟腑之陰拒格衛氣,浮散於外,無所依從,則汗出。胃虛水穀之氣脫散,則自汗出。
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當歸六黃湯主之;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黃耆建中湯主之。身冷自汗,陰躁欲坐臥於泥水中,脈浮而數,按之如無。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陰盛格陽也,真武湯水冷與服。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心陽不足以抵禦外邪而固守體內,就會出現自汗;如果腎陰不能收斂而保持身體的密閉性,就會出現盜汗。肺臟主氣,同時還掌管皮毛和腠理,如果肺虛,則表層無法抵禦外邪,也會導致自汗。如果邪氣在體內,則玄府(指汗孔)無法閉合,汗水就會從腎府(腎經)排出;如果邪氣在體表,則腠理不緊密,汗水就會從經絡排出。如果臟腑的陰氣阻礙衛氣,使衛氣浮散於體表,沒有依附之處,就會出汗。如果胃虛弱,水穀之氣外洩,也會導致自汗。
陰虛則陽氣必然會聚集,因此出現發熱自汗的症狀,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治療;陽虛則陰氣必然會乘虛而入,因此出現發厥自汗的症狀,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治療。如果患者身體冰冷,自汗出,感到陰虛躁動,想要坐在泥水中,脈搏浮而數,按之幾乎感覺不到,這是由於陰盛格陽所致。根據經書記載:“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指的是陽氣虛弱,被陰氣所抑制。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真武湯,水溫冷服下。
尺膚澀而尺脈滑,營血自涸者,多汗;又津脫者,汗大泄,宜調衛湯。痰多汗自出,痰消汗自止,理中降痰湯。火氣上蒸,胃濕作汗,涼膈散。氣不順則汗,小建中湯加木香、芍藥、官稜、炙草、薑、棗。飲酒中風則為漏風而多汗,白朮散,牡蠣、白朮、防風、黃耆。病後氣血俱虛,或產後氣血俱虛自汗者,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皮膚乾燥粗糙,脉搏滑利,营血不足的人,容易出汗;如果津液丢失,则汗出得更多,应该服用调卫汤。痰多的人,自发汗出,痰消了汗也自然停止,可服用理中降痰汤。火气上炎,胃中湿热导致出汗,应该服用凉膈散。气机不顺也会导致出汗,可服用小建中汤加入木香、芍药、官棱、炙草、生姜、大枣。饮酒后中风导致漏风而多汗,应该服用白术散,加入牡蛎、白术、防风、黄芪。病后或产后气血虚弱,自发汗出,应该服用十全大补汤。
別處無汗,惟心孔一片有汗,此必思慮傷心也。獖豬心一具,破開帶血,入人參、歸身各一面,用線縫煮熟,去藥食心,仍以艾湯調茯苓末服,如是三服取效。倘諸藥止汗不效,但理心血液汗乃止,十全大補湯加棗仁、遠志肉、五味、硃砂,鎮攝心神為主。若汗出如珠如膠而淋漓,揩試不逮者,皆不可治。
頭汗出,齊頸而還,血症也。額上偏多者,首為六陽之會,蒸熱而汗也。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脾土,頦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其外溝渠之水陽否隔,上下奔迫。治迫而上行於心,故額偏多,而心血不足也,丹參、當歸、生地、茯神、棗仁、白芍、黃耆、枸杞、圓肉。
白話文:
如果只有胸口出汗,其他地方都沒有出汗,這就表示可能是思慮過度傷了心。可以用豬心一顆,剖開後保留血液,放入人參和歸身各一片,用線縫合後煮熟,去除藥材,只吃豬心。然後用艾湯調茯苓粉服用,連續服用三次就能見效。如果各種藥物都止不住汗,只有調理心臟血液才能止汗,就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再加入棗仁、遠志、五味子和硃砂,主要用來鎮定心神。如果汗水像珠子一樣黏稠,流個不停,擦也擦不掉,就無藥可治了。
頭部出汗,一直流到脖子,這是血症。額頭出汗特別多,是因為額頭是六陽經交匯的地方,陽氣蒸騰而導致出汗。左臉頰屬於肝,右臉頰屬於肺,鼻子屬於脾土,下巴屬於腎,額頭屬於心。三焦之火耗損腎水,導致身體內部的津液陽氣不通暢,上上下下奔涌不息。治療方法是要讓陽氣向上運行到心臟,因此額頭出汗特別多,是因為心血不足,可以用丹參、當歸、生地、茯神、棗仁、白芍、黃耆、枸杞、圓肉來調理。
手足汗多,氣熱也,白朮、黃連、牡蠣;亦有氣弱者,汗多冷,十全大補湯;或挾風痰者,加白附子、川烏。
盜汗,陽衰則衛虛,所虛之衛行於陰,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固其表,則腠理疏而汗;醒則行陰之氣而復於表,汗自止,故名盜汗,又名寢汗。
傷寒陽明病,脈沉實有力,潮熱自汗,脈略浮者,必盜汗。又三陽合病,因合則汗。傷寒盜汗非雜症之責,其陰虛也,邪在半表半裡,小柴胡;火氣上蒸,胃濕自汗,亦非陽虛,宜以涼膈散。自汗陰蒸於陽,玉屏風散。盜汗陽蒸於陰,當歸六黃湯;虛人加黃耆,減芩、連,身熱加骨皮、秦艽,肝虛加棗仁,肝實加膽草,煩心加連、辰砂、麥冬、竹葉,脾虛加朮、芍、山藥,去芩、連。
白話文:
手脚容易出汗,可能是体内热气旺盛,可以用白术、黄连、牡蠣来治疗。也可能因为气虚导致出汗多且怕冷,可以用十全大补汤来调理。如果伴随风痰症状,还可以加白附子、川乌。
盗汗是阳气衰弱导致卫气虚弱,卫气走阴,睡觉时无法固护表层,腠理疏松而流汗;醒来后阴气运行到表层,汗液自然停止,因此称为盗汗,也叫寝汗。
伤寒阳明病,脉象沉实有力,出现潮热自汗,脉略浮的症状,往往伴有盗汗。三阳合病也会引起出汗。伤寒盗汗不是杂症,而是由于阴虚导致的,邪气在半表半里,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火气上蒸,胃湿自汗,并非阳虚,应该用凉膈散治疗。自汗是阴气蒸腾于阳,可以用玉屏风散治疗。盗汗是阳气蒸腾于阴,可以用当归六黄汤治疗。虚弱的人可以加黄芪,减少黄芩和黄连的用量,身热可以加骨皮和秦艽,肝虚可以加枣仁,肝实可以加胆草,心烦可以用连翘、辰砂、麦冬、竹叶治疗,脾虚可以用白术、芍药、山药治疗,同时去掉黄芩和黄连。
灸法:諸汗灸膏肓、大椎、復溜,針列缺、雲門。傷寒自汗及當汗不汗,補合谷。傷寒汗多不止,瀉內庭、合谷,補復溜、百勞。傷寒無汗及自汗發黃,瀉復溜、內庭,補合谷。虛弱人盜汗不止,瀉合谷,補復溜。
白話文:
灸法:各種流汗的情況下,可以灸膏肓、大椎、復溜穴,針刺列缺、雲門穴。對於傷寒導致的自汗或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的情況,可以補充合谷穴的療效。對於傷寒引起的過度流汗且無法停止的情況,可以通過瀉內庭、合谷穴來調節,補充復溜、百勞穴。對於傷寒導致無汗或自汗後出現黃疸的情況,可以瀉復溜、內庭穴,補充合谷穴。對於體質虛弱且經常出現盜汗(即睡眠時流汗)的情況,可以瀉合谷穴,補充復溜穴。
2. 十三、關格
關者,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格者,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經曰: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又曰:傳化不行,上下不並,良醫弗為。身半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忽然生逆,二便不通,甚則煩亂,身冷無脈,此氣閉也,與大承氣湯則便通吐止脈和矣。
脈虛人倦,人參、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薑,水煎,入冰、麝少許服。脈沉細肢冷,參、附加冰、麝,為末糊丸,每服十丸。脈數有熱,五苓散加梔子、大黃、厚朴、枳殼、檳榔、木通、陳皮、生薑,水煎,入冰、麝少許服。又法:皂角燒存性為末,米湯送或豬脂二兩煮食。
白話文:
關閉是陰氣過盛導致,所以排尿不順暢;格拒是陽氣過盛導致,所以飲食無法進食。經書記載,上下不通會導致暴憂之病。又說,傳化失常,上下不協調,良醫也無能為力。身體上半部陽氣常駐,則以熱症為主;身體下半部陰氣常駐,則以寒症為主。突然出現逆氣,大小便不通,嚴重時會出現煩躁、身體冰冷、無脈,這就是氣閉,服用大承氣湯即可通便、止吐、脈和。
脈虛乏力的人,可以用人參、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薑煎水,加入少許冰塊和麝香服用。脈沉細、四肢冰冷的人,可以將人參、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薑研磨成末,加冰塊和麝香,製成丸劑,每次服用十丸。脈象數而伴有熱症的人,可以服用五苓散,再加入梔子、大黃、厚朴、枳殼、檳榔、木通、陳皮、生薑煎水,加入少許冰塊和麝香服用。另外,也可以將皂角燒成炭末,用米湯送服,或用豬油二兩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