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內科學》~ 消化器病 (5)

回本書目錄

消化器病 (5)

1.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原因),為一般之神經病,如臟躁多憂,神經衰弱,或暴食暴飲,菸酒過用。與手淫,過房,貧血,萎黃病,肺勞,腸蟲,瘧病,月經等。

(症候),發精神鬱悶,脫力頭痛,上腹部壓重緊滿,噯氣,嘔吐,便秘,或下痢。食思缺乏,噁心,有併發腸症者。

(經過及預後),由原因而不一定。

(類症),慢性胃加答兒。

(治法),宜施原由療法,整理生活,內服苦味藥。貧血,則服鐵劑;嘔吐噯氣,則服鎮痙劑,施精神療法。又虛弱之小兒,與人工營養之小兒,宜擇良母乳,調節授乳時間(每二三時)。決不可哺乳多量,若不得良母乳,則用牛乳和麥漿,犢肉羹汁,或膠溶液,蛋白水之混和,且須令肛門清潔,勿使濕爛,或濕疹等。

(藥方)

黨參,草果,乾薑,炙甘草,厚朴,橘皮,白朮(各一錢),茯苓(二錢),麥芽(四錢)

上水煎服。(補脾飲)

滑石(六錢),麥芽(二兩),當歸,肉桂,茴香,丁香(各一錢)

上研為散,分十包,一日三次,每次一包,食後服用。

(特方)

牛膽膏(一分),飴糖(二錢五分)

上混和,一日三次分服。

蒲公英(八錢),水(十五兩)

上煎,朝夕各服一兩五錢至三兩。

番木鱉酒(一分),苦味酒(二分)

上每食後服十五滴。

白話文: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原因】這通常源自於精神壓力,像是情緒波動、過度憂慮,或是神經衰弱的情況。也可能因暴飲暴食,過度吸菸喝酒導致。此外,過度性行為,貧血,萎黃病,肺結核,腸道寄生蟲,瘧疾,以及月經問題,都可能引起此症。

【症狀】患者可能感到精神抑鬱,乏力,頭痛,上腹部沉重壓迫感,胃脹,嘔吐,便祕或腹瀉。食慾不振,噁心,並可能伴隨腸道相關的併發症。

【病程及預後】病情發展和結果受其起因影響,不一定固定。

【類似病症】慢性胃炎。

【治療方法】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調整生活作息,內服苦味藥物。若有貧血,需服用鐵質補充品;若嘔吐胃脹,需服用止吐藥,並接受心理輔導。對於體弱的小孩,或是人奶喂養不足的小孩,應選擇優質母乳,並規律餵奶時間(每隔2-3小時一次)。切忌過量哺乳,若無法獲得足夠的母乳,可用牛乳搭配麥漿,小牛肉湯,或膠質溶液,雞蛋白水混合餵養,同時保持肛門清潔,避免紅腫或濕疹。

【處方】

黨參,草果,乾薑,炙甘草,厚朴,橘皮,白朮(各約3克),茯苓(約6克),麥芽(約12克)

將上述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補脾飲)

滑石(約18克),麥芽(約60克),當歸,肉桂,茴香,丁香(各約3克)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分裝成十包,每日三次,每次一包,飯後服用。

【特殊處方】

牛膽膏(約0.3克),飴糖(約7.5克)

將上述材料混合,每日三次服用。

蒲公英(約24克),水(約450毫升)

將上述材料煎煮,早晚各服用約45至90毫升。

番木鱉酒(約0.3毫升),苦味酒(約0.6毫升)

將上述材料飯後服用,每次約15滴。