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內科學》~ 傳染病 (3)
傳染病 (3)
1. 赤痢
(原因),由於不潔之飲食物、飲料水、衣服之交換,便廁、感冒,及胃加答兒。
(胃炎),腸加答兒(腸炎)。論其究竟,則為赤痢桿狀菌傳染所致。
(症候),全身違和,腹痛,惡寒發熱,食思缺損,下痢頻次,泄黏液,或混血膠狀之大便,與觸鼻之惡臭,然其量極少,不能快通,故感里結後重,肛門灼熱,痛苦不堪,一日竟有二十至七十次之多。小便減少,舌生白苔,重者發熱特甚,食物不進,腹痛異常。舌苔煤黑,眼球陷落,聲音嘶啞,以致衰弱而死。否則變為慢性赤痢,是症不問老幼,均不得望其全快。
(預後),從其流行性良否不同,惟衰弱極老人、小兒,最為危險。
(治法),主對症療法,慎飲食,命安臥靜養,病室須流通空氣,清潔患者之周圍,嚴行消毒。宜行半身浴,或下腹溫罨法,而先投以下劑,使便通,既得十分之排便,即可用收斂劑,或止瀉劑。
(預防),飲食宜攝生,衣服宜清潔,身體宜勤浴,住屋宜乾燥。食物及水,必經沸度而後可,瓜果涼水及冰水不可食,汙水不可洗衣,精神及身體不可過勞,食物不可過量,便時宜擇清潔之坑廁,有泄瀉及感冒,即宜醫治,病房非看護人不宜入內,病人食物之杯盤,及病人排泄之糞便,宜用石灰水嚴行消毒。
(藥方)
廣瀉葉(一錢),元明粉(二錢),姜(一錢),橙皮(一錢)
上以水二盞,煎五分服。
黑牽牛(五分),白牽牛(五分,生研)
上為一次吞服,甘草湯下,每日三服。
瀉劑奏效後,可用下方。
檳榔(二錢),白礬(二錢),肉桂(二錢),龍骨(二錢)
上研細末,分作十包,每服一包,日三服。
山楂炭(二錢),粟殼(三錢),檳榔(一錢五分),石榴皮(二錢),青糖(不拘)
上水二盞,煎五分服。(近世驗方)
訶黎勒(一枚)(訶黎勒散)
上一味,煨熟,研末,米飲和服。(《金匱》)
(特方)
蓖麻子油
上以二三錢服之。(三時間仍不快,則可再服一錢。)
此油之製法,用蓖麻子五斤,冷水泡一日,用沸水煮二句鍾,去水,日中曬乾,搗爛,加水十斤,再用火煮之。屢次攪動,至油質上浮,收取用之。市中所售者。均屬不佳,不可入藥。
大黃粉(五分),滑石粉(五分),桂皮(即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作一服,日三四服,宜於小兒。
沒石脂(一錢),阿片(一分),白糖(二錢)
上分作十包,每一時服一包,宜於瀉劑奏效後。
樟腦(一分),阿片(一分),薄荷油(一分),火酒精(二兩)
上浸出,每服十滴至二十滴,宜於虛脫。
白話文:
[赤痢]
(原因) 赤痢的起因,主要源自不衛生的食物、飲品,或是通過衣物交換,甚至是使用不潔的廁所、感冒等情況,以及胃部和腸道的問題。
(胃炎與腸炎) 具體來說,就是因為赤痢桿菌的感染所導致的疾病。
(症狀) 病人會感到全身不適,腹痛,畏寒並伴隨發燒,食慾下降,頻繁的腹瀉,排泄物可能帶有黏液甚至血液,且味道刺鼻難聞,但量卻非常少,這會讓人感覺到排便困難,肛門處會有灼熱感,非常痛苦,一天可能排便20至70次。尿量也會減少,舌頭上會長出白苔,嚴重的情況下,發燒特別高,無法進食,腹痛異常,舌苔呈黑色,眼球凹陷,聲音沙啞,最終可能導致死亡。如果沒有完全康復,可能會轉為慢性的赤痢,無論年齡大小都可能遭受此病的折磨。
(預後) 根據疾病的流行程度不同,預後效果也不同,但是對於極度虛弱的老年人和小孩,病情特別危險。
(治療方法) 主要是對症治療,注意飲食,讓病人安靜休息,保持病室空氣流通,清潔病人的周圍環境,並嚴格進行消毒。可以使用半身浴或腹部溫敷法,先使用排便藥,讓排便順暢,一旦排便充分,就可以使用收斂劑或止瀉藥。
(預防) 在飲食上要注重健康,衣物保持清潔,經常洗澡,住所要保持乾燥。食物和水一定要經過煮沸才能食用,避免食用冷飲,不要在骯髒的水中洗衣服,精神和身體不要過度勞累,飲食不過量,選擇清潔的廁所,如有腹瀉或感冒應立即就醫,病房除了護理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宜進入,病人的餐具和排泄物要用石灰水嚴格消毒。
(藥方)
廣瀉葉1錢,元明粉2錢,薑1錢,橙皮1錢,用兩杯水煎至剩一半服用。
黑牽牛5分,白牽牛5分(生研),一次吞服,用甘草湯送下,每日三次。
瀉藥生效後,可以使用以下配方:檳榔2錢,白礬2錢,肉桂2錢,龍骨2錢,研磨成細末,分成十包,每次一包,每日三次。
山楂炭2錢,粟殼3錢,檳榔1錢5分,石榴皮2錢,青糖不限,用兩杯水煎至剩一半服用。
訶黎勒1枚(訶黎勒散),將訶黎勒煨熟,研成粉末,用米湯調服。
(特殊藥方)
蓖麻子油,每次服用2-3錢,若三小時後仍未見效,可再服1錢。
蓖麻子油的製作方法是,用5斤的蓖麻子,浸泡在冷水中一天,然後用沸水煮兩個小時,去水後在陽光下曬乾,搗碎後加入10斤水,再次煮沸,不斷攪拌直到油質浮上表面,收集油質備用。市面上出售的蓖麻子油品質不佳,不適合藥用。
大黃粉5分,滑石粉5分,肉桂粉5分,研磨成細末,每日三到四次,適用於兒童。
沒石脂1錢,阿片1分,白糖2錢,分為十包,每小時服用一包,適用於瀉藥後。
樟腦1分,阿片1分,薄荷油1分,火酒精2兩,浸泡後,每次服用10至20滴,適用於虛脫的情況。
2. 麻疹
(原因),傳染力極為強大,惟多襲於小兒,一發此症後,再發者甚稀。而傳染之媒介,為淚液、咯痰、呼氣、唾液,皮膚、蒸氣,及空氣、器具等。
(症候),本病之潛伏期,約五六日,以至十日,其初成三四日間,則體溫升達三十八九度,發譫語、噴嚏、流淚、乾咳。其後為發疹期,則體溫升至三十九度五分,以至四十一度。始見發疹,最初見於眼之邊傍或顏面,次則蔓延於頸,及軀幹四肢,皮膚呈紅色,或稍帶藍色,經一二日,則體溫下降,赤疹稍蒼白。至第三日,或第四日,悉行消失,至第六七日,此時身體雖全快,惟身上之皮膚剝脫,而成粗糙之形。本病發起後,大抵經八日,或十日,而得全快。
(類症),風疹,發疹窒扶斯,梅毒疹等。
(預後),概良。
(治法),此症單純者,可不用藥劑,以待期療法為最要,即命安臥靜養,平均溫度。(列氏七十五六度)流通空氣,溫和身體,切勿與以寒冷之飲食品。病室宜幽暗,大便不通者,可用輕瀉劑,平日可用和緩劑,或退熱劑。其他有合併症,宜各施行適宜之治法。
(預防),隔離病兒與康健者接近。然此症如能於四五歲至八九歲之間,傳染善性之麻疹,則他日可以免惡性傳染之憂,亦可為不幸中之幸也。
(藥方)
西河柳(一握)(約三錢)
上水煎服,一日二次。
薄荷,防風,連翹,牛蒡子,荊芥,大青,黃芩,黃連
上分量,隨年齡酌定,水煎服之。
葛根,升麻,芍藥,甘草(升麻葛根湯)
上同前。
(特方)
蓖麻子油(一錢三分)(一歲以上小兒之所用分量)
上浮於水面,或茶上服之。宜於便秘。
遠志(四分),阿片酒(二滴),糖漿(四錢),清水通宜
上一日六次,二日分服。
白話文:
【麻疹】
(原因):麻疹的傳染性非常強,多發於兒童,一旦感染後,再次發病的情況很少。傳播途徑包括淚液、咳嗽的痰、呼吸、唾液、皮膚接觸、蒸汽、空氣和共用器具等。
(症狀):此病的潛伏期大約在5到10天之間,初期的3到4天內,體溫會升高至38到39度,並伴有譫語、打噴嚏、流淚和乾咳。之後進入出疹期,體溫可能升至39.5到41度。疹子首先出現在眼周或臉部,然後擴散到頸部、軀幹和四肢,皮膚呈現紅色,或帶些藍色。經過1-2天,體溫開始下降,紅疹逐漸轉爲蒼白。到了第3天或第4天,疹子全部消失。第6天或第7天時,雖然身體已大致恢復,但皮膚會出現剝落,變得粗糙。從病症發作後,大概經過8到10天,身體就能完全康復。
(類似病症):風疹,疹子窒息斯,梅毒疹等。
(預後):通常良好。
(治療方法):對於單純病例,可以不使用藥物,主要採用期待療法,也就是要求病人靜臥休息,保持適溫(約攝氏24度)環境,保持空氣流通,保持身體溫暖,避免食用冰冷食物。病室應保持昏暗,若便祕可用輕瀉劑,平時可用溫和藥劑,或退燒藥。如果出現併發症,應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預防):隔離病童與健康人接觸。然而,如果能在四五歲至八九歲期間,感染良性的麻疹,日後就可避免惡性傳染的風險,也算是在不幸中的幸運。
(藥方)
西河柳(約3錢),每日兩次,用水煎服。
薄荷、防風、連翹、牛蒡子、荊芥、大青、黃芩、黃連,劑量隨年齡調整,用水煎服。
葛根、升麻、芍藥、甘草(升麻葛根湯),同前。
(特殊處方)
蓖麻子油(1歲以上的兒童用量約爲一錢三分),可加入水中或茶上服用,適用於便祕。
遠志(四分)、阿片酒(二滴)、糖漿(四錢)、清水,每日六次,分兩天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