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17)
卷上 (17)
1. 四、噎膈反胃
反胃者,真火衰微,胃寒脾弱,不能消穀,朝食暮吐、暮食則朝吐。設飲食入胃,既抵胃之下脘,復反而出者,理中湯,甚者加附子。若脈數,為邪熱不殺穀,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與異攻散加黃連、生地、當歸、沉香。此症至口吐白沫、糞如羊矢為危極矣,必須養氣以培其陽,益血以滋其陰,則金無畏火之炎,腎有生水之漸,脾胃健旺,飲食消磨矣。
咽喉閉塞、胸膈滿悶,暫用香砂枳樸以開滯疏結,然破氣太過,中氣因而不運,當異功散加香、砂,使氣旺則能健運;反胃氣逆,久閉不開,攻補兼施,小青龍丸,漸次加之,其扃自透,宜人參利膈丸,木香、檳榔、枳實、厚朴、生地、當歸、大黃、人參、甘草為末,水泛丸用。
然服通利之品過多,血液益加耗竭,其結更倍,宜用杏仁去皮尖四兩,炒遼松仁四兩,壯豬脂熬淨一鍾,白蜜四兩,熔蜜餞橘柚四兩,同打和成丸。不時嚼食,大妙。再以人乳進之更妙。
火衰不能生土而反胃者,其脈沉遲,八味丸減熟地,加砂仁、沉香;瘀血阻隔而反胃者,抵當丸以湯作丸如芥子大,每服三錢,去枕仰臥,細細嚥之;有蟲聚而反胃者,宜檳榔、雄黃、牽牛、大黃,丸服調治得宜。反胃新愈,切不可便與粥飯,每日用人參一兩、陳皮三錢、焦倉米三錢煎湯細呷之,後可小試陳米飲及糜粥。如倉廩未固,驟貯米穀,往往敗事,多致不救。
噎者,陰氣不得下降也;膈者,陽氣不得上行也。飲食有下有不下,有吐有不吐,故與反胃不同。杵頭糠、人參末、柿霜、石蓮子末、元明粉各等分,以舌舐食。如血槁者,用生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萎蕤、倉米煎膏,入韭汁、人乳或牛乳、桃仁泥、蘆根汁,和勻細呷,緩緩噙化。
膈噎服藥無效者,用巧婦窠燒灰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服完此一窠末必痊。
噎症有瘀血者,王宇泰立代抵當丸,用大黃(醋炒)四兩,朴硝一兩,桃仁六十粒(炒),歸尾、生地、山甲(炙)各一兩,核五錢,為末蜜丸。上焦膈者,如芥子大,臨臥就枕,仰以津液下錢許;中、下焦膈者,空心服。
噎膈灸法:憂噎心俞、思噎天府、勞噎膈俞、氣噎膻中、食噎乳根,各七壯。五噎五膈,食飲不下,並灸膻中、中脘、內關、食倉、三里、膏肓六穴。
反胃吐食,灸用脾俞、膈俞、中脘、氣海、下脘、三里。
命門火衰,不能熟腐水穀,朝食暮吐,須灸腎俞、肩井、命門、中脘、關元、食關各七壯。
附嘔吐噦
嘔吐與噦皆屬於胃,但以氣血多少為異耳。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噦(音越)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三者皆因脾虛有火,或由客寒犯胃、傷食停痰、逆氣瘀血亦有之耳,因火與痰為多。
白話文:
四、噎膈反胃
反胃,是因為身體的真火衰弱,胃部寒冷,脾臟虛弱,導致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有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來的情況。如果食物進入胃部,到達胃的下部卻又反吐出來,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情況嚴重的可以加入附子。如果脈搏跳動很快,那是因為邪熱沒有消滅食物,而是火氣向上升騰,下降的力量不足,可以用異功散,再加入黃連、生地、當歸和沉香來治療。這種病症如果到了口吐白沫,大便像羊糞一樣乾硬的程度,就非常危險了,必須要用補氣的方式來培養陽氣,用補血的方式來滋養陰液,這樣才能讓肺金不再害怕火熱,讓腎臟有產生水的機會,脾胃健康強壯,才能消化食物。
咽喉阻塞、胸口悶脹,可以暫時用香砂枳樸湯來疏通氣滯,但是這個藥太過於破氣,反而會使中氣虛弱,導致無法正常運轉,應該用異功散,再加上木香和砂仁,讓氣足才能幫助脾胃運轉。反胃是因為氣逆上行,如果長時間阻塞不開,就要用攻補兼施的方法,例如小青龍丸,慢慢增加劑量,阻塞自然就能通開。可以用人參利膈丸來調理,將木香、檳榔、枳實、厚朴、生地、當歸、大黃、人參和甘草磨成粉末,用水做成藥丸服用。
但是如果過多服用通利腸胃的藥物,會使血液更加耗損,阻塞會更加嚴重,應該用杏仁去皮尖四兩,炒過的遼松子四兩,煉過的豬油一盅,白蜜四兩,將融化的蜂蜜和蜜餞橘柚四兩一起搗勻做成丸子,隨時嚼食,效果很好。如果能再搭配人乳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
因為火氣衰弱而不能產生脾土導致的反胃,脈象會呈現沉遲,可以用八味丸,減去熟地黃,加上砂仁和沉香來治療。因為瘀血阻礙而導致的反胃,可以用抵當丸,用水將藥丸製成像芥菜籽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去除枕頭仰躺著,慢慢吞服。因為體內有蟲聚集導致的反胃,可以用檳榔、雄黃、牽牛子和大黃,做成藥丸來治療。反胃剛好轉時,絕對不能馬上吃粥飯,每天可以用人參一兩,陳皮三錢,焦米三錢煮水,慢慢喝,之後才能稍微嘗試吃一些稀粥。如果脾胃功能還沒完全恢復,就馬上吃米飯,往往會導致病情復發,甚至無法挽救。
噎,是因為體內的陰氣無法下降;膈,是因為體內的陽氣無法上升。飲食有時能吞下,有時又吞不下,有時吐出來,有時又不吐,所以和反胃不一樣。可以用杵頭糠、人參末、柿霜、石蓮子末、元明粉等份混合,用舌頭舔食。如果是因為血液枯竭,可以用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萎蕤和倉米煎成膏狀,加入韭菜汁、人乳或牛奶、桃仁泥、蘆根汁,攪拌均勻,慢慢吸吮,緩緩嚥下。
如果因為膈噎而吃藥沒有效果,可以用巧婦窠燒成灰,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服完一整個巧婦窠的粉末,病就會痊癒。
噎症是因為有瘀血,王宇泰制定了代抵當丸,用醋炒過的大黃四兩,芒硝一兩,炒過的桃仁六十粒,當歸尾、生地黃、炙山甲各一兩,核桃肉五錢,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如果阻塞在上焦,就將藥丸製成像芥菜籽一樣大小,睡覺時躺在枕頭上,仰著頭,用口水送服一錢左右。如果阻塞在中焦或下焦,就空腹服用。
**治療噎膈的灸法:**因為憂愁引起的噎,灸心俞穴;因為思慮引起的噎,灸天府穴;因為勞累引起的噎,灸膈俞穴;因為氣滯引起的噎,灸膻中穴;因為飲食引起的噎,灸乳根穴,各灸七壯。五種噎和五種膈,導致吃不下東西,可以一起灸膻中穴、中脘穴、內關穴、食倉穴、足三里穴和膏肓穴這六個穴位。
反胃吐食,可以灸脾俞穴、膈俞穴、中脘穴、氣海穴、下脘穴和足三里穴。
命門火衰,不能消化食物,導致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必須灸腎俞穴、肩井穴、命門穴、中脘穴、關元穴和食關穴,各灸七壯。
附帶說明嘔吐、噦
嘔吐和噦都與胃有關,只是因為氣血的多少不同而有差異。嘔,屬於陽明經,陽明經氣血旺盛,所以嘔吐時既有聲音又有東西吐出,是氣血都出現了問題。吐,屬於太陽經,太陽經血多氣少,所以吐的時候只有東西吐出而沒有聲音,是血液方面的問題。噦(音同越),屬於少陽經,少陽經氣多血少,所以噦的時候只有聲音而沒有東西吐出,是氣的問題。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虛有火,或是因為受到外寒侵襲胃部、飲食不當、痰濕積聚、氣逆血瘀等原因所導致,其中又以火和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