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
1. 治法
治胃火牙痛,牽引頭額,面熱腮腫,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主以清胃散。若腸胃積熱,腫痛臭爛,目赤頭暈,口渴生瘡,唇裂便秘者,皆上中焦實火為病,用涼膈散加升麻、石膏末以下其熱(見瀉火門)。
治風牙痛,常歪口吸氣,不甚焮腫,不怕冷熱,服溫風散,外捺風牙等方(見湧吐門)。若風熱相兼,齒連頭痛,服獨活散(見祛風門)。
治寒牙痛,其痛纏綿,不紅不腫,喜飲熱湯,常畏風吹,用溫風散加麻黃、附子、羌活煎湯,以一半噙漱,吐出寒涎後,服一半,或噙乾薑、肉桂。
治蟲牙痛,一牙作痛,蝕盡一牙,再痛再蝕,相因無已,用一笑丸,如法取吐後,次煎玉池散,噙漱一半,溫服一半。捺牙疳散(俱見湧吐門)。黑蟲牙法:取韭菜子或蔥子,置小爐中,炭火燒燃,擱放大水碗內,復以漏斗,將口向蟲牙痛處熏之,其蟲極小,盡落水中。
治濕熱牙痛,牙齦焮腫,口渴便秘,裡熱盛者,服諸承氣湯下之(見攻裡門);輕者,用清胃散加炒芩。牙宣口臭,服清涼甘露飲(俱見瀉火門)。
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為病,牙痛焮腫,用越鞠湯,隨症加味(見理氣門)。
治中氣素虛,自汗氣乏,頭暈牙疼者,服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治思慮傷脾,食少不眠,怔忡盜汗,面齒痛,服歸脾湯(見理血門)。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屬陰痛甚者,服六味地黃湯(見補養門)。
治腎氣虛寒,形羸氣短,口冷牙疼者,服八味地黃湯(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由胃火引起的牙痛,痛感延伸至頭部額頭,伴隨面部發熱,腮部腫脹,牙齦潰爛,甚至牙齦出血的情況,主要使用清胃散來治療。如果腸胃有積熱,導致牙齒腫痛且腐爛,眼睛紅腫,頭暈,口渴,口腔生瘡,嘴脣乾裂,以及便祕等症狀,這些都是上中焦實火所致的疾病,可以使用涼膈散加上升麻和石膏粉來降低體內的熱度。
對於風邪引起的牙痛,病人常會側歪著嘴吸氣,腫脹並不明顯,不怕冷熱,可服用溫風散,同時外敷風牙等方藥。(詳情見湧吐門)
對於風熱合併引起的牙齒連同頭部疼痛,可服用獨活散。(詳情見祛風門)
對於寒性牙痛,痛感持續,牙齦不會紅腫,喜歡喝熱湯,常怕風吹,可使用溫風散加上麻黃、附子、羌活煮湯,一半用於含漱,吐出寒涎後,另一半服用,或者含乾薑、肉桂。
對於蟲牙引起的牙痛,一顆牙齒疼痛時,蟲子會吃光那顆牙齒,然後轉移至下一顆牙齒,持續不斷,可使用一笑丸,按規定方法催吐後,再煎煮玉池散,一半用於含漱,另一半溫服。使用牙疳散。(詳情見湧吐門)
對於黑蟲牙,可以取韭菜籽或蔥籽,放在小爐中,用炭火燒熱,放在大碗的水中,用漏斗罩住,將口對準蟲牙痛處燻燻,蟲子非常小,會全部落入水中。
對於濕熱引起的牙痛,牙齦腫脹,口渴且便祕,體內熱量旺盛的,可以服用承氣湯來排便。(詳情見攻裡門);較輕微的,可用清胃散加上炒過的黃芩。
對於氣血痰火濕食六種鬱結引起的牙痛和腫脹,可使用越鞠湯,根據症狀加入適當的藥材。(詳情見理氣門)
對於中氣素來虛弱,自汗乏力,頭暈牙痛的人,可服用補中益氣湯。(詳情見理氣門)
對於思慮過度損傷脾臟,食慾減退,失眠,心悸盜汗,面部和牙齒疼痛的人,可服用歸脾湯。(詳情見理血門)
對於腎水不足,虛火上升,屬於陰性疼痛嚴重的人,可服用六味地黃湯。(詳情見補養門)
對於腎氣虛弱寒冷,身體瘦弱,氣息短促,口冷牙疼的人,可服用八味地黃湯。(詳情見補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