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四、噎膈反胃

噎則必兼塞症,故東垣云:堵塞咽喉,陽氣不得上出者,名曰塞,五臟之所生,陰也、血也;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六腑之所生,陽也、氣也。夫噎塞於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口張目瞪、氣悶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升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參、耆、升、柴、當歸、益智、草豆蔻之類;加通塞之藥以治其標,木香、麥芽、青皮、陳皮之類。

寒月陰盛,加吳茱萸以瀉陰寒之氣;暑月陽盛,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經曰: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氣不宣通,最為急症,不急治之,諸變生矣。噎與塞,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

夏三月,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噎症值此時,天助正氣而挫其邪氣,不治自愈。如不愈者,陰氣極甚,正氣不伸耳,乃以四君子湯送利膈丸,木香、檳榔各七錢五分,大黃、厚朴各二兩,人參、當歸、甘草、藿香、枳實各一兩,共為細末,水和丸,煎湯送三錢。每飲食入胃,復吐涎沫如雞子白者,蓋脾主涎,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用人參、白朮、益智等,不能攝也。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內藏,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固密之大要也。吳茱萸主之,同益智、草蔻、陳皮、黃耆、人參、升麻、當歸、甘草、青皮、木香、半夏、麥芽、澤瀉、薑黃等,為末蒸餅丸,生薑湯送三錢。

古人指噎塞為津液乾枯,故水液可行,乾物難進,為病在上焦是矣。愚謂若果津液枯涸,何以湯飲才下,涎即上湧乎?明系咽膈之間,交通之氣不得相入,皆衝脈上行,逆氣所為也。惟氣逆,故水液不得居潤下之常,隨其逆上之氣湧耳。若以為乾枯而用潤劑,豈不反益其邪乎?貴深原其故,擬立一主方,而隨症加減,在圓機者通變也。七情所傷,當多用辛,以橫行而散,半夏、白蔻、益智、陳皮、生薑之類。

然中氣既傷,徒與散泄,邪未得除,正反受困,必須調養中宮,以全資生之本,參、耆、朮、草之類不可少也。喉中如有物不下者,痰氣也,俗云梅核膈,加訶子、昆布;膈間作痛,必是瘀血,歸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宜加大黃微利之。

噎而聲不出者,竹茹、五味子、生薑;挾寒脈沉遲者,桂、附;挾熱脈洪數者,黃連、木通。噎而白沫大出,糞如羊矢,此二症為不治矣。如食飲方下,痰涎聚住不得入者,雖入而涎沫隨出者,先以來復丹控去其痰,(方見中暑門。)更以半夏、茯苓、枳殼、竹瀝、元明粉、牙皂、枯礬(少許),生薑汁為丸治之。

如大便燥結、糞如羊矢,自制開關利膈丸,人參、當歸、木香、檳榔、枳殼、大黃為末,水泛丸服,並用人乳或牛羊乳、梨汁、松子仁啖之。脈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病噎膈。

白話文:

噎病通常會伴隨阻塞的症狀,所以李東垣說:「咽喉被堵塞,陽氣無法向上散發的,叫做『塞』,這種情況是五臟的陰、血所造成;陰氣無法向下流動的,叫做『噎』,這是六腑的陽、氣所造成。」噎塞發生在胸膈之間,會導致全身經絡運行不暢,病人會口張目瞪、氣悶到快要斷氣。這時候應該先用辛辣甘甜、能升陽的藥物,引導胃氣來治療病根,例如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當歸、益智、草豆蔻之類;再用疏通阻塞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症狀,例如木香、麥芽、青皮、陳皮之類。

冬天陰氣旺盛時,可以加吳茱萸來疏散陰寒之氣;夏天陽氣旺盛時,可以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來散寒氣、疏泄向上逆行的陰火。《黃帝內經》說:「清氣和濁氣相互干擾,在胸中混亂,叫做『大悗』。」氣機不暢通是危急的病症,不及時治療,會產生很多變化。噎和塞,都是因為體內陰氣中潛藏的陽氣發作而引起的。

夏天三個月,陽氣在體外,陰氣在體內,噎病在這個時候發生,老天會幫助正氣來壓制邪氣,很多時候會自己好。如果沒有好轉,就是體內陰氣太過旺盛,正氣無法伸展,應該用四君子湯送服利膈丸,利膈丸的成分是:木香、檳榔各七錢五分,大黃、厚朴各二兩,人參、當歸、甘草、藿香、枳實各一兩,全部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成丸,煎成湯送服三錢。如果每次吃東西下肚後,又吐出像雞蛋白一樣的口水,這是因為脾主管涎液,脾虛弱無法約束津液,所以口水自己流出,必須用人參、白朮、益智等藥物來收攝。

冬天三個月,陰氣在體外,陽氣在體內,要避免發汗,避免體內的陽氣外散,也要避免腹瀉,以防止體內的陰火外泄,這是閉藏固密的重點。可以用吳茱萸為主藥,搭配益智、草豆蔻、陳皮、黃耆、人參、升麻、當歸、甘草、青皮、木香、半夏、麥芽、澤瀉、薑黃等,研磨成末,做成蒸餅丸,用生薑湯送服三錢。

古人認為噎塞是因為體內津液枯竭,所以水可以喝下去,但是固體的食物卻難以下嚥,認為這種病是發生在上焦。我認為如果真的是津液枯竭,那為什麼喝湯才剛下肚,口水就又湧上來呢?很明顯是咽喉和胸膈之間的氣機無法暢通,都是衝脈氣機上行、逆氣所造成的。正因為氣機逆行,所以水液無法正常向下流動,而是隨著逆行的氣往上湧。如果把噎塞當作津液枯竭來用滋潤的藥物,豈不是反而助長了邪氣?要深入探究病因,擬定主要方劑,再根據症狀加減藥物,要懂得靈活運用。如果是情緒上的問題,應該多用辛散的藥物,來疏通氣機,例如半夏、白豆蔻、益智、陳皮、生薑之類。

然而,如果中氣已經受損,單純用發散的藥物,邪氣無法去除,反而會使正氣更加虛弱,所以必須調養中焦,來鞏固身體的根本,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之類的藥物不可少。如果感覺喉嚨裡有東西卡住下不去,那是痰氣,俗稱梅核氣,可以加訶子、昆布;如果感覺胸膈之間疼痛,通常是瘀血,可以用當歸尾、桃仁、韭菜汁、童子尿,嚴重的時候可以加大黃稍微通便。

如果噎病到發不出聲音,可以用竹茹、五味子、生薑;如果兼有寒症、脈象沉遲,可以用桂枝、附子;如果兼有熱症、脈象洪數,可以用黃連、木通。如果噎病時,口中大量吐出白色泡沫,大便像羊糞一樣,這兩種症狀都是不治之症。如果吃東西剛吞下去,痰涎就聚積堵住,難以下咽,就算吞下去了,口水也會跟著吐出來,應該先用來復丹來控制痰液(方子在治療中暑的章節),再用半夏、茯苓、枳殼、竹瀝、元明粉、牙皂、枯礬(少量),用生薑汁做成藥丸來治療。

如果大便乾燥、像羊糞一樣,可以用自製的開關利膈丸,成分是:人參、當歸、木香、檳榔、枳殼、大黃,研磨成末,用水製成藥丸服用,同時配合人乳或牛羊乳、梨汁、松子仁來食用。如果脈象又緊又芤,緊代表寒,芤代表虛,虛寒相互搏擊,脈象就會呈現陰結而遲緩,這就是噎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