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三、痰喘

痰火上壅,喘嗽發熱,足反熱者,服消痰降火藥必死,宜量其輕重,用人參一兩,少則三、五錢,佐以桂、附,煎湯候冷飲之,立愈。韓懋所謂假對假、真對真也。然此實由腎中真水不足,火不受制而炎上。歸、附火類也,下咽之初,借其冷意暫解鬱熱,及至下焦熱性始發,從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下降,自然之理也。苟非人參君之,則不能奏功。

或問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何謂也?寒熱和而平氣,寒熱離而為病氣,因用者,則是寒熱過脈處也。

喘主肺郁,痰與氣搏,肺竅壅塞或脾胃氣虛,金失所養,故呼吸不相續而為喘也。又寒主遲緩、熱主急數,寒則息遲氣凝、熱則息數氣急故喘。

丹溪曰:喘急者,氣有火鬱而有積痰於脾胃也。

程玠曰:痰嗽者,嗽便有痰出;勞嗽者,盜汗面赤;火嗽者,乍進乍退;寒嗽者,鼻塞聲重。

治渴必須益血,蓋血即津液所化,津液既少,其血必虛,故須益血。凡吐血之後,多必發渴,病生於血虛也。

針法見前。

白話文:

[三、痰喘]

當痰火上升導致喘咳並發燒,腳反而熱的情況下,服用消痰降火藥物必定會有生命危險。應根據病情輕重,使用一兩的人參,若病情較輕則可減少到三、五錢,並輔以肉桂、附子,煮成湯待冷後飲用,可以立即痊癒。這就是韓懋所說的「假對假、真對真」的道理。然而,這種情況其實是由於腎臟內的真水不足,火氣無法被控制而向上炎燒。歸、附這類藥物,初入口時,能藉其冷性暫時紓解鬱熱,等到藥效抵達下焦時,其熱性才開始發作,從病竈根源吸引火氣。同氣相求,火氣必然下降,這是自然的原理。如果沒有人參作為主要藥物,則無法達到療效。

有人問,什麼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寒熱和諧即是平和之氣,寒熱分離則成為病氣,所謂因用,即是寒熱過度影響脈絡的地方。

喘息主要是肺部鬱悶,痰與氣交纏,肺部通道阻塞,或是脾胃氣虛,肺部得不到滋養,所以呼吸斷斷續續,形成喘息。另外,寒冷導致緩慢,熱度導致急促,寒冷則呼吸緩慢,氣息凝滯,熱度則呼吸急促,氣息緊張,因此造成喘息。

丹溪先生說:喘息急促,是因為氣有火鬱,且在脾胃中有積聚的痰。

程玠先生說:痰嗽,就是咳嗽時有痰排出;勞嗽,就是盜汗面色紅潤;火嗽,就是病情時好時壞;寒嗽,就是鼻塞聲音沉重。

治療口渴必須補血,因為血液是由津液轉化而來,津液減少,血液必然虛弱,所以需要補血。一般而言,吐血後,大多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疾病源於血虛。

針灸療法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2. 四、噎膈反胃

噎膈反胃,多因於內傷憂鬱失志及恣意酒食、縱情勞欲,以致陽氣內結,陰血內枯而成也。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足太陽膀胱也。蓋小腸熱結,則小水短少而火氣不泄;大腸熱結,則大便不利而鬱熱難除;膀胱熱結,則津液不行而道路蹇澀。

三陽並結,則前後之氣不行,下既不行,邪火上逆,火上逆則煎液生痰,痰液生則往來之氣愈阻,而嘔逆噎膈之症起矣。且也重傷之以七情,更感之以六氣,或不戒炙煿肥厚之物,或妄投辛香燥熱之劑,遂致邪火愈熾,津液愈結,病情愈深,豈易療哉!須分上、中,下三焦以治之。夫咽嗌梗塞、氣不順利、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其槁在吸門,名之曰膈。

其或食下則胃脘痛作、煩悶不安、須臾吐出,食出而安,其槁在賁門,名之曰噎。二者屬上焦。其或食雖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於幽門,名曰反胃,此屬中焦。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出完谷,小便赤、大便硬或如羊矢,其槁在闌門,亦名翻胃,此屬下焦。然壯者猶或可治,當用透膈疏氣、化痰清火、健胃和脾之劑。

經又曰:噎膈多生於血乾,反胃亦生於脾弱。東垣曰:脾,陰也;血亦陰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腑臟之火何陰而生?金水二臟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膈之有哉。

夫張雞峰之論噎膈也,其言曰此症是神思間病,治須內觀靜養,乃始得旨。蓋百病之因多兼六淫而成,噎膈則惟以七情所致,由於飲食者,亦間有之。治之之法,非無開胃止吐、養陰潤燥之方。然病在神思,所謂心病還須心藥也。

內養者外之對,此症向來事外忘內,未嘗收攝,此心或為利鎖名韁,或為酒沉色困,以致五臟空虛,氣無所主,食不能入,入亦反出,若不垂簾返照,及忙裡偷閒,濃中著淡,何以屏絕諸魔?然以眼觀內,則眼雖閉而神或外馳;以心觀內,則心有定而眼可不閉。夫是之謂內觀。

靜者動之對,此症素因多動少靜,不能恬逸此心,非見誘於大喜大怒而致傷神傷肝,間被牽於勞思過恐而遂傷脾傷腎,以致五火叢起,血無由生,胃脘乾枯,大腸結燥,今當一切排遣,物過不留,務期安養休息,故強制其形,即地僻山深,只稱跡隱,寧靜其志,雖車轟馬驟,亦自心清。夫是之謂靜養。

能此二者,則膈自通而食飲進,逆自順而嘔吐止,燥者自潤而陰血生,結者自開而二便利,其亦賢於蛇腹鼠、杵頭糠之類遠矣。

噎者飲食入咽,阻滯不通,梗塞難下,皆咽喉閉塞之貌,由於悲思過度、憂怒不節,則氣機凝阻、清濁相干,違其運行之常,乃成噎塞。張雞峰所云噎是神思間病,當靜觀內養,以寧其心志,心君泰然,則五火退聽,營衛安和矣。

白話文:

噎膈反胃,大多是因為內傷、憂鬱、失志,以及恣意飲酒飲食、放縱情慾,導致陽氣結聚於內,陰血枯竭所致。《內經》說:「三陽結聚稱為膈。」三陽指的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小腸熱結,則小便量少,火氣無法排出;大腸熱結,則大便秘結,鬱熱難以消除;膀胱熱結,則津液運行受阻,道路阻塞。

三陽同時阻塞,則前後之氣無法通行,下方不通暢,邪火則上逆,火氣上逆則煎熬津液產生痰液,痰液產生則氣機運行更加阻滯,於是便出現嘔逆噎膈的症狀。如果再加上七情所傷,以及六氣侵襲,或是不忌口食用炙烤、肥膩厚重的食物,或濫用辛辣燥熱的藥物,都會導致邪火更盛,津液更為阻塞,病情加重,自然不容易治癒!必須區分上、中、下三焦來治療。咽喉梗塞、氣機不暢、水液可以通過,但食物難以下嚥,病灶在吸門,稱為膈。

或者食物下嚥後胃脘疼痛、煩悶不安,很快便吐出來,吐出來後就舒服了,病灶在賁門,稱為噎。噎膈屬上焦病症。或者食物雖然可以下嚥,但過很久又吐出來,病灶在幽門,稱為反胃,屬中焦病症。或者早晨吃下去的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早晨吐出來,吐出來的是完整食物,小便赤紅,大便乾燥或像羊屎一樣,病灶在闌門,也稱為翻胃,屬下焦病症。然而,身體強壯的人還是有可能治癒的,應該使用疏通膈氣、化痰清熱、健胃和脾的藥物。

《內經》又說:噎膈多由血虛引起,反胃也多由脾虛引起。李東垣說:脾屬陰,血也屬陰。陰主靜,內外都靜,那麼腑臟之火怎麼會因陰虛而生呢?如果金水二臟(肺腎)有充足的滋養,陰血自然會生成,腸胃津液的傳化也正常,哪會有噎膈呢?

張雞峰論述噎膈時說,這種病是神思方面的疾病,治療必須內觀靜養,才能收到效果。大多數疾病的病因都兼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而噎膈則主要是七情所致,由於飲食引起的也只是一些個別情況。治療的方法,並不是沒有開胃止吐、養陰潤燥的方劑。但是病在神思,所謂「心病還須心藥治」。

內養是外在活動的對立面,這種病症向來是只顧外事,不顧內在,從未收斂身心。可能是因為追求名利,或是沉迷酒色,以致五臟空虛,氣機失調,食物無法下嚥,下嚥了也吐出來,如果不省察自身,在繁忙中偷得片刻安閒,在濃烈中尋找清淡,怎麼能消除這些邪祟呢?用眼睛觀察內在,雖然眼睛閉上了,但神思可能卻在外面遊走;用心觀察內在,則心神安定,眼睛可不一定要閉上。這就是所謂的「內觀」。

靜養是活動的對立面,這種病症往往是因為活動多、靜養少,無法使心神安靜。不是因為大喜大怒而傷神傷肝,就是因為思慮過度、恐懼不安而傷脾傷腎,以致五臟之火旺盛,血液無法生成,胃脘乾燥,大腸乾燥便秘。現在應該放下所有的事情,萬事不留於心,務必安心養息。即使強迫自己遠離塵囂,隱居深山,也要使心志寧靜,即使車馬喧囂,也能保持內心平靜。這就是所謂的「靜養」。

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那麼膈膜自然會通暢,飲食就能順利下嚥,嘔吐自然會停止,乾燥的部位自然會滋潤,陰血自然會生成,阻塞的部位自然會暢通,大便小便自然會正常,這樣就比用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好得多了。

噎證是指飲食進入咽喉,阻滯不通,梗塞難以下嚥,都是咽喉閉塞的樣子,由於悲傷思慮過度、憂怒失調,則氣機凝滯,清濁混雜,違背了氣機運行的常規,於是便形成噎塞。張雞峰所說噎證是神思間的疾病,應該靜觀內養,使心神安寧,心神安定了,則五臟之火就會平息,營衛之氣就會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